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法检测宫颈癌淋巴结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和细胞角蛋白(C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将29例宫颈鳞癌患者的484枚无癌转移的淋巴结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CCA、CK.结果:8例患者9枚淋巴结有微转移,其中SCCA阳性3例,淋巴结3枚;CK阳性7例,淋巴结8枚.对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于4 cm和小于4 cm两组间微转移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复发组患者的微转移率为50.0%(7/14),未复发组的阳性率为6.7%(1/15),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无癌转移的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可通过联合检测SCCA和CK来提高检出率,术后复发与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早期胃癌组织中HMGB1的表达水平,并采用淋巴结组织HE染色和抗细胞角蛋白抗体CK20的检测判断淋巴结微转移,探讨HMGB1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结果:62例早期胃癌患者中总共有淋巴结1334个,11例患者62个淋巴结发现CK抗体阳性细胞,总淋巴结微转移率4.64(62/1334)。HMGB1在45.1%早期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P<0.05),随着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有淋巴结转移组比无淋巴结微转移组中HMGB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胃癌组织HMGB1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侵袭、转移和淋巴结微转移密切相关,HMGB1检测对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Cytokeratin表达在舌鳞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一种检测舌鳞癌淋巴结微灶转移的方法.方法:对40例舌鳞癌患者及清扫淋巴结163个(常规临床检查颈部淋巴结阴性pN0)进行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40例舌鳞癌组织中CK均表达阳性,40例颈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HE染色)发现5例有转移者(共23枚淋巴结),CK检测也为阳性.19个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转移者,CK也表达阳性.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加,淋巴结CK表达阳性率亦增加.CK表达阳性者预后较阴性者差.结论:CK免疫组化法是检测舌鳞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而检测舌鳞癌微转移有助于判断肿瘤进展程度与预后,特别对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IN)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CK19)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以探讨检测淋巴结CK19的表达对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组30例可手术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手术中均行肿块周围或乳晕周围注射亚甲蓝进行SLN定位成功,同时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对SLN和非SLN均行常规病理学检测,对SLN同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K19的表达.结果 30例SLN常规病理检测发现8例阳性SLN,阳性率为26.67%(8/30),1例假阴性.应用RT-PCR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30例SLN中CK19的表达,结果HE染色阳性的8例SLN及1例假阴性SLN均呈阳性表达,共有12例SLN CK19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0.0%(12/30);Western Blot检测发现1I例SLN CK19呈阳性,阳性率为36.67%(11/30).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分别与HE染色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阴性率为0.结论 CK19mRNA可作为标志物来检测乳腺癌SLN中的微转移情况;RT-PCR方法可检测到SLN微转移灶,通过SLN定位后检测其中CK19mRNA的阳性表达,可明显提高乳腺癌SLN的阳性率,降低SLN单纯病理检测的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早期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0例早期宫颈癌病例,FIGO分期(Ⅰ b-Ⅱa),术前均未行放化疗.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方法测定淋巴结中的CK表达,免疫组化SP法测定宫颈组织中的VEGF的表达.结果:50例患者中有35例常规HE染色无淋巴结转移,35例中14例淋巴结CK表达(+),21例淋巴结CK表达(-);CK的表达与年龄、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无相关性,CK(-)组与CK(+)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5).宫颈癌组织VEGF表达随病理分级增加(P=0.043)、宫颈深肌层浸润(P=0.032)、淋巴脉管侵犯而增强(P=0.000),并随有无淋巴结转移,包括淋巴结微转移(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MI)而差异有显著性(P=0.000);与临床分期无关(P=0.248);VEGF表达与CK表达正相关,14例CK(+)组,VEGF高表达(++~+++)占100%(14/14).21例CK(-)组,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14例CK(+)组,有5例复发,复发率35.7%;15例常规HE染色有淋巴结转移组,术后有8例复发,复发率占53.5%.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表达高低可用来预测早期宫颈癌有无盆腔淋巴结转移,尤其是VEGF高表达,而常规HE染色无淋巴转移,预示患者可能有淋巴结微转移,有不良预后,术后复发率高,需辅以术后放化疗,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K)在检测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以CK为载体,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进行染色的方法,检测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共126例的淋巴结,术后平均随访64.11个月。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管侵犯"与CK的表达呈正相关,而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的CK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个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CK表达阴性,微转移(MCM)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7%和56.9%。MCM与CK表达阴性比较,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和Ⅱ期结直肠癌,若以CK检测出淋巴结中有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癌术中定位前哨淋巴结(SLN)的可行性并研究其在结肠癌外科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3例结肠癌患者进行术中异硫蓝定位检测SLN,术后常规病理检测所有淋巴结,对常规病理检测阴性者进行细胞角蛋白(CK,AE1/AE3)免疫组化检测。结果73例患者中检出SLN72例共157枚,平均每例2.2枚。常规病理检出53例共116枚SLN发生转移。SLN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的敏感性为93.0%,准确性为94.5%。免疫组化检测可以发现微转移,降低淋巴结转移检测的假阴性率。结论结肠癌术中进行SLN定位是可行的,可以发现肿瘤异常淋巴引流,SLN基本可代表区域淋巴结状况,提高术后病理学分期的准确性,但以SLN活检术替代传统术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尚需要实施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提高结肠癌患者区域淋巴结阳性检出率的方法 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8例行根治性手术的结肠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进行了术中染料法定位检测,使结肠癌系膜前哨淋巴结染色并统计淋巴结数目,同时行抗细胞角蛋白20(CK20)免疫组化检查,检测其微转移情况.结果 48例患者中有46例发现SLN,检出率95.8%.93.8%(45/48)的患者的前哨淋巴结能准确地预测其引流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假阴性 1例,假阴性率 5.0%(1/ 20).6例患者的前哨淋巴结中包含的微转移灶或单个癌细胞转移被常规HE染色遗漏,但是经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出.5例患者由于发现异常淋巴引流途径而导致肠系膜切除的范围的改变.结论 对结肠癌病例,前哨淋巴结定位技术能较准确地预测其引流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和发现异常淋巴引流途径,有助于决定切除范围;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微转移情况,可提高淋巴结阳性检出率,两者结合可准确的对结肠癌患者进行分期、判断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方法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细胞角蛋白(CK)和癌胚抗原(CEA)单克隆抗体,对51例(Ⅰ~Ⅱ期)胃癌根治术(D2或D2 )后,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367个(7.2个/例)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开展回顾性研究。结果18例(35.29%)胃癌的44个(11.99%)淋巴结证实微转移,两种检测方法无显著差异(P>0.0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P<0.05),而与肿瘤的部位、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Ⅰ、Ⅱ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角蛋白(CK)和癌胚抗原(CEA)能够检测证实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两种方法无差异(P>0.05)。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分子水平对胃癌淋巴结微转移进行诊断分级,评价胃癌临床分期及预后。方法 应用RT-PCR方法,以细胞角蛋白18(CK18)为标志基因,检测对照组良性病变淋巴结20枚,胃癌组无转移淋巴结(PN0)199枚。结果 ①对照组良性病变淋巴结中无CK18mRNA表达,与病理符合率100%。胃癌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199枚淋巴结中有CK18mRNA阳性表达34枚,阳性率17.1%。②胃癌淋巴结微转移(LMM)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浸润(T)呈正相关。结论 用RT-PCR法检测胃癌无转移淋巴结CK18mRNA是发现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而特异的方法,对胃癌临床分期及指导治疗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细胞角蛋白19(CK19)和肿瘤相关糖蛋白72-4(CA72-4)联合检测40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pN0)周围淋巴结442枚。结果40例胃癌患者中9例有淋巴结微转移(22.5%)。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有关,pT3患者微转移阳性率高于pT1和pT2患者(P<0.05)。胃癌患者有微转移的5年生存率(44.4%)明显低于无转移者(93.5%)。结论对常规病理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VEGF-C mRNA的表达与腋淋巴结阴性(axillary node negative,ANN)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ANN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0例,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VEGF-C 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淋巴结中广谱角蛋白(AE1/AE3)表达以判定微转移;同时检测ER和c-erbB-2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所有病例随访60~112个月。结果 11例患者腋窝淋巴结发现微转移灶,微转移率为22%(11/50),有微转移者其原发灶VEGF-C mRNA阳性表达率(45.45%)高于无微转移者(25.64%),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且VEGF-C mRNA表达与ER和c-erbB-2蛋白表达无相关性。在50例ANN乳癌患者中,VEGF-C mRNA表达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53.33%和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 mRNA的表达与ANN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及术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检测癌组织中VEGF-CmRNA的表达可能为预测ANN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N0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微转移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方法:收集89例行肺癌根治术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pN0期NSCLC患者的淋巴结石蜡切片,使用抗细胞角蛋白抗体检测微转移,分析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患者生存率的关系。结果:pN0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率为18.0%,其与肿瘤部位(P=0.030)、T分期(P=0.041)有关;N1区域淋巴结微转移度高于N2区域淋巴结(P=0.024),N2区域淋巴结跳跃性微转移率为5.6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无转移者(P=0.036)。生存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是pN0期NSCLC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N0期NSCLC的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并可出现跳跃性微转移。术中应重视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淋巴结微转移预示pN0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CK免疫标记在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免疫标记是否有助于提高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方法18例Bcadherin(E-cad)阴性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根据光镜下有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分组,无同侧淋巴结转移11例(A组);有同侧淋巴结转移但仍有淋巴结阴性者7例(B组)。对A组共189枚和B组115枚“阴性”淋巴结进行cytokeratin(CK,MNFll6)免疫标记。按照WHO乳腺癌淋巴结分期标准进行分期。结果A组11例中3例共7枚“阴性”淋巴结中检出CK阳性癌细胞,散在分布于窦隙中,此3例由pN0期改为pNla期。B组7例中6例共20枚“阴性”淋巴结中检出癌细胞呈散在或小簇状分布于包膜下窦或髓窦中,1例由pNlbi改为pNlbii期。结论免疫标记有助于检出淋巴结中微小转移癌,进而精确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淋巴结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临床分期为Ⅰ期的、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肺鳞癌(SCC)患者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表达水平判定淋巴结微转移,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淋巴结有微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无微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P=0.0000)。结论肺鳞癌有淋巴结微转移患者较无微转移患者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分子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探索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诊断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灶的价值。方法对21例甲状腺癌患者应用亚甲蓝染色法行SLNB,对SLN进行HE染色、细胞角蛋白19(CK19)的免疫组化染色(IHC)及RT-PCR检测,比较3种方法对SLN微转移灶检出的敏感性、准确率的差异。结果21例中,成功检出SLN 16例,检出率为76.2%。IHC、RT-PCR与H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哨淋巴结活检可有效判断甲状腺癌转移状态,应用RT-PCR检测CK19在SLN中的表达,可提高敏感度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PT1-4N0M0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病理因素和淋巴结微转移对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方法:纳入PT1-4N0M0结直肠癌126例,均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用免疫组化染色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观察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病理因素中,"淋巴管浸润"及"侵袭肠壁深度"与CK20的表达呈正相关,而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的CK20表达无明显相关性。临床病理因素与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相关性。在淋巴结CK20表达阴性、孤立肿瘤细胞巢(isolated tumor cells,ITCs)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is,MCM)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6%、63.5%和50.0%。ITCs和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而MCM与CK20(-)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结论:对于PT1-4N0M0期结直肠癌患者,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