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熹  罗玲 《光明中医》2022,(12):2114-2116
任督二脉灸疗法是集艾灸与药物于一身并对经络进行刺激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其具有施灸面积大、灸量足、渗透力强,治疗范围广泛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艾灸疗法,任督二脉灸疗法贯通任督,调和阴阳的整体调节作用尤为突出。通过分析任督二脉循行路线的贯通性,任督二脉与阴阳和三焦的整体关系以及任督灸疗法“穴、药、灸”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式,进而阐明任督二脉灸疗法“整体调节”优势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根据现代医学的认识和中医学任督二脉的循行以及在治疗方面的特点相结合来论述从任督二脉论治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有其经络学基础,通调任督二脉治疗该病,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点穴按摩头部及任督脉治疗阳萎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阳萎病因病机的分析,提出运用点穴按摩头部及任督二脉治疗阳萎的机理,并详细介绍了具体的治疗部位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对于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6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及口服艾司唑仑药物治疗,针刺取穴以任、督二脉为主,结合辨证取穴治疗,若睡眠改善,则药物逐步减量或停用。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疗程均为28天。所有病例采用睡眠有效率评价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测评。结果:相对于对照组,治疗组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睡眠,尤其在改善睡眠质量和患者日间觉醒功能方面效果突出,并可明显减少药物用量。结论:针刺调补任督法结合辨证取穴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相对于艾司唑仑在治疗原发性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针刺任督脉治疗癫痫60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采用针刺任督脉结合辨证取穴治疗癫痫60余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1病例选择与分组选取本院门诊癫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1组采用任督脉经穴为主加辨证取穴作为观察组,另1组以辨证取穴为主,不加用任督脉经穴,作为对照组。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的诊断标准,60例患者脑电图均呈现异常,根据病史、查体、实验室、影像学诊断均符合癫痫样发作。2辨证分型辨证分为风痰闭阻、痰火内盛、肝肾阴虚3型。3治疗方法3.1观察组取穴取百会、大椎、神庭、膻中、鸠尾、关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7.
中医和印度的阿育吠陀医学都是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产生了经络理论。中医经络以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为主体,穴位大多位于经脉循行路线上。在印度阿育吠陀医学中,人体经络的主体是三脉七轮。同样是关于人体,但是两种经络学说存在很多差异。探求两种经络学说的异同,有助于更深入认识和运用经络理论。把中医经络学说中的任督二脉和相关穴位与阿育吠陀医学中的三脉七轮相比较,初步探求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针灸任督脉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参照组给予耳穴贴压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任督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3 d后日均排尿次数、治疗1个月后尿失禁控制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日均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研究组日均排尿次数少于治疗前,且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排尿完全自控率高于参照组、完全失禁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后尿失禁以中医针灸任督脉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尿失禁症状,提高排尿完全自控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刺调理任督二脉治疗失眠症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雨华  李国徽 《陕西中医》2009,30(11):1519-1520
目的:观察针刺调理任督二脉治疗失眠症与常规针刺的疗效。方法:采用单盲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40例,以常规辨证论治取穴。任脉组40例(阴虚证),督脉组40例(阳虚组),以任督二脉为主取穴。结果:针刺调理任督二脉和常规针刺皆能改善患者睡眠状况,任督二脉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P<0.01),复发率低于常规组。结论:针刺调理任督二脉治疗失眠症,可以从整体着眼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使阳入于阴,而目自暝,疗效确切,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0.
刘学  居防 《四川中医》2014,(3):28-29
<正>失眠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妨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其他病症。笔者将从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跷脉的生理功能、"胃病则阳跷穴满"等理论探讨跷脉调理失眠的机理。1阴阳跷脉的循行分布特点《灵枢·脉度》曰:"阴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谷之后,上内踝之前,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眦,合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任督二脉隔姜雷火灸疗法干预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将8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任督二脉隔姜雷火灸疗法)和对照组(布洛芬治疗),各4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PGF2α含量、子宫动脉血流指数(RI、PI、A/B)、VAS评分和CMSS评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36/40)和70%(28/40)。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CMSS评分、PGF、PI、RI和A/B均有所下降,且试验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跟踪观察,试验组VAS、CM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任督二脉隔姜雷火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良好,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子宫微循环、降低PGF水平有效缓解痛经的症状。  相似文献   

12.
王孟英是晚清著名医家,他学验俱丰,著述等身。王氏在临证时非常重视对脉象的体察,这一点在《王孟英医案》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部分医案都有对脉象的细致描述和对脉象意义的精妙阐发。  相似文献   

13.
以历代医家对青肓的认识、病因病机研究以及在治疗上局部腧穴与眼疾的关系为基础,发现"疏通任督脉法"等中医外治法可使任督脉通畅,五脏六腑精气上承于目,目得所养,视功能恢复。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是一种调节神经系统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受损神经再生和功能修复,临床上常用于视神经萎缩的治疗。通过运用郝小波教授所创"疏通任督脉法"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青肓,疗效显著,为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胃电节律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胃食管反流病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患者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电图的分析,评价背俞指针疗法对胃电节律的影响;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主频率、主导功率均较治疗前增高显著(P〈0.01),有统计学差异;节律紊乱系数均较前下降显著(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第7天、第14天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则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治疗组第14天与第7天相比任脉穴位皮温下降明显(P〈0.05)。结论背俞指针疗法能提高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可增强胃主频率、主导功率,减少胃电的紊乱系数;这一作用考虑与背俞指针治疗改善任督二脉交会,改善脾胃、肝胆枢机,补元气、泻阴火促进胃动力进而改善胃电生理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5.
调跷脉治疗失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眠是一个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我国已经成为继头痛之后的神经科门诊的第二大疾病。笔者导师多年来一直通过调节跷脉来调理阴阳治疗失眠,取得了令患者满意的疗效,经治疗后患者自然入睡,醒来后没有昏沉感。  相似文献   

16.
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移植为临床治疗脑缺血提供前沿的思路和诱人的前景。然而,MSCs在体移植时,其神经元分化率较低。寻找促进MSCs转化为神经元的方法对未来其临床应用和疗效意义重大。前期研究表明,针刺任督脉穴位对脑缺血后神经再生具有积极效应,提示针刺任督脉与MSCs移植联用可能起到促进其转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针刺任督脉有可能通过促进MSCs定殖及移植后向神经元分化和宿主细胞分泌功能、上调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细胞凋亡等,从而起到促进其转分化为神经元的作用。上述思路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缺血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跷脉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失眠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30例,分别以针刺跷脉穴和口服西药艾司唑仑进行治疗。结果:针刺跷脉穴组和口服西药组之间的PSQI指数相比,存在差异(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相比,针刺跷脉穴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口服西药艾司唑仑组,差异(P<0.05)。结论:针刺跷脉穴法治疗失眠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 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并且有逐年增多趋势.主要受身体素质、生活环境及精神因素影响.多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摸索运用针刺穴位、梅花针叩打任督二脉及膀胱经段治疗顽固性失眠8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照海、申脉为主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以针刺照海、申脉为主调节阴阳跷脉;对照组39例,口服氯硝西泮片。结果:治疗组中,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86%;对照组中,痊愈4例,显效8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9.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针刺照海、申脉为主调节阴阳跷脉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