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患者男,36岁。因心慌、胸闷数天就诊。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心电图检查(附图连续记录):P—P间期0.64—0. 68s,频率88—94次/min,R_(1-5、23-25、36)其前有直立P波,P—R间期0.16s,QRS形态正常,时限0.06s,为窦性激动下传。R_(7-12、16-21)其前后有无关P波,QRS形态畸形,时限0.09s,R—R间期0.64s,频率94次/min,为加速的交界性逸搏心律,R_(13、22)提前出现,QRS间期0.07s,其前有相关直立P波与T波重叠,P—R间期0.20s,为窦性激动下传夺获心室,并伴不同程度的室内差异传导。R_(6、14、15、26)QRS形  相似文献   

2.
中隔支不典型文氏传导阻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患者女性,7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双结病变.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P波频率约50次/min,较匀齐.心室波为窄QRS,频率约54次/min,较匀齐,为交界区逸搏心律,间有心室夺获(Ⅱ导联的R_5,V_1上行的R_2、9.10和V_1下行的R_8).窦性心律(P)与交界性逸搏心律(QRS)构成不全性房室分离.心室夺获和连续心室夺获时,P-R皆延长.V_1上行的R_2 8和V_1下行的R_(1-7)为周期相等的交界区逸搏QRS,但它们的R/S比值和T波有动态改变一R波逐  相似文献   

3.
女 21岁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与R完全无关,以下条为例,第一、二个QRS宽大畸形,频率45次/min,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室性逸搏。。2.第二个室性逸搏后第5个P—QRS—T波连续出现,P—R间期为0.16—0.18s,QRS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69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心电图Ⅰ导联(附图)示窦性心律,频率14次/min.P_1直立,从P_2开始P波变低平,同时P-R由0.18s延长到0.23s(R_3),为窦房结内游走心律.R_(1、2)为窦性,呈宽钝R型,QRS时间0.12s,为完全性左束支阻滞型.R_(5-7)前无相关P波,QRS是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R-R匀齐,频率46次/min,为室性逸搏心律,R_(3、4)前有相关P波.且R_5-R_1、R_1-R_5间距符合室性逸博周期长度,R_(?)、R_1应为窦性与室性逸搏的室性融合波.R_(?)QRS呈较正常的窄R型,考虑逸搏点在左束支阻滞区之下,逸  相似文献   

5.
张文箎! 《心电学杂志》1996,15(4):221-222
患者女,15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肌炎。心电图V_1连续记录(附图)示窦性P-P0.83—0.95s(63—72次/min)。上行R1及下行R_(11)、l2单纯由窦P下传。上行R_2至下行R_(10)是加速的室性逸搏心律。R-R0.84—0.94s(63—71次/min)。两个节律频率极为接近甚至同步。上行R_7至下行R_6宽大畸形的QRS是单纯的室性心律,QRS时限宽达0.18s。上行R_2—R_6及下行R_7—R_(10)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前段随着P-R逐搏缩短,QRS逐搏增宽,由0.10增宽至0.16;后段却随着P-R逐搏延长,QRS逐搏缩窄,由0.16变窄至0.10s。这种特殊现象是窦性P波下传心室与室性心律在心室内产生不同程度而有规律的融合所致。从上行R_1起P-R由0.16s逐搏缩短,至中行R_10P波完全重叠于QRS波内,至下行R_5P波重新出现在R波之  相似文献   

6.
本例上下两行为V_1导联连续记录。基本心律为窦性,其频率在75~97次/min之间变动,为窦性心律不齐。P与QRS部分有关,部分无关,呈现不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因P波漏传前P—R递增现象,能下传的P—R间期恒为正常,故判为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本例QRS形态多变:P波下传的QRS形态正常(R_(3、6、7、9、13));提前发生的QRS(R_(1、8、10、14))为CLBBB型,为源于右室的室性早搏;推迟出现的QRS,其前周期恒定为1.38s,是交界性逸搏;R_(2、5、11、15)为室性早搏与交界性逸  相似文献   

7.
表现为逸搏的室性并行收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史10年。心电图(附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规则,心率72次/min。QRS波群形态有4种:(1)基本QRS波群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2)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为室性期前收缩,(3)期前收缩后延迟出现的QRS波群颇似室性逸搏,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但“逸搏”无固定偶联间期,Ⅱa的R_9-R_(10)、Ⅱc的R_7-R_8和V_1导联的R_3-R_4是短的异位周期,间期为1.10s,其余的长异位周期是短周期的倍数,(4)窦性与“逸搏”冲动形成的室性融合波(F)。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以逸搏形式表现的室性并行收缩(可能与右束支传导阻滞有关)。 讨论 通常所见逸搏的心电图表现为:逸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72岁,因高血压7余年,突发意识不清7小时余就诊.入院时对患者进行了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示各导联均未见窦性P波,心室率42次/min,R-R间期固定,每个QRS波后均有一个逆行"P"波,R-P’间期固定.诊断:窦性停搏,交界区逸搏.图2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心室率41次/min,R-R间期固定,每个QRS波后均有一个逆行"P"波,R-P'间期固定.诊断:心房纤颤,交界区逸搏,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逆行传导正常.  相似文献   

9.
1 心电图特征 患者男,24岁。病毒性心肌炎。附图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心律的频率约75~97次/min,夹有QRS的P—P短于不夹有QRS的P—P。QRS慢而较为匀齐,除几次提前发生的QRS外,频率均约42次/min,其与P波无关,为交界性逸搏心律,提前发生的QRS为心室夺获(R_(5、9、13))。综上分析,本图诊断: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交界区逸搏心律,部分窦P下传发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0岁,因胸闷心慌10天,心电图(附图)基本节律为房性交界性,R—R间期0.88s,Ⅱ、V_1导联均可见到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形态各异,联律间期不等,Ⅱ导R_4提前出现,QRS形态正常,其前有窦性P波,V_1R_(2、5、10)均提前出现,QRS宽大畸形,R_2呈右束支阻滞型,R_(5、10)为左束支阻滞型,仔细辨认宽大畸形QRS前均有相关的窦性P波,P—P间距1.12s。心电图诊断:①交界性逸搏②逸搏夺获  相似文献   

11.
多源室性逸搏伴期前收缩酷似室性紊乱心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68岁,因突然短暂晕厥来院就诊.体检:神志清,T37℃,P42次/min,两肺呼吸音清,心率46次/min,律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电图V_1导联(图1)连续记录示:P-P间期规则,88次/min,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QRS波群有5种形态:(1)上行R_(1、3、4、7)下行R_(6、7)呈QR型,R波顶端顿挫,时间0.20s,频率44次/min,为室性逸搏.(2)下行R__(1~3)呈QS型,时间0.16s,频率42次/min,为另一起源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7岁,心肌炎后遗症。图示Ⅰ、Ⅱ及V_5导。窦P按序出现,P—P0.98~1.44s(61~41次/min),为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可以下传心室之P—R间期固定为0.16s,QRS外形多数正常。于长R—R后(Ⅰ导R_(3、6),Ⅱ导R_(1~3))的QRS和窦性者略有变异,属交界性逸搏伴非时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NAVC)。逸搏周期为1.62~1.68s(37~35次/min),逸搏前存在形式上的“P—R”且均大于窦性R—R间期,在0.20s以上易误诊为双径路传导或慢频率依赖性Ⅰ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实乃窦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58岁,间歇性胸闷、心悸10年,加重2天.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入院时心电图(附图)P_(v_5)呈两种形态,前段P波直立,为窦性P波,P-P间距0.70s,频率86次/min,大多数未下传,与QRS波无关,部分P融合在QRS和ST-T中,其中R_3、4为窦P下传,P-R间期0.18s.后段P倒置,为交界区逸搏逆传夺获心房,R-P’间期0.16s;QRS波呈R型,振幅略有差异,分析有3种来源.梯形图  相似文献   

14.
患者因心慌、胸闷1月余就诊。体检:T 36.4℃,P 20次/min,BP 130/85mmHg,神志清,心率75次/min。24h动态心电图示:窦性P波,P—P规则,79次/min。R_(1、2、5、8、10、11),QRS波形态一致,时间0.10s,P—R间期0.16s,为窦性心搏。R_(3、6、9)时间为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QRS波形态、联律间期一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19岁。健康体检,无任何症状及阳性体征。1998年8月16日描记常规心电图(本文附图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P顺序出现,P外形正常,P-P1.10~1.46 s(54~41次/min)。窦性下传心室为正常QRS,P-R间期0.16 s。当P-P长达1.46 s时出现外形较窦性QRS为高、前有q的QRS波(R_(2、4)和R_(7、8))为交接区逸搏,因连续出现3次,构成交接区逸搏心律。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59岁。心悸、胸闷5天就诊。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电图(附图为V_1导联连续记录)见窦性P波无规律出现,P-P间期0.74~3.92s,另有特长P-P间期4.90s,与窦律周期无倍数关系,考虑为窦性静止。在此基础上出现3种逸搏心律:①QRS波与窦性一致,呈rS型(R_(1、2、8、16)),时限0.08s,R-R间期1.60~1.70s,心率35-37次/min,为交接区逸搏。②宽大  相似文献   

17.
双重性室性逸搏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志城 《心电学杂志》1997,16(3):162-163
患者男,68岁,因意识模糊、大小便失禁1天入院。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史10余年。心电图(附图)见P波规律出现,频率115次/min,P波落于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与QRS波群完全无关,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群呈现3种形态:(1)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附图上行R_1、中行R_6、下行R_4);(2)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型(附图上行R_(2、4、6)、中行R_(1—4)、下行R_(1、2、5、6);(3)中间型(附图上行R_(3、5)、中行R_5、下行R_3),形态时限正常。上述3种QRS波群间断出现,R-R基本规则,频率58—65次/min,考虑为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型QRS波群提示冲动源于左心室,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则来自右心室,形态正常的QRS波群为前二者同步激动心室所致的正常化室性融合波群。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双重加速型室性逸搏心律伴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P波窦性、P—P间距规则、频率86次/min,P波与QRS波大部分无关,R—R规则、频率48次/min,为房室交界处逸搏节律。当逸搏起搏点激动下传通过左束支时,此时左束支因病变,激动在左束支内传导时间反而超过右束支0.04-0.06s以上,第2、3个QRS激动通过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70岁,浮肿原因待查住院。常规心电图各导联P波消失,室上性QRS波规律出现,QRS波呈qRS型,心室率66~67次/min(图A)。初诊为心房停搏、交界性心律伴逆向传导阻滞。后令患者在床上仰卧起坐活动数次即刻描记心电图(图B),QRS波形态和室率未变,但出现了和室率相近的逆行P~-波。前3个P~-波和QRS波无显著固定关系,P_1~-在QRS波之前,P~-—R间期0.10s;P_2~-重于QRS波内,使R_2振幅减低S波增深。P_3~-~P_6~-均出现在QRS之后,R—P~-分别为0.17s、0.24s、0.26s,P—P~-有渐长之倾向,似房结—房传导文氏现象,但R_6~R_(10)的R—P~-间期固定为0.25s;R—P_1~-、R—P_(12)~-分别为0.26s、0.24s。R—P~-间期无一定规律性,亦未出现心房漏搏和心室夺获,考虑  相似文献   

20.
胡雅明 《心电学杂志》1991,10(3):171-172
患者女性,66岁,阵发性心悸伴眩晕半年。体检:BP20.8/12kPa(156/90mmHg),心脏听诊:心率约72次/min,律不齐,闻及频繁早搏。胸透;左心室轻度增大。临床诊断:冠心病。附图系同步记录 V_1、V_3、V_5导联心电图,P-P0.62s(±0.04s),P 与 R 无固定关系,期前 P′1次,以 V_1导联较明显。同导联 QRS形态有4种以上,R_(1、5、9、11、13)系房室交界区逸搏呈左束支阻滞(LBBB)型。R_(2、6、14)期前出现畸形宽大 QRS 波,主波向上形态稍不同,联律间期0.62s。R_(3、7)交界区逸搏 QRS 形态正常。R_(4、8、10、12)期前出现畸形宽大 QRS 波,在V_1、V_3导联主波向下,V_5导联主波向上,其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