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 (n =40 )和对照组 (n =46) ,均在妊娠 2 8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 NA。治疗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一次HBIg(2 0 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取静脉血检测HBsAg。结果 :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 结论 :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 ,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妇应用替比夫定治疗的效果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医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妇10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n=50)给予常规治疗(肌肉注射免疫球蛋白+注射乙肝疫苗治疗),观察组(n=50)在常规治疗之上采用替比夫定治疗,将两组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晚期孕妇的治疗效果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予以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3周与治疗6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0%、8.00%)与对照组(6.00%、6.00%)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0.154,P>0.05)。观察组治疗3周后的(轻度乙型肝炎、中度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患者ALT改善率(76.19%、75.00%、70.59%)均高于对照组(43.48%、33.33%、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9、4.199、4.441,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轻度乙型肝炎孕妇的ALT改善率(100.00%)高于对照组(7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型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并探讨其适应症。方法: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n=40)和对照组(n=46),均在妊娠28例周时抽取静脉血检测HBsAg、HBeAg和HBVDNA。治疗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一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给予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即静脉血栓测HBsAg。结果:治疗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但HBeAg阳性孕妇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者。而两组中HBV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LHBIg能有效降低HBsAg阳性孕妇的宫内感染发生率,HBVDNA检测可以作为是否应用HBIg的指针。 相似文献
5.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7)
<正>母婴传播阻断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孕妇体内高水平的病毒载量。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1]显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慢性HBV感染孕妇来说,有效的阻断方法是在主动-被动联合免疫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治疗。本科前期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高病毒载量、HBs Ag和HBe Ag双阳的孕妇,于妊娠20周开始替比夫定干预治疗,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方面疗效显著[2]。有关孕期应用替比夫定分娩停药后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炙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HBsAg阳性的孕妇23例于孕28~30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 mg,1次/d,肌肉注射HBIG 200 IU,1次/4周,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 200 IU和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 ug,1个月、6个月再次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 μg.结果:23例新生儿出生时4例HBsAg阳性(>0.05 IU/mL),HBV DNA均<103拷贝/mL.7个月时HBsAg和HBV DNA均阴性,HBsAb均阳性.对母婴均无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慢性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定量与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204例妊娠合并慢性乙肝患者,按照血清乙肝标志物分为携带组、大三阳组、小三阳组.对比分析三组妊娠合并慢性乙肝患者HBV定量、HBV阳性率、新生儿宫内HBV感染率及HBV定量和新生儿宫内HBV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转基因鼠孕期应用抗病毒药替比夫定对母胎鼠安全性和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方法:33只HBV转基因雌鼠分为3组。交配当天至分娩当天,A组每天喂以0.9%氯化钠液,B组替比夫定600mg·kg-1.d-1灌胃,C组替比夫定1200mg·kg-1.d-1灌胃,另10只普通小鼠为对照组D组,每天替比夫定600mg·kg-1.d-1灌胃。交配当天、分娩当天抽血2次,酶联免疫法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荧光定量PCR法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观察4组雌鼠的妊娠生育状况及子鼠的生长发育情况,同时子鼠28d时检测HBsAg、HBVDNA,肝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用药前后A组血清HBsAg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B、C组血清HBsAg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雌鼠用药前后血清HBVDNA浓度无显著性差异。A组所生小鼠的血清HBVDNA、HBsAg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子鼠的生长发育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B组和C组所生部分子鼠肝组织无HBsAg颗粒表达,部分子鼠肝组织HBsAg颗粒弱阳性表达。结论:孕期应用替比夫定对雌鼠子鼠的安全性的影响不明显,且对母婴阻断有效。 相似文献
9.
赵先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5):78-79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序列异质性≥8%,现已明确HBV分为A~H8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对HBV感染后的致病性、病程转归等均有明显差异,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亦有不同。替比夫定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具有很强抑制HBV复制的作用,但是有关HBV基因型与替比夫定抗病毒疗效关系研究的观点不一。 相似文献
10.
赵先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9)
根据乙型肝炎病毒(HBV)全基因序列异质性≥8%, 现已明确HBV分为A~H 8个基因型.不同的基因型对HBV 感染后的致病性、病程转归等均有明显差异,对抗病毒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亦有不同.替比夫定是一种核苷类似物,具有很强抑制HBV复制的作用,但是有关HBV基因型与替比夫定抗病毒疗效关系研究的观点不一.作者应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进行了基因分型,旨在比较B、C基因型与替比夫定抗病毒疗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将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给自己所生的子女。母婴传播主要由三种方式引起。第一是宫内传播。官内传播是指婴儿出生前就感染了乙肝病毒,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并进行营养成份与代谢物质的交换,胎血和母血之问不进行直接交流,如无明显损害的胎盘屏障因素,HBV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的概率很小。但如果存在胎盘屏障的损害,如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窘迫、第一产程延长、子宫收缩频繁过度、头盆不称、早产等因素可引起胎儿缺氧致使和母血交流,导致母婴间乙肝病毒的感染。宫内传播一般通过两条途径:血源性的和细胞源性的。血源性传播,如果在妊娠期出现先兆流产或早产,导致胎盘组织微血管破坏,含有HBV的母血直接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使胎儿感染HBV。细胞源性传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HBV,妊娠期间母体外周血少量的单个核细胞以载体的方式携带HBV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致使胎儿感染HBV。第二是产时传播。分娩时的外伤、接触母亲产道分泌物和混有母血的羊水、产程中子宫收缩时胎盘绒毛血管破裂使少量母血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等都是导致产时传播的重要因素。第三是产后传染。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母乳喂养时感染HBV。 相似文献
12.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23)
目的探讨序贯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对肝功能及血清病毒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在常规保肝、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基础上观察组用序贯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用序贯恩替卡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12、24、48和72周时肝功能、血清病毒学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Child-Pugh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期比较,观察组ALT、TBil和Child-Pug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ALB、PTA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同一时期观察组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替比夫定治疗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高于恩替卡韦,可有效促进肝功能快速恢复,血清病毒学指标转阴率,安全性更好,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HBV宫内感染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HBV宫内感染机理。方法:应用PCR技术检测59例HBsAg( )孕妇血清、阴道分泌物、羊水、胎盘及新生儿脐血清中HBV DNA。采用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及HBeAg。结果: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为45.8%(27/59);胎盘、羊水、阴道分泌物HBV DNA( )者宫内感染率分别为78.8%(26/33)、78.6%(22/28)、80.6%(25/31)均显著高于其HBVDNA(-)者。免疫组化ABC染色法检测胎盘中HBsAg、HBcAg。HBsAg及HBeAg在胎盘中分布由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细胞至胎儿面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依次递减,有胎盘中HBsAg及HBeAg分布于上述方向相反。当羊水、阴道分泌物HBV DNA( )时羊膜上皮细胞中检出HBsAg及HBcAg。结论:HBV经母血和(或)细胞直接蔓延方式进入胎儿血循环感染胎儿;可能存在阴道上行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将2009年4月至2013年5月在河南省传染病医院进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188例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对比实验。两组患者都使用替比夫定进行治疗,其中观察组同时使用胸腺五肽联合用药,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情况,同时分析观察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BV-DNA水平、HBeAg水平对疗效的影响。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如HBV-DNA、HBeAg以及治疗后的ALT,发现与治疗前相比,各项指标在治疗后都呈现明显降低,如观察组HBV-DNA治疗前后为(8.7±1.62)、(9±1.3),而对照组为(8.8±1.5)、(4.2±2.5),观察组HBeAg为(8.9±4.7)、(4.7±1.3),而对照组为(9.2±4.1)、(6.0±1.7),观察组变化幅度更大,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治疗前HBV-DNA以及HBeAg水平对于治疗结果有着重大的影响(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胸腺五肽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核苷(酸)类似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最常用药物。研究显示,此类药物可能造成肾功能损伤[1]。由于部分患者在治疗前可能已存在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s,GFR)下降,因此应用此类似物时,可能造成肾损害加重;但如果因此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又会造成肝功能进一步损伤。近期一些回顾性研究发现,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使患者GFR有持续改善。这一发现为上述患 相似文献
17.
18.
总结28例妊娠晚期前置胎盘的观察及护理。认为护理重点是做好急诊剖宫产术的准备,抑制宫缩和避免诱发宫缩,做好心理护理、一般护理、期待疗法护理、阴道流血护理,重视胎儿监护及用药护理,以抑制或减少阴道流血,延长孕周,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比较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以及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各40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血清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恩替卡韦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 (39/40),替比夫定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 (3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P >0.05).恩替卡韦组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HBeAg、前S1抗原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浓度分别为(3.21±1.08) U/L、(569.0±189.3)μg/L、(89.1±23.7) μg/L和(98.3±34.1)U/L,均低于治疗前(8.16±1.35) U/L、(834.3±314.9) μg/L、(148.3±78.3) μ/L和(170.3±98.3)U/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11、9.08、7.35、4.38,P均<0.05).替比夫定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HBeAg、前S1抗原以及ALT浓度分别为(4.63±1.18) U/L、(342.1±135.1)μg/L、(56.2±12.4)μg/L和(134.6±78.2)U/L,均低于治疗前(8.24±1.13) U/L、(856.1±335.2) μg/L、(152.7±62.1) μg/L和(177.4±96.1)U/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97、4.72、6.05、2.18,P均<0.05).恩替卡韦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和ALT浓度均低于替比夫定组,而HBeAg和前S1抗原高于替比夫定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61、6.17、7.78、2.69,P均<0.05).结论 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均可获得满意的抗HBV疗效,但恩替卡韦抑制HBV DNA和ALT浓度能力优于替比夫定,替比夫定降低HBeAg和前S1抗原能力优于思替卡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