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评价2种推磨牙向远中移动支抗装置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0例因上颌磨牙前移所致的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微种植体支抗结合磨牙推进器组(A组)和Nance腭托支抗结合磨牙推进器组(B组)。对矫治开始之前与磨牙远移到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磨牙远移速率进行比较,评价磨牙远移后颅面硬组织变化的结果。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前后SNA、SNB、ANB值变化量均无明显差异;B组U1-NA、U1-SN值在治疗前后变化量均较A组大;2组在磨牙移动距离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月平均移动速率明显大于B组。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表明应用微种植体支抗推磨牙向远中移动能更好地控制支抗,移动速率快,异物感小,易清洁,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利用腭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加T形弓远中移动上颌磨牙,为解除前牙拥挤和内收前牙、改变牙弓突度开拓间隙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例上颁前牙轻中度拥挤或上牙弓轻中度前突,磨牙关系为远中关系,侧貌无明显异常的安氏Ⅱ错[牙合]病例,采用腭部微钛钉种植体加前牙舌侧T形弓做支抗,利用NiTi推簧远中移动磨牙开拓间隙。结果:所选病例磨牙均由远中关系变为中性关系,磨牙向远中整体移动,使安氏11错黔得以矫正。结论:腭郜微钛种植体支抗加T形弓远中移动上颌磨牙可以获得较强的支抗,临床操作简单,同时减少种植体的数量,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比较片段弓技术和微种植体支抗在拉尖牙向远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60例牙列拥挤,双侧对称拔除第一前磨牙且需将尖牙拉向远中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尖牙远移时应用微种植体作为支抗,对照组则使用片段弓技术远移尖牙,测量尖牙向远中移动的距离以及磨牙近中倾斜的程度。结果 试验组尖牙移动的速率为(1.428±0.072)mm/月,快于对照组(1.137±0.081)mm/月;试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程度为(1.27±0.18)°,小于对照组(1.91±0.1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使用微种植体支抗拉尖牙向远中在牙齿移动速率以及控制磨牙近中倾斜等方面优于片段弓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种植体支抗钉结合改良滑动杆近中移动上颌前磨牙关闭缺牙间隙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上颌侧切牙或尖牙缺失的患者5例(男2例,女3例),年龄14~25岁。缺失侧磨牙关系均为安氏Ⅱ类。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间植入微种植体支抗钉,结合改良滑动杆近中移动前磨牙。前磨牙移动到位后更换支抗钉位置,利用支抗钉拉磨牙近中移动,关闭剩余间隙。前磨牙移动疗程6~10个月。通过矫治前后石膏模型测量前磨牙近中移动有效性。结果 5例患者均得到有效治疗,上颌前磨牙及磨牙近中移动,缺牙间隙关闭,缺牙侧磨牙关系完全远中,治疗效果均令人满意。上颌前磨牙近中平均移动4.1 mm,平均移动速度0.96 mm/月。结论 对于上颌侧切牙或尖牙缺失的患者,微种植体支抗钉结合改良滑动杆可简单高效实现前磨牙近中移动,并最终关闭缺牙间隙,临床上可作为一种备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攻型微螺钉远中移动下颌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下颌磨牙需行远中移动的患者9例,在下颌骨植入自攻型微螺钉,利用镍钛拉簧加力,观察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疗效。结果 9例患者中,6例已完成矫治,其中4例患者Ⅱ类磨牙关系矫正后达到中性关系,1例为完全远中关系,1例为远中尖对尖关系,磨牙远中移动效果明显。磨牙达到中性或完全远中关系的时间为4~7个月,平均5.2个月。磨牙远中移动的距离为2.2~3.6 mm,平均3.1 mm。下颌磨牙平均每个月远中移动的距离为0.6 mm。1枚自攻型微螺钉脱落,更改位置重新植入后完成矫治。结论自攻型微螺钉用于远中移动下颌磨牙的疗效满意,该方法临床可行。 相似文献
8.
9.
有效的支抗控制是正畸矫治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微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装置的一种,因具有可实现“绝对支抗”控制、植入操作过程简单、易于取出、成本低、依从性小等优点,而得到了广大正畸医生的青睐。然而在临床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微种植体折断、松动、脱落,微种植体周围组织感染、皮下气肿及牙根损伤等情况。如何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提高微种植体临床应用的成功率,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种植体材料、表面改性方法、形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微种植体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微种植体支抗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种植体用作正畸支抗,植入部位广泛,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优势明显,但缺点也不容忽视.目前不同型号的微种植体相继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生物力学研究尚待深入. 相似文献
11.
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运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的临床及应用要点.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7例,男2例,女5例,年龄15~30岁,平均18.7岁.轻中度拥挤,拥挤度平均在4~5mm,或伴上中线偏移,侧貌面下1/3无明显前突者.采用单侧颊侧植入微钛钉种植体,推磨牙向后,推力250g.疗程3~5个月,平均4个月.通过临床评价和矫治前后的照片、模型和头颅侧位片分析其治疗的有效性.结果:7例患者有效地应用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非拔牙矫治纠正了单侧磨牙Ⅱ类远中关系、轻中度拥挤或中线偏移,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远移侧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平均移动4.2mm,平均移动速度(1.25±0.25)mm/月,有一定程度的颊向移动,水平旋转和垂直压低.上中切牙长轴倾斜度、下颌平面及面下1/3高度不变.结论:微钛钉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发挥了绝对强支抗作用,有效地远中移动上颌磨牙.矫治过程中,需注意诊断、设计、生物力学的考虑以及临床应用要点. 相似文献
12.
结合1例病例,介绍微种植钉结合多用途弓远中移动磨牙的力学原理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微型种植体支抗(MIA)在固定矫治中的应用。方法在83例应用钛钉MIA作为绝对支抗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择4例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MIA压低伸长的上颌后牙,牵引舌侧倾斜的下颌后牙以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MIA植入部位为上颌后牙颊侧和腭侧根尖区,以及下颌后牙颊侧根尖牙槽间隔;上颌磨牙的压入力约0.833 N,下颌舌向倾斜牙的颊向牵引力约0.559 N。观察植入术后钛钉周围组织的反应;植入术后和钛钉取出前拍摄全景曲面断层X线片,测量磨牙压入情况。结果采用多部位植入钛钉MIA、上下颌同时牵引的方法可有效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钛钉在治疗过程中保持稳定,其周围仅有轻微炎症。结论作为骨性绝对支抗,MIA能有效压低上颌后牙,扶正舌倾的下颌后牙,矫正单侧后牙正锁牙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磨牙的临床效果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例24颗磨牙伸长病例使用微种植体支抗进行压低,共植入微种植体47枚,分别植于颊腭(舌)侧牙槽中隔,1个月后负载加力,记录微种植体支抗压低磨牙使用的方法、效果、所需时间及牙根吸收情况,并进行评价。结果:所有伸长磨牙均有效压低,平均压低(3.45±1.05)mm,疗程3.5~9个月,平均5.6个月,每个月平均压低0.65mm;压低过程中牙根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但下颌磨牙较上颌磨牙牙根吸收明显。结论:使用微种植体支抗压低伸长磨牙疗效可靠,能顺利完成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15.
微型支抗种植体即刻加载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研究微型支抗种植体即刻加载的界面愈合情况。方法微型支抗种植体植入犬下颌骨,施以200 g水平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73 d后处死动物,制作种植体-骨标本切片,进行光镜、荧光镜、偏光镜、软X线片、扫描电镜等观察及X线能谱分析。结果种植体周围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动态荧光标记显示植入6周时有板层骨形成,9周时板层骨显著。结论微型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可承载200 g正畸力而不影响其骨性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种不同尺寸的微种植体支抗系统的临床应用情况,探讨影响微种植体临床成功率的因素。方法选择直径1.2 mm、长度7 mm的微种植体支抗(MIA)系统和直径2 mm、长度8 mm的自攻钛种植体支抗(SDIA)系统为研究对象。38例患者采用MIA系统,共植入微种植体77枚;28例患者采用SDIA系统,共植入微种植体53枚。分析微种植体在治疗过程中的脱落情况,微种植体周围牙龈情况及牙齿移动情况。结果1)MIA系统植入后有6枚脱落,SDIA系统有7枚脱落,二者脱落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8);重新植入后均未再次脱落。2)MIA系统的植入部位牙龈无明显红肿,SDIA系统中有12枚出现植入部位的牙龈红肿症状。3)在微种植体保持稳定的情况下,MIA和SDIA系统都能够有效、持续地移动牙齿。结论临床应用时,微种植体应避免靠近邻牙牙根,微种植体头部应尽量小,植入部位尽可能位于附着龈区域,同时要保持微种植体周围清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颌第二磨牙的不同存在情况对口外弓远移上颌第一磨牙的影响,并评价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取磨牙Ⅱ类Ⅰ分类关系口外弓远移磨牙病例30例,其中拔除上颌第二磨牙7例,平均年龄18.4岁;上颌第二磨牙未萌13例,平均年龄11.7岁;上颌第二磨牙已萌10例,平均年龄16.9岁。根据治疗前后牙列模型及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磨牙远移总量、总时间、下磨牙近移量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拔除组上颌第一磨牙远移速度最快;拔除组磨牙的远中倾斜显著小于已萌组;3组中上颌第二前磨牙向近中移动、上前牙轴倾度增加不明显,且拔除组小于其他2组。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对于某些特定病例,拔除上颌第二磨牙可以有效提高疗效和简化疗程。 相似文献
18.
Wilson Guilherme Nunes Rosa Renata Rodrigues de Almeida-Pedrin Paula Vanessa Pedron Oltramari Ana Cludia Ferreira de Castro Conti Thais Maria Freire Fernandes Poleti Bhavna Shroff Marcio Rodrigues de Almeida 《The Angle orthodontist》2023,93(1):41
ObjectivesTo evaluate treatment effects in Class II patients using infrazygomatic crest (IZC) miniscrews (MS).Materials and MethodsA prospective sample of 25 adolescents (14 females and 11 males; mean age: 13.6 ± 1.5 years) who underwent maxillary dentition distalization treatment with IZC MSs were recruited. Lateral cephalograms and digital models at the beginning of treatment (T1) and after Class II molar correction (T2) were obtained. To compare cephalometric and digital model changes, paired t-test and Wilcoxon test were used.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5% was used.ResultsAll patients achieved Class II molar correction over a mean period of 7.7 ± 2.5 months. The IZC MS therapy provided 4 mm of distalization; there was 1.2 mm of intrusion of the first molar with 11.2° distal tipping. The maxillary incisors were retracted 4.7 mm and tipped lingually 13.4°. Overjet and overbite showed a reduction of 3.6 mm and 2.4 mm, respectively. The occlusal plane rotated clockwise 2.8°. The upper lip was retracted by 1 mm and the nasolabial angle increased 5.1°.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the interpremolar and intermolar distances.ConclusionsTotal arch distalization of the maxillary dentition using IZC MS wa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Class II malocclus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临床使用种植支抗牵引全牙弓后移,治疗前牙拥挤或面型前突,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19例应用种植支抗牵引全牙弓后移的病例,上颌种植支抗钉植入颧牙槽嵴区,下颌植入下颌骨外斜线,常规排齐整平后应用镍钛拉簧牵引全牙弓后移.结果 16例病例成功完成矫治,3例因种植体支抗松动而失败.结论 使用种植支抗牵引全牙弓后移是正畸临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