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孕产妇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分析D-二聚体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位风险的可能阈值范围,以期为临床转诊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6月间入院分娩的孕妇672例(妊娠组),并选取同期入院体检的非孕妇女304例(对照组)。同时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就诊分娩后发生DIC患者15例,产后深静脉血栓(DVT)5例作为疾病组。回顾性分析疾病组的临床资料,记录分析疾病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D-二聚体正常值为0.5mg/L,以此为基准检验妊娠组D-二聚体阳性结果,中晚期及分娩妇女超85%以上为D-二聚体阳性。经免疫比浊法检测各孕周组妇女D-二聚体水平,随着孕周增加,血浆D-二聚体逐渐上升,并在32周增幅最大。孕周:20周、20~32周、32周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36、3.41、4.87mg/L,分娩1d、2d者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1.66、5.81mg/L。15例DIC患者与5例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水平均高于本研究参考区间。结论随着妊娠进展,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生理性升高,初步建立了孕产妇D-二聚体发生DIC高风险的阈值范围,以期为临床转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吴利  周才  黄瑞玉  刘艳 《检验医学》2014,(10):992-994
目的探讨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正常孕妇664例、非孕正常女性对照者100名(正常对照组),产后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静脉血栓患者18例。将正常孕产妇按孕周分为5组:(1)孕20周(127例);(2)孕20~32周(86例);(3)孕32周至临产≥32周(191例);(4)产后第1天(130例);(5)产后第2天(130例)。采用SYSMEX CA7000全自动凝血仪检测所有正常孕妇及正常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妇D-二聚体浓度呈偏态分布,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验证该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D-二聚体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从20周开始至32周逐渐上升,32周以后升高幅度最大,孕20周组、孕20~32周组及孕≥32周组D-二聚体参考区间分别为1.54 mg/L、3.46 mg/L及4.96 mg/L;分娩过程中D-二聚体发生了大幅度的变化,产后第l天急剧升高,至产后第2天明显下降,基本恢复至妊娠末期水平。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参考区间分别为11.76 mg/L、5.87 mg/L。5组间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对照组和孕妇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排除DVT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2.3%、55.1%、7.0%、1.0%、0.2%和0.7%。采用上述参考区间评估18例产后发生DIC或静脉血栓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均为阳性结果。结论初步建立本实验室正常孕妇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已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与非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及不同孕期妇女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胶乳凝集法分别测定健康育龄孕妇60例(早孕20例,中孕20例,晚孕20例),同年龄组段健康非孕妇女60例血浆胁二聚体水平,阳性标本经半定量稀释后用同样方法检测,观察各组D-二聚体水平并比较组间滴度的差异。结果孕妇组D-二聚体总阳性率为66.7%,3个不同孕期组中,早孕组阳性率45%,中孕组阳性率65%,晚孕组阳性率90%。非孕妇女阳性率为1.6%,孕妇组与非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半定量结果发现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高并随着孕期的增长其滴度明显增高,而非孕妇女则较低。结论孕妇血液环境处于高凝状态及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所以在孕期有必要监测凝血功能,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对指导有危象的孕(产)妇进行抗凝治疗及预防和抢救产科一些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追踪.结果 剖宫产组年龄、孕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自然分娩组;所有孕妇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妇产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分娩前,而且剖宫产组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也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后第1天(P<0.01);临产孕妇中共有5例发生产后DIC,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 妊娠妇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体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健康人群,然而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妇女妊娠期间不同时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产科保健门诊1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周均小于10w,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到分娩后7d,比较孕早期、中期、晚期及分娩时、分娩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孕早期和孕中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孕早期和孕中期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产后1、3、7d,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3、7d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P义(P〉0.05)。结论妊娠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升高,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升高较为缓慢,孕后期急剧升高,产后呈急剧下降致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中期、孕晚期妇女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该院门诊行产前检查的262例孕中期与187例孕晚期妇女作为观察组;200例非孕期妇女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262例孕中期妇女D-二聚体水平为(0.86±0.15)mg/L,其中209例升高超过正常参考值;187例孕晚期妇女D-二聚体水平为(1.47±0.13)mg/L,均超过正常参考值;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为(0.35±0.1)mg/L,与孕中期及孕晚期妇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中期、孕晚期妇女D-二聚体检测对孕产妇静脉血栓筛查及阴性预示能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上海地区健康孕妇孕晚期(34孕周)血浆D-二聚体参考范围,对影响D-二聚体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在预测孕妇产后出血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产科门诊进行34孕周常规体检的6 398名健康孕妇,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值。另收集2 834例具有D-二聚体高危因素(如贫血、子宫异常、胎盘异常、羊水异常、高血压、糖尿病、不良孕史等)的孕妇及347例发生产后出血的孕产妇,分析其34孕周D-二聚体值的变化;同时选择40名非孕非经期健康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6 398名34孕周健康孕妇的中位血浆D-二聚体值为1.25 mg/L(95%CI为1.22~1.28),2 834例34孕周高危孕妇的中位血浆D-二聚体值为1.89 mg/L(95%CI为1.82~1.96),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名非孕非经期健康妇女的中位血浆D-二聚体值为0.30 mg/L(95%CI为0.22~0.38)。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健康孕妇中34孕周血浆D-二聚体值对其发生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不明确(OR=1.49,95%CI为0.72~3.06),而在高危孕妇中34孕周血浆D-二聚体值对其发生产后出血有预测价值(OR=2.01,95%CI为1.57~2.56)。结论:上海地区健康孕妇血浆34孕周D-二聚体的95%参考范围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调查各孕期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特征,初步建立排除妊娠期静脉血栓相应的临界值.方法 以非孕适龄健康女性为对照(30例),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3~8月体检孕妇(90例)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20~40岁健康孕妇,未接受肝素和华法令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无静脉血栓史.根据孕龄分为旱(12 w)、中(24 w)、后期(36w)三组各30例,分别测定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各组95%分位数初步建立cutoff并随访调查有无静脉血栓发生,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比较与非孕女性的差异.结果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随着妊娠期的延长逐渐升高,早孕期D-二聚体浓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l.33,P=0.19),妊娠中期、后期与对照组相比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P<0.01和t=3.96,P<0.01).而妊娠后不同时期纤维蛋白原水平呈显著地渐进性增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0.01;t=4.56,P<0.01和t=8.92,P<0.01),非孕和妊娠后三组D-二聚体浓度低于传统临界值(0.5 mg/L)的比例分别为:93.3%,90%,25%和3.3%,提示妊娠中后期D-二聚体己不具备特异性,不能作为排除诊断依据.结论 中西方女性妊娠期D-二聚体的渐进性升高特点存在差异,以0.54,1.38和3.78 mg/L作为各孕期的临界值对排除静脉血栓更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沈慧  程金焱  陈晓虹 《全科护理》2021,19(7):941-944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预防骨科大手术病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行骨科大手术的8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预防VTE,干预组采用集束化策略。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 d及7 d双下肢周径差值、术前及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水平、术后5~7 d VTE发生率。结果:干预组病人术后3 d、术后7 d双大腿周径差及双小腿周径差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病人术后7 d血浆D-二聚体值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病人术后5~7 d VTE发生率为2.5%,低于对照组的20.0%(P<0.05)。结论:实施集束化策略能减轻骨科大手术病人VTE肿胀的临床症状,降低术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助于减少VTE发生风险,降低VTE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正常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观察其在不同孕期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2名不同孕期妇女及60名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血中D-D质量浓度,并分析结果。结果:早孕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孕组、晚孕组及产褥期组与正常非孕组比较,血浆D-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孕组与早孕组、晚孕组与中孕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孕期发展,妊娠妇女血中D-D水平呈上升趋势,检测D-D有助于预测和判断高凝状态和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妊娠并发VTE孕产妇168例作为研究组,同期住院分娩排除VTE孕产妇67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妊娠并发VTE的影响因素。结果 妊娠并发VTE 168例中发生于孕早期和孕中期各1例,孕晚期9例,产褥期157例;肺栓塞(PE)9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99例,PE合并DVT 23例。妊娠并发PE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20例,胸闷12例,呼吸困难9例;D-二聚体升高42例。妊娠并发DVT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22例,下肢酸胀和下肢无力各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阴道分娩是妊娠并发VTE的保护因素(P<0.01),产后出血≥1000 ml、子痫前期、产褥感染、产后肠梗阻和下肢静脉曲张是妊娠并发VTE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产后出血≥1000 ml、子痫前期、产褥感染、产后肠梗阻和下肢静脉曲张为妊娠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干预和治疗,有利于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围产期孕妇的凝血和纤溶状态,预防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大出血而导致的急性DIC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对510例围产期孕妇(孕38周以上)使用真空管静脉采血后进行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检测,并与正常非妊娠妇女50例做对照。结果:围产期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都明显高于正常非妊娠女性。结论:围产期孕妇血液呈现相对高凝及继发性纤溶增强状态,倾向于血栓形成和DIC的发生,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和FIB能及早发现和预防围产期孕妇DIC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高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非孕和正常孕妇各80例、妊高征孕妇83例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妊高征组与正常妊娠组及非孕妇女组比较,三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妊高征组中血浆D-二聚体随病情的加重而升高。结论:妊高征妇女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在孕期进行D-二聚体的检测,对高危孕妇预防出血及避免DIC发生等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湖南地区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的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做产前检查的678例单胎晚孕孕妇、418例双胎/多胎晚孕孕妇为研究对象,以同期208例健康非孕妇女为对照,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D-二聚体浓度.[结果]晚孕孕妇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且双胎/多胎组显著高于同期单胎组(P<0.05).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D-二聚体单位,DDU)的参考区间:单胎组:28~35周,<3.64μg/mL;36~39周:<6.12μg/mL;40~41周,<6.84μg/mL;双胎/多胎组:28~31周,<6.26μg/mL;32~35周,<7.13μg/mL;36~39周,<8.00μg/mL.[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湖南省孕晚期妇女免疫比浊法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适宜全省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孕期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及自身抗体变化特征。方法按不同的孕期,将1 500例孕妇早孕组、中孕组和晚孕组,检测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并与非妊娠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妊娠妇女血清FT3、FT4、TSH水平及TPOAb、TGAb阳性率与非妊娠健康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妇女甲状腺疾病总患病率高于非妊娠健康女性(P0.05);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FT3、FT4、TSH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3、FT4水平逐渐下降,TSH水平逐渐上升。晚孕组TGAb、TPOAb阳性率低于早孕组和中孕组(P0.05)。结论不同孕期妊娠妇女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自身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应对孕妇定期进行甲状腺相关指标筛查。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6):1002-1003
目的探究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在诊断孕产妇DI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110名孕产妇作为对象,将之分成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和DIC组,另选取我院同期体检正常的非怀孕妇女30名作为参照组。结果参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和DIC组妇女的D-二聚体浓度分别为57.2±3.1μg/L、190.7±7.6、185.4±6.9、285.3±37.5和634.8±73.1μg/L,各组间均存在差异P0.05。早、中、晚孕组及DIC组D-二聚体浓度均要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且DIC组妇女的D-二聚体含量也要显著高于其他四组(P0.05),D-二聚体是反映孕产妇血液凝聚情况及诊断DIC的敏感指标指标。结论孕产妇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孕产妇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测定对其DIC的早期诊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检测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D-D)和FDP含量的变化了解体内纤溶活性。方法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健康未孕妇女、正常早孕(孕周≤8周)的适龄孕妇和高龄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FDP含量。结果高龄孕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分别为(0.40±0.27μg/ml、3.68±2.21μg/ml)含量均高于健康妇女(0.22±0.18、2.58±1.21μg/ml),(t D-D=3.91,t FDP=3.09,P均小于0.05);高龄产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也高于适龄孕妇组(0.23±0.16、2.69±1.32μg/ml),(t D-D=3.71,(t FDP=3.01,P均小于0.05)。高龄孕妇组血浆D-二聚体和FDP均高于其他两组,有显著性差异;50例高龄产妇的D-二聚体阳性率为14(28%),FDP阳性率为16(32%),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有8例(16.0%),出血率为2(4.0%)。结论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和FDP含量有助于早期了解高龄孕妇的纤溶活性,特别应注意D-二聚体和FDP均阳性的孕妇,适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防止孕妇出血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适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D-二聚体诊断决定限,评价该决定限对VTE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9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就诊患者237例及体检健康者236例,定期检测D-二聚体,比较不同年龄及疾病人群D-二聚体水平,用ROC曲线分析不同人群用于VTE诊断的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结果≥60岁VTE患者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为9.69μg/m 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3%和53.8%,60岁患者D-二聚体水平决定限为3.64μg/m L,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43.3%。结论建立了适用于VTE诊断的D-二聚体水平的决定限,可进一步提高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水平参考区间。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健康孕晚期女性(35~37孕周)408例纳入孕晚期组,同期在体检中心检查的387例健康非孕期女性纳入对照组,两组均按年龄分为18~30、30~35、35~40、40~≤45岁共4个年龄段。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计算第95百分位数值(P95)以建立其单侧参考区间。结果孕晚期各年龄段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组各年龄段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为≤3.42mg/L。结论初步建立了适用于该实验室的孕晚期女性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对于孕晚期女性相关疾病确诊和排除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孕妇不同孕期下肢大隐静脉影像解剖学特征的变化。方法:选取99名早孕妇女,连续追踪观察其早孕、中孕、晚孕和产后4个时期双下肢大隐静脉的内径、血流速度、自显影现象和静脉瓣反流等变化。结果:(1)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期的大隐静脉内径随孕周增加而增宽,静脉中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分别达1243.6 ng/mL和2680.8 ng/mL,远高于500 ng/mL的正常值;(2)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期的大隐静脉静脉血流速度明显下降(P0.05)(3)与早孕期相比,中孕和晚孕下肢大隐静脉的自显影现象发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特别是晚孕期大隐静脉自显影现象的发生率都达到了100%。结论:孕妇下肢大隐静脉随着孕周增加内径逐渐增大,血流速度逐渐下降,静脉自显影现象不断增强。孕妇静脉血内D-二聚体浓度随孕期的增加不断升高,下肢大隐静脉自显影现象的发生率和孕妇静脉D-二聚体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