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10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最小者13岁,最大者60岁。经治疗,基本治愈4例,缓解2例,明显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0%(按1964年全国血液学会议标准)。治疗方法西药:丙酸睾丸酮50毫克/日、强的松30毫克/日、维生素 B_130毫克/日、维  相似文献   

3.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或不明原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干细胞或造血微环境损伤致使红髓被脂肪组织代替,造血功能部分或全部哀竭,血象典型的表现是全血细胞减少,是一组危及生命的疾病.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贺英 《山西中医》1995,11(4):17-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解放军二六四医院(030001)    陈贺英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结合我院于1980~1990年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型再障42例,其中以慢性再障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均住院或门诊系统治疗3个月以...  相似文献   

5.
名老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荟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系多种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是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临床分急、慢性2型,以进行性贫血及出血,甚或反复感染为其临床特点,归属于中医学"虚劳"、"血证"等范畴.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开始开展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的研究工作,最初多以气血辨证分型,分为气虚、血虚、气血亏虚、气虚血瘀诸型,但疗效欠佳.到60年代按脏腑辨证,分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肝阴虚、脾肾亏虚、肾虚血瘀、心肾阴虚等型.20世纪70年代及80年代血液病座谈会上将再障分为4型:急痨髓枯型、阴虚型、阳虚型、阴阳两虚型.1989年在大连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座谈会,又将再障的分型与肾联系起来,提出再障分型以肾为主的原则,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3型.此后的医家治疗再障基本上都是在"肾虚"的基础上进行变通.现将各老中医治疗再障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多种原因、不同机理所致骨髓容量减少,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虽以贫血、出血表现为主,但常伴随一些错综复杂的症候,病情轻重悬殊很大,治疗效果不一。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血虚"、"血证"、"虚劳"范畴。其病因病机与脾肾最为密切,主要在肾。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血可以互相化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辨证分型中,我体会把慢性再障分为肾阴虚型(包括肝肾阴虚)和肾阳虚型(包括脾肾阳虚),即可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血液科较常见的急危重症。临床表现为发病急,贫血进行性加剧,常伴有严重感染,内脏出血。血象:除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3项  相似文献   

8.
再生障碍性贫血,在我国并不少见。近年来似有上升之势。该病目前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有人认为,“骨髓再生障碍,用任何方法都不能改变,必须用支持疗法,输血及抗菌素。轻型病例。骨髓功能可能转过来,延长生命,直至自发缓解”。但国外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死亡率高达49~98%,而完全缓解率仅占10%。对本病的治疗是悲观失望的。  相似文献   

9.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近年来报导较多,对其病因病理的探讨逐渐深入,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据有人统计1984年前国内对慢性再障用中医结合治疗缓解率和有效率已分别达到50%及90%左右。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西医结合治疗再障的概况综述如下:一、病因病机随着再障病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已发现多种因素与再障发病有关,据报道有因可查的继发性再障逐渐增多,而原发性再障的比例相对减少。经各家临床统计及动物实验证实:药物及化学因素是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共它还有放射线、生物(如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0.
从免疫抑制治疗骨髓移植治疗、辅助支持治疗、中药治疗等综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CAA)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氯化钴、雄激素及温补肾阳的中药为主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 2 0例 ,疗程 10个月。结果 :基本治愈 15例 ,缓解 2例 ,明显进步 2例 ,无效 1例。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CAA近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正> 李紫楠副主任医师年逾70岁,临床经验丰富,对内科疑难杂症善于思索,具有独到的见解。从1979年至1983年间,对69例慢性肾炎、氮质血症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李老师对该病的治疗经验分类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和卫宣肺,健脾益肾营卫失调,卫阳不固,易感外邪。由经传腑,累及脾运及肾  相似文献   

14.
裴正学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学者,临床医学、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有丰富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经验。笔者就随师学习20余年来的一些个人体会做一阐述,望能抛砖引玉,共同学习之。  相似文献   

15.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一组不同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的综合征。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国内在发病率调查、病因探索、分型与发病机理的研究与中西医结合工作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中西医结合从过去的个案报道,发展为大宗病例总结,其中对慢性再障取得显著效果,对急性再障也有可喜的苗头。此项工作虽然有一定经验,还是处在摸索总结过程。在临床上到底如何有机结合,在什么情况下单用中药,什么情况加用西药,仅就以下几点提出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35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佳 《陕西中医》2003,24(3):203-204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方法 :用马钱子散 (马钱子、党参、黄芪、熟地、龟胶、鹿胶等 )配合西药治疗本病 3 5例 ,并设对照组治疗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85.71 % ,明显优于对照组 6 6 .6 6 % ,( P<0 .0 5)。提示 :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刺激骨髓造血 ,调节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 1997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用自拟再障生血汤联合雄性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 2 0例 ,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2 0例 ,男 12例 ,女 8例。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 0× 10 9 L~ 3 2× 10 9 L ,平均 1 4× 10 9 L ,血红蛋白 32g L~ 62g L ,平均 4 2 2g L ,血小板 8× 10 9 L~ 80× 10 9 L ,平均 34× 10 9 L ,网织红细胞计数 0 0 0 1~0 0 13。骨髓象均增生低下 ,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非造血细胞增多 ,粒 :红比为 0 64~ 5 2 :1,平均 0 86:1,细胞外铁 ~ 。2 治疗方法丙酸睾丸酮 …  相似文献   

18.
再生障碍性贫血 (简称再障 )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以造血干细胞损伤 ,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我们从肾立法 ,兼补气血 ,并配合西药治疗该病 46例 ,疗效较好 ,兹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46例为我院 1 996年 6月~ 2 0 0 1年 1 1月门诊及住院病人 ,其中男 2 2例 ,女 2 4例 ;年龄 8岁~ 69岁 ,平均 32 .1岁 ;病程 1个月~ 2 5年 ,平均 1 .5年。诊断均符合 1 987年全国再障会议制定的标准 [1] ,其中慢再障 39例 ,急再障 2例 ,重再障 5例。2 治疗方法中药组成 :枸杞子 1 0 g,菟丝子 1 0 g,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化血汤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将36例再障患者分为化血汤配合西药治疗组(治疗组,20例)和单纯西药治疗组(对照组,16例),分别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清造血抑制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摹治疗组总有效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56.3%(P<0.05).再障患者经有效治疗后其外周血清的造血抑制活性和凋亡诱导活性明显降低,加服化血汤可增强此种作用结论 化血汤配合西药治疗慢性再障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通过降低再障患者血清造血抑制活性从而改善骨髓造血功能可能是化血汤治疗再障的药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8例慢性A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加用再障煎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0天后总有效率及治疗前、治疗60天后造血负调控因子指标水平。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高于对照组的61.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60天后TNF-α、IL-2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明显,可降低造血负调控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