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使用0.375%罗哌卡因20 ml或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对膈肌麻痹的影响。方法选择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右侧前臂手术患者54例,男39例,女15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A组(0.375%罗哌卡因20 ml)和B组(0.375%罗哌卡因30 ml),每组27例。记录臂丛各分支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痛觉阻滞情况,使用超声测量并记录麻醉前、注药后15、30 min时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以及RR,记录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臂丛分支神经痛觉阻滞完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桡神经、腋神经、尺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注药后30 min,B组RR明显增快(P0.01),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明显减少(P0.05),膈肌麻痹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采用20 ml和30 ml的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理想麻醉效果,但20 ml对膈肌麻痹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臂丛神经阻滞虽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 1 994年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 ,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 ,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ASAⅠ~Ⅱ级择期行各类上肢手术病人1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 0例。A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法 ,B组为肌间沟扇形阻滞法。麻醉方法 局麻药用 0 75 %布比卡因 1 0ml+2 %利多卡因 1 0ml+0 9%氯化钠 5ml。两组进针均为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 ,刺向C6横突。A组找到异感后一次性注药 ;若反复找不到异感 ,则针尖抵到C6横突 ,…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52例ASAⅠ或Ⅱ级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儿,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体表定位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N组)。局麻药为0.2%盐酸罗哌卡因,总量为1ml/kg。肌间沟入路和腋路分别给予局麻药总量的一半。观察两组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的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时U组桡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注入局麻药后10、15min时U组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有效率明显高于N组(P0.01或P0.05)。U组麻醉优良率为26例(100%),明显高于N组20例(76.9%)(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患儿上肢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A组、B组和C组分别给予0.3%、0.4%、0.5%的罗哌卡因30ml。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注药后15min A组、B组和C组各神经痛觉完全阻滞例数依次递增,C组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和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C组运动阻滞3级(不能屈肘)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注药后30min 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不能屈腕)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1)。A组优16例(80%),良4例(20%);B组优18例(90%),良2例(10%);C组优18例(90%),良2例(10%),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镇痛持续时间和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或P0.01)。结论 0.3%~0.5%的罗哌卡因30ml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均可达到理想的臂丛神经阻滞效果,随着浓度增加,麻醉起效加快而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我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多年来仅发现1例单侧注入麻药而双侧同时被阻滞,现报告如下。患者,女,21岁,因右手外伤清创缝合。术前检查一般情况好,血压、脉搏正常。用7号针头带麻药注射器在C_6延长线上的前中斜角肌之间进针2cm,感觉阻力消失,回吸无血液,无脑脊液,注入2%利多卡因17ml,内含1∶20万肾上腺素。10min后患肢疼痛消失,麻醉效果好。约20min患者感觉左上肢麻木,测痛觉消失,不能上举,继运动消失。此时患者仅感头晕,血压、脉搏  相似文献   

6.
硬膜下腔麻醉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0岁,右粗隆钢板固定术后,取钢板。硬膜外麻醉,于L_(2~3)穿刺,突破感明显,负压试验阳性,回抽无脑脊液及血液,置管顺利。注入试验剂量2%利多卡因2ml,5min后双下肢有发热感,运动障碍,测得阻滞平面达T_8,10min后升至T_6。注药后15min开始手术,无痛,稍感说话费力,血压由20/10.7kPa降至16/10.7kPa,1h后病人有痛感,追加1.33%利多卡因1ml,麻醉平面达T_8。手术结束后反复回抽未见脑脊液。于第二次注药后1h左右麻醉消退。经硬膜外导管注入碘苯脂1ml行椎管造影,荧光屏显示造影剂片状上升,很快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ISBPB)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方法拟行右侧前臂骨折术后取内固定装置患者60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ISBPB,随机分为A组(0.5%罗哌卡因20ml)和B组(0.75%罗哌卡因13.3ml),每组30例。应用M型超声对注药前、注药后15及30min的膈肌移动度进行测量并记录,观察并评价注药后15及30min臂丛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效应、运动阻滞程度,记录麻醉效果、麻醉维持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及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较,B组注药后30min膈肌麻痹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在注药30min后分别有28例(93%)和22例(73%)患者的膈肌移动度下降幅度超过50%(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20ml与0.75%罗哌卡因13.3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均可以达到理想的臂丛阻滞效果。与0.75%罗哌卡因13.3ml相比,0.5%罗哌卡因20ml更易引起膈肌麻痹。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一种安全、效果更满意、操作标志更明确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 ,将 2 6 2例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 :A组 ,10 3例 ,采用传统肌间沟找异感细针头一点法注药 (对照组 ) ;B组 ,15 9例 ,采用经肌间沟C6横突位粗针头分层注药法 (观察组 ) ,即用一次性 2 0ml空针12号针头 ,局麻药为 1%丁卡因 5ml +2 %利多卡因 18~2 0ml+肾上腺素 2滴。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支外侧环状软骨水平 ,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垂直进针 ,直至C6横突 ,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 ,注药 12ml。然后沿进针原路退针 0 3~0 8cm ,再回抽无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 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正> 200例患者采用肌间沟法与腋路法联合应用作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男性180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术前药安定10mg、阿托品0.3mg肌注。 1.2 麻醉方法 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8%盐酸利多卡因与0。25%的布比卡因混合液20ml(内含1:40-20万肾上腺素)阻滞,待麻醉阻滞平面出现后20分钟再行腋路法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8%盐酸利多卡因与0.25%地卡因20ml(内  相似文献   

11.
盂肱关节成形术时如果选用区域麻醉,麻醉阻滞范围应包括臂丛神经、浅部颈丛神经、以及胸神经_(1-3)。作者采用肩部阻滞麻醉进行肩部重建手术,也包括肌间沟和上胸椎旁神经阻滞。作者选择58例病人,体质均为Ⅰ~Ⅱ级,平均24±10岁(18~74岁),术前用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静药按Winnie氏法进行肌间沟阻滞,用0.2~0.25%丁卡因和0.375~0.4利多卡因合剂,含1:25~26万肾上腺素,初次用量为41±6ml。58例中有17例术前作了第二次注射(用量29±8ml)。用Moore和Adria ni氏法进行颈8~胸_4椎旁神经阻滞,每一肋间或颈8至胸_4各间隙用上述局麻合剂3~15ml(一般为5ml),总剂量为21±10ml。局麻药总量平均为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4岁,产后感染、盆腔炎致麻痹性肠梗阻,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取T_(10~11)间隙穿刺置管4cm,注入1%利多卡因、0.25%丁卡因5ml,阻滞平面达T_8~L_3后,又注入上述局麻药8ml。10min后病人自诉腹胀缓解,15min后有排便感,继而解出大便,腹部检查腹胀消失。腹软,未行手术,继续抗感染后痊愈出院。本例肠梗阻系肠蠕动减弱所致,故应用硬膜外麻醉阻断交感神经后,副交感神经相对亢进而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筋膜突破(facial pop,FP)、异感(paresthesia,PAR)、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3种定位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以及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状况.方法 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筋膜突破组(FP组)、异感组(PAR组)和外周神经刺激组(PNS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每组6例行C_4~T_3的横断面及注药侧肌问沟的冠、矢状面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结果 3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FP组明显高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损伤血管发生率PAR组明显高于FP组(P<0.01)和PNS组(P<0.05). CT结果显示局麻药在臂从鞘内呈不均匀扩散,仅在肌间沟水平似乎有鞘的特征,其以下有明显的分隔及囊袋,并有伪足.PNS组的总体麻醉效果高于FP组(P<0.05);尺侧手术麻醉效果FP组低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结论 上臂及前臂桡侧手术采用3种定位均可,但FP法更安全简便;偏向尺侧的手术宜采用PAR或PNS定位法,以PNS定位为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和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20例,性别不限,年龄18~80岁,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60):锁骨上入路组(SCB组)和锁骨下入路组(ICB组).局麻药采用0.375%罗哌卡因与1%利多卡因混合液(含1∶200000肾上腺素)分别行锁骨上或锁骨下臂丛阻滞,0.5 ml/kgo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 min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 min.结果 与SCB组比较,ICB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穿刺过程中异感发生率降低,阻滞操作时间延长(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入路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锁骨上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分析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0例)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第2组(40例)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两组使用的局麻药量和浓度相同。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根据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阻滞麻醉,P<0.01。结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臂丛神经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5%盐酸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上肢手术行肌间沟臂丛麻醉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给予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30 ml;B组给予0.5%盐酸罗哌卡因30 ml.比较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程度、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B组[(38.30±14.65)min vs.(48.03±22.34)min](P<0.05).注药60 min A组尺神经感觉完全阻滞29例(96.7%),显著多于B组的20例(66.7%)(P<0.05).结论 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的尺神经感觉阻滞优于0.5%盐酸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上肢手术患者62例,接受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和0.5%布比卡因1:1混合液。给药后30min内测定各末梢神经的阻滞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统计阻滞完善率,评价术中麻醉效果,记录麻醉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等。结果局麻药用量为(26.7±3.9)ml。桡神经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短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P<0.01)。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麻醉总有效率为93.5%(58例),持续时间为(7.8±1.9)h。结论实时超声引导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臂丛阻滞是上肢手术最为简便的麻醉方法 ,但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常会出现尺侧阻滞不全的问题。作者对低位肌间沟阻滞中注药容量与尺侧神经阻滞效果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拟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肩、臂手术成年患者 80例 ,其中男 5 1例 ,女 2 9例 ,年龄 2 1~ 5 4岁 ,体重4 8~ 72kg ,ASAⅠ~Ⅲ级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 0例。操作方法和药液配制 病人仰卧 ,两臂放于体侧 ,头转向对侧约 4 5度 ,前、中斜角肌间隙内略偏中斜角肌侧、紧贴肩胛舌骨肌上缘处定为穿刺点 (约C7水平 ) ,与皮肤垂直刺入 ,…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2 2岁 ,体重 6 3kg ,因外伤致右上肢尺桡骨骨折 ,拟急诊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既往体健 ,无药物、食物过敏史及麻醉手术史。心电图正常 ,胸部X线示心、肺正常。术前肌注东莨菪碱 0 3mg、咪唑安定 1 0mg。入手术室开通静脉 ,测得BP 1 5 5 / 1 0 0kPa、HR 82次 /分、SpO2 99%。患者普鲁卡因皮试阳性 ,选用酰胺类局麻药盐酸罗比卡因 ,行右侧肌间沟臂丛阻滞 ,找到异感、回抽无血液后缓慢注射0 5 %罗比卡因 (剂型 :1 0mg/ml,批号DK 988) 2 0ml,注药期间患者无不适感觉。注药后 3min患者出现颜面、右颈部皮肤潮红、诉胸闷、心慌、…  相似文献   

20.
颈4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自 1997年起以颈 4结合肌间沟两点神经阻滞法用于颈肩部手术 (以下称实验组 ) ,与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法(以下称对照组 )相比较 ,发现实验组似较对照组麻醉效果更好 ,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45 0例患者 ,其中实验组 35 0例 ,对照组 10 0例 ,5~ 10岁 76例 ,10岁以上 374例。手术时间一般为 1~ 3小时 ,最长时间 5小时。 45 0例患者手术部位分类见表 1。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及前中斜角肌。在锁骨上 3~ 4cm处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平面 ,行肌间沟阻滞 ,患者诉手臂麻术或异感后注药15~ 2 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