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颅多普勒诊断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查在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分析统计方法,归纳、分析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的经颅多普勒检查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有15例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症状,比较有、无症状患者MCA和eICA流速变化,发现有症状性血管痉挛的患者,MCA血流速度增加值明显大于无症状组。结论经颅多普勒可以在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以前,早期发现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增高,指导临床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大耳白兔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前、术后兔基底动脉的血流峰速的观察发现,(1)动物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3天为脑血管痉挛发生的高峰。(2)经颅多普勒超声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断、监测、治疗时机的选择及疗效的评价有很大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我院对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利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进行术前、术后反复的大脑中动脉榆查,结合颈内动脉入颅段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及大脑前循环脑血流量变化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脑外伤患者脑血管痉挛(CVS)对护理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95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动态TCD检查,并结合患者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量(t-SAH)量的多少对其结果进行统计评价。结果TCD检查结果与GCS评分、t-SAH量的多少相关,并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展相一致,常在伤后1~3 d开始出现,3~7 d达高峰,2周后渐减轻。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CA)180 cm/s或VMCA45 cm/s者预后差。患者症状、体征改变与CVS变化相一致。结论TCD检查是外伤后CVS动态监测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以指导临床护理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在脑动脉瘤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对96例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脑血管血流信号及速度进行监测,所得数据加以分析,从而了解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时间的关系以及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血管痉挛高峰期和持续的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第8~14天脑血流流速达最高峰,以后脑血流流速逐渐减慢,21天后流速接近正常。术后1~7天脑血流流速达最高峰,14天后流速接近正常。结论:经颅多普勒是脑动脉瘤术前、术后监测脑血管痉挛程度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手术时机及预后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36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术后常规双侧半球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进行监测3~4周。对术后患者随机分组,A组:单纯口服尼莫地平90~180mg/天;B组:静脉持续滴注尼莫通2.0~2.5ml/h,1~2周。C组:静脉持续滴注尼莫通2.5-3.0ml/h,1-2周。B和C组在静脉用药2周后,继续口服用药90~180mg/天。检测术前术后血流速度(Vp,Vd,Vm)、收缩期上升支与下降支的时间、舒张期前切迹、血管搏动指数、频谱形态的变化、以及血管痉挛的时间过程。结果表明,利用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收缩,对防治缺血性脑损害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TCD无创性可复性监测技术,为临床治疗效果的动态观察和评定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外伤性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震  王中 《实用医学杂志》1995,11(9):575-576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32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并与CT扫描相对照。结果表明,如果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CA)大于120cm/s,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与同侧颈内动脉血流速度之比(VMCA/VICA)大于3时,则提示伴有脑血管痉挛(CVS),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量的多少与CVS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及经颅超声造影(CE-TCCS)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超声造影检查,并对造影前后不同大小及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超声造影均未检出小型动脉瘤(0/3),经颅超声造影对一般型、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显示例数(24/30)多于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20/30)。(2)经颅超声造影可显示全部直径≥1.0cm的颅内动脉瘤(18/18),而直径1.0cm的动脉瘤经颅超声造影显示例数较少(6/12)。(3)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经颅超声造影可显示全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7/7)。结论经颅超声造影可提高对颅内动脉瘤尤其是直径≥1.0cm颅内动脉瘤的显示率。  相似文献   

10.
TCD与经颅彩色多普勒对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比较 TCD与经颅彩色多普勒 (TCCD)和能量多普勒 (PDI)对 2 8例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的诊断。方法 :应用 TCD仪检出高流速改变的 MCA,再经 TCCD及 PDI准确测量 MCA的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 (或彩色血流直径 )。结果 :TCD对 MCA狭窄的检出率与 TCCD和 PDI的检出率明显相关。结论 :TCCD和 PDI极大提高了颅内血管病变检出的准确性 ,TCD对脑血管造影的患者起了良好的筛选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颅彩色多普勒与脑动脉解剖学特点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揭示影响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查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我们对346例健康者进行了TCD检查,同时观测了84例脑动脉标本。结果发现TCD对颅内各大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漏检和假阳性,解剖学观察颅内动脉有较大的变异性,而TCD的漏检和假阳性与颅内动脉解剖学变异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在报告TCD结果时,应考虑到颅内动脉解剖学特点,结合临床资料,才能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21岁,以反复发作性意识障碍、抽搐2个月就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前动脉血流明显不对称,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从深度50-59mm处均可探及高流速血流,峰值流速最高可达247cm/s,舒张末期最高流速可达127cm/s,PI值0.45—0.55,频谱增宽,频谱内部呈横向高强度不均匀分布,频窗消失,探及涡湍流信号,伴有海鸥叫、洗衣机轰鸣样改变,同时患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可相对升高,呈低搏动性改变,而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的血流基本正常。压迫同侧颈总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变化不明显。经颅多普勒(TCD)结果:疑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有畸形血管团(脑动静脉畸形)可能,建议进一步行MRI检查。后经MRI检查证实左颞部动静脉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实时彩色多普勒成像(TCCS)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电子相控阵变频探头,二维实时超声成像的超声探头频率为2.0~5.0MHz,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为2.0MHz,对9例可疑动脉瘤患者在颞窗位置行横断面、纵断面、斜断面及病灶对侧(健侧)相应位置扫查,检测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及血流频谱、方向、速度等,并与X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TCCS实际成功检测8例,均为颅内段颈内动脉瘤,并经DSA证实;1例因声窗条件欠佳,未能检出血流信号。典型超声表现为在脑动脉血流的条形彩色信号中检出局部膨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的血流信号,并呈漩涡状流动,流动速度及方向可有不同。二维超声检测动脉瘤直径为1.2~3.0cm,其中2例为1.2~2.0cm,6例为2.0~3.0cm。结论TCCS可作为行DSA检查前一种筛选颅内动脉瘤的辅助手段及随诊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血流变化情况,预测血管痉挛(VSP)的发生.方法:本文应用TCD动态观察28例SAH患者病后4周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FV)变化,与脑CT显示出血量进行比较,同时观察临床体征的变化.结果:SAH后FV异常率为75%(21/28),VSP的发生率为35.7%(10/28),其中60%(6/10)发生于病后8-12天,持续6~18天;两侧FV明显高于对侧(P<0.01);3例出现症状性VSP患者均为出血量较大者,并于症状出现前1~2天FV每天增加30cm/s以上,平均FV为200cm/s.结论:通过TCD检查可以预测SAH后VSP的发生,其发生率为35.7%,多于病后1~2周内发生; 出血量越多,VSP发生可能性越大;FV大于200cm/s或每大增加超过30cm/s.有发生症状性VSP的倾向.  相似文献   

15.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偏头痛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灿华 《临床医学》2008,28(3):84-85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探讨儿童偏头痛发作期及间歇期颅内动脉的功能状态.方法 对86例发作期偏头痛患者(观察组)和4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行TCD检查,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脑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颅内动脉管壁紧张度增高是偏头痛发作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在评价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大脑中动脉痉挛程度中的作用。方法对经CT确诊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0例,采用TCCS观察大脑中动脉彩色血流束的走行、方向、有无局部充盈缺损和色彩混叠,频谱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CA)及同侧颈内动脉入颅段的血流速度(VICA),计算Lindegaard指数=VMCA/VICA。检查时间分别在脑外伤后1~3d、10d、14d,每次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根据有无脑血管痉挛症状,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组,并对两组血流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外伤后3~7d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症状,以6~10d最显著,2周以后逐渐减轻,其中外伤后10d35例符合大脑中动脉痉挛的诊断标准;有症状组VMCA和Lindgaard指数明显大于无症状组(P<0.01或P<0.05)。结论TCCS检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大脑中动脉VMCA和Lindgaard指数可以很好地了解大脑中动脉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量估计脑血流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测量了60名正常人的估计脑血流量(ECBF),大脑中动脉(MCA)的ECBF平均为264.7±29.4ml/min,椎动脉(VA)的ECBF平均为181.6±29.3ml/min;基底动脉(BA)的ECBF平均为345.8±39.4ml/min;与60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ECBF比较,两者之间呈现极为显著的差异性(P<0.001)。  相似文献   

18.
经颅多普勒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状况的评价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评估作用。方法 建立兔SAH模型。应用TCD动态观察方法。测定基底动脉峰值变化。结果 治疗组第3天峰值(51&;#177;8)cm/s,高于治疗前(40&;#177;6)cm/s(t=2.463,P&;lt;0.05)。第5天开始下降[(46&;#177;6)cm/s,第10天接近正常[(41&;#177;9)cm/s]。对照组第3,14天[(54&;#177;8),(46&;#177;6)cm/s]均高于治疗前(41&;#177;8)cm/s,也高于治疗组(t=2.275~2.495,P&;lt;0.05)。结论 CVS程度与脑损伤相关。TCD对CVS有诊断和判定预后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对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方法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经血管造影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48例(其中18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1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16例颅外单侧颈内动脉梗死)和50例健康成人分别采用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 I)进行探测,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并计算舒张末期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比率(健侧与患侧的比值)。结果在健康成人组中,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为:(42.79±13.72)cm/s、1.25±0.31;在大脑中动脉水平段主干梗死组及大脑中动脉分支梗死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分别为:(17.20±5.65)cm/s、3.56±1.20,(20.14±4.35)cm/s、1.82±0.46;颅外单侧颈内动脉梗死组中,梗死侧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为:28.70±11.21(cm/s)、1.68±0.57,所有梗死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舒张末期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经颅二维彩色多普勒对大脑中动脉(MCA)水平段血流速度和舒张末期比率的检测,有助于大脑中动脉梗死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经颅多普勒对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军 《临床荟萃》2003,18(12):705-706
原发性珠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科较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病死率较高,其中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为了进一步探索本疾病血管痉挛发生的时间、持续时间及解痉药物疗效,1999年至2001年我们应用床边经颅多普勒(TCD),对住院的28例原发SAH患者进行了动态监测,其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