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力  胡英超  张峰  王玉琳 《安徽医学》2004,25(5):369-370
目的 总结婴儿室间隔缺损 (VSD)外科手术的经验和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了 3 1例年龄在 2~ 12个月 ( 6.7± 3 .4)的VSD患儿的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术后存活 3 0例 ,近期死亡 1例。并发症以呼吸系统最多 ,如肺部感染、低氧血症等 ;心律失常次之。随访 1~ 19个月 ,2 9例心、肺功能良好 ;1例残余分流、慢性心功能不全 ;1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血液动力学稳定。结论 只要掌握其特点 ,VSD在婴儿期手术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 kg以下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5kg以下VSD婴儿134例,年龄(3.9±1.9)月。患儿均于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及同期合并畸形矫治术。结果:全组术后早期死亡1例,死亡率0.7%,死亡原因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术后并发肺炎14例,肺高压危象6例,肺不张4例,心律失常4例,低心排4例,胸腔积液1例。133例随访6个月~6年,生长发育良好;VSD残余分流2例,1年后超声心动图证实已自动愈合。结论:低体重婴儿VSD的外科治疗效果良好,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时机、正确合理的体外循环和手术方法、加强围术期处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先心病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先天性心脏病房室间隔缺损(ASD、VSD)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麻醉60例进行了总结。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以芬太尼,潘库溴铵为主的静吸复合全麻。在常温体外循环下采用加强心肌保护的综合措施,围术期加强呼吸循环管理,对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和麻醉的安全性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中发现成年人亚临床型房间隔缺损42例,对其超声及临床特点作了分析,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及与后天性心脏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对室间隔缺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26例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出:充分术前准备、手术适应症的掌握、手术治疗及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的早期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1岁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一期根治术指征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对38例12月龄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行一期根治术。平均年龄月,平均体重(6.8±1.8)kg。超声心动图证实验间了缺损,膜部注入道型24型,双动脉干下型14例,缺损直径7-15mm,并提示21例伴有不同程度肺动  相似文献   

7.
马周瑞  杨应南  李亚雄  陈智豫  郑世营 《医学综述》2009,15(5):799-800,F0003
目的探讨婴儿心室间隔缺损(VSD)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作者回顾总结昆明市延安医院1997年1月至2007年9月255例婴儿VSD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组患儿年龄28d至12个月(平均9.7个月),体质量4~10kg(平均7.24kg),均在全身麻醉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中膜周部VSD219例、干下型VSD19例、肌部VSD6例、混合型11例。全组补片修复242例,直接缝合13例。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13例,重要并发症13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1d,出院时心功能和健康情况良好。结论婴儿VSD手术治疗效果良好;VSD如对心肺功能已造成损害或预计缺损难以自行闭合者均应在婴儿期手术修复;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38例心室间隔小缺损的诊治报告罗昭全李法荫①陈立强张永恒(遂宁市人民医院)1995年3月至1996年5月,我们在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先心病心室间隔小缺损(<1.0cm)3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29例,女9例;年龄3.5岁—...  相似文献   

9.
10.
11.
谭威  李儒正  邢杰  张红  曹一秋 《海南医学》2011,22(22):72-74
目的总结讨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要点和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1月至2010年3月我院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无死亡,手术治疗效果满意,随访6个月~10年,复查心脏彩超缺损无残余分流及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论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容易引起主动脉瓣脱垂及关闭不全,甚至导致肺动脉高压,应该尽早手术治疗,对于成形效果欠佳及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的患者,宜采用主动脉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并发展一种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用CM10蛋白质芯片检测56例单纯性室间隔缺损患儿和85例儿科常见病患儿血清,筛选血清差异蛋白,以血清差异蛋白质峰为预测变量构建单纯性室间隔缺损的血清诊断模型。结果 简化血清诊断模型ROC曲线下面积、预测准确率、灵敏度、特并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13、88.37%、97.06%、82.69%、78.57%和97.73%。结论 血清诊断模型能够较好地区分病例与对照,对诊断室间隔缺损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肌部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2009年6月至2010年9月经右心房路径治疗的15例肌部室间隔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于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经右心房路径补片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避免了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痊愈出院,复查心脏彩超示没有明显室缺残余分流。结论经右心房路径修补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以避免左心室或右心室切口对心室肌的损害,减少手术风险及并发症,利于术后心功能的恢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191例。直接缝合18例,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并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结果;死亡4例,存活205例效果满意,无瑜余瘘和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生。结论;对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应补片修补为主,采用主动脉瓣折叠悬吊术治疗合产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残余空间隔缺损的再手术治疗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残余室间隔缺损(VSD)的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方法 对12例施行残余VSD再手术治疗患者的发生原因、预防措施、手术指征和手术要点进行分析。结果 12例中8例首次手术于1977年至1997年在我院施行,4例在外院施行,我院VSD再手术率为0.18%。首次手术时单纯VSD 9例,法洛四联症(TOF)3例。再次手术间期平均4.1年(5个月~12年)。再次手术发现10例VSD再通部位均在三类瓣前隔瓣基底附近,残余VSD长径平均1.2cm(0.3~2.5cm)。手术死亡3例,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心律失常和心包填塞。结论 1.VSD再通好发于三尖瓣前隔瓣基底邻近,这与该区域邻近主动脉瓣和传导束等重要而结构复杂、可利用缝合的坚固组织少、三尖瓣叶和腱索的遮挡造成VSD的边缘暴露不清等因素有关。2.预防VSD再通关键在于充分暴露VSD边缘,防止漏缝和撕裂。3.0.5cm以上的残余VSD应尽早手术。4.再次手术以右房切口和补片修补为佳,术终止血要严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婴幼儿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疗效。方法:我科76例患儿成功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微创外科封堵术,对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疗效。结果:76例患儿手术顺利,无死亡及封堵器脱落发生。ASD患儿28例,年龄6月~12岁,平均体质量13 kg,平均总住院时间10 d,平均手术时间75 min,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平均193 min,术后随访心脏彩超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心律失常等并发症,VSD患儿48例,年龄1岁~12岁10月,平均体质量15 kg,平均总住院时间11 d,平均手术时间93 min,术后使用呼吸机时间平均170 min,术后随访彩超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残余分流46例,2例极少量残余分流,1例出现室性早搏,1例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微创外科封堵术是治疗儿童房、室间隔缺损的一种技术成熟,损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可控性高,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各年龄阶段婴幼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方法。方法:对67例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进行根治手术,术中、术后测量其右心室-肺动脉压差。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3%。死亡原因: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例。痊愈患者分别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室间隔残余分流,右室-肺动脉压差小于20mmHg。结论:行右室双腔并发室间隔缺损手术患儿年龄应适当减小,虽然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已不是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在该类手术中仍应引起重视。术中处理重点应为正确处理室间隔缺损和右室肥厚肌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掌握本病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方法通过1993年1月~200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49例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观察随年龄增长和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病变发生发展规律的关系及术式选择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随年龄增长,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明显增加。12岁以后出现主动脉瓣病变者占39%。②较大缺损易产生心力衰竭,早期导致肺动脉高压。③中、小两大动脉的干下室缺,易引起主动脉瓣脱垂和返流。④此类室缺应早期手术,以补片修补为主,如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应及早行室缺修补及主动脉瓣成形术。结论根据两动脉干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应及早手术治疗,且以补片修补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观察,掌握本病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式选择.方法通过1993年1月~2003年8月在我院收治的149例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患者,观察随年龄增长和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病变发生发展规律的关系及术式选择对预后的影响.结果①随年龄增长,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明显增加.12岁以后出现主动脉瓣病变者占39%.②较大缺损易产生心力衰竭,早期导致肺动脉高压.③中、小两大动脉的干下室缺,易引起主动脉瓣脱垂和返流.④此类室缺应早期手术,以补片修补为主,如合并主动脉瓣脱垂应及早行室缺修补及主动脉瓣成形术.结论根据两动脉干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特点应及早手术治疗,且以补片修补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