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补阳还五汤以“气血”辨证施治缺血性中风的药理机制。人体气血互根互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既当“行血”,亦需“调气”。结合补阳还五汤的现代药理研究,从“气”论之,补阳还五汤具备提升能量代谢、促进神经保护之用;由“血”探之,补阳还五汤又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血管新生之功。气血协同共治,共同阐述了该方治疗中风病以使“血气和、气机畅”的经典释义。  相似文献   

2.
曹晓岚调理气血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对中风病病机认识集中在风、火、痰、瘀、气、虚六个方面,然何为其基本病机,仍然认识不一。曹晓岚教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血逆乱是中风病急性期基本病机,气血逆乱导致了中风病所有复杂临床病症的产生,调理气血是中风病的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梗死的中西医发病机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春玲  顾兆军 《光明中医》2009,24(5):987-988
探讨缺血性脑梗塞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从而有效的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降低中风致残率、致死率.同时减少中风的发病诱因,降低中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8):1770-1773
气血失调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中风病的基本病机,祖国医学在诊治中风病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从气血论治方面,文章将从气血辨证关系、理论基础和方药研究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通过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两虚证的治法其名称于文献中出现有补益气血、补气养血、补养气血、益气养血、气血双补等。通过对古今文献的考证以及相关名称的辨析,可知补益气血始见于《圣济总录》,其后的历代重要著作以及现行国家标准均以补益气血为正名。认为以补益气血为正名符合规范名词定名的约定俗成、协调一致及科学性原则;同时本词与气血双补属于同一治法,而与补气生血属于不同治法,与表达方药功效的补益气血则属于同名异义两种不同的名词。  相似文献   

6.
万涛  毕曙光  侯如艳 《光明中医》2008,23(10):1576-1576
气血学说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众多医家智慧的结晶,气血论治在治疗疾病中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强调气血学说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倡导“气血和”的思想,而达到“百病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李岩教授从气血论治卵巢囊肿的经验。方法:从气血理论着手,结合西医的病因病理,并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卵巢囊肿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结果:提出卵巢囊肿本在脏虚,气血不足,标在血瘀的病机,治疗上强调行气活血,扶正祛瘀。结论:从气血论治卵巢囊肿可使扶正不留瘀,祛瘀不伤正,得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并在妇产科临床上收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杨柱  唐东昕  金亚弦 《中医杂志》2008,49(12):1072-1073
"颈性心绞痛"亦称之为"颈心综合征",一般具有颈椎病临床表现,伴有的心血管症状随领部症状加重或减轻;应用心血管药物治疗无改变或效果不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外伤导致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接收的27例脑外伤引起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对治疗的效果和过程进行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显示,脑外伤引起的大面积脑梗死和血液流变学的性质及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有很大的联系。27例患者中死亡8例,重残8例,中残7例,良好4例。结论:对于脑外伤病患者,要根据患者的不同发病机制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能取得更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补偏愈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气血亏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9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补偏愈风汤治疗,观察2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胆固醇(TC)、NIHSS评分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对照组总有效率78%,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FIB、TC、NIHS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补偏愈风汤治疗气血亏虚型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介绍卞嵩京先生从气血论治中风、大厥的经验。卞先生认为中风、大厥必为两类,不可不分。中风病在气,近似于现代医学的神经病变;大厥病在血,近似于现代医学的血管病变。治疗上当辨中风为气分病、大厥为血分病,中风实证当以开窍祛风为主,虚证当以填窍熄风为法;大厥实证以逐血化瘀贯穿始终,大厥虚证厥脱当补虚固脱。然中风、大厥又可相兼为病,即为气血同病,治当分清轻重,气血同治。  相似文献   

12.
眼底病从气血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血理论学说出发,论述眼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概述了眼底病的临床辨证方法.对目前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进行本质剖析,提出眼底病临证当以气血辨证为核心,眼底病治疗以调和气血为要旨.  相似文献   

13.
《易》者,易也。今日看《易经》,其内涵浩若烟海,其易理渊深莫测,然而作为万经之首的《易经》,为何古人要作出《易》者,‘易’也的论断?圣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所谓卦者,掛也,卦就是把深奥的道理付诸形象的  相似文献   

14.
李进龙  于文涛  田元祥 《河北中医》2005,27(12):887-888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或伴喘息、反复发作为特征,一般病程在2年以上,每年持续发病至少3个月。严重时可继发阻塞性肺气肿及肺源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的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5.
总结伍大华主任医师从气血津液辨治肢体麻木的经验。其认为肢体麻木的病机多为气血津液的失调紊乱、虚损瘀滞所致,以气血津液为主线辨治麻木可执简驭繁;临证分为气虚血瘀、血虚不荣、阴虚血瘀、阳虚血瘀、痰瘀阻滞、湿热阻滞6种证型辨证论治;治疗上主张以调理气血津液为要。  相似文献   

16.
导师周铭心为医崇尚医德,精研医术,常以大医精诚之精神境界自励自勉,至于医案验方,亦取平正稳切,力避虚浮不实。案中处方用药,多于稳健中寄以胜筹,平易内寓以奇制。老师在治疗崩漏病中辨证主次、标本取舍、治法权衡、选方斟酌、遣药多寡、  相似文献   

17.
吴颉 《中医杂志》2011,52(9):743-744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病机贯穿于整个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从气血着眼能够更好地把握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8.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气血水的相互关系浅谈肝硬化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肝硬化可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鼓胀、单腹胀、症积等病范畴,为内科四大证之一。其发病,乃肝脾肾俱病,气血水交结为患。笔者拟从气血水的相互关系方面探讨肝硬化的治疗。一、气血水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血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主煦之,血主擩之,气有推动、温煦之功,血有营养、滋润之能,气能生血,血能化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即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2.气水关系二者相互滋生,气旺能化生津液,津液充足又能生气;病理上能互相制约,气可以化水,水停则气阻;气虚、气滞皆可导致水湿不行。  相似文献   

20.
<正>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c vertigo,PCIV)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可逆的脑血流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以头晕、站立不稳、耳鸣耳聋等为主[1]。目前,西医主要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等纠正后循环缺血状态,以改善眩晕症状,但不良反应较多[2]。中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现将中医从气血论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