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蔡淦教授的学术思想体系极为推崇李东垣脾胃学说,并善用东垣脾胃学说指导治疗各种疑难疾患。"补脾胃、泻阴火"是李东垣针对内伤疾病"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而制定的治法,蔡教授运用此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文章介绍蔡淦教授运用"补脾胃、泻阴火"治疗胃肠病的经验,认为临证重视阴火内涵,善用补脾胃、泻阴火;治脾胃内伤,可宗东垣之法则;并举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各一例以说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临床反复发作的聚合型痤疮患者多表现为脾胃虛弱、湿热内蕴、外郁肌肤的病机特点,主张从《脾胃论》升阳益气法治疗聚合型痤疮。本文分析聚合型痤疮的临床特征,认为其发病的脏腑证候为脾胃气虚阴火内生而导致的心肺虚热,明确以升阳益气法论治聚合型痤疮,佐以《脾胃论》中"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清暑益气汤"从气分和血分论治的用药特点,并加以病例说明,从而总结《脾胃论》升阳益气法则治疗聚合型痤疮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尝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疗九窍病,方以黄芩、黄连泻阴火,柴胡、升麻配合参芪升发阳气,俾阳气上达头顶,阴火降而九窍通利。余于临床每依东垣“泻阴火,以诸风药升发阳气”之治则,然不拘李氏“脾胃气虚,谷气下流”之窠臼,乃有斯病则用斯法。不论得之外感内伤,凡寒热错杂,清浊失司者,以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阴火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药诸方面对李东垣著名的阴火理论作了探讨,立足东垣阴火本议进行解析,认为阴火理论用东垣脾胃内伤学的基础,并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于李东垣的“阴火学说”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尤其是对阴火病机的认识不够全面。通过深究东垣原著,认为东垣“阴火”病机可分为九种:元气不足,气火失调;脾胃受损,升降失常;肾失滋养,阴火由生;肝经受病,阴火上壅;内蕴湿热,蕴而化火;脾气郁结,郁而化火;阴血不足,阴火炽盛;阳气不足,致生阴火;脾胃内伤,外邪侵入。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著《脾胃论》,创泻阴火名方,立阴火学说,为后世丰富了"甘温除大热"的认识。针对阴火,诸多医家立论探讨其病因病机。虽然阴火的发病机制仍存争议,但脾土亏虚是阴火发病的基础被广泛认同。东垣重视脾胃,同时亦注重脾与其余各脏间的相互联系,这与当今所提出的"以脾为本,五脏相关"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结合医籍文献及现代研究,基于"以脾为本,五脏相关"的思想探析阴火发生的病因病机,阐释阴火多种表现形式的形成机制,论述阴火与阳火的区别与联系,总结泻阴火的三种方法。另外,选取两例阴火病治验案以协助理解及运用阴火理论。这或将有利于医者深入认识阴火和灵活运用阴火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为"补土派"的代表医家,著《脾胃论》一书,自创"阴火证"。笔者重新整理剖析东垣阴火证的证候病机及理法方药,结合多年临床实践,笔者认为东垣阴火证治可以融入中医圆运动理论体系之中进行探讨,总结阴火核心病机为"中气轴枢不灵,升降失常,火气偏见",立法潜方用药应以辛甘温之剂升己土之清阳,佐以苦甘寒之品降戊土之浊阴以复脾胃轴枢升降之常,土枢四象,六气周流,则元气不衰,相火守位潜藏,阴火乃消。  相似文献   

8.
从对阴火实质的分析认识来探讨李东垣提出"气虚发热"的病机,就阴火的涵义、存在形式及其与气虚发热的关系分析阐述其发病机理,认为气虚发热只是阴火证的一种表现类型之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体的代偿性发热,可以称之为功能性发热;二是因气虚而导致的推动无力,代谢产物堆积,郁而化热、化火而发热。再结合东垣对阴火理论的论述,认为其脾胃内伤,阴火上冲的病机,也就是气虚发热的病机,实质是脾胃气虚,导致升降失常,气机阻滞于中焦,阳气郁而不得泄,转变为病理之火,继而出现火热病证。  相似文献   

9.
丁光迪教授对李东垣脾胃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其开创性地建立了与外感病相对应的内伤病学说,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丁教授全面阐发"阴火"理论,认为"阴火"概指由内伤引起的一切虚性或本虚标实的火热邪气。他还归纳出补中升阳法、升阳除湿法、升阳散火法三种方法来治疗阴火之证,并将"升阳三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丰富了东垣学说的学术内涵,拓展了东垣学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李东垣阴火理论的内涵.方法:通过认真阅读东垣著作,对比其他学者对阴火理论的认识,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进行分析.结果:阴火的本质是在脾胃内伤虚损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火热邪气,阴火的治疗当从补脾胃、泻阴火、升清阳三个基本方面入手.结论:阴火理论为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有临床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11.
小议阴火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传诵广泛对后世医家影响颇深,但各位医家对其理解却有所不同,本文从阴火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治法方药诸方面对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作了探讨.立足于李东垣的脾胃论及其有关阴火理论原文进行解析,力求渗透东垣阴火理论的真谛,笔者认为"阴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后世医家对二者有所混淆,李东垣的阴火理论即包括了广义阴火又包括了狭义阴火,是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对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依据“古方今病不相能”的观点,创立脾胃内伤理论,开补土派之先河,成为金元四大家中最有影响的大家。他所创建的“阴火”理论,是脾胃病立论用药之基础,亦是东垣脾胃学术的重要内容。但书中所提出的阴火概念,因释义不明,引起后世医家颇多争议,现笔者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李东垣《脾胃论》为据,探讨李东垣提出的阴火及其理论。认为阴火是在脾胃气虚及其他内伤因素影响下导致心、肝、脾、肾、心包络所产生的内火;而已生成的阴火亦会反过来去乘脾胃,从而产生“气虚生大热”等一系列病变;治疗阴火当以补脾胃升阳气为本,兼用甘寒泻火为标;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及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本文对东垣阴火理论的探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阴火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氏创脾胃内伤学说而居“补土派”鼻祖。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独具见地,治疗脾胃内伤诸病,主用益气升阳,结合苦寒泻火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然而,后世医家只重视脾胃虚弱的一面,临证多效以甘温益气,而对其阴火理论有所忽略,以致温燥时弊盛行。笔者认为,脾胃虚弱和阴火炽盛是东垣脾胃内伤理论  相似文献   

15.
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以其独特的脏腑辩证体系独步医林,李东垣作为易水学派的中坚更是以其脾胃思想而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开端了中医自此以后近千年的重脾胃思想。作为李东垣代表作的《脾胃论》在重脾胃的同时,却也时时伴随阴火概念的出现,且是脾胃病变证纷起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东垣先生并未在书中表明阴火的概念,以至于近千年来大家对阴火的内涵争论不休,至今未止。在仔细研读李东垣著作的基础上,发现东垣先生所说的阴火,实是因闭藏太过导致的无生发之性的郁火,其来源于下焦包络相火,上传为"代君行令"的心火,进而侮脾乘肺,实肝扰肾变证丛生。阴火是李东垣脾胃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后世对东垣内伤热中证即气虚发热证之发病机理及证候归结众说纷法,笔者认为,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其证候归结是气虚兼热毒证。试述如下。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六惜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东垣日:“此阳气下陷阴中,‘阴火’上越所得。”然此阴火又为何物?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既虚,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滞,久则发热。此东坦“阴火”…  相似文献   

17.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杲的《脾胃论》,具有补益脾胃、清泻阴火、升举清阳之功,此方的创立宗旨,重在顾护脾胃元气,体现了东垣以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临床上对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阴火内升所致之复发性口疮、顽固性血尿等症效果显著,本文选取了相关案例,对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论学习运用李东垣“阴火”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治“阴火”,是李东垣脾胃学说主要内容之一。综观《脾胃论》,李氏所论阴火,概言之是在脾胃元气虚弱基础上,脏腑功能偏盛偏衰,气机升降失于常度,以及气、血、津液不足或气虚郁滞所产生的內伤性火热证候。由于阴火病理复杂多端,故东垣论治亦不囿于甘温除热。兹就学习心得及临床运用体会,对阴火病机与治法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阴火论     
"阴火"一词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正如张景岳云:"其以阴火名者自东垣始",而且贯穿全书,是其核心内容也。其指的"阴火"系由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而伤脾胃,脾胃中气下陷所致的肝肾相火离位,上乘脾土,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既非火热烦渴的实火,也非阴虚发热的虚火,更非阴盛格阳的假火。《脾胃病·脾胃胜衰论》云:"脾病则下流乘肾,……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此所谓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井水寒,而雷电合也。  相似文献   

20.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