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疗法的确定是很复杂的。地西他滨是唯一由美国FDA认可的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药物,对其所有亚型和特殊亚群5q-综合征均有较好疗效。支持疗法,低强度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型疗法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疗效均不满意,因为患者会连续患上固有的并发症,如恶化的血细胞明显减少和向白血病转化。本篇综述总结了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进展,试图找到更好的方案及目前治疗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剂量国产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半量CAG方案(地西他滨15mg/m~2×5d,阿糖胞苷10mg/m~2,1次/12h第1~7天,阿克拉霉素10mg/d第1~4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1次/12h)首程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低剂量国产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MDS 16例,观察其初步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16例患者临床总有效14例(87.5%),地西他滨单药治疗的7例患者有效5例(71.4%),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方案治疗的9例患者,有效率达100.0%。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反应为为骨髓抑制,无心、肝、肾功能受损及死亡患者。结论地西他滨单药或联合半量CAG方案首程治疗中、高危MDS患者初步疗效较满意,其不良反应是可耐受的。联合治疗是否优于单药治疗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4.
边祥海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0,33(4)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血液病,近年来研究证实,其具有DNA甲基化和抑制基因沉默的特征.地西他滨作为一种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临床前期研究证实,其可以引起基因表型的改变,抑制DNA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激活沉默的抑癌基因,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恢复正常的分化、衰老和凋亡.同强烈化疗相比,地西他滨疗效肯定,安全性强,治疗相关死亡率低,不良反应轻微且相对易于处理,因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重视.本文就地两他滨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其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孙乃同周茉盛薇薇单学赟王纯斌杨小燕周燕唐云龙邵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1):151-15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异质性疾病,该病是起源于造血/祖细胞的异质性克隆性疾病,特征表现为病态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1-2]。中、高危型MDS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可能与DNA异常甲基化导致抑癌基因失活有关,提示抑制DNA去甲基化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随着表观遗传学[3-5]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0例MDS患者采用地西他滨治疗,25 mg/d,连用5d,休息23 d,28 d为1疗程.国际预后评分0.5分4例、1分1例、1.5分2例、2分1例、2.5分2例.结果:其中3例患者使用1疗程,3例患者使用2疗程,4例患者使用4疗程.10例患者中3例患者因粒细胞缺乏时间长,严重的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及循环衰竭于治疗2个月内死亡.2例患者因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极低,出现消化道出血,积极抢救于1个月内无效死亡.随访另外5例患者,其中1例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RCMD)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完全缓解,5个月后进展为急性白血病,于第7个月后死亡;1例环形铁粒幼细胞难治性贫血患者使用地西他滨1个疗程获完全缓解后未坚持巩固治疗,7个月后死亡;1例由MDS转变为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2个疗程获完全缓解,目前仍存活;1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治疗3个疗程后获血液学改善;1例RAEB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情况稳定.结论:地西他滨用于治疗中危-2及高危MDS患者,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比较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单用CAG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前方案作为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新的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2011年起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EB)12例及2005年起既往单纯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患者10例(治疗1个疗程后评估,至少使用2个疗程)疗效评估.分析接受两种方案的患者1个疗程的完全缓解率、总有效率、无病生存时间及总的生存时间.结果表明: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中高危MDS的12例患者一疗程后有完全缓解9例,2例部分缓解,1例完全无效,缓解率75.0%,总有效率91.7%,中位无病生存时间9(0-27)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6(3-28)个月.治疗后肺部感染发生4例,予以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既往2005年起10例中高危MDS患者予以单纯CAG方案治疗,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伴临床症状改善3例,2例无效,骨髓及血液学均无好转.缓解率50%,总有效率80%,中位无病生存时间6(0-1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13(3-31)个月.治疗后肺部感染3例,肠道感染1例,大肠杆菌败血症1例,予以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患者均能耐受,无治疗相关死亡.经统计分析,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较单用CAG治疗中高危MDS有较长的无病生存时间(P值为0.013),总体生存时间有延长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值0.087).结论: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治疗中高危MDS有较高的治疗效果,不增加治疗风险,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联合化疗治疗,研究组应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2、3年生存率以及生存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DNMT3和TET2基因型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以减少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时其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应用地西他滨治疗8例MDS患者,给药前做好心理护理,给药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消化道反应、静脉炎和胸痛等。结果经采取相应护理措施,7例患者完成药物治疗,其中3例高危患者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5例患者由血制品依赖输注改善为不依赖输注,均未发生与护理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在应用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时对其不良反应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可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3)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和不良反应。方法观察27例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MDS患者,分析治疗有效率并应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年龄、性别、初发病时有无重度贫血(Hb<60 g/L)、有无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有无血小板(PLT)减少(PLT<30×109/L)、有无多细胞系减少(≥2系)对患者最佳疗效的影响有无差别;应用Log-rank检验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并应用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OS的预后因素;观察化疗后不良反应。结果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27例MDS患者,其中仅20例可评估其最佳疗效,其有效率为55%,完全缓解(CR)患者3例(15%),骨髓完全缓解(m CR)患者3例(15%),血液学改善(HI)患者5例(25%),达最佳疗效中位疗程数为第3(2~5)疗程,对可能影响最佳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未发现相关影响因素;患者的OS为8(1~44)个月,对不同组别患者的OS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男性患者OS较女性患者长,初发病时无粒细胞缺乏患者OS较有粒细胞缺乏者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7、0.026);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初发病时粒细胞缺乏、重度贫血是影响OS的预后因素[P=0.037,Exp(B)0.219;P=0.044,Exp(B)18.308]。化疗后不良反应以感染为主,其中以肺部感染(33.3%)最常见。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较轻,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男性MDS患者OS较女性患者长,初发病时无粒细胞缺乏患者OS较有粒细胞缺乏者长;患者初发病时粒细胞缺乏、重度贫血是影响MD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地西他滨的不同用法及单药或联合用药怎样才能提高缓解率和反应持续时间仍未得到统一标准,需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MDS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HAG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西他滨,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清指标、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EGF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血红蛋白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3/30),低于对照组的40.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MDS患者中采用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效果较好,利于改善血清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短期内未发生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治疗中接受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的效果及预后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9月~2018年9月接收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7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CAG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CAG方案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细胞免疫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血常规指标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CD3+、CD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采用CAG方案治疗时可联合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白血病病人的护理及护理效果。[方法]对8例 MDS及白血病病人给予地西他滨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正确给药、做好不良反应及饮食护理等。[结果]8例 MDS及白血病病人均顺利完成地西他滨药物治疗,无感染等情况发生,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5例。[结论]对采用地西他滨治疗的 MDS及白血病病人给予有效的护理,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病人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HAG/IAG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及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接诊收治的26例老年AML及高危MDS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CAG组13例及地西他滨组13例,CAG组患者按照CAG方案进行治疗,地西他滨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HAG/IAG半量预激方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地西他滨组近期治疗的总有效率84.62%,总体生存期(36.2±11.8)个月,同CAG组相比具有明显治疗优势(P<0.05)。地西他滨组不良反应轻,患者没有肝肾功能的损害,在发生例数上明显低于CAG组。结论地西他滨联合HAG/IAG半量预激方案能有效治疗老年AML及高危MDS,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作为老年AML及高危MDS患者的有效,低毒的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地西他滨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有效药物之一。目前的剂量方案有15 mg/m2×3d、20 mg/m2×5d、10 mg/m2×10d等,研究结果表明20 mg/m2×5d,iv>1h方案最优,低危组采用皮下注射,20 mg/m2×3d或每周3次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联合用药方面,地西他滨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65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地西他滨治疗,分析年龄、病程、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分组、血小板计数等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影响地西他滨治疗MDS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8.46%。年龄、病程、IPSS分组、血小板计数与地西他滨治疗MDS的疗效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病程长、IPSS分组高、血小板计数低是影响地西他滨治疗MDS效果的危险因素(OR1,P 0.0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效果显著,其效果与年龄、病程、IPSS分组、血小板计数有关。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比地西他滨与传统的联合化疗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治疗中的各项指标,从而对地西他滨的临床疗效做出评价。方法纳入MDS患者26例,11例接受地西他滨5 d方案治疗(地西他滨组),15例患者接受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联合化疗(联合化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情况、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地西他滨组患者总缓解率为45.5%,总有效率为72.7%,无效率为27.3%;联合化疗组总缓解率为46.7%,总有效率为73.3%,无效率为26.7%,两组患者的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8,P0.05),有效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973,P0.05)。地西他滨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3%,联合化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7%,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009,P0.05)。结论地西他滨用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的治疗与传统联合化疗治疗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联合化疗,适合应用于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高危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总结1例高龄骨髓增生异常症患者的护理。通过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以及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健康宣教等综合护理干预,患者顺利按疗程接受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yelodysplastic syndrome-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MDS-RAEB)患者应用地西他滨+预激方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rhTPO)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MDS-RAEB患者6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给予地西他滨+预激方案+rhTPO治疗,对照组给予地西他滨+预激方案治疗。比较2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25×10^9/L、50×10^9/L、75×10^9/L、100×10^9/L的时间;治疗3个疗程时记录2组血小板悬液输注量,评定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转化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结果观察组血小板恢复至25×10^9/L、50×10^9/L、75×10^9/L、100×10^9/L的时间[(7.13±1.38)、(12.58±2.71)、(14.21±2.06)、(18.65±3.11) d]均较对照组[(9.72±1.41)、(16.35±2.84)、(19.71±1.50)、(22.83±2.27)d]短(P<0.05);治疗3个疗程时,观察组血小板悬液输注量[(5.28±0.52)份]较对照组[(8.51±0.56)份]少(P<0.05),总有效率(81.8%)与对照组(78.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末次随访,观察组AML转化率(12.12%)、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6.3个月)与对照组(9.38%、17.0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hTPO能促进应用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治疗的MDS-RAEB患者血小板计数的恢复,且不影响临床疗效,不增加AML转化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