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Y型钢板内固定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肱骨髁间骨折治疗的患者70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肘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40.00%;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8.17±2.62)周、并发症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11.15±3.64)周、3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部位固定稳固,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Y型钢板内固定与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两年接受肱骨下1/4骨折治疗的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进行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51.43%);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8.13±2.49)周]、并发症发生率(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10.65±3.24)周]和并发症发生率(3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下1/4骨折的患者采用双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部位固定稳固,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476-4477
比较肱骨远端前外侧钢板内固定与双钛板内固定的应用效果。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肱骨骨折患者8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双钛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肘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比较,双钛板内固定可有效缩短肱骨骨折患者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并对比前外侧钢板内固定(一枚钢板)与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1/4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近两年在唐山市玉田县医院接受肱骨下1/4骨折治疗的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进行前外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试验组进行双钛板内固定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肘关节功能评分。结果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为(8.13±2.49)周、并发症发生率是5.71%,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65±3.24)周、并发症发生率为34.29%,试验组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肘关节功能的优良率(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肱骨下1/4骨折的患者采用双钛板内固定治疗,骨折部位固定稳固,愈合时间短,并发症概率低,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平行双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7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术式不同分组,对照组43例,观察组44例,均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实施手术,对照组行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QOL)评分。结果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8.64%(39/44),高于对照组69.77%(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09%(4/44),低于对照组25.58%(1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QOL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行双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改善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肘关节功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术对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4月~2015年10月63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n=31)结合Y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n=32)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改良Cassbaum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结果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3.75%(30/32)高于对照组70.97%(2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结合双钢板固定术能充分暴露关节面,有利于解剖复位,内固定稳定性较高,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作为肱骨远端C型骨折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强 《临床医学》2016,(10):77-79
目的比较双钢板固定术与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肱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30例采取双侧重建钢板固定处理为对照组,另30例行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处理方案为观察组,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肘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优良率为83.3%(25/30),观察组为86.7%(26/30),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异位骨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与有限内固定联合方案治疗肱骨远端骨折效果近似于双钢板内固定术,但前者骨折愈合时间更早,且异位骨化率相对较低,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平行双钢板复位内固定在肱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Y型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观察组行平行双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采用Cassebaum肘关节评分表评估比较两组术后的肘关节功能,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Cassebaum肘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社会功能和生理职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平行双钢板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可提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王炜  张作权 《临床医学》2009,29(4):35-36
目的评价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21例。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Cassebaum法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优12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Y型钢板内固定具有易操作,更有利于截骨部骨折的愈合,内固定牢固,利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5月,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复杂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AO/ASIF分型,患者均为C型骨折。其中C1型4例,C2型4例,C3型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2.5d。C1、C2型骨折复位后用双钢板固定,C3型骨折复位后先用细克氏针固定髁间骨折块,再用双钢板固定。手术后3~5d佩带活动型肘关节支具进行功能锻炼。随访观察7~16个月,平均13个月。按照Mayo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 15例患者肱骨髁间及髁上骨折均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Mayo评分: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0%。结论对复杂肱骨远端骨折采取早期切开解剖复位、双钢板内固定,使用活动型肘关节支具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能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促进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双钢板内固定与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肱骨远端骨折患者75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接受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接受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等进行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1年HSS肘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年HSS肘关节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例出现异位骨化,实验组仅有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钢板内固定与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的内固定效果,其中Y型钢板内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双钢板固定后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可以满足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康复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9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分别接受肱骨远端Y型钢板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固定成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6%vs 94.0%,P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1年的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研究组患者术后2年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肱骨远端Y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均可取得满意度内固定效果,虽然Y型钢板固定成功率较低,但其远期疗效好,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13.
Y型钢板与双钢板在肱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Y型钢板与双钢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29例肱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ASIF分类为C1型13例,C2型9例,C3型7例。16例采用后正中切口Y型钢板固定。13例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固定,髁间用螺丝钉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5年,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2例并发尺神经炎,无切口感染、肘内翻畸型及骨化性肌炎发生,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9%。结论Y型钢板与双钢板是治疗肱骨远端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0):2295-2296
将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50例成人肱骨踝间骨折病例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行双普通钢板、Y型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给予双锁定钢板内固定处理,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P<0.05);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物断裂与松动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成人肱骨踝间骨折临床治疗方案中,双锁定钢板内固定处理方案可牢固固定肱骨踝间骨折,促进患者肘关节功能良好恢复,并发症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795-797
目的对比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与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在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中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60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畸形、膝关节不稳、骨折愈合延迟及关节强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较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8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作为对象进行分组,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锁定钢板组)与对照组(解剖钢板组)各43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恢复期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能够尽可能实现解剖复位,具有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肱骨髁间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肱骨髁间骨折是肘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随着交通的不断发展,高能量复合伤所致的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发生率也日渐上升。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关键在于能否获得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重新获得最大程度的关节功能。近10年来,由于内固定方法和手术方法的显著改进,切开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这一原则,使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得以显著改善。作者自2002年1月-2007年9月对56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均采用尺骨鹰嘴截骨,“Y”型钢板或双钢板内固定治疗,通过改良Cassebaum肘关节评分,上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02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51例。观察组给予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予以微创常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生活质量、肩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功能优良率(88.24%)高于对照组(χ~2=3.981,P=0.04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比例(5.88%)低于对照组(χ~2=4.320,P=0.038)。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效果良好,患者疼痛程度轻,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肩关节功能恢复快,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1):4883-4884
32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普通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10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7.5%,对照组优7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68.7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且手术时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治疗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锁定钢板内固定可取得良好复位,且固定牢固,对治疗肱骨髁间骨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0年5月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13例,其中C1型7例,C2型4例,C3型2例。观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3~15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骨折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9~17周,平均12.7周,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及骨折再移位。所有患者按肘关节功能评分(M eps)标准评定:优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应用解剖型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可以获得早期坚强的内固定,术后可尽早功能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