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形气未全,全而未盛;因此,小儿五脏病变与成人有所不同。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继承晋、唐医家脏腑病候的学术渊源,提出了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小儿五脏病理特点和虚实寒热的辨证规律以来,一直为历代儿科所重视,并且对此颇有发挥。如明·万全《育婴家秘》认为小儿五脏具有心常有余,肺  相似文献   

2.
多涎症临床辨证多从脾肾两脏着手,病机为脾阳虚衰,水湿不化,上泛于口。日久及肾,最终致脾肾两虚,以健脾化饮,益肾摄涎为治法。本文列举多涎症验案2则,以理中汤、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化饮为基础方加用益肾摄涎之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郭集军 《中医杂志》2001,42(2):74-74
笔者外公是乡间医生,一次回乡探亲,见外公收治一流涎男子,竟独用一味法半夏便使其10余年顽疾痊愈,甚为奇怪,乃请教其因。外公说,痰涎为水湿化生,脾主涎而肾主唾;脾胃虚则湿浊聚;湿浊盛则痰涎生;故治涎可责于脾肾;半夏味辛性温,有燥湿化痰、健脾和胃的作用;且《本经》认为法半夏兼有温肾之功;故独  相似文献   

4.
牛朝阳  李鹏超  孟庆良 《新中医》2020,52(15):185-187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从调五脏理论探讨肾性水肿的证治,认为肾性水肿初起多为外邪犯肺、扰及肺肾,病久则致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而肝失疏泄、三焦气化失常是肾性水肿迁延反复的主要因素;气滞血瘀水停胶着夹杂为其重要病理改变。治疗宜重视肾脾肺三焦,可根据病情活用温阳化气、培土制水、提壶揭盖、通利三焦、行气活血等法,以使五脏得调、水肿得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5.
小儿厌食症的治疗,宜理脾、开胃、舒肝,认为脾与肾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小儿五脏皆虚,肾虚为最;厌食与缺锌互为因果,补肾即所以补锌,指出从肾论治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6.
摄涎汤治小儿流涎并下颌糜烂26例林正松(浙江省诸暨市枫桥医院外科311811)斯晓环(浙江省诸暨市中医院小儿科)关键词小儿流涎,下颌糜烂,中医药治疗小儿流涎现代医学无特殊治疗。中医称流涎为“滞颐”,系脾气虚弱和脾气虚寒所致。我们采用摄诞汤,以温肾补脾...  相似文献   

7.
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涎症以唾液分泌过多,频繁吞吐,不分昼夜为主症。多责于脾阳虚衰,日久及肾,脾肾两虚,水湿不化,上泛为涎。现举验案1则,从脾肾同治入手,治以温脾化饮、益肾摄唾,方以理中汤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论肾主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化液 ,心为汗 ,肺为涕 ,肝为泪 ,脾为涎 ,肾为唾” ,指出人体内的津液可分属五脏 ,化为五液 ,各走其道 ,注之于窍 ,于是有汗、涕、泪、涎、唾之别。而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 ,又因“口为脾之官” ,“脾气通于口” ,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 ,较为直接的[1]。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2] ,而对肾与唾的关系尚未有专篇讨论 ,显然 ,对唾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今据文献资料 ,结合个人临床体会及见解 ,与同道探讨。1唾为肾之液体内的一切正常水液 ,包括涕、泪、唾等分泌液…  相似文献   

10.
弓艳玲  冯天明 《河南中医》2007,27(10):19-20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儿科专著,作者钱乙,字仲阳,是宋代著名儿科专家。该书将前人理论与儿科临床实际相结合,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发明创造儿科五脏辨证理论,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肾主虚的辨证纲领。论治上,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注意  相似文献   

11.
根据脾主涎及肾主五液的理论,采用健脾益肾摄涎的白术、益智仁、红枣治疗小儿流涎症获得良效。病例:张×,男,5岁,一九八二年五月诊:病后体虚,经常流涎已数月,以致晚上浸湿衣被。面色无华,舌苔淡薄,脉象濡细,中虚本元不足以致涎流不摄,用白术15克,益智仁15克、大红枣20克,浓煎日服三次,五剂而愈。本方治疗7例均获显效。对于有脑部病变及口腔疾患所致者则非本方所宜。  相似文献   

12.
介绍郭振球教授"老年人‘老'、‘病'相异相依,而谨守病机、调治五脏是老年病临证的中心环节"的老年病调治思想,并对郭老从肝、心、脾、肺、肾五脏入手调治老年诸疾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结.值得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13.
小儿疑难病证从痰论治何梅燕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为肉眼可见、闻之有声的有形之物,如咳嗽、哮鸣等肺系疾病随咳嗽或呕恶而出的痰涎,使人们容易察觉和理解。无形之痰是由五脏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略论“脾为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脾为涎”之说,源于《内经》。后世对其要旨有所阐述,但尚未见有专篇讨论。何以谓脾为涎?笔者认为应当从两方面来理解。一、脾与涎的生理联系1.涎为脾之液《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脏化液”……牌为涎”隋·杨上善曰:“脾是太阴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可见,涎是人体  相似文献   

15.
总结马融教授运用五脏辨证体系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的临证经验。小儿抽动障碍病位在肝,与脾、肺、心、肾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不同患儿的临床主症、兼证及体质特点,确定五脏致病的主次,判断病性虚实,从而提炼出核心病机——肝气郁滞、脾虚生痰、感受外风、心血不足、肾精亏虚,均可导致气机逆乱,引动肝风。并在此基础上选方用药,采用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从肝论治,涤痰汤从脾论治,银翘散从肺论治,酸枣仁汤从心论治,六味地黄丸从肾论治。  相似文献   

16.
五液辨证     
一、何为五液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分泌物。《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张志聪《素问集注》注云:“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五液来源于水谷,通过脾气的输布,分别归藏五  相似文献   

17.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凡能通利小便,渗泄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本类药物适用于小便不利,淋浊、水肿、痰饮、水泻、黄疸、湿痹、湿疮、湿温以及一切水湿停留之证。根据病情,配伍给药。如水肿兼有表证者配宣肺发汗药;水肿而见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交蒸者配清  相似文献   

18.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有反复发作和迁延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皮老认为,本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脾运化、升清功能失司,水湿泛溢与水谷渣滓混杂而下,与肺、肝、肾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以五苓散为基本方,主张在健运脾胃的同时,根据不同证型结合脏腑辨证,如从肺论治重视气(尤其是宗气)的生成和推动作用,从肝论治重视风药在疏肝理脾中生发阳气的作用,从肾论治注重"益火补土"原则,促进水液代谢,从不同途径分消水湿,余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已故陕西名老中医张鹏举,治疗小儿流涎有其独特的经验,兹介绍如下。 1 对流涎的认识张老认为,脾主运化,生津液,口是脾胃精气出入之户,也是涎出入之处,口为脾之外窍,涎出于口,故涎为脾之液,受水谷之精气,浮游涌溢,上输于脾,通过脾布散水精,而化为液,泌注于脾外窍。同时在脾气的摄津作用下,使津液渗灌口窍,发挥濡润助消化的作用,使之不致外溢。若饮食不振,损伤脾气,致化源不足,不能为胃行其津液灌溉四旁,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于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医学“整体观”和“五脏藏神”的理论,强调从五脏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以“五脏同调、侧重不同”为治疗原则,随证选方用药。遣方用药兼顾五脏,选用擅入肝心脾肺肾的效药,辅以清热、化痰、泻火、活血、潜镇,侧重补肾者不忽视调肝与和胃,侧重清心者兼顾疏肝与健脾,侧重凉肝者不忘清肺与清心,侧重清肺者勿忘凉肝与清心;肝不藏魂,侧重调肝;心神不宁,侧重调心;脾不舍意,侧重健脾;肾不主志,侧重补肾;肺不舍魄,侧重清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