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淋巴结转移对早期胃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用以评估早期胃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为术后个体化的辅助治疗与随访提供依据。方法150例行胃癌根治术,术中清扫淋巴结≥15枚且术后病理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法回顾性分析各种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多因素分析中的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在判断患者无瘤生存期时阳性淋巴结个数是最有效的预测指标。单因素分析阳性淋巴结个数n≥3的早期胃癌患者无瘤5年生存率远低于阳性淋巴结个数n≤2的患者(71.8%vs96.3%,P〈0.01)。23例(15.3%)复发患者中以血道转移为主占52.2%,多数在术后2年内复发(68.2%)。结论阳性淋巴结个数n≥3的早期胃癌患者是复发的高危人群,术后要加强随访同时可考虑给予适当的辅助化疗,以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胃癌转移淋巴结漏诊的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为了客观评价临床上常用的淋巴结检查方法(即触摸法加常规一张病理切片)的转移漏诊状况,应用美蓝染色法和连续切片方法观察38例胃癌根治术标本的转移淋巴结漏诊率。结果表明,用触摸法检出淋巴结1251个后再用美蓝染色法检出1004个微小淋巴结,平均每例标本检出59.3个,其中用美蓝染色法检出的淋巴结占44.5%。在这些淋巴结中发现有转移者32个,占转移淋巴结的13.8%。对常规一张病理切片转移阴性的2046个淋巴结做45μm间隔连续切片,平均每个淋巴结观察25张切片,结果发现23个淋巴结内有微小癌转移,占转移淋巴结的9.9%。作者认为,用目前的常规检查方法检查胃癌淋巴结将漏诊23.7%转移淋巴结。因此,评价淋巴结转移时临床应考虑到漏诊的可能性,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影响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双颈淋巴结转移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上海肿瘤医院头颈外科1956-1990年手术治疗139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双颈淋巴结转移患者,男性73例,女性66例,年龄11-70岁,中位随访期为114上。采用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94.7%,85.9%和82.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淋巴结转移(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复发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1992~1999年我院收治的cN+喉癌行颈清除术53例,对其颈部复发率、复发时间、淋巴结分布、局部治疗、复发影响因素及预后进行探讨。结果: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复发率为24.53%(13/53);3和5年生存率为39.62%和35.52%,颈部复发组生存率与无复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717;复发主要位于清除侧颈部(9/13),复发淋巴结位于Ⅱ、Ⅲ和Ⅳ区84.62%(11/13);颈部复发多在18个月内(12/13);颈部复发行挽救手术者治疗效果好。病理分化程度(P=0.6717)、病变部位(P=0.966)、临床分期(P=0.244)、初治颈清除术式(P=0.579)、颈清除术后颈部是否放疗(P=0.457)不影响颈部复发率,N分期(P=0.042)影响颈部复发。结论:cN+喉癌颈清除术后颈部有无复发与生存率无关;复发多位于行颈清除术侧颈部(Ⅱ、Ⅲ和Ⅳ区);N分期影响颈部复发;出现颈部复发者行挽救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Liu B  Guan C  Ji WY  Pan ZM 《中华肿瘤杂志》2006,28(11):871-875
目的探讨喉癌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对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84例喉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同时,行经典或改良经典颈廓清术,对颈廓清标本采用透明淋巴结摘出连续切片法,摘出淋巴结,并进行病理检查。采用Kaplan-eier方法对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84例喉癌患者中,颈部淋巴结转移癌80例,其中穿透包膜26例,穿透包膜率为32.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癌是否穿透包膜与病理N分期和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有关。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者同侧颈部复发转移率(34.6%)、对侧颈部转移率(46.2%)均高于未穿透包膜者。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9%和23.1%,其生存率低于未穿透包膜患者。结论淋巴结转移癌是否穿透包膜与病理N分期和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数有关。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患者的对侧转移率高,应行双颈廓清术。淋巴结转移癌穿透包膜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病理科应当检查转移淋巴结被膜是否穿破,并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7.
进展期胃癌生长方式对转移方式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8):850-851
  相似文献   

8.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Feng SY  Zhang YN  Liu JG 《癌症》2005,24(10):1261-1266
背景与目的: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但综合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与预后分析的报道鲜见。本文综合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因素,探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估以及淋巴结转移的治疗。方法:对205例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行广泛全宫切除加盆腔淋巴结清扫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4%(50/205)。单因素分析显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有治疗前血清SCC-Ag水平、临床分期、宫颈管及宫颈阴道部浸润深度、宫旁韧带侵犯;SCC-Ag超过4μg/L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4.2倍(P<0.001,OR=4.212)。多因素分析表明,临床分期和宫颈管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最主要的高危因素。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结果显示,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在闭孔及闭孔窝区(48.0%);60.0%转移病例存在多组淋巴结转移,并出现跳跃式转移现象。淋巴结转移与宫颈深肌层侵犯、宫旁浸润之间关系密切,72.0%的淋巴结转移者同时存宫颈深肌层浸润,90.9%的宫旁韧带浸润者出现淋巴结转移。预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补充放疗者的5年生存率较未作放疗者高(89.1%vs45.5%,P=0.012)。结论:治疗前血清SCC-Ag>4μg/L、宫颈阴道部深肌层浸润、宫旁韧带受侵,特别是临床分期晚、宫颈管深肌层浸润时,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提高。术前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高的病例,应行标准的宫颈癌根治术,以保证系统的淋巴结清扫及足够的宫旁切除范围。对病理证实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术后补充放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1996至1999年间施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检取5个以上淋巴结均无转移的24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病理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浸润深度较浅,肿瘤小,血清CEA值低.5年生存率为73.8%(175/237).结论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施行根治术后预后较好,浸润深度和术前血清CEA值是其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患者178例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鹰  魏锋 《肿瘤学杂志》2008,14(7):572-57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05年早期胃癌患者178例,其中淋巴结转移阴性者143例,阳性者35例。分析其淋巴结转移情况及3、5年生存率。[结果]早期胃癌患者178例中淋巴结转移率为19.66%。肿瘤大小≥3cm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3cm者的2.969倍(95%CI:1.338~6.349)。浸润至黏膜下层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黏膜内层患者的3.020倍(95%CI:1.343~6.702)。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3年、5年生存率(75.41%、62.5%)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94.58%、91.04%)(P=0.000)。[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随肿瘤浸润深度加深而提高,尤其是浸润至黏膜下层者。淋巴结转移阴性者预后明显好于阳性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对74例术后早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对各临床病理指标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以确定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4.9%(11/74)。单因素分析显示黏膜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27.6%)明显高于黏膜内癌(6.7%)(P=0.020);未分化型癌的淋巴结转移率(27.6%)明显高于分化型(6.8%)(P=0.042);肿瘤最大径≤2 cm、〉2-4 cm、〉4 cm 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有统计学意义(χ2=6.549,P=0.038)。采用Log istic回归进行的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OR=2.688,P=0.047)和浸润深度(OR=4.508,P=0.044)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这可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多发进展期胃癌第3站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除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发生第3站淋巴结转移多发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照主癌大小、主副癌组织学、大体分型、主副癌所占分区、淋巴管癌栓进行统计学分析。诊断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主癌大小和主、副癌所占分区对第3站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其他因素如主、副癌组织学分型、大体分型、淋巴管癌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癌≥5 cm组7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中No.12转移3例,No.13转移3例,No.14转移1例。主、副癌位于不同区域组16例第3站淋巴结转移中No.11转移4例,No.12转移6例,No.13转移4例,No.14转移1例,No.15转移1例。结论:主癌≥5 cm和主、副癌位于不同区域是影响多发进展期胃癌第3站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对于主癌≥5 cm、主副癌位于不同区域者宜行D2 根治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转移临床病理相关因素,预测淋巴转移风险。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6-2009年214例早期胃癌标本,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形态、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及脉管侵犯等因素与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相关性。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灶大小[OR=2.014,95%置信区间CI(1.049~3.865),P=0.035]、浸润深度[OR=7.112,95%CI(2.484~20.362),P〈0.001]、病理组织学[OR=3.353,95%CI(1.294~8.690),P=0.013]、脉管侵犯[OR=2.812,95%CI(1.043~7.583),P=0.041]与淋巴转移相关。结论肿瘤病灶大小、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及脉管侵犯是早期胃癌淋巴转移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规染色显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发生情况以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常规染色提示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T1-3N0M0),将常规检查阴性的淋巴结用CK19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31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位随访期为50个月,所切除淋巴结的中位数为8个,总的5年生存率为53.7%,其中通过免疫组化发现的微转移检出率为32.3%(10/31).淋巴结微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为30%,低于无微转移患者的66.5%,P=0.036.结论CK19的免疫组化染色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敏感易行的方法,且微转移的检测有助于明确分期、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异时性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63例胃癌术后异时性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采用Log rank检验分析生存情况, 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   结果   本组胃癌术后卵巢转移发生率为3.4%(63/1 856), 平均年龄45岁, 65.1%(41/63)为绝经前患者, 卵巢转移与原发癌间隔时间平均为16个月; 原发胃癌以低分化癌为主, 87.3%(55/63)侵犯浆膜, N2~3淋巴结转移者占68.3%(43/63);85.7%(54/63)为双侧卵巢转移, 73.0%(46/63)同时合并腹膜转移, 31.7%(20/63)行转移病灶完全切除。全组中位生存期13.6个月,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2.5%、22.0%和9.8%, 5年生存率为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腹膜种植转移、脉管瘤栓、病灶切除范围以及辅以化疗的综合治疗模式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腹膜种植转移是影响胃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   结论   有效防治腹膜种植转移是改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10枚及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辅助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病理确诊且腋窝淋巴结转移10枚及以上原发乳腺癌患者186例,采用X^2检验和COX模型,分析诊断年龄、肿物大小、临床分期、术式、术前化疗状态、术后化疗状态、术后放疗状态、术后内分泌治疗状态、受体状态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病理因素和辅助治疗方法与3、5年复发率和3、5年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物大小与10年生存率、5年和10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分期10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而与5、10年生存率和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辅助化疗、术后辅助放疗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5、10年无瘤生存率及5、10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断年龄、术式、激素受体状态和术前化疗状态与5年无瘤生存率、10年无瘤生存率及5、10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结果仅术后化疗状态是与预后相关的辅助治疗方法。结论:对于10枚及以上淋巴结转移原发乳腺癌其预后与临床病理因素和辅助治疗的选择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1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根治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的进展期胃癌95例,依No.16组淋巴结转移状况分为阴性组(n=64)、阳性组(n=31),分析No.16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远处转移率、Borrmann分型、WHO分型、分化程度、CEA与No.16组淋巴结转移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No.16阳性组与阴性组中,累及邻近脏器(T4)者分别占54.8%、32.8%,淋巴结转移度>40%者分别占74.2%、14.1%,TNMⅣ期者分别占83.9%、43.8%,肿瘤临近脏器浸润(T4)、临床分期Ⅳ期、淋巴结转移度>40%与No.16组淋巴结转移相关.No.16组淋巴结转移阴性和阳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5.5、9.7个月,阳性组预后显著不良(P<0.05).生存分析显示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度、远处转移、No.16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影响患者预后.COX回归分析显示No.16组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为独立预后因素.分层分析表明,无脏器侵犯、合并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度1%~40%、无远处转移时,No.16阳性组的预后均显著不良(均P<0.05).淋巴结转移度41%~100%、合并远处转移时,两组的预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16组淋巴结阳性、远处转移、No.16组淋巴结并远处转移患者之间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接受根治性No.16组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邻近脏器浸润、淋巴结转移度>40%为No.16组淋巴结转移的主要相关因素,No.16组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与远处转移者相当.  相似文献   

20.
Son T  Hyung WJ  Lee JH  Kim YM  Kim HI  An JY  Cheong JH  Noh SH 《Cancer》2012,118(19):4687-4693

BACKGROUND:

The seventh edition of the tumor, lymph node (LN), metastasis (TNM) staging system increased the required number of examined LNs in gastric cancer from 15 to 16. However, the same staging system defines lymph node‐negative gastric cancer regardless of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Ns. In this study, the authors evaluated whether gastric cancer can be staged properly with fewer than 15 examined LNs.

METHODS:

The survival rates of 10,01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urative gastrectomy from 1987 to 2007 were analyz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examined LNs, termed the “insufficient” group (≤15 examined LNs) and the “sufficient” group (≥16 examined LNs). The survival curves of patients from both groups were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seventh edition of the TNM classification.

RESULTS:

Three hundred sixteen patients (3.2%) had ≤15 examined LNs for staging after they underwent standard, curative lymphadenectomy. Patients who had T1 tumor classification, N0 lymph node status, and stage I disease with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examined LNs after curative gastrectomy had a significantly worse prognosis than patients who had ≥16 examined LNs. Moreover, having an insufficient number of examined LNs wa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 for patients who had T1, N0, and stage I disease.

CONCLUSIONS:

Lymph node‐negative cancers in which ≤15 LNs were examined, classified as N0 in the new TNM staging system, could not adequately predict patient survival after curative gastrectomy,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early stage gastric cancer. Cancer 2012. © 2012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