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志鹏  梁超 《四川中医》2020,38(6):27-3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以及排便异常。该疾病属于中医泄泻的范畴。《黄帝内经》记载魄门亦为五脏使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大肠末端肛门的启闭受五脏的支配的内涵。梁超教授受到该理论的启发,认为五脏病变均可引起泄泻。梁老在治疗泄泻的临床实践中,着眼整体,善于抓主要矛盾,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综合辨证思维体系。湿邪是引起泄泻发病最重要的发病因素,最易损伤脾胃。因此梁老强调顾护脾胃的重要性。泄泻病机复杂,表现为虚实错杂,梁老则采用双向调节方法以兼顾虚实。此外,注重调节气机升降也是梁老辨证思路一大特色。本文最后结合典型病例,探讨梁老对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介绍林平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其特点为:谨守病机,贯穿始终;平调五脏,处方用药。平调五脏具体为:脾胃为本;宁心安神;宣肺降气;疏肝理气;滋养先天。即是将“谨守病机”作为辨治过程的重要纲领,重视五脏之间的关系,用“平调五脏”思想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辨治脾胃病。  相似文献   

3.
朱世楷教授认为,脾胃病之伤在气机,中焦气机不利,临床百病丛生,然其病机核心是“脾不升,胃不降”.朱老指出胃病多热,脾病多寒,临床虽多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之证,但总以“虚”证贯穿于疾病始终.治疗时,补虚固本是基本治则,以调理气机升降为核心,同时应分清疾病寒热、虚实,随证化裁,补虚以静,调气以动,除其寒热,复其升降,补其脾胃.另外,治疗脾胃病仍应通过西医现代检查手段明确病情,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林穗芳 《新中医》2006,38(1):19-21
余绍源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从医40余年,精于脾胃病的诊治,学识渊博,医术精湛。笔者有幸跟师侍诊,获益匪浅。现将余教授临证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咳喘为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病因复杂.〈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中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康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工作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擅治肺病,对咳喘的五脏辨治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现将其临证经验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后天之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居中央属土以灌四旁,调理脾胃以通调五脏,用于胸痹、黄疸、咳嗽、黄疸、水肿等分布于不同五脏体系之病证,五脏安,血脉和,诸病消。脾与心密切相关,心属火,脾属土,心火可温养脾土;脾胃与肺脏关系密切,脾胃腐熟水谷,散精于肺,脾土生肺金,脾胃虚弱可导致肺虚;黄疸与湿邪有关,脾喜燥而恶湿,脾运化失常,可使湿邪内生,饮食所伤,脾胃瘀热内生,脾之本色外露,发为黄疸;脾主运化,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泛于肌肤而成水肿。脾胃虚弱,可致水液运化失常。辨证论治,固护调理脾胃,诸病得健。  相似文献   

7.
赵文霞教授善于从肝辨治脾胃病,灵活运用补肝实脾、清肝运脾、疏肝和胃、平肝调中、柔肝清热诸法,重视情志因素在脾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吴滇辨治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病的范围比较广泛,现代医学消化系统诸多常见病均可归属于中医学脾胃病范畴。吾师吴滇系杭州市名中医,从医四十余载,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辨治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张声生教授从医近30载,对脾胃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肝的关系密切,尤以脾胃虚为主,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胃气虚,肝气郁结,瘀血阻络为脾胃病的病机之要,病程长,病势缠绵,难以速愈,易复发为疾病特点。治疗上重视培补脾土,调肝理脾,条畅气机,化瘀通络贯彻始终,同时注意辨证辨病结合施方,对症用药,另善于针对不同情况,调补脾胃,疏肝理气,并重视疾病的预防和精神调摄,故每每取得显效。  相似文献   

10.
李小燕  蒋璐  黄穗平 《新中医》2015,47(8):296-298
<正>黄穗平教授为广东省中医院消化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脾胃病近三十载,学验俱丰,屡克痼疾。笔者有幸侍诊于侧,获益良多,现将黄师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加以整理,总结如下。1精研各家学说,治脾尤崇《脾胃论》黄师谙熟中医经典和各家学说,治疗脾胃病尤为推崇李东垣的《脾胃论》。其认为该著作乃东垣老人在师承张元素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并结合  相似文献   

11.
蔡妙珊教授辨治脾胃病,熟练运用经方,辨证思路清晰,遣方用药平和,临床疗效显著。常用以下八法:健脾益气、温阳健脾、疏肝和胃、行气理血、辛开苦降、理气导滞、清热化湿、散寒祛湿,常用方如四君子汤、理中丸、小建中汤、四逆散、乌贝散、百合台乌汤、丹参饮、泻心汤类方、枳术丸、黄芩汤、藿香正气散。总结蔡教授临证选方用药经验,为临床辨治常见脾胃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者通过列举熊继柏教授所治寒热错杂之厌食,呕吐、腹痛、痞胀、泄泻验案,介绍了熊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13.
作者通过列举熊继柏教授所治寒热错杂之厌食 ,呕吐、腹痛、痞胀、泄泻验案 ,介绍了熊教授从寒热错杂辨治脾胃病经验  相似文献   

14.
介绍谢建群教授辨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临证用药注重疏肝理气,清热和中,以降为顺;强调顾护胃气,防治并举,辨病与辨证同步。  相似文献   

15.
王珍棠 《山西中医》2009,25(8):59-60
温消补三法是治疗辨治脾胃病的基本方法,是金元四大家之温补派李东垣的学术思想内涵之一,以此为指导,可将脾胃病大致归纳为3种类型,即脾虚胃寒、气阴两亏和中气下陷,并进行相应辨证论治,常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帅焘主任认为,辨治脾胃病时既要重视脾胃的功能,又要注意调整脾胃的升降功能;强调久病不愈与脾胃关系密切;用药以照顾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17.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8.
已故曾辅民老师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与临床研究工作.先生精研中医基础理论,推崇仲景,继承清末著名伤寒大家郑钦安学说,首重扶阳,善用经方,学验俱丰.笔者有幸受其指导,获益良多,在学习老师医案中发现曾老结合三焦学说,依据五脏解剖位置及功能差别,将肝肾归属下焦,肝脾归属中焦,心肺归属上焦;并结...  相似文献   

19.
燥湿冲和平调阴阳刘某,男,56岁,1988年9月11日初诊。自述患胃病10年余。平素经常胃痛、腹泻,服蒮香正气丸、香砂养胃丸可缓解。1月前因食不洁食物,出现吐泻,胃脘灼痛等症,西医按急性胃肠炎治疗,病情一度好转后,腹泻复作,日便七八次,完谷不化,胸脘痞闷,脘胀作痛,泛酸嘈杂,口苦咽干,齿龈肿痛,舌红胖,苔黄腻,脉滑细。证属湿犯脾阳,燥伤胃阴,燥湿反作,阴阳失调,治以益气化湿以升阳,清热养阴以润降。  相似文献   

20.
正文:徐云生主任医师,暨南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从医三十余年。徐主任熟读中医经典,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脾胃病的证治研究和临床运用有着独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经验。其认为,中焦脾胃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亦是多种疾病的病因及病机所在,中焦脾胃气机郁滞是临床内伤脾胃病的根本原因,病变基础则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开始,因此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最为重要,辛开苦降法是临床治疗内伤脾胃病的主要方法[1]。在临床治疗中擅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气机升降,并兼顾岭南湿热广泛致病特点,重视通降祛湿运脾,遣方用药立枳实消痞丸辛开苦降之意,效枳实导滞丸通降祛湿之法,每获良效,现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