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三针联合维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颈三针联合维药穴位贴敷治疗,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测定两组治疗前后颈功能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和颈部肌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颈功能活动度、颈椎生理曲度和颈部肌力测定结果均显著大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以上各项指标测定结果均显著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三针联合维药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颈椎活动度和生理曲度,并松解颈肩部紧张、痉挛的肌肉群,有利于促进颈部生物力学平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穴位贴敷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半夏白术天麻汤配合痹证方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推拿疗法。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两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表评分和SF-36健康量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36%,对照组总有效率63.0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田中靖久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积分(P0.05);观察组患者SF-36健康量表中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评分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穴位贴敷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及对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直刺颈夹脊穴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颈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统计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PRI、VAS及PPI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6个方向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加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且可显著提高颈椎活动度。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8):1026-1027
目的:探究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颈椎牵引加双氯芬酸钠配合佩戴颈围治疗,治疗组行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颈椎活动度及颈椎曲度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及临床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及功能锻炼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及体征,促进颈椎曲度及活动度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我院8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与对照组(常规针刺治疗)各43例。对比两组中医症候疗效、疼痛积分、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活动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治疗后疼痛积分呈降低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疼痛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呈升高趋势(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颈椎活动度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辨证推拿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颈椎活动及颈椎生理曲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取穴位敷贴配合针法治疗,对照采用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NPQ、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有效镇痛,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灸联合颈椎熏蒸护理治疗后其运动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颈椎熏蒸护理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颈椎熏蒸护理治疗;治疗结束1个月时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结束1个月时采用标准Borden法测量颈椎X线颈椎曲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症状进行;治疗前、治疗结束1周、治疗结束1个月时采用Fugl-Meyeer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及颈椎活动度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颈椎曲度及活动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评分及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时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医针灸联合颈椎熏蒸护理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颈椎曲度、活动度、症状体征评分及VAS评分,并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眩二号方联合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颈眩二号方联合颈椎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积分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眩二号方联合旋提手法及颈三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明显缓解其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颈痛颗粒联合旋提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颈椎旋转角度、前屈角度、侧屈角度、后伸角度)、颈椎功能[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DI)评分]及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曲度、旋转角度、前屈角度、侧屈角度、后伸角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且观察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NDI、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大椎联合雷火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颈椎关节活动功能,缓解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减轻颈椎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Mulligan手法结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于2018年2月~2020年2月期间8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干预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常规理疗,观察组42例加用Mulligan手法结合电针颈夹脊穴,2周后,对比颈椎生理曲度与疼痛程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效果大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VAS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采用Mulligan手法结合电针颈夹脊穴治疗可纠正关节错位,缓解肌肉紧张,从而恢复患者正常颈椎生理曲度,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1.
王睿  庄艺  秦尔奇  罗华送 《中成药》2015,37(1):234-236
目的观测颈痛宁合剂穴位电透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杭州市中医院门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正骨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颈痛宁合剂穴位电透入。连续使用14 d后观察2组患者总有效率、优良率、典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及体征明显缓解时间,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优良率上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且手指麻痛缓解时间更快(P<0.05),余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痛宁合剂穴位电透入配合颈椎正骨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可以减轻麻木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影响。方法:随机将本院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116例分为两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颈三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阳陵泉运动针法,对比治疗后临床疗效、VAS评分、NDI评分、CS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及颈椎活动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和CSS评分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两组眩晕、头痛、颈椎痛和手臂麻木等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前屈、后伸、左旋、右旋、左屈及右屈等颈椎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T水平显著降低,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较明显(P<0.05)。结论:颈型颈椎病采用阳陵泉运动针法联合颈三针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83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治疗组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两组均以7d为1个疗程。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总有效率对照组为90.2%,治疗组为9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能够缓解颈部疼痛等不适症状,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颈椎曲度的变化的观察,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将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53例)和牵引对照组(53例),通过积分量表观察疗效,并测量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5)。手法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手法治疗组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较之牵引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手法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6月本院78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穴位联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穴位治疗,10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血清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有效率为82.05%,两组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6.2158,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SF-MPQ评分、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及疼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6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穴位敷贴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应用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疼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等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比差异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结论:给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7.
宋仲涛  谭曾德  王军 《吉林中医药》2020,40(8):1099-1102
目的探讨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的颈型颈椎病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坐位直线牵引配合中频电治疗,观察组采用卧位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连续治疗2个疗程共20天。治疗前后摄颈椎正侧位片,测量颈椎曲度(Borden氏测量法),测定NDI指数及VAS评分,并检测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hs-CRP水平,综合评价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观察组颈椎曲度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NDI指数及VAS评分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清hs-CRP水平与治疗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和观察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曲度牵引配合推拿疗法能显著改善颈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NDI指数及VAS评分,其作用机制与重建颈椎生物力学平衡、改善机体炎症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施氏温针灸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施氏温针灸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合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PRI、PPI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愈显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温针灸合穴位贴敷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对颈椎生理曲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颈椎力学平衡枕治疗,对照组运用牵引治疗,治疗3疗程后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颈椎生理曲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力学平衡枕是解除颈神经受压,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通络方内服联合穴位贴敷对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05月~2018年05月门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0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内服颈痛颗粒联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采取自拟温阳通络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参照《颈椎病的疗效评定》进行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两组患者的疼痛进行量化评估,采用颈部关节活动度评定关节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颈旋转四个维度的运动功能。结果:试验组治疗后愈显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试验组总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颈前屈、颈后伸、颈侧屈、颈旋转等颈椎关节活动度中比较,患者治疗后的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温阳通络方内服与穴位贴敷的联合运用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活动,优于传统的理疗配合药物内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