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州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41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王明 《急诊医学》1993,2(4):243-244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患者723例院前与急诊室救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我院6年来院前与院内急诊室的心肺复苏(CPR)现状,探索如何提高CPR的成功率。方法 将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723例院前和院内急诊室进行CPR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年度间CPR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各病因中:中毒组、外伤组CPR成功率和24h生存率相对较高;呼吸病组、心血管病组、脑血管病组CPR成功率和24h生存率相对较低,差异有显著性。在院前急救。心脏骤停到CPR时间明显较长,成功率低;在院内急诊室,心脏骤停到CPR的时间相对较短,成功率相对较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切实应用普及和加强复苏标准化训练,完善急诊医学体系建设和管理,密集急救医学网络,缩短急救医学半径,以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院前心肺复苏2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罗琼湘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8):2911-2912
目的:分析27例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救治过程,为进一步提高CPR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2年内收集的27例院前CPR的病例资料,观察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复苏前心脏骤停的时间、有无群众性现场CPR、有无电除颤等指标.结果:心脑血管疾病引发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组(P<0.05);成功组复苏前心脏骤停时间明显短于非成功组(P<0.05);群众性现场CPR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无群众性现场CPR组(P<0.05);电除颤组的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除颤组(P<0.05).结论:影响院前CPR成功率的基本因素包括引发心脏骤停的基础病、心脏骤停的时间、早期的群众性CPR和心脏电除颤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急救既是院前急救的延续和对院前急救的规范。又是对存活到医院伤员确定性救治的开始。心肺脑复苏的成功与抢救是否及时有效有关。若能在心脏骤停4min内进行基本生命支持(BLS)。8min内进行心脏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越早抢救,复苏成功率越高。所以急诊科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及完成心肺复苏术(CPR)的一项工作。笔者现将对院前心肺脑复苏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苏州市院前心肺复苏成功17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心跳呼吸骤停病人在现场能否及时实施心肺复苏术是病人存活的关键,未经现场心肺复苏处理而直接送医院者死亡率极高,此点已得到公认。1984年底,苏州市医学会急诊学组及市红十字会共同组织开展心肺复苏普及训练活动,其目的是“开展院前急救工作,更多地拯救生命(CPR-action “for alife”)”。至1988年底五年期间共举办各种类型CPR培训班五十余期,正规训练人数达  相似文献   

6.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3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变量为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CPR效果的因素.结果 对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第一目击者急救是保护因素,OR=2.21(P<0.01,95.0%C/=1.356~3.602);与女性比较男性是危险因素,OR=0.515(P<0.01,95.0%CI=0.320~0.826);20~29岁组较≥81岁组ROSC可能性大,OR=3.241(P<0.05,95.0%CI=1.146~9.138);CPR术前心跳骤停时间是危险冈素,OR=0.913(P<0.01,95.0%CI=0.887~0.948);与心脏静止比较,室颤是保护因素,OR=5.092(P<0.01,95.0%CI=2.927~8.861);电击是保护因素,OR=3.384(P<0.01,95.0%CI=2.033~5.635);肾上腺素0~4 mg组ROSC可能性高于≥5 mg组,OR=3.255(P<0.01,95.0%CI=1.606~6.597).对生存到院--2~12岁和13~19岁组生存到院可能性分别比≥81岁组高,OR=12.818(P<0.05,95.0%CI=1.299~126.508)和OR=10.505(P<0.05,95.0%CI=1.161~95.058);CPR前CA时间是危险因素,OR=0.862(P=<0.01,95.0%CI=0.82~0.906);室颤患者生存到院的可能性较心脏静止患者高,OR=7.330(P=<0.01,95.0%CI=3.962~13.560).结论 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性别、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独立影响冈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年龄分组.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院前急救主要高危病种之一.过去曾将复苏后AMI列为静脉溶栓治疗的禁忌证[1].但亦有学者认为无创伤性心肺复苏后仍可进行溶栓治疗[2].我们对3例AMI院前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获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中发生心脏停搏患者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术中心脏停搏后心肺脑复苏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及时有效的复苏治疗,复苏成功19例,死亡3例。结论 心脏停搏后,在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同时,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脑复苏的治疗,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有效抢救措施。方法选取本院院前急救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从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抢救半径、现场有无目击者参与、气管插管耗时(含气囊—面罩给氧)、是否使用电除颤等方面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79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抢救患者7例,抢救成功率8.86%。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4 min与开始复苏时间≥4 min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复苏时间4 min能有效提高CPR复苏成功率(OR=13.64,95%CI:1.43~130.08);在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过程中,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有目击者参与的情况下和抢救半径≥5 km、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90 s及现场无目击者参与,CPR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电除颤是CPR复苏成功要素之一(OR=10.00,95%CI:1.14~87.59)。结论 79例患者临床分析表明,院前急救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后开始复苏时间早,抢救半径短,气管插管(含气囊—面罩给氧)耗时少和有目击者参与是影响CPR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专业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12.
成人心肺复苏术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巧琴  王群 《护理研究》2007,21(25):2273-2275
对近年有关成人心肺复苏术中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持续生命支持的进展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万巧琴  王群 《护理研究》2007,21(9):2273-2275
对近年有关成人心肺复苏术中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持续生命支持的进展及其护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03-2008-05急诊抢救室收治的30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采用亚低温技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温组与亚低温组,每组各15例。对复苏后患者的平均脑部温度、血氧饱和度(SaO2)、血酸碱值(pH)、平均动脉压(MAP)、意识障碍评分(GCS)等指标进行分析,3个月后对两组病人神经功能预后进行评定。结果:常温组与亚低温组患者复苏时平均脑部温度分为(36.7±1.3)℃和(33.5±1.1)℃(P<0.05),血氧饱和度(SaO2)、血酸碱值(pH)、平均动脉压(MAP)、意识障碍评分(GCS)等基本相近(P>0.05);3个月后两组神经功能转归良好率分别为40%和73%(P<0.05),其中亚低温6h内实施者优于6h后实施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erve functional in-sufficent,NFI)分别18.7±4.3和14.9±3.7(P<0.05),修改后的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分别为69.5±3.6和74.4±4.5(P<0.05)。结论:亚低温技术在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复苏中具有显著的神经功能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实施降温越早,对脑复苏越有利。  相似文献   

15.
91例心肺脑复苏成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分析心肺脑复苏 (CPCR)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方法 选择近10年来资料较齐全的CPCR病人91例 ,根据最终复苏情况分为3组 ,Ⅰ组为心搏、呼吸未恢复 ,Ⅱ组为心搏、呼吸已恢复 ,但脑复苏失败 ,Ⅲ组为智能部分或全部恢复。先列出年龄、性别、心脏骤停原因、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是否盲目除颤及有否亚低温等与CPCR相关的因素。根据所列因素统计出各组人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性别与复苏成败无关 (P>0.05) ;脑复苏成功率在21~30岁年龄段最高 (34.37%) ,其次为10~20岁 (25 %) ,随着年龄增大成功率下降。心源性者较非心源性者脑复苏成功率明显降低 (P<0.05)。发病至开始复苏时间5分钟内最好 ,心肺100%复苏 ,脑58.33 %复苏。大剂量肾上腺素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但是对脑复苏的成功率无明显影响。在院内盲目电击除颤未能提高复苏成功率。亚低温者脑复苏成功率72.22%,非亚低温成功率27.78 %(P<0.01)。结论 脑复苏的成功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年龄40岁以下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3)发病后10分钟内开始复苏 ;(4)在院内根据心电图表现决定是否电除颤 ;(5)肾上腺素宜先用小剂量 ,无效再用大剂量 ;(6)尽早给予亚低温。  相似文献   

16.
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31  
目的 :观察川芎嗪对心肺复苏后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 4 2例需行心肺复苏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 (A组 )与对照组 (B组 )。 A组 2 2例在心肺复苏开始同时给予川芎嗪 2 4 0 mg加质量分数为 5 %的葡萄糖 2 5 0 ml中静脉滴注 ,1h滴完 ,其后按上述剂量每日 1次 ,连用 7d。B组除不用川芎嗪外 ,其他治疗同 A组。检测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血栓素 B2 (TXB2 )的影响 ;并以意识恢复为主要指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A组显效 16例 (72 .72 % ) ,有效 3例 (13.6 4 % ) ,无效 3例(13.6 4 % ) ;B组显效 8例 (40 .0 0 % ) ,有效 3例 (15 .0 0 % ) ,无效 9例 (45 .0 0 % ) ,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P<0 .0 5 )。两组治疗后静脉血 SOD、MDA和 TXB2 均有改善 ,但 A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 B组 (P均 <0 .0 1)。结论 :川芎嗪能对抗脂质过氧化 ,提高 SOD活性 ,抑制血小板活化 ,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早期应用可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A case in which conventional CPR was augmented with 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s on a child is reported. Animal studies and electrical models of this new form of CPR have demonstrated improved hemodynamics without instance of intra-abdominal injury. In this case, intraperitoneal visceral injury was noticed in the form of blood within the stomach and small intestine and parenchymal hemorrhage within the pancreas. Similar pancreatic injury has not been reported with conventional pediatric CPR, and caution may have to be exercised if this form of CPR with interposed abdominal compressions is to be used o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心肺复苏(CPR)的有效性及影响CPR存活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PICU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而行CPR的临床情况,评价其与CPR存活率的关系。不包括仅用辅助正压通气或复苏药物而未施行胸外按压的病例。结果1998年4月至2004年8月间北京儿童医院PICU共258例患儿施行CPR,131例(50.8%)初步复苏成功,36例(14.0%)治愈出院。性别和年龄对存活率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原发病及其合并症对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入PICU24h内及24h后行CPR其存活率分别为23.1%和17.4%;CPR时间≤5min,5~15min及≥5min的存活率分别为53.7%,23.5%和2.1%,差异均有显著性。CPR次数增多存活率下降。结论PICU行CPR后患儿的存活率较低。原发病及其合并症、复苏时间、复苏次数及入住ICU至心肺复苏时间是影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专职化院前急救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135例院前心肺复苏患者的资料,按非专职化院前急救与专职化院前急救两种情况进行分组,从医务人员状况、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院前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技术及抢救成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专职化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达26.8%,较非专职化成功率3.7%有显著的提高(P<0.05),且出车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车载设备的配备、现场应用高级生命支持技术等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专职化院前急救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回顾性总结应用体外心肺复苏(E-CPR)技术救治成人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有11例心源性心搏骤停成人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24~71岁)经常规心肺复苏(CPR)抢救10~15 min无法有效恢复自主循环,而采用E-CPR技术抢救.7例心脏手术后患者在CPR抢救同时自原胸骨切口先建立升主动脉-右心房常规体外循环辅助,再转为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4例患者在CPR抢救同时直接经股动、静脉置管建立ECMO辅助.结果 11例患者CPR时间30~90 min,平均(51±14)min,10例患者可恢复自主心律.11例患者ECMO辅助时间2~223 h,中位时间126 h.6例患者成功撤离ECMO辅助,但存活出院率为36.4%(4/11).2例患者在ECMO辅助的同时加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1例存活.3例患者因合并肾功能衰竭而需血液滤过治疗.结论 E-CPR为抢救危重的心搏骤停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如何有效评估和选择病例,及时开始救治以提高成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