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海涛 《淮海医药》2012,30(5):382-384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抑制全身弥散成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健康志愿者10名及24位经临床确诊为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身弥散成像,结合病变部位常规MRI扫描。对所有WB-DWI影像与常规MRI扫描影像表现比较分析。结果 WB-DWI阳性病例为16例,共检出病灶数为81处;常规MRI扫描阳性病例为15例,共检出病灶数为80处。结论磁共振背景抑制全身弥散成像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结合常规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MRI弥散加权成像在肿瘤影像诊断中的运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2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后采用CT检查和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方法,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病理诊断检出120例肿瘤患者中共203个病灶,而CT检出173个(85.3422%),MRI弥散加权成像则检出199个(98.03%),其中病灶直径为0.5~18 cm,病灶边界均清晰可见,多数表现为类圆形或小规则分叶状肿块影。T1W1以低信号为主,T2W1表现出不均匀高信号状态,而肿块则表现出较高信号现象,间隔表现为相对低信号。结论在肿瘤影像诊断过程中,MRI弥散加权成像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肿瘤患者WB-DWI影像表现特征,均采用1.5T MR体部线圈进行扫描,利用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及黑白翻转技术重建出类PET图像,测量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进行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对比。结果 59例肿瘤病灶在WB-DWI呈高信号,且均经常规MRI证实,恶性肿瘤平均ADC值(1.15±0.32)×10-3mm2/s,良性肿瘤平均ADC值(2.48±0.36)×10-3mm2/s,二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WB-DWI对肿瘤病变的检出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及SPACE序列成像原理和影响因素,从而得到质量更佳的扫描图像。方法对45例进行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的受检者成像图像从扫描技术角度进行分析。结果45例WB—DWI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但图像信噪比不及SPACE序列。其中11例体形较瘦及颈部生理弯曲较大者DWI图像颈肩部伪影多;5例体形较胖者DWI图像双上肢处伪影多;15例受检者胸腹段之间存在一定的信号强度差异。结论WB—DWI临床应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其成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加以克服,再结合SPACE图像进行诊断分析,才能避免假阳性发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的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复发率及长期生存率,以往多通过形态学检查多判断淋巴法的转移,其准确性较低,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CT功能成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淋巴结转移的研究^[1,2],而磁共振成像的研究尤其是弥散成像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6.
史黔华  李东方 《贵州医药》2007,31(4):378-380
目前最常使用的MRI弥散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d imaging,DW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DWI是以平面回波(EPI)为基础反映体内水分子弥散状况的成像方法,DWI对沿着施加弥散梯度磁场方向上的所有组织生理活动中的微小运动均敏感,故可用于测量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的位移运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5T MRI弥散加权成像联合CT检查在女性盆腔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120例女性盆腔肿瘤患者病例资料,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MRI与CT检查资料完整,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MRI检查、CT检查与二者联合检查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120例患者共检...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高发于中国南部地区,来源于鼻咽被覆上皮,其中占大多数的低分化癌对放疗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弥散加权成像是磁共振功能成像中的一种,表观弥散系数(ADC)作为其中的一项准确的定量指标,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本综述纳入国内外多篇文献,旨在探讨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ADC值在鼻咽癌诊断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腹膜转移癌患者的预后较差,良好的影像学评估方法有助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疗效的评估。腹膜转移癌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术检查图像中表现为较之周围组织明显的高亮信号,与CT检查相比能明显提高腹膜癌的检出率,尤其是小转移癌灶以及膈下、肝包膜下、网膜囊、肠系膜根部和肠管浆膜表面的腹膜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磁共振的广泛应用,脑室内囊性病变的检出较前明显增多。脑室内常见的囊性病变多为神经上皮囊肿、胶样囊肿、蛛网膜囊肿、脑室内脑囊虫病、表皮样囊肿、部分囊性室管膜瘤等。MRI平扫可以将其中部分病变鉴别,但利用弥散加权成像对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敏感的这一成像技术,可对囊液的成分进行区分,并结合MRI平扫有利于以上病变的诊断[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弥散系数在骨骼病变中的应用。方法结合两者的工作原理及其在骨骼病变中的应用,结合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 DWI在骨骼病变的发现及评估病变性质方面有着较高的优越性和敏感性,并且还能够通过对ADC值的测量,对病变的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为病变的诊断提供较为可靠的量化指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无创性鉴别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方法使用美国GEsignaHDe1.5T超导型MR扫描仪,信号采集使用磁体内置BODY线圈,进行全身扫描,对26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b=800s/mm的DWI扫描序列获得的原始图像,经背景抑制、3D-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得到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图像,经过三维图像旋转结合原始横断面图像及对病变ADC值测定,肿瘤病灶及转移灶均清晰显示。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磁共振全身弥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是筛查恶性肿瘤可行、可信的检查手段,对恶性肿瘤患者早期明确诊断,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地减缓与降低患者病死率、延长生存期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肝局灶性病变(其中肝细胞癌14例,肝转移瘤17例、肝囊肿5例、肝血管瘤1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行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病变的弥散成像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和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肝局灶性病变在DWI上为高信号,随b值的增加信号有不同程度下降;当b值为500s/mm2时,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囊肿、肝血管瘤和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ADC值分别为(0.81±0.12)×10-3mm2/s、(1.13±0.26)×10-3mm2/s、(3.07±0.37)×10-3mm2/s、(2.18±0.30)×10-3mm2/s、(1.67±0.17)×10-3mm2/s。肝内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ADC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依据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DWI图像、ADC值及其特点分析,能比较准确地判断肝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对肝局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小细胞肺癌及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在磁共振弥散加权序列中的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诊断正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小细胞肺癌及2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磁共振常规平扫、弥散加权成像影像特征,并对瘤周水肿、弥散表观系数值、相对扩散系数值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周水肿轻微或无水肿,弥散加权序列呈现高信号,弥散表观系数值及相对扩散系数值低于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结论: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在弥散加权成像中具有重要特征,正确认识可以提高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加权(DWI)成像提供了不同于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图像的组织对比,对显示急性脑梗死非常敏感。本研究通过对141例临床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探讨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冯平勇  宋振虎  程豪 《河北医药》2013,(20):3045-3048
目的评估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转移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分类对比分析50例肿瘤患者WB-DWI和CT图像中的异常信号和异常密度病灶。结果在呼吸系统中,WB-DWI发现51处肺门周围转移瘤,未能发现57处肺内体积较小的瘤灶,而CT均能发现,说明对于肺内转移病灶的检出敏感性差。在腹部实质器官中,WB-DWI发现的88.9%的转移灶CT能够清晰显示,而11.1%的转移灶CT却未能显示;在骨骼系统中,WB-DWI发现474处异常信号,CT仅发现307处骨组织异常改变,其中9例患者有56处骨组织呈WB-DWI异常信号而CT显示正常,数月后CT复查,相应部位均出现骨质破坏;说明在腹部实质脏器和骨骼系统中WB-DWI比CT更多更早发现肿瘤病灶,并且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在淋巴系统中,CT图像上25处大于1 cm的淋巴结在DWI图像上未显示,而CT图像上74处小淋巴结在WB-DWI图像上却呈高信号,部分经病理证实为淋巴转移。结论WB-DWI技术适用于健康查体及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筛查,对于淋巴结定性诊断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7.
宗会迁  付凯亮  柳青  张鑫  宋鹏  马利  刘怀军 《河北医药》2013,(19):2986-2988
由于各种原因如转移灶、感染、外伤或脊椎病等所引起的脊髓压迫是运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常见病、多发病,其中又以颈髓病居多。据统计,在65岁以上人群中颈椎病的发生率超过75%[1]。目前治疗脊髓压迫的方法主要有手术解压或局部放射治疗,临床疗效往往与早期治疗干预密切相关,这就要求对脊髓压迫损伤的范围和程度做出快速诊断。常规MRI是目前评价脊髓实质损伤的首选临床成像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低场强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郸城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塞(发病后6h以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接受头颅CT平扫排除脑出血后行头颅MRI平扫和DWI检查,比较DWI与MRI平扫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本研究中74例患者DWI检查均显示出高信号,且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相符合。发病至就诊时间<2h患者共22例,其中18例患者在T1WI、T2WI上为阴性而DWI显示高信号,另外4例患者在T1WI、T2WI和DWI均有异常显示;发病至就诊时间在2~6h共52例,其中49例患者在T2WI上呈现出稍高信号,而在DWI上显示为异常高信号,另外3例患者T1WI、T2WI未见异常而DWI显示高信号。74例患者中单发梗塞灶62例,多发梗塞灶12例。11例患者既往有脑梗塞病史,常规序列显示陈旧性梗塞灶,DWI发现有新发梗塞灶。结论 DWI可以发现MRI平扫阴性的病灶,能够明显提高急性脑梗塞的诊断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健康志愿者10名及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83例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B-DWI)检查,并于同一时间对可疑部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两者所显示的病例数。结果 83例患者中34例经临床综合评价为骨转移瘤。常规MRI共检出33例骨转移瘤患者,漏诊1例胸骨转移瘤患者;WB-DWI共检出38例骨转移瘤患者,漏诊1例前列腺癌骨盆成骨性移瘤患者,误诊5例。结论 WB-DWI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结合常规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WB-DWI )技术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我院1á.5 T超导磁共振对2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患者,同期行WB-DWI扫描及ECT检查,二者进行比对,以此来分析WB-DWI对病灶的检出率与准确率。结果2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经临床及综合影像确认骨转移灶180个;WB-DWI检出骨骼异常信号灶159个,其中假阳性6个,遗漏真阳性病灶27个,检出率85%,准确性96.23%;核素骨扫描检出骨骼系统异常放射性浓聚灶175个,其中假阳性15个,遗漏真阳性病灶20个,检出率88.89%,准确性91.14%。结论 WB-DWI与核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瘤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其检查简便易行、费用低廉、无辐射损伤,可作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