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因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来我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297例,根据是否发生迟发血肿分为迟发血肿组(研究组)和非迟发血肿组(对照组),分析2组临床特征差异及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年龄、收缩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手术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舒张压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GCS评分、颅骨骨折、昏迷状态、APTT和舒张压。手术时间是迟发血肿的保护因素,颅骨骨折、APTT和GCS评分是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开颅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对入院时手术时间短,合并有颅骨骨折,PT显著延长及GCS评分较低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术后预防迟发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TBI)患者急性期凝血功能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是否发生进展性颅内出血(PIH)以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TBI患者,按GCS评分分为重型TBI组(GCS3~8分)和轻中型TBI组(GCS8分);按病情进展分为PIH组和非PIH组;治疗15d后,按病情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所有患者在入院24h内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和血小板(PLT),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急性TBI患者在发病24h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重型TBI组PT、FBG和PLT异常较轻中型TBI组明显,PIH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非PIH组明显,预后不良组PT、APTT、FBG和PLT异常较预后良好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患者急性期常见凝血功能异常,早期监测PT、APTT、FBG和PLT对判断TBI的严重程度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预测进展性颅内血肿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对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临床效果及静脉血栓形成、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膝关节置换术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观察组膝关节置换术后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进行治疗,对照组膝关节置换术后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1周临床治疗效果,术后1个月静脉血栓形成情况,术前24 h和术后6、48、72 h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总有效率82.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静脉血栓形成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血栓形成率1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4 h,两组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术前24 h缩短,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均较术前24 h升高;观察组PT、APTT及FIB较对照组延长或升高,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两组PT均较术前24 h缩短,APTT均较术前24 h延长,FIB和DD均较术前24 h升高;观察组PT和APTT长于对照组,D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两组APTT及FIB、DD较术前24 h延长或升高,观察组PT较术前24 h延长,对照组PT较术前24 h缩短;观察组PT、APTT较对照组延长,FIB和DD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活血通脉汤治疗效果好,可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股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输血及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的监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适应证为股骨骨折的骨科手术患者80例,分别按手术输血与未输血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术前及术后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并对比,并对其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骨骨折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间,实验组输血后第1d与输血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1),Fg及PLT显著下降(P0.01);实验组输血后第5d与输血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缩短(P0.05),Fg及PLT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1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手术后第5d与手术前比较,PT、APTT、Fg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比较PT、APTT显著延长(P0.05),Fg及PLT显著下降(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d比较,Hb、HCT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5d Hb、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与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围手术期应完善凝血功能及加强血常规等相关指标检测,制定相应输血方案及预约合理的输血基数,对保证手术成功及减少输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二氧化碳(CO_2)气腹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60例,根据气腹压力不同随机分为两组:低压力组(10mm Hg)和高压力组(14mm Hg),每组30例。于术前、术后1h、术后24h抽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结果在各时间点,两组PT、AST、AL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4h的APTT较术前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FIB、DD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且高压力组的FIB、DD水平升高幅度显著大于低压力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低气腹压力和高气腹压力均可导致术后高凝状态,但低气腹压力对凝血和纤溶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产妇分娩前后凝血与纤溶指标监测的意义。方法 产后出血组(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212例和正常分娩组235例,检测产前及产后72h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血小板(PLT)和血红蛋白(HB),健康体检女性85例作为健康组。结果 产前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PLT、HB低于健康组,FIB、DD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低于正常分娩组。产后比较:正常分娩组PT/PT-INR、APTT、TT、DD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高于健康组;产后出血组PT/PT-INR、APTT、TT、DD高于正常分娩组,FIB、PLT、HB低于正常分娩组。结论 产前及产后动态监测各项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对预防产后出血、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ADVANCE全自动血凝仪检测94例肝硬化患者PT、APTT、TT、FIB,采用ABX-12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T、APTT、TT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延长,FIB及PL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肝硬化合并出血组PT、APTT、TT高于无出血组,FIB及PLT低于无出血组(P<0.05)。结论及时对肝硬化患者检测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有利于了解其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8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胃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开腹胃癌根治术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2组各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值(INR)均无显著差异,但2组术后24 h的PT水平均较术前显著缩短,而术后0、24 h的APTT和INR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差异。研究组术后0、24 h的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物(DD)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对照组术后24 h的FIB及术后0、24 h的DD水平较术前显著升高;研究组术后24 h的FIB水平及术后0、24 h的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和开腹胃癌根治术均可对患者的凝血功能造成明显影响,而腹腔镜手术的影响更为明显,应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术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胰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对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无血液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异常或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的择期脊柱手术患者(ASAⅡ~Ⅲ),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5000 U/kg,n=18)和生理盐水组(C组,n=18);分别于注射前(T0)、注射后1 h(T1)、注射后2 h(T2)、注射后3 h(T3)抽出静脉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血小板1 min,5 min和最大聚集率(PAG1、PAG5、PAGM),并记录两组手术出血量.[结果]注射乌司他丁组后1h,W组APTT,PT较注射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2h,TT较注射前明显延长(P<0.05),用药后3h,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注射后1h,APTT显著性延长(P<0.01),用药后2h,PT显著性延长(P<0.05),用药后3h,APTT,P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注射前后及组间比较PA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5000 U/kg乌司他丁可改善脊柱手术患者术中患者的凝血状态,减少术中微血栓综合征,预防术中术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体血回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脊柱手术患者,分为自体血回收(A组)及非回收组(B组).测定术前、术后3 h术后24 h静脉血RBC、Hb、Hct、PLT、及PT、ATPP、Fib.测定术前术后24 h的R及K时间.结果:A组回收血及输注异体血量少于B组.两组各时间点检验值无差别.术后3 h、24 h PLT下降,PT、APTT延长;术后24 h的R及K时间延长.结论:自体血回收对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黎昌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4):5700-5701
对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应用不同的人工胶体,观察其对肝移植术后凝血功能的影响。将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聚明胶肽,观察组给予6%羟乙基淀粉130/0.4。对比观察两组术前及术毕的APTT、PT、TT、FIB及PLT等凝血功能。与手术前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PT、APTT、TT延长,FIB和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治疗后两组凝血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凝血指标的变化均在正常范围。对肝移植术患者应用聚明胶肽与6%羟乙基淀粉130/0.4进行血液稀释,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凝血功能,安全可靠,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肝移植受体移植前后6项凝血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肝移植受体移植前后6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采用美国Cou lter公司ACL-200型血凝仪及MAXM血液分析仪测定肝移植患者术前、术中血小板及出凝血系列指标,并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肝硬化患者组,肝移植术前血小板计数(PLT)和纤维蛋白原(F ib)偏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肝移植术后全部凝血指标都有改变。肝癌患者组,肝移植术前各项凝血指标总体水平大致正常,肝移植术后PLT和F ib降低,PT、APTT、TT延长,INR升高在新肝期最显著。结论肝硬化和肝癌患者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凝血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对红细胞(RBC)洗涤、回输后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其他指标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将64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和林格氏液组。比较术前、回输前、回输后1h外周血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pH值及K~+、Na~+、Ca2~+、Cl~-浓度水平;比较回输后24h内的尿量。结果患者术前、回输前、回输后1h外周血RBC、Hb、Hct、PLT、PT、APTT、ACT、pH值及K~+、Na~+、Ca2~+、Cl-浓度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回输前和回输后1h外周血RBC、Hb、Hct、PLT水平均显著低于术前检测结果(P0.05);回输后1hRBC、Hb、Hct水平较回输前显著升高(P0.05);回输前后PT、APTT、ACT值与术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输后1hPLT、PT、APTT、ACT水平与回输前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和回输前相比,回输后1hpH值显著降低、Cl-浓度显著升高(P0.05)。回输后24h内患者尿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理盐水和林格氏液作为洗涤液应用于自体输血,不会对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其他指标造成明显影响,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指标、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和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组,并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35例)、中度组(30例)及重度组(17例),另收集4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TEG指标如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血细胞凝集块形成速率(A)、血凝块最大强度或硬度(MA)和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PLT计数,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疾病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R、K降低,A、MA、FIB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K、A及APTT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与PT、APTT及PLT呈正相关(r分别为0.606、0.303、0.179,P0.05);K与PT呈正相关,与FIB呈负相关(r分别为0.217、-0.212,P0.05);A与PT呈负相关,与FIB呈正相关(r分别为-0.259、0.228,P0.05);MA与FIB、PLT呈正相关(r分别为0.297、0.16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TEG与常规凝血试验相比可以较早的反应机体内凝血功能的异常并对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一定帮助,TEG与常规凝血试验指标及PLT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凝血系列指标的改变情况,统计早期抗凝治疗的效果,分析抗凝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开平医院收治的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再选取同期来该院健康体检的非过敏性紫癜健康儿童80例作为健康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指标异常情况;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抗凝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患儿的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抗凝酶Ⅲ(AFⅢ)以及血小板(PLT)等指标,分析早期抗凝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意义。结果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DD、TT、PT、APTT及Fbg指标的异常率分别为77.8%、72.2%、75.6%、76.7%、73.3%,明显高于健康组儿童,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DD、TT、PT、APTT、Fbg、AFⅢ及PLT指标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半年后的复发率为8.9%,对照组患儿治疗半年后的复发率为17.8%,两组患儿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患者的凝血系列指标发生改变,采取早期抗凝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凝血相关指标,降低复发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术中自体血回输在骨科重大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在骨科重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38例择期骨科重大手术,估计出血量超过900m l的患者进行自体血细胞回输,分别观察术前1h、术后1h、24h、72h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结果:平均每例回收血细胞685m。l术后1h、24h PLT低于术前水平(P<0.05),PT和APTT也较术前有所延长(P<0.05),但术后72h接近术前。结论:术中自体血回输对机体凝血功能无明显不良影响,能明显减少库血用量,是一种有效的血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并发症及脑梗死面积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49例ACI患者,检测其凝血功能指标及血浆DD水平,按不同并发症或梗死面积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并发症的ACI各组血浆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单纯ACI组Fib水平与ACI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组DD水平显著高于单纯ACI组(P0.05)。大面积脑梗死患者Fib、DD及FDP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P0.01)。结论 ACI患者血浆DD、Fib水平升高且与并发症及脑梗死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常见血液肿瘤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健康体检者120例(健康对照组)与初诊常见血液肿瘤患者170例(血液肿瘤组)为研究对象,检测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和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液肿瘤组PT、APTT、FIB、D-D明显升高,PLT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常见血液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监测血凝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硬膜外自控镇痛和静脉自控镇痛对妊高症患者剖宫产术后凝血状态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妊高症行剖宫产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硬膜外自控镇痛组(P组,n=20例);静脉自控镇痛组(V组,n=20例);未用镇痛组(C组,n=2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2h、术后24 h、术后48 h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结果 P组PT术后各时点明显较V组和C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PTT术后12h、24 h较V组和C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D术后各时点明显较V组和C组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组和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TT、Fib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硬膜外自控镇痛对妊高症患者剖宫产术后凝血系统有抑制作用;静脉自控镇痛对妊高症患者剖宫产术后凝血状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变化以及早期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治。方法选择80例骨折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检测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3、5及7天的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和血小板计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第1、3、5及7天的PT、TT以及APTT显著增加(P0.05)。患者术后的PLT指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凝血功能各项指标显著下降(P0.05)。结论骨折患者术后由于麻醉等原因导致静脉舒张和血液高凝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