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STAT3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患肉及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检测80例正常肠粘膜、100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80例腺癌组织中STAT3的表达,并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STAT3在正常肠粘膜、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强,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STAT3的表达率在直径≥2cm的息内高于直径<1cm的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高于轻度不典型增生的息肉,左半结肠的息肉高于右半结肠的息肉(P<0.01),其表达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STAT3可能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展及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子,对于预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及化学干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希佩尔-林道病(VHL)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腺瘤形成以及癌变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3月到2007年8月10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分别取正常肠黏膜组织、≥1cm的腺瘤性息肉以及癌变腺瘤组织,采用SP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HL和VEGF在这些标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VHL阳性信号呈棕黄色主要表达于胞质内,VEGF阳性表达为棕黄色,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胞质。VHL在正常肠黏膜组织和≥1cm的腺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均较强,两者相差并不显著(χ2=2.4,P>0.05),但明显高于VHL基因在癌变腺瘤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P<0.05;χ2=14.4,P<0.05);VEGF在正常肠黏膜细胞、≥1cm的腺瘤性息肉到癌变腺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不断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51,-P<0.05;χ2=11.52,P<0.05)。结论:VHL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基因参与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的发展,VHL和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异常表达与腺瘤到癌变的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EnVision二步法检测80例原发性结直肠癌、30例结直肠腺瘤和2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eIF4E和cyclinD1蛋白表达。结果①eIF4E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83.3%,92.5%,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eIF4E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5年生存有显著相关性(P<0.05);②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黏膜、腺瘤和腺癌组中的阳性率分别为0、46.7%,55.0%,腺癌组和腺瘤组阳性率均高于黏膜组(P<0.01)。cyclinD1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P<0.05)、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P<0.01)有显著相关性;③结直肠癌组织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914,P<0.01)。结论①eIF4E蛋白表达上调可发生结直肠癌发展的全过程,提示eIF4E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eIF4E蛋白高表达的结直肠癌大多浸润深、淋巴结转移较多,患者预后较差,eIF4E可作为临床上结直肠癌的预后评价指标;②结直肠癌中eIF4E与cyclinD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存在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小健 《广西医学》2005,27(9):1314-1316
结直肠息肉是指高出于黏膜、突向肠腔的赘生物,可以有蒂,也可以为广基无蒂。大量资料证明大多数结肠癌来自腺瘤样息肉。临床诊断的结直肠息内在病理学上包括肿瘤性息肉(即腺瘤,或称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Peutz Jeghers息肉等)和炎症性息肉(血吸虫性息肉、炎症性假息肉等)。认识这些癌前病变对于结直肠癌的预防、结直肠癌的危险性评估以及结直肠癌的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CDC25A在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结直肠腺瘤与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探讨CDC25A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为辅助诊断结直肠腺癌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Elivision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CDC25A在40例结直肠腺癌(腺癌组)、40例结直肠腺瘤组织(腺瘤组)及15例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正常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腺癌组和腺瘤组的CDC25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0%(34/40)和52.5%(21/40),均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中的20.0%(3/15)(均P<0.05),且腺癌组CDC25A的表达显著高于腺瘤组(P<0.05)。结论CDC25A的高表达可能是引起结直肠癌变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对于结直肠腺癌的辅助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检测NALP3炎性体在癌旁正常组织、结直肠腺瘤样息肉及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差异,揭示NALP3炎性体在慢性炎症向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对人结直肠腺瘤样息肉、结直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炎性体成分NALP3、ASC、caspase-1基因及蛋白进行检测。结果 NALP3、ASC、caspse-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最低,在结直肠腺瘤样息肉中表达最高,各因子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NALP3炎性体在正常组织—慢性炎症—恶性肿瘤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变化可能与机体及肿瘤局部免疫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7.
陈吉  李慧  崔宏  白晓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2):1418-1423
目的:检测survivin蛋白在结肠腺瘤、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尿激酶型纤溶酶激活物(uPA)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survivin、uPA、PCNA蛋白在30例正常结直肠黏膜、30例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68例结直肠腺瘤、70例结直肠癌中的表达。结果:Survivin、UPA、PCNA的表达从结直肠正常黏膜、非腺瘤型息肉、腺瘤型息肉、腺癌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在此过程中survivin与PCNA呈正相关(P〈0.05),survivin与PCNA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survivin和PCNA及UPA在结肠腺瘤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axillin和Survivin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axillin和Survivin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了解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90例结直肠癌组织及30例正常肠黏膜、30例肠腺瘤的Paxillin和Survivin基因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Paxillin的阳性表达率为77.8%,高于腺瘤的50.0%和正常肠黏膜的23.3%(P<0.05,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Paxillin阳性表达率为88.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65.0%(P<0.01);生存期<5aPaxillin阳性表达率为90.9%,高于生存期≥5a的60.5%(P<0.01)。结直肠癌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5.6%,高于腺瘤的16.7%和正常肠黏膜的10.0%(均有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为57.5%(P<0.01);生存期<5a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100%,高于生存期≥5a的67.4%(P<0.01)。结论:Paxillin和Survivin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阳性率越高,越易转移,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和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4例结直肠癌组织和31例正常肠黏膜组织中IL-17、STAT3蛋白的表达,并应用CD34标记微血管计算MVD。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17主要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肿瘤细胞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胞浆内,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肠黏膜(P<0.01);IL-17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分化程度和Dukes分期有关(P<0.05)。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正常肠黏膜中的表达(P<0.01),且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有关(P<0.05)。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MVD有关(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251,P=0.015)。结论 IL-17和STAT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结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和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在Peutz-Jeghers综合征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IFITM1)mRNA及其蛋白在Peutz- Jeghers(P-J)息肉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J息肉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P-J息肉、正常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癌各16例组织中IFITM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P-J息肉、正常肠黏膜组织、大肠腺瘤性息肉、大肠腺癌各32例组织中IFITM1 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并比较表达程度的差异. 结果 IFITM1 mRNA及其蛋白在上述组织中均有表达;IFITM1 mRNA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腺瘤性息肉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表达增高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04,P=0.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IFITM1蛋白的阳性着色分布于胞膜和/或胞浆,IFITM1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依次增高,经多组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 H),差异具有显著性(?字2=36.705,P=0.000). 结论 IFITM1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依次增高,提示IFITM1可能与P-J息肉的发生及恶变有关,且有可能成为P-J恶变风险的良好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LG1、DLG5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病理学检测结果,选取36例正常大肠组织、38例炎性增生息肉组织、45例腺瘤性息肉组织及31例大肠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DLG1、DLG5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DLG1、DLG5在正常大肠组织、炎性增生息肉、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DLG1、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在不同大肠息肉直径、息肉部位、有无蒂、年龄、性别及息肉数量等表达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LG1和DLG5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s=0.784,P < 0.01)。结论DLG1、DLG5的低表达在调节大肠息肉发生癌变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563例结直肠息肉临床内镜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术松  胡乃中 《安徽医学》2012,33(4):441-443
目的探讨结直肠高危腺瘤及癌变息肉的临床及内镜病理特征,为合理的结肠镜检查随访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3~2010年间肠镜检查并行内镜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563例,分为腺瘤组359例与非腺瘤组204例,腺瘤组中高危腺瘤162例、低危腺瘤组197例,分析其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腺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出现便血比例高于非腺瘤组,腺瘤组中高危腺瘤患者便血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在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腺瘤表面黏膜粗糙、糜烂和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和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龄、便血是腺瘤的高危因素;高危腺瘤易发生癌变及癌前期病变,临床应重视其监测与随访。  相似文献   

13.
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的病理类型以及息肉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对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7276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796例,其中男性521例,女性275例,检出率10.94%;年龄30~69岁占82.29%;腺瘤性、炎性、增生性、幼年性息肉分别占43.84%,42.09%,11.06%,1.51%;息肉部位分别为盲肠3.29%、升结肠11.88%,横结肠4.89%,降结肠11.58%,乙状结肠26.05%,直肠42.32%。796例中有35例发生癌变,癌变率4.4%。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管状腺瘤癌变率为29.73%,11.11%,4.86%;息肉直径≤0.5cm,未发现癌变;0.6~1.0cm,癌变率1.3%;1.1~1.9cm,癌变率7.4%;≥2.0cm,癌变率25.6%。结论:30~69岁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男性较女性更易患大肠息肉;息肉好发部位为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较常见;左半结肠息肉、直径≥2.0cm息肉、绒毛状腺瘤容易癌变;大肠息肉不论大小应尽可能予以切除,全瘤送检。内镜切除大肠息肉可预防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4.
环氧合酶在结肠腺瘤性息肉及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环氧合酶(COX-2)在结肠黏膜、结肠腺瘤性息肉以及结肠癌中的表达,并探讨COX-2与结肠癌和结肠腺瘤性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续贯选择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30例,结肠癌患者30例,以正常结肠黏膜3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OX-2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COX-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P<0.005)和结肠息肉组(P<0.05),结肠癌组COX-2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P<0.01)和结肠腺瘤性息肉组(P<0.05),结肠腺瘤性息肉组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P<0.05)。结论:COX-2表达增高可能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和结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路亮  许建明  韦俊超 《安徽医学》2008,29(1):29-30,36
目的研究大肠息肉癌变过程中的相关因素,总结高危性腺瘤的内镜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66例大肠息肉的内镜下表现,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的相关因素,对部分患者进行了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结果266例大肠息肉中,增生性息肉38例、炎性息肉64例,均未发现癌变病例,腺瘤性息肉164例,其中癌变21例,直径1.1-2.0cm及〉2.0cm的腺瘤癌变率高于直径≤1.0cm的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高于混合性腺瘤(P〈0.05)及管状腺瘤(P〈0.05),颗数≥3的腺瘤癌变率高于1颗及2颗的腺瘤(P〈0.05),有蒂腺瘤、亚蒂腺瘤及无蒂腺瘤的癌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径〉1.0cm的腺瘤、绒毛状腺瘤和颗数≥3的腺瘤为高危性腺瘤,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直径≤1.0cm腺瘤、管状腺瘤、1颗及2颗的腺瘤为低危性腺瘤,可根据肠镜检查结果进行随访,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可不常规随访。  相似文献   

16.
庞念德  孙艳  高赫男  陈出新 《海南医学》2013,24(12):1767-1769
目的探讨CD24、TK1在结直肠息肉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各20例,同期入院正常结肠黏膜及结直肠癌各20例为对照组。观察CD24、TK1表达与息肉组织类型、息肉异型增生情况、息肉大小、息肉数量的关系。结果 CD24、TK1阳性表达与息肉病理类型相关(P〈0.01)。正常黏膜与腺瘤组、腺瘤组与腺癌组CD24、TK1表达差异分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D24、TK1阳性表达与异型增生程度有相关性(P〈0.05)。CD24、TK1在单发息肉与多发息肉直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24、TK1在结直肠息肉中存在较高的表达,结直肠腺瘤的不同病理类型,增生的程度不一,大小不同,数量不同,其表达的程度不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肠镜下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因腹泻、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于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4800例患者,其中发现大肠息肉者590例。对此590例大肠息肉患者的内镜资料和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肠镜检查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90/4800),其中单发息肉430例(8.96%),多发息肉160例(3.33%),共1128枚息肉。患者年龄8~90岁,平均(48.6±10.3)岁,其中﹥50岁者375例(63.6%)。1128枚息肉中有730枚(64.7%)发生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直径﹥2cm有88枚,其中有51枚发生了癌变,癌变率为58%。病理检查:1128枚息肉中716枚为腺瘤性息肉,占63.5%,其中有95枚为癌变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4%(95/1128)。结论肠镜检查患者中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2.3%;50岁以上为大肠息肉的好发年龄;好发部位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2.0cm者癌变率高;大肠息肉病理多表现为腺瘤性息肉,息肉体积大、绒毛成分含量高及不典型增生重者容易癌变。对年龄超过50岁者建议做肠镜检查,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者应给予肠镜下切除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Hedgehog信号通路中SHH蛋白及其下游转录因子GLI1蛋白在人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息肉中的表达,探讨其在PJS发生及恶变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JS息肉(20例)、正常肠黏膜组织(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25例)、大肠腺癌(25例)组织中SHH和GLI1蛋白的表达和分布,并比较表达程度的差异。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HH蛋白和GLI1蛋白的阳性着色主要分布于胞膜和胞质,腺癌中GLI1蛋白的胞质和核染色增加。SHH蛋白和GLI1蛋白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S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依次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Kruskal-Wallis H test,P<0.001)。SHH与GLI1的蛋白表达在PJS中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p=0.503,P=0.024)。结论 SHH/GLI1在正常肠黏膜组织、PJS息肉组织、腺瘤组织及腺癌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水平依次增高,提示SHH-GLI1信号通路可能与PJS息肉的发生及恶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息肉发生部位、大小和息肉病理类型及癌变的相关规律。方法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电子肠镜检查中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结果在4 630例肠镜检查患者中,发现大肠息肉824例,检出率为18%,其中,腺瘤性息肉495例,占60.1%;炎症性息肉193例,占23.4%;增生性息肉125例,占15.2%;幼年性息肉11例,占1.3%。不同病理分型的息肉分布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性腺瘤平均直径明显大于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本组共有25例息肉发生癌变,癌变率为3.03%。癌变患者息肉病理组织学均为腺瘤型,直径≥1.1 cm者21例,占84%。结论中老年人大肠息肉发病率较高;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较常见;息肉直径≥1.1 cm或混合性腺瘤容易癌变;建议要重视36岁以后人群的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