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杰  李德新 《中医杂志》2003,44(11):851-853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与脾阴虚证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PKC)活性变化的异同,揭示脾气虚和脾阴虚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气虚证与脾阴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结果:健脾益气和滋补脾阴中药对脾组织细胞膜无明显作用,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PKC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其中,滋补脾阴中药对肝组织细胞浆作用尤为明显,可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脾气虚证与脾阴虚证肝、脾组织细胞PKC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同肝组织细胞膜和脾组织细胞浆PKC活性变化密切相关;脾气虚与脾阴虚的病理变化与现代医学肝、脾组织的功能相关;健脾益气和滋补脾阴中药能够调节脾气虚与脾阴虚大鼠肝、脾组织PKC活性,其中滋补脾阴中药的作用靶点可能在肝组织细胞浆。  相似文献   

2.
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阴虚证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以揭示脾阴虚与脾、肝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阴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P<0.01).滋补脾阴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该中药能够降低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0.05>P>0.01);滋补脾阴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P<0.01).结论脾组织细胞膜、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与脾阴虚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滋补脾阴中药可以调节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中PKC活性.  相似文献   

3.
脾阴学说与补养脾阴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补脾阴法的特点是用药平和,滋而不腻,补而不燥,养阴而不碍脾,反而可以助脾运化,滋养后天之本.近年来,笔者采用此法治疗疾病,常获良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脾阴的生理功能 脾阴是脾运化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和理论学习,认为慢性肝炎患者普遍存在脾阴虚。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仅伤脾气,也易损脾阴。用濡养脾阴法治疗慢性肝炎,每能收到较好疗效。而相关文献书籍,对于慢性肝炎脾虚多述及脾气虚,阴虚多述及肝肾阴虚,  相似文献   

5.
阴虚是慢性肝炎的常见证候之一,临床辨治非常棘手。我们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观察,认为其中脾阴虚证相当常见。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不仅伤及脾气,也易损及脾阴。但肝病相关文章书籍多述及肝肾阴虚或脾气虚,很少提及脾阴虚。为引起同道关注,抛砖引玉,就慢性肝炎脾阴虚证的因机证治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中医辨证属“肝积”,病位在肝、脾两脏,病机以肝郁脾虚为主.结合缪希雍的脾阴理论:“脾胃为后天元气”,治脾以茯苓、白术等健脾益气;“肝为罴极之本”,治肝以酸枣仁、太子参等养阴柔肝.结合西医TACE等介入治疗与中医汤剂“资脾汤”,资脾养阴,软坚散结,能改善患者脾胃功能,缓解疲乏症状,减轻疼痛,减轻腹水症状,延长患者总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脾虚证大鼠肝、脾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大鼠肝、脾组织蛋白激酶 C(PKC)活性变化的异同。方法采用饮食不节、疲劳过度和药物损伤等复合因素建立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大鼠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 PKC 活性。结果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模型脾组织细胞膜 PKC 活性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脾组织细胞浆和肝组织细胞膜(脾气虚证模型组除外)以及肝组织细胞浆 PKC 活性明显升高(P<0.01),除脾阴虚证模型与脾阳虚证模型脾组织细胞浆及脾气虚证模型与脾阴虚证模型肝组织细胞膜 PKC 活性无明显差异外,其余每两组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P<0.01)。补脾中药对脾组织细胞浆、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 PKC 活性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1),尤以温运脾阳及滋补脾阴药作用显著。结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模型肝、脾组织细胞 PKC 活性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补脾中药能够调节脾虚证大鼠肝、脾组织 PKC 活性。  相似文献   

8.
脾阴学说来源于《黄帝内经》"脾藏营",后世医家加以发挥,但当代学者论述较少。国家级名老中医尉中民教授临床根据《黄帝内经》脾阴思想治疗疾病,认为但凡腹满、纳差、舌质红者都可归至脾阴虚范畴,根据阴亏及虚火程度,治以甘寒、酸甘之法,并少佐升清,健脾气之品,以顺脾生发之性。常用药物有:山药、薏苡仁、扁豆、石斛、麦冬、沙参、玉竹、粳米、白术等。治法诸如益脾阴,肝脾同调,舒肝气,养肝血同时益脾阴;养心健脾,补心气,滋心阴同时益脾阴;培土生金,健肺气,润肺阴同时益脾阴;养先后天,脾肾同补。五脏生克制化,百病注重脾阴,运脾滋脾,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脾阴虚证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以揭示脾阴虚与脾,肝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塑造大白鼠脾阴虚证模型,采用底物磷酸化法检测模型脾,肝组织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明显降低(P<0.01),而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脾阴虚证大鼠模型肝组织细胞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均升高(P<0.01),滋补脾阴中药有提高脾组织细胞膜中PKC活性的趋势,但作用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而该中药能够降低脾组织细胞浆中PKC活性(0.05>P>0.01),滋补脾阴中药能够明显降低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P<0.01),结论:脾组织细胞膜,肝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与脾阴虚的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滋补脾阴中药可以调节脾阴虚大鼠脾,肝组织中PKC活性。  相似文献   

10.
医家论治溃疡性结肠炎多详于脾阳,而略于脾阴,现就脾阴的源流及生理功能、溃疡性结肠炎与脾阴虚,以及基于脾阴理论的治法方药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认为,脾阴虚为发病之本,饮食失调、忧思劳倦、六淫邪气、久病虚损及过用温燥均可损耗脾阴,使脾阴更虚。中医论治君以甘淡平补,臣以温中益阴,佐以酸甘化阴,合以行血和络、护膜生肌之品,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1.
试析脾阴     
试析脾阴海安县李堡镇卫生院(226631)王祥其脾为后天之本,历来为医家所注重,然而对脾的生理、病理阐述,中医教科书多以脾气、脾阳立论,鲜有涉及脾阴的。笔者悬壶杏林多载,体会到脾阴有探讨的必要,爰就脾阴的生理、病理、临床、略陈管见。脾主运化,是气血生...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论脾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论脾阴湖南中医学院(410007)周祖贻主题词脾阴,中医学说1脾阴学说的产生与形成古代医学家对人体各脏阴阳有过很多论述,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心有心阴心阳、肝有肝阴肝阳、肾有肾阴肾阳,依此,脾则有脾阴脾阳。所以人体每一脏都有阴阳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古人理脾多注意脾阳 ,常忽视脾阴。五脏皆有阴阳 ,其本质表现各不相同。《灵枢·本神篇》曰 :“肝藏血 ,血舍魂……脾藏营 ,营舍意 ,脾气虚则四肢不用 ,五脏不安……肾藏精 ,精舍志……。”脾为仓廪之本 ,营之居也。脾主运化 ,非独脾阳之能 ,还需赖脾阴的资助。正如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云 :“脾阳不足 ,水谷不化 ,脾阴不足 ,水谷仍不化。譬如釜中煮饭 ,釜底无火固不熟 ,釜中无水 ,也不熟也。”脾之阴 ,乃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 ,在脾阳的作用下 ,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故脾阴虚体现在以营血不足为主。1 .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阴充盈 ,灌溉一…  相似文献   

14.
蔡旻  方向明 《江苏中医药》2022,54(10):13-15
吴澄集诸家治虚损之精华,以《易经》通医理,提出针对外感虚损的理脾阴法理论体系,并立九方详其实。吴氏理脾阴法实为调理五脏阴阳、气血精津,其理脾阴法九方之特点具体为:中和理阴汤、升补中和汤理脾以健胃,补阴以扶阳;保金汤理脾以润肺,养阴以补气;资成汤、理脾益营汤理脾以奉心,养阴以生血;畅郁汤理脾以滋肝,养阴以清火;培土养阴汤理脾以固肾,养阴以生精;理脾阴正方、味补汤理脾兼顾五脏,养阴以灌四旁。  相似文献   

15.
<正> 近年来,对于脾阴学说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略述其源流,以作深入研究之参考。一、脾阴理论与临床基础的奠定脾阴理论是脾胃学说的内容之一,其实质内容可上溯至《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五脏均有阴阳可分。《素问·玉机真脏篇》:“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者也。”提示脾之为后天之本,是脾阴脾阳共同作用的结果。《素问·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杨震教授治疗肝硬化血证经验。方法:跟师临床学习,整理典型病案,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论:杨震认为,肝硬化日久,反复出血,损耗阴血,相火内生,中伤脾阴,采用滋脾饮来滋补脾阴,可同时兼顾肝、脾、胃、肾各脏腑,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18.
中医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阴虚和脾阳虚,三者的病程程度有所不同。脾虚病理实质的研究,多侧重于脾气、脾阳和脾阴虚单一病理变化的研究。对于三者之间的比较研究,报道较少。本实验对脾阳虚与脾阴虚证模型肝、脾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PKC活性变化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脾阳虚和脾阴虚与肝、脾组织PKC活性变化的关系,为脾阳虚和脾阴虚的病理实质提供现代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脾阴虚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居中主土,万物所归,为后天之本.脾胃学说,先贤多所阐发,然论证则重脾阳虚而略脾阴虚.笔者试对脾阴虚略述管见,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0.
1 对脾阴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以脾胃言则胃为阳土,脾为阴土,脾土又有脾阴、脾阳之分,故脾虚又分脾阳虚、脾阴虚,如清·吴澄所说:“脾经虚分阴阳。”一般认为,脾阴即指水谷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膏脂等精微物质,早在《灵枢·五邪篇》即云:“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即针对胃阳有余,脾阴不足而言。《金匮要略》麻子仁丸,即是治疗脾阴有亏,不行其津液于肠,从而出现大便难的“脾约证”,开创治脾阴虚之先河。朱丹溪认为“脾有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