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温病在治疗上十分注重透法。透法不仅能迅速祛邪以使病愈,而且在某些病证中,及时、恰当地使用透法,可以阻止病情发展,挽回危局。温病运用透法,首见于清代叶天士《温热论》。叶氏认为温邪在卫,“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挟风,“宜透风于  相似文献   

2.
张建平 《北京中医》1999,18(2):25-26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对透泄法运用具有精辟论述,如“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和“热未伤津,犹可泄热透表。”笔者对儿科热病的治疗,常遵循叶氏透泄法的法则,只要辨证无误,均能得心应手,取得满意的疗效,兹举例如下。一、泄卫透...  相似文献   

3.
“在卫汗之可也”是叶天士提出的温邪侵犯人体卫分的治则。叶天士认为“卫分证”之“汗”法非辛温发汗法,实为辛凉解表透汗之法。在临床中应用银翘散治疗小儿温热病卫分证,可起辛凉解表透汗之功,临床疗效确切。该文通过对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的解读,探析其在小儿温热病卫分证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温病卫分证常用辛凉解表治法,以祛邪为第一要义的疏利透达法亦是温病早期的重要治法之一。文章在论述疏透法治疗理论基础上,剖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用药,分析其卫分证治疗验案,及运用"疏透"药物频次规律,进而阐述温病医家对疏透法的运用。研究"疏透"药物的配伍规律,为拓展外感热病及新发传染病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临床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5.
“透”与“泄”是治疗温病的两个大法。早在《素问·热论》中,对热病的治疗就指出“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已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故泄法是由《热论》首先提出的,其所说的汗法,也含有透法的意义。清·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关于透法与泄法的论述甚详,笔者通过学习,结合临床运用,谈一些体会。一、透法叶天士认为,温热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可起透风于热外的作用;温邪在卫气,“若无汗恶寒,卫偏胜也,辛凉泄卫透汗为要”;若温邪入于气分,“热未伤津,犹可清热透表”,“若白苔绛底者,湿遏热伏也,当先泄湿透热”;若温邪入于血分,则应“急急透斑为要”,“入营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初传绛色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创立“络病”学说,并继承与发扬了虫药通络法。为探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虫药通络法的运用特点,文中分别从虫药通络法的来源、叶天士对虫药通络法的运用、虫药通络法的临床发展以及虫类药的特殊服法来探析虫药通络法。其临床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瘾疹、痹证以及各种脏腑络病,如糖尿病肾病、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缺血性脑卒中等。叶天士对虫药通络法的运用,为中医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对中医临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渗湿于热下”源自叶天士《温热论》。在外感温病邪气初犯肺卫的阶段,多数医家普遍以“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为治疗准则。“透”法以透解邪热为主,“渗”法多指渗利湿热,但“渗”之寓意不止于治疗外感湿热病邪,更可以“渗法”之名应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拓展临床症治范围。本文新考“渗”湿本义,从温病领域阐述“渗”法的病势特点,“趋势向下”“针对湿”“透”“渗”有先后等方面,是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再启发。并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总结叶天士淡渗用药特点以体现“渗湿于热下”新思考下的临床验案实例。结论为“渗湿于热下”纲领性理论是依据湿邪性质得出的,应举“甘淡”之味,以通利为宗,浑圆气机,欲得邪解病痊之果。希冀有助于医者提高温病理论认识并扩展临床应用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上的发热性疾患越来越多,如各类感染、传染及一些原因不明之发热,由此引起机体功能失调到器官损害乃至衰竭。如何运用中医药辨治,使邪挫热清,疗程缩短,疗效提高,一直是中医界治疗热病中思考和探索的内容。除传统的卫气营血阶段疗法及后来医家倡导之截断疗法被广泛应用外,笔者认为“清透法”因其所针对温热病病机而贯穿于温病的全过程中,尤当引起重视,本文就此略做探讨。 1 清透法之概念 “清”为八法之一,乃清热之意;“透”即透达、透出、引邪外出之意。历代医家治温病都很注意热邪之清与透,如叶天士之“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提出的“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动血耗血,直须凉血散血”(以下简称“叶法”),长期以来,对温病卫气营血四期的治疗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部分患者的病情仍得不到控制,说明叶法存在着不足,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l叶法含义分析“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是叶氏治疗卫分、气分证之大法。其意为温邪在卫表,用辛凉轻透之品微取其汗,宣肺透邪外出;邪入气分,表证已解,里热炽盛,用辛寒清气之品,透邪外达。在《温病学》五版教材里,将风温、湿温、暑温…  相似文献   

10.
试论温热病中“透邪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温热病中运用透邪法,散见于各种著述及医案之中,概念不太统一,具体方法也不相同,系统地整理总结温热病中运用透邪法的经验,将会丰富温热病治法的内容,并可望提高温热病的疗效。透邪法的最初萌芽,可追溯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火郁发之”的观点,随着温病学说的成长和发展,叶天士提出“战汗透邪”、“透风于热外”、“透热转气”等著名论述,后来雷丰更发展了透邪法,吴鞠通、王孟英发现运用透邪法郁热透达后“热反多”、“热果渐壮”的临床事实;柳宝诒抓住伏温伤阴的特点,行助阴托邪法;张聿青,周小农师徒细致的观察透邪后舌、脉、症的变化,从而决定下一步的治疗;张锡纯则更明确地提出了薄荷、  相似文献   

11.
《临证指南医案》一书详细反映了叶天士在温热时证、杂病各科的诊疗经验,其中"瘢瘕"篇记载了叶天士对于瘢瘕病因病机的独特理解及辨治特色,结合脏腑辨治,治从"久病入络",善用辛散之品温通络脉,配合疏肝健脾、滋阴固气之品,分证论治,攻补兼施,祛邪兼以扶正,调动周身气血运行,祛瘀生新,消癥散结.文章旨在总结叶氏治疗瘢瘕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的7则医案,探讨叶天士从体质辨治外感病的特色。认为叶天士重视体质因素对于外感病发病的影响,在治疗时权衡外邪的强弱和体质本身的性质立法处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分析,深入探讨其治疗泄泻的学术思想,对于消化道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与薛生白,清代同一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擅长温病治疗。笔者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对两位医家治疗湿热痞证的医案进行研究,对比分析其用药特色。叶氏与薛氏治疗湿热痞证均以湿热分治、三焦分消为原则,用药以苦、辛、温为主,理气化湿,重视脾、胃、肺三脏的气机调节,但在具体药物选择上有所不同,两者共用药物中,厚朴、杏仁、陈皮、滑石使用频率均较高。叶天士还好用半夏、黄芩、黄连、茯苓;薛生白较多用茯苓皮、草果、藿香。药物配伍方面,两位医家均喜用陈皮、厚朴,厚朴、杏仁配伍;叶氏还多用半夏、杏仁,半夏、黄芩,滑石、杏仁等;薛氏则用厚朴、陈皮、茯苓皮三者相互配伍为多。两位医家治疗中的相同、不同之处对临床治疗湿热类痞证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透法”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运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起源、历代医家相关论述等方面探析温病学"透法"。"透法"集合了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著名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辨证论治思想,是明清时期温病主要治法之一,"透法"立足于给邪气以出路,使温病邪气外透而解。其治疗理念在病毒性心肌炎相关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应着重以透热宣郁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病-症-中药挖掘研究,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模型,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临床群体化治疗外感热病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所有叶天士医案中症状、中药完备的温病医案,包括风温、湿温、春温、冬温、伏温、温疟等,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医案数据库,运用复杂网络社团分析方法挖掘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中药间的关联共性关系,通过节点度适度过滤调节,构建叶天士温病医案病症药规律模型,通过模型分析,探讨叶天士治疗温病病-症-药规律的特点及症药用药特点。结果 通过反复验证,当病-症-药模型节点度过滤点设为30时,模型的维数信息量较好的反映出病-症状-中药三者间的关联关系,以虚线连接,模型包含三层:疾病层、症状层、中药层,三层层内及层间有内在的关联度,节点度越大,在图中的节点面积就越大,模型反映的是叶天士治疗温病辨证用药主要思路,通过点击模型任一点,模型以粗大实线连接可以告知其他层对应的节点群,构建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社团组合,分析叶天士治疗温病症药规律,经过温病专家分析和讨论制定出病症药量表。结论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分析开展叶天士温病医案症药规律的研究,为中医古文献的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突发性传染病早期中医治疗方案快速、有效制定提供依据,有着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果志霞  曹力明 《河南中医》2011,31(10):1106-1108
叶天士是中医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也是当时吴医的优秀代表,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温病学方面,在中医诊断学、脾胃学说、儿科方面、络病理论、内风杂痹、中风学术、奇经虚实辨治等方面均有颇多建树。  相似文献   

18.
从辨病性、病位、药性等不同角度分析叶天士治疗湿温病“通阳利小便”法的具体应用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的"久病入络"学术思想,其理论揭示了一般疾病发展的共同规律和邪气入深的共同通路,并指出其主要病理机转为络中气滞,血瘀或痰阻,在治疗上主用清络宣通、虫蚁搜剔之法,形成了系统的"久病入络"体系。笔者根据多年临证,体会到痹症日久迁延不愈,痰浊、瘀浊相互搏结,蕴结成毒,浊毒流注全身,导致恶性循环。故在从毒论治痹病的基础上,宗叶氏之法,以涤痰祛瘀,搜剔经络,解毒排毒为治法,运用涤痰蠲痹汤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论治特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林培政  刘亚敏 《新中医》2001,33(11):6-8
论述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中风的特色。叶天士认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为阳化内风,其演变与肝关系密切,但五脏的盛衰皆可致肝失所养,肝风内动而致中风。治疗上以滋肾养肝为治疗中风之大法,并立调理五脏为治疗肝风之纲要。叶氏对中风详尽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其治疗上的整体观和辨证观,为中医药治疗中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