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卒中亚型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急性期神经功能改善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67例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TOAST标准对病人进行分型,比较不同亚型病人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比入院时与入院10 d后不同亚型间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及不同亚型病人间的死亡率。结果各亚型脑梗死病人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心源性脑栓死(CE)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最高,其次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组,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SUE)组次之,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组最低,但与SU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SOE)组1例(未列入统计分析内);各亚型病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E组缺损最为严重,SAO组程度最轻;入院10 d后各组神经功能缺损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最低,SAO组改善程度最高。急性期以CE组(34.1%)的死亡率最高,其次为LAA组(6.3%),SAO组在急性期未观察到死亡病例,CE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卒中亚型的脑梗死病人早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存在统计学意义,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此类病人预后评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1年4月在三峡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治疗的70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依据TOAST标准分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心源性栓塞型(CE)、小动脉闭塞型(SAO),其他明确病因型(SOE)和不明原因型(SUE)5型。应用NIHSS评分了解不同亚型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的功能状态,以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评价其临床短期预后,分析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女性患者早(P<0.01)。脑卒中亚型:LAA 194例(27.7%),SAO 220例(31.4%),CE 70例(10.0%),SOE8例(1.1%),SUE 208例(29.7%)。其中SAO亚型所占比例最高。各亚型与临床短期预后的关系:CE型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神经功能缺损最严重,NIHSS评分最高(20.11±1.42)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降低(P<0.01)。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NIHSS评分最低(4.10±0.36)分,出院时神经功能好转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 SAO亚型入院时病情最轻,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好;CE亚型入院时病情最重,临床疗效及临床短期预后最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metaUoproteinase-2,MMP-2)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77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按照TOAST标准进行病因学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29例(37.66%),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23例(29.87%),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13例(16.88%),原因不明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undemomtrated etiology,SUE)7例(9.09%),其他确定原因引发的缺血性卒中(stroke ofother demonstrated etiology,SOE)5例(6.49%).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1inked immtm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24 h和7 d时血清MMP-2含量,并与42例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 TOAST病因分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组患者发病后24 h和7d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189.55±24.79)和(307.46±84.16)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9.76 ±10.32)ng/ml(P均<0.05).在TOAST各亚型中,SOE和SUE因例数过少未做分析;在其他各型中,LAA、SAO和CE组发病后24 h血清MMP-2水平分别为(218.60±13.42)、(175.21 ±9.92)和(167.26±9.7)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发病7d时分别为(404.75±10.30)、(293.18 ±10.91)和(211.81±11.14)ng/m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其中,以LAA组增高显著(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2水平增高,TOAST各亚型患者组MMP-2水平变化不同,LAA组升高最显著,支持脑梗死亚型的病因不同的论点,血清MMP-2在LAA型脑梗死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TOAST分型)中各亚型的相关性。方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72例作为病例组,按TOAST分型标准分为五种亚型,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同期住院择期手术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不同亚型间及与对照组间Fg水平的差异。病例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分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评价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明确血浆Fg水平与神经功能损害程度的关系。结果心源性脑栓塞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组Fg水平高于小动脉卒中组、其他明确病因组、病因不明组及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Fg可作为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的监测指标。重度神经功能损害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Fg水平明显升高,Fg可作为判断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早期降压治疗对不同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脑卒中试验(TOAST)分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泰安院区和肥城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发病48 h内伴有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非溶栓患者597例。依据TOAS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261例,心源性栓塞型卒中(CE)91例,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225例,其他类型20例。将各分型患者分别分为2组:LAA降压组(n=126)和LAA非降压组(n=135);CE降压组(n=46)和CE非降压组(n=45);SAO降压组(n=115)和SAO非降压组(n=110);其他类型降压组(n=7)和其他类型非降压组(n=13)。降压组24 h内降压10%~20%。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随访1年结果显示,在LAA、SAO和其他类型卒中分型中,降压组和非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率、死亡/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E分型中,降压组患者1年后的死亡/致残率显著低于非降压组(45.6%和66.7%,P0.05),但1年死亡率及卒中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降压治疗对LAA、SAO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结局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降低CE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1年死亡/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TOAST病因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将连续入选的421例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TOAST分类标准进行病因分型,共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73例)、心源性栓塞型(CE,39例)、小动脉闭塞型(SA().130例)、其他明确病因型(SOE,1例)和不明病因型(SUE,178例)。分析各亚型构成、相关危险因素及复发的关系。随访1年,记录终点事件。结果与其他各亚型比较,CE年龄高,男性比例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 1年复发率最高(33.3%)、SAO最低(6.9%);各亚型之间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TC、LDL-C、纤维蛋白原、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OAST病因分型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OAST分型与血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发病并在72 h之内入院的伴有2型糖尿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进行TOAST分型并测定其血浆Hcy、hs-CRP,分析二者与TOAST分型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402例,TOAST分型中小动脉性卒中(SAO)最多(40%),其次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A)患者(34.3%),其他原因所致的缺血性卒中最少(3.0%);血浆Hcy水平在LAA型中最高(P〈0.05);hs-CRP水平在LAA及SAO型中最高(P〈0.05)。对于2型糖尿病缺血性卒中的患者,Hcy(OR=1.472,95%CI:1.225-2.629)、hs-CRP(OR=1.841,95%CI:1.143-2.966)是LAA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s-CRP(OR=2.990,95%CI:1.175-7.639)是SAO型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以LAA及SAO为主,检测血Hcy、hs-CRP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分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4.5 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严重程度及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例。在基线时完善血化验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以胆红素为变量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严重程度间的关系。通过TOAST分型分析胆红素水平与各亚型间的相关性。结果 卒中严重的患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均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相关[OR(95%CI)=1.017(1.010~1.0490)、1.096(1.028~1.134),P 0.05]。根据TOAST分型显示心源性栓塞型患者的胆红素水平高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血管闭塞型,存在统计学差异(F=22.659、34.871,P 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呈正比。胆红素水平可能是判定心源性栓塞亚型的生化标记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为观察组,根据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同期选择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Hcy、D-D等。结果观察组血清Hcy、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患者血清Hcy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心源性脑栓塞(CE)患者血清D-D明显高于其他分型组(P 0. 05,P 0. 0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cy表达水平与吸烟史、饮酒史呈正相关性(r=0. 35,P 0. 01,r=0. 31,P0. 01),血浆D-D水平与冠心病史呈正相关性(r=0. 20,P 0. 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Hcy、D-D水平异常升高,Hcy与LAA患者明显相关,D-D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浆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k,BNP)和D-二聚体(D-dimer,DD)含量变化的意义.方法 146例发病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TOAST分型方法进行病因学分型: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1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n=48)、小血管闭塞性脑梗死(small-artery occlusion,SAO;n=32)、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n=41)和原因不明性脑梗死(n=25).急诊行血浆BNP和DD含量测定,并分析二者与脑梗死不同亚型、梗死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E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非CE组(P均<0.01),其血浆DD含量亦显著升高(与LAA组比较,P<0.05;与SAO组和原因不明性脑梗死组比较,P均<0.01),而各种非CE组之间血浆BNP和DD水平均无显著差异.大梗死组患者血浆BNP和DD含量显著高于中梗死组(t分别为2.748和4.218,P分别为0.040和0.008)和小梗死组(t分别为3.766和3.029,P分别为0.013和0.029),而中梗死组与小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7分组血浆BNP和DD含量显著高于<7分组(t分别为-3.454和-4.044,P分别为0.018和0.010).结论 急性脑梗死,尤其是CE患者血浆BNP和DD水平显著升高,而且梗死体积越大、病情越严重,二者水平越高.早期检测血浆BNP和DD水平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学亚型,尤其是CE的诊断以及梗死体积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