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介绍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 选择48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瓣膜手术,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15例,Ⅳ级5例.其中双支病变13例,多支病变35例,二尖瓣病变11例,主动脉病变10例,联合瓣膜病变27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静脉桥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在主动脉一次阻断下或心脏复苏后完成.11例二尖瓣反流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37例患者行瓣膜替换术.其他同期手术:行室壁瘤切除术2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8例.结果 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21~282 h,平均(70.5±12.6)h.ICU停留时间4~42 d,平均(5.6±23)d.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术后发生心房纤颤11例,院内肺部感染2例.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出院的4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无心绞痛发作.随访中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26例,Ⅲ级3例,而且随访中未发现瓣周漏等人工瓣相关并发症,亦未发生与抗凝相关的出血、血栓或栓塞等事件.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详细的术前检查、充分的心肌保护及术后预防并发症等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处理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二尖瓣成形术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共移植旁路血管42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27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冠状动脉受累以单支受累最多,为16例,双支次之,为8例,多支受累3例.单支受累以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多见,左回旋支次之,主动脉阻断时间(112±21) min.围手术期死亡2例(7.4%).25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 ~ 72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二尖瓣成形术,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使患者术后心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26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的经验.方法1998年12月至2004年12月共267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其中男146例,女121例,年龄38~78岁,平均63.5岁.57例在体外循环下手术(CCAB),210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OPCAB);室壁瘤33例,左主干病例12例,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6例.12例全动脉化,5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19例行室壁瘤"三明治"缝合.结果本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人均3.2支.术后呼吸机辅助4~171h平均6.7h,均使用硝酸甘油0.5~2ug·kg-1·min-1,86例用多巴胺3~5 ug·kg-1·min-1.死亡6例.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尽管有一定的风险,仍然是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方法.尤其是OPCAB具有更广泛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瓣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0例我院收治的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并实施瓣膜手术,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死亡率、并发症的产生率、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的收缩压(PASP),并从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以及手术进行前的PASP的等级等方面比较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比于60岁以下的患者,60岁以上的患者其术后的PASP的变化值及LVEF的变化值都要更低,而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相比于60岁以下患者更高,不同年龄患者在这些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性别不同的患者其各项疗效指标都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进行手术之前的心功能等级慢慢升高,其术后的PASP值、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也会逐渐升高,而其LVEF值则慢慢降低,术前术后的差异较明显(P〈0.05)。患者术前的PASP值越高,术后其PASP值与LVEF值的变化范围就越大,手术后就越容易产生并发症,同时其死亡率也更高。结论患者的年龄是影响利用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因素,而患者性别不会对其产生影响;患者的心功能状况直接影响了患者术后的整体疗效;患者术前的PASP值越高,其临床疗效越差,在进行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及控制其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对27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体外循环(ONCABG)63例,非体外循环(OPCABG)20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6例,室壁瘤15例;多支病变188例,二支病变61,左主干病变21例:合并糖尿病86例,高血压91例,瓣膜病32例,均于术中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手术平均每例搭桥3.16支,术后需用IABP支持治疗8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早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并发症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且合理的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40例的观察组和40例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体外循环的手术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求方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少,临床恢复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结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与采用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体外循环患者相比,术后治疗恢复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 1996年 12月至 1999年 12月共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34例 ,其中二尖瓣与主动脉双瓣替换 8例 ,主动脉瓣替换 3例 ,二尖瓣替换 2 3例 ,治愈 32例 ,治愈率 94 1%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12例 ,女性 2 2例。年龄16~ 64岁 ,平均 4 8 6岁 ,病史 5~ 34年 ,有心力衰竭史者 2 1例 ,有咳血史者 13例 ,有栓塞 6例。1·2 辅助检查和诊断 心电图 :房颤心律 18例( 52 9% ) ,窦性心律 16例 ( 4 7% ) ,左房扩大 2 9例( 85 3% ) ,右室肥厚 15例 ( 4 4% ) ,左室肥厚 8例( 2 3 5% ) ,双室肥厚 2 3例 ( 67 6% )。心胸比率 0…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2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精心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术期均无并发症发生,切El愈合良好,心功能恢复,均康复出院。结论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期行瓣膜置换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手术部位感染(SSI)患者和非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和部分临床指标,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9所医院2008-2010年的CABG手术进行前瞻性目标性监测,将发生SSI的62例患者作为SSI组,未发生感染的12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术后早期血像和体温等临床指标.结果SSI组和对照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为100.0%,联合预防用药率分别为81.42%和79.29%,预防用药时间分别为(11.18±1.12)d和(10.95±0.98)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SI组和对照组术后24~48 h白细胞绝对值分别为(18.2±0.48)、(17.9±0.92) k/μl,术后72 h患者体温分别为(37.8±0.86)、(38.0±0.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预防SSI不应单纯依赖长时间、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术后早期血像升高、体温升高在鉴别SSI上指示作用不明显,不应片面参考血像和体温作为延长使用抗菌药物预防SSI的绝对指征,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比较两组的相关围术期指标、术后心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心脏指数(CI)、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室做功指数(LVSWI)、右室做功指数(RVSW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0%(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冠脉搭桥与瓣膜置换术后肺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搭桥 (CABG)术后早期肺功能的因素及处理措施。方法 将入住ICU病房的CABG病人 2 4例及瓣膜置换病人 2 7例的呼吸参数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 ( 1)CABG组病人在给予较高的氧流量 ,才能维持与瓣膜置换组相近的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2 )CABG组呼吸机支持通气超过 2 4小时的有 11例 ,占 45 8%,远高于瓣膜置换组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3)CABG组痰液性状改变、怀疑并发肺部感染、需更改抗生素的有 10例 ,占 41 7%,远远高于瓣膜置换组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4 )CABG组住ICU时间 >6天 ,有 10例 ,明显高于瓣膜置换组 ,两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CABG术后肺功能损害较重 ,宜进行密切监测和有效地防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检查和治疗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3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对象并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选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手术中有5例患者死亡,占总数的3.6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力衰竭、左主干病变大于50%、心律失常、肺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心源性休克、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肌酐值和合并主动脉瘤手术。手术前后针对带有以上单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以减少患者死亡率。结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盐酸氨溴索对老年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65~75岁冠心病行OPCABG术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5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10 mL静推,每8小时一次,术前3 d开始应用,术后应用3 d;治疗组给予盐酸氨溴索30 mg静推,每8小时一次,术前3 d开始应用,术后应用3 d。气管插管后手术前、术后及拔除气管插管前,分别做右侧支气管肺泡灌洗,测定灌洗液中总磷脂(TPL)、饱和卵磷脂(Sat PC)和总蛋白(TP)量。取Sat PC/TPL和Sat PC/TP比值作为判断PS活性水平的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后Sat PC/TPL和Sat PC/TP值明显低于术前(P〈0.05),拔管前基本恢复。治疗组术前、术后Sat PC/TPL和Sat PC/TP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氨溴索能促进老年OPCABG患者PS的合成和分泌,防止PS下降,从而改善术后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多支血管病变(MVD)合并糖尿病(DM)患者的预后结果。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咸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接受CABG和PCI的MVD合并DM患者入组。收集并获取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生化指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诊断等信息,并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研究共收集MVD合并DM患者625例,其中接受CABG的共205例,接受PCI的共420例。与PCI组相比,CABG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左主干狭窄程度更严重(P<0.001),患者遭受的并发症更多(P<0.001);CABG组的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使用率高,住院总花费也显著偏高(P<0.001);CABG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1.5%)略高于PCI组患者(0.5%),但差异不显著(P>0.05);CABG组的五年生存率(98.0%)显著高于PCI组(74.5%);CABG组患者的预后显著优于PCI组,五年内发生心梗和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概率也更低(P<0.05)。结论对于MVD合并DM患者,CABG手术的长期预后结局优于PCI手术。 相似文献
17.
刘萍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5):420-42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于本科室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资料,按术后有无发生精神障碍分为两组,结果用SPSS 19.0软件进行t检验,χ2检验。结果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率为16.67%,主要表现为抑郁、意识障碍、认知障碍。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发生精神障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医护人员应采取综合护理措施,以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的疾病,20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体力锻炼活动的时间也在逐渐的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经过冠状动脉介入术或搭桥术后得以存活,鉴于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不可逆性,术后复发率依然很高。因此,对于手术后恢复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心脏康复(cardiac rehabilitation ,CR)就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对疾病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已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治疗方面,更是需要满足一个高水平的健康状态和保证高质量的生存条件,因此,以运动为基础的冠心病术后心脏康复治疗逐渐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点及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82例老年心脏瓣膜病临床资料,男48例,女34例,年龄60~75岁,平均(64.6±4.2)岁,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62例、Ⅳ级11例,心胸比0.48~0.95(0.60±0.072);共行二尖瓣置换(MVR)45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6例,双瓣置换(MVR+AVR)21例,61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均行瓣膜成形;同期行冠脉搭桥6例.结果全组死亡3例,死亡率3.7%,术后并发症14例,均治愈出院.随访1~48个月,晚期死亡2例,其余病例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35例、Ⅱ级43例、Ⅲ级4例.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前要充分调整心功能、选择好手术时机、术中注意心肌保护、强化围术期管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