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8,(1):65-6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检验在尿路感染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疑似尿路感染患者41例,行血、尿常规,中段尿细菌培养及PCT检验,分析各检查结果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41例患者中,中段尿细菌培养结果显示有12例呈阳性,29例呈阴性,尿细菌培养阳性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尿细菌培养阴性组(P<0.05),而两组的血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T与血白细胞计数在诊断细菌性尿路感染上不具有一致性(κ=0.042,P=0.750)。结论血清PCT是诊断细菌性尿路感染的敏感指标,在细菌性尿路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尿路感染定位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定量法测定114例尿路感染患者及40例健康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结果上尿路感染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高于下尿路感染患者组(P〈0.01),PCT对上尿路感染诊断的敏感性为81.1%,特异性为85.5%,阳性预测值为80.3%,阴性预测值为92.5%,均高于CRP。结论 PCT对尿路感染的定位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骨科患者细菌感染中的诊断和治疗作用.方法 对32例骨科细菌感染的患者血清和36例未有细菌感染的患者血清进行PCT、C-反应蛋白、WBC检测,并对3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相同项目检测,将感染组、未感染组和对照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组患者血清PCT、WBC水平分别高于未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经抗感染治疗后,其PCT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可作为诊断骨科患者细菌感染的指标之一,动态观察血清PCT水平变化,可作为是否使用抗菌药物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降钙素原在细菌感染中临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8月-2008年10月入院疑为细菌感染患者共63例,健康体检人员21例,根据ACCP/SCCM共识会议及临床相关表现将入选病例分为脓毒血症组、细菌感染性SIRS组、局部细菌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各21例,对其进行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水平的测定及比较;全部病例于入院治疗前、使用抗菌药物24 h、5、9 d及出院前测定血清PCT,hsCRP,WBC水平。结果在抗菌药物治疗前,血清PCT在细菌感染性SIRS组中轻度升高,为(1.19±0.31)ng/ml,在脓毒血症组中显著升高为(29.88±9.38)ng/ml;脓毒血症组中血清PCT水平明显高于细菌感染性SIRS组和局部细菌感染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监测脓毒血症组发现,在抗菌药物治疗后血清PCT可快速下降,由(24.52±5.02)ng/ml降至(0.49±0.14)ng/ml,而hsCRP、WBC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高水平,分别为(72.3±20.4)~(33.2±9.7)ng/ml、(17.4±10.6)~(12.4±4.1)×109/L,其回落速度慢于血清PCT。结论血清PCT检测可作为全身细菌感染早期诊断的指标,对全身细菌感染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血清PCT检测能动态监测脓毒血症患者病情变化,能反映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为临床医师评估病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血清PCT检测的结果可反映抗菌药物的疗效,能为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4)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7年2月医院血液透析行静脉导管置管患者121例,将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4例患者为感染组,97例未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管后、感染组疑似感染及感染控制后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RP水平。结果疑似感染时,感染组患者WBC、PCT、CRP水平高于导管置管后,感染控制后三者水平低于疑似感染时(P<0.05);PCT曲线下面积为0.870、截断值为10.30ng/mL,CRP曲线下面积为0.753,截断值为16.00mg/L;PCT、CRP敏感度分别为91.67%、79.17%,高于WBC的60.42%,PCT特异性为89.18%、阳性预测值为67.69%,高于WBC、CRP。结论 PCT联合CRP检测有助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且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性,优于传统感染指标。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7)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褥感染血清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的影响,为预防产褥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7月医院采用剖宫产(剖宫产组)及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的产妇各300例,观察产妇产褥感染情况,检测产妇分娩前及产后3d时WBC、CRP及PCT水平。结果剖宫产组产褥感染临床诊断26例、确诊23例,临床感染率与确诊感染率分别为8.67%、7.67%,阴道分娩组产褥感染临床诊断12例、确诊8例,临床感染率与确诊感染率分别为4.00%、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后3d呼吸系统感染、切口感染、乳腺感染等指标均高于阴道分娩组,且两组产妇产后3d时以上指标较分娩前升高(P<0.05)。结论分娩方式对产褥感染及血清WBC、CRP及PCT水平存在一定影响,剖宫产产妇产后产褥感染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均高于阴道分娩产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患者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分析PCT对患者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ICU中69例细菌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一般感染组37例、重症感染组32例,并以30例非感染者作为非感染组,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其血清PCT,荧光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和透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作统计分析.结果 一般感染组PCT、CRP、WBC阳性率分别为89.1%、91.9%、75.7%,明显低于重症感染组的96.9%、100.0%、87.5%(P<0.05);一般感染组、重症感染组分别与非感染组比较PCT浓度有显著增高(P<0.05),一般感染组和重症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P<0.05);重症感染组患者的血清PCT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感染组患者(P<0.05);CRP、WBC在重症感染组与一般感染症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当感染得到控制后PCT浓度也随之下降.结论 血清PCT检测作为全身细菌感染早期诊断指标,在危重患者细菌感染诊断和预后临床治疗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妇幼保健》2017,(1)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前白蛋白(PA)、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WBC)计数的测定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0例临床确诊的感染患儿,细菌感染组42例,非细菌感染组48例,健康体检儿童40例为对照组,分别测定PCT、PA、CRP水平及WBC计数,同时测定细菌感染组治疗前后的PCT、PA、CRP水平及WBC计数并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组血清PCT、CRP水平和WBC计数均高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PA水平细菌感染组均低于非细菌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菌感染组血清PCT、PA、CRP水平及WBC计数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和非细菌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8.41、62.87、15.07和28.87,均P0.01),阳性率分别为88.10%、83.33%、61.90和50.00%;细菌感染组治疗后PA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8,P0.01),PCT水平和WBC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15、7.92,均P0.01),CRP水平基本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9,P0.01)。结论血清PCT、PA、CRP及WBC计数联合检测对鉴别儿童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同时为预后的判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联合检测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和预后指导的价值,以指导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4年2月在肿瘤科接受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78例,根据患者培养结果分为感染组56例(细菌感染46例、非细菌感染10例)和未感染组22例,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CRP和PCT水平;将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通过检测PCT和CRP变化制定优化抗菌药物方案,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疗程、费用及二重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PCT和CRP水平感染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细菌感染患者均高于非细菌感染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治疗疗程、费用及二重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7±2.5)d、(1.6±0.1)万元及4.3%、8.7%,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5.5)d、(0.9±0.1)万元及21.7%、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PCT和CRP对肿瘤患者感染的发生尤其是鉴别是否细菌性感染具有重要价值,且可以作为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早期诊断重症肺炎的程度及预后的意义。方法搜集近两年来来我院治疗的48例重症肺炎的患者,与入院后的第1、3、5天分别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降钙素原(PCT)和白细胞计数(WBC)检测,根据其预后情况将本组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的PCT和WBC的检测结果。结果死亡12例,存活36例;死亡组第3、5天及死亡前PCT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病情好转时,PCT水平下降;病情恶化时PCT明显升高。第1、3天对照WBC,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第5天及死亡或者转出前的WBC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PCT的水平,还可以协助判断重症肺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病原菌和耐药性的变化。方法分析2001-2003年750例尿液培养阳性的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53.60%,其中大肠埃希菌占38.13%;革兰阳性球菌占35.20%,其中肠球菌属占16.53%;真菌占11.20%;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达80.54%;对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也较高,达57.69%,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明显低于庆大霉素(P<0.01),对喹诺酮类耐药率为45.00%~71.00%,对萘啶酸耐药高达71.23%,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达65.14%。结论大肠埃希菌仍是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但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铜绿假单胞菌等病原菌比例有所增加,这些病原菌耐药性高,尤其对喹诺酮类、氨苄西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耐药性高,而且部分病原菌呈多重耐药,应注意根据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与内毒素(EAA)检测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革兰阳性球菌(G+菌)感染40例,革兰阴性杆菌(G-菌)感染80例],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非下呼吸道感染老年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清PCT、EAA水平及阳性率,并分析EAA、PCT诊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类型的特异度、敏感度。结果G-菌感染组的EAA、PCT水平高于G+菌感染组、对照组(P<0.05);G+菌感染组与对照组的EA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菌感染组的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EAA、PCT阳性率分别为73.33%、63.33%,高于对照组的13.33%、6.67%(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EAA对G+菌感染、G-菌感染区分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90.00%、83.29%,PCT对G+菌感染、G-菌感染区分的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5.00%、91.72%。结论检测血清EAA、PCT水平可有效筛查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并能验证病原菌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技术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导尿管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100例该院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每组5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管理,护理组患者进行技术化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尿路感染情况(第10天、第20天、第30天)、护理满意度以及尿管留置时间与膀胱刺激消除时间。结果护理组与常规组患者在护理后第10天尿路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第20天、第30天,护理组尿路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100.00%)与常规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尿管留置时间与膀胱刺激消除时间均显著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技术化护理管理在预防导尿管尿路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变形菌属引发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通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UTIs) 患者尿道口、导尿管生物被膜和尿液中分离的变形菌属的耐药性和同源性的研究,探索变形菌属引发UTIs的机制. 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3月收集的165例UTIs患者尿道口、导尿管和尿液标本变形菌属分离株,进行快速鉴定生物被膜,药敏实验和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 结果165例UTIs 患者中尿道口、尿液和导尿管生物被膜中分别分离出变形菌属32株(19.4%)、18株(10.9%)和15株(9.09%);12例患者在尿道口、尿液和导尿管生物被膜中均分离到变形菌属,且药敏结果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PFGE结果显示7例患者的3部位变形菌属分离株分别为同一菌株或不同亚型菌株. 结论变形菌属生物被膜的形成和逆行感染是引发UTIs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女性尿路感染者病原学监测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目的了解女性尿路感染者病原学状况. 方法采集76例女性尿路感染者进行了阴道分泌物常规涂片微生物学检查、阴道加德纳菌(Gv)和解脲脲支原体(Uu)核酸检测,并收集中段尿液作常规细菌培养分离鉴定、Gv和Uu核酸检测. 结果76例女性尿路感染者阴道分泌物中共有70例(92.1%)检出病原菌,其中Gv58例(76.3%)、Uu49例(64.5%)、滴虫4例(5.3%)、念珠菌属8例(10.5%);中段尿液中共有65例(85.5%)检出病原菌,其中Gv45例(59.2%)、Uu26例(34.2%)、细菌25例(32.8%);无论阴道分泌物标本还是中段尿液标本存在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 结论Gv、Uu已是女性尿路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目的探讨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细菌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6年6月,清洁中段尿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并作细菌药敏及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收集致病菌438株,前5位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ECO)220株(50.2%)、肠球菌属(ECN)63株(14.4%)、金黄色葡萄球菌(SAU)38株(8.7%)、肺炎克雷伯菌(KPN)32株(7.3%)、奇异变形菌(PMI)17株(3.9%);ECO、KPN、PMI对氨苄西林(AMP)、复方新诺明(SXT)、喹诺酮类药物呈高度耐药(70.6%~100.0%);ECO、KPN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率分别为41.4%、31.3%;ECN对青霉素、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81.0%~96.8%),庆大霉素高水平耐药(HLGR)ECN占79.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78.9%。结论我院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严重,应及时检测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以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7.
神经外科尿路感染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以预防与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医院2007年6月~2009年6月862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对发生尿路感染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结果862例神经外科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4例,其中发生尿路感染16例,尿路感染率为1.86%,留置尿管5 d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率居首(4.1%),其次是女性患者(4.0%)及使用抗菌药物5 d患者(3.8%);尿路感染发生与性别、留置导尿显著相关,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而与手术史相关性不明显。结论针对引起尿路感染的相关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加强护理监管,预防与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泌尿道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横岗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泌尿道医院感染情况,为预防与减少泌尿道医院感染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的住院患者发生泌尿道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在此期间该院发生医院感染432例次,泌尿道医院感染31例次,发生率为7.18%,居各感染部位的第5位,31例泌尿道感染构成比最高的是内科,占45.16%;泌尿道感染患者中尿道有侵入性操作者占90.32%,尿管留置时间〉15d的占39.29%。结论尿道的侵入性操作是导致泌尿道医院感染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且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延长,引起感染的概率就越大。因此,必须严格掌握导尿适应证,严格遵守导尿无菌操作规程,尽量缩短尿管留置时间,以有效预防和减少泌尿道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岳阳地区泌尿道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药敏实验,分析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岳阳地区2002-2006年尿标本1431份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实验,同时对杆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对葡萄球菌属做甲氧西林耐药检测的筛选。结果共分离泌尿道感染菌株512株,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占41.6%;其次为阴沟肠杆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3.0%和17.1%。大肠埃希菌及多数阴性杆菌对于头孢三代及左氧沙星敏感率较高;阳性球菌以粪肠球菌为主,而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ONS)及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56.7%和46.4%。可将左氧沙星列为阳性球菌的首选用药。结论泌尿道细菌的临床监测很有必要,临床医师应结合药敏结果用药,以降低耐药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