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术中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行腹腔镜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根治术的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保肛的相关因素并比较39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χ2=4.521,P=0.03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t=36.131,P<0.001)、肿瘤直径(t=7.235,P=0.007)、局部浸润深度(χ2=17.531,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χ2=4.366,P=0.037)是影响保肛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 47.59,95%CI 2.262~1001.326,P=0.013)、肿瘤距肛缘的距离(OR 539.28,95%CI 15.165~19177.534,P=0.001)、局部浸润深度(OR 0.005,95%CI 0.000~0.124,P=0.001)和是否行新辅助治疗(OR 0.019,95%CI 0.001~0.601,P=0.024)是影响保肛的关键因素。低位直肠癌行新辅助治疗后对比治疗前:肿瘤直径缩小(P<0.001)、肿瘤距肛缘的距离增大(P<0.001)、局部浸润深度降低(P<0.001)、淋巴结阳性率下降(P=0.020)。结论性别、肿瘤距肛缘的距离、肿瘤直径、浸润深度、是否行新辅助治疗是影响腹腔镜下局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因素。新辅助治疗能够使肿瘤降期,提高保肛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患者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ow anterior resection,LAR)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01月至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东台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6例cT3-4期和(或)N1-2期低位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先行新辅助放化疗6~8周后行LAR术,所有肿瘤患者遵循全直肠系膜切除原则行根治性切除、低位保肛手术。根据收集的临床数据对比分析各组患者全身一般情况、肿瘤特征、检查指标及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探讨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结果:新辅助放化疗后的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整体吻合口漏发生率为 10.3%。通过单因素分析法,发现吻合口漏的发生在糖尿病、BMI、术前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不同的分组中存在差异(P均<0.05)。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发现BMI(OR=1.172,95%CI:1.012~1.357,P=0.034),术前白蛋白(OR=1.883,95%CI:1.001~3.993,P=0.037),侧方淋巴结清扫(OR=10.353,95%CI:1.513~70.846,P=0.017)是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后低位直肠癌术后发生吻合口漏与患者的血糖水平、BMI指数、白蛋白、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因素相关。对于肥胖、低蛋白血症、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等危险因素的患者而言,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将增高;行预防性回肠造口、保留左结肠血管的患者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可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吻合口瘘(anastomotic leakage,AL)是严重影响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及顸后的重要因素,对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相关因素的探究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尤为重要.本研究分析直肠癌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01-01-2014-12-31经我院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Dixon术).分别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性.结果 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6.53%(48/734).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OR=7.470,P<0.001)、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OR=1.974,P=0.043)、新辅助放化疗(OR=2.667,P=0.011)、预防性造瘘(OR=0.214,P=0.013)、血管侵犯(OR=2.336,P=0.044)与术后吻合口瘘相关.结论 患者性别、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新辅助放化疗、预防性造瘘、血管侵犯为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上可以针对相关危险因素,优选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7年155例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2例(7.7%).肿瘤距肛缘距离≤5cm者吻合口瘘发生率(16.67%)明显高于≤7cm者(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原因,探索预防性造瘘的指征。方法以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816例直肠癌保肛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营养状态、吸烟史、酗酒史,结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吻合口高度等资料,观察以上因素与术后吻合口漏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年龄≥65岁、糖尿病、酗酒、吻合口高度≤5cm、手术时间>3小时的患者术后出现吻合口漏的概率较其相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年龄、糖尿病、酗酒、低位吻合及手术时间等指标作为直肠癌保肛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危险因素,对于评估术中行预防性造瘘的必要性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直肠癌患者术前护理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我国1999年1月份至2009年1月份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的15篇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年龄≥60岁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60岁者,合并OR值为0.50(95%CI:0.33-0.76)(P〈0.01);男性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合并OR值为2.17(95%CI:1.38-3.42)(P〈0.01);术前接受新辅助放疗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高于未进行新辅助放疗者,合并OR值为3.66(95%CI:2.19-6.09)(P〈0.01);术前患有糖尿病的直肠癌患者吻合13瘘发生率低于无糖尿病者,合并OR值为3.16(95%CI:2.27-4.39)(P〈0.01);急诊手术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发生率高于择期手术者,合并0R值为0.27(95%CI:0.13-0.56)(P〈0.01).结论: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是否糖尿病患者、术前是否进行新辅助放疗及可能的手术方式,术前进行有针对性更全面的护理,是可能降低直肠癌吻合口瘘发生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VI瘘的影响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直肠癌患者行前切除术后发生吻合VI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56例直肠癌患者均行前切除术,发生吻合口瘘24例,其中行保守治疗8例(7例治愈,1例转手术治疗后治愈);行末端回肠造瘘术11例,横结肠造瘘术5例,均治愈。单因素分析显示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患者性别、是否合并糖尿病、术前肠梗阻、肿瘤与肛缘距离、肿瘤的分期等因素有关(P〈O.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肠梗阻、肿瘤分期、肿瘤与肛缘距离为吻合口瘘发生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精细的手术操作,正确的治疗措施,是减少吻合口瘘发生,减轻吻合口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与下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1月下消化道出血并发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吻合口瘘14例患者手术证实均伴有下消化道出血。结论: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与下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7年1月~2005年11月下消化道出血并发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吻合口瘘14例患者手术证实均伴有下消化道出血.结论: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瘘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排便状况的影响。方法将单纯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新辅助放化疗结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术后排便功能的影响。结果新辅助放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距齿状线距离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排便异常存在显著差异,P<0.05;年龄,行辅助放化疗和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距肛缘的距离是大便失禁发生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患者,能达到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提高保肛成功率的目的,虽然对术后患者排便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昂  周毕军 《现代肿瘤医学》2019,(19):3468-3471
目的:探讨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直肠癌患者437例,均采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法。分析影响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影响因素包括性别、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吻合口距肛缘距离、肠梗阻、Dukes分期、BMI、出血量、血管侵犯和神经侵犯。结果:老年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9例,发生率为6.64%。经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Dukes分期、BMI、出血量和神经侵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口瘘组术前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 h、吻合距肛缘距离≤7 cm、肠梗阻、血管侵犯人数明显增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 h、吻合距肛缘距离≤7 cm、肠梗阻和血管侵犯为影响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因素。结论:老年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受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吻合距肛缘距离、肠梗阻和血管侵犯影响,为降低术后吻合口瘘,需按照相关因素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吕强  姜协  颜荣林 《中国癌症杂志》2017,27(11):903-907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降低吻合口瘘发生率是临床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探讨使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前切除术(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及原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使用双吻合器进行直肠前切除术的患者,对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患者进行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细胞分化程度、吻合口部位、TNM分期、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术前贫血及是否进行术前新辅助放疗的单因素分析,旨在进一步判断直肠前切除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结果:150例患者中共7例发生吻合口瘘,其中3例行二次手术回肠造瘘,4例保守治疗后愈合。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证实,吻合口距肛距离、术前新辅助放疗是影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双吻合器技术进行直肠前切除的吻合其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相对较低,吻合口距肛距离、术前新辅助放疗是影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吻合口瘘的高危患者可以考虑选择性的进行保护性小肠造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吻合口瘘目前仍是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预防性应用止泻药物对防止腹腔镜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587例腹腔镜辅助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和治疗情况,对预防性应用止泻药物组(A组)、未应用止泻药物且未预防性回肠造瘘组(B组)、预防性回肠造瘘组(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A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29%(5/218),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9.95±1.82)d;B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72%(15/172),其中有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其余患者予横结肠造瘘、局部冲洗引流治疗后愈合,平均治愈时间为(18.58±2.15)d;C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54%(5/197),均经保守治疗治愈,平均治愈时间为(10.32±1.91)d.A组及C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χ2=13.028,P<0.001;χ2=12.852,P<0.001),A组与C组吻合口瘘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83,P=0.816.A组(t=4.127,P=0.001)及C组(t=3.963,P=0.001)的吻合口瘘平均愈合时间明显少于B组,A组与C组吻合口瘘平均愈合时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7,P=0.725.结论 预防性应用止泻药物能够有效防止腹腔镜辅助直肠癌Dixon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撑吻合管环扎吻合在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2月~2006年7月9例施行腹腔镜环扎吻合术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手术平均耗时170min;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3d;所有标本远近切缘无癌残留。术后肛诊吻合口愈合良好,肛门括约功能存在,患者早期即有排便感觉,但控便能力较差,经肛门功能锻炼后,控便能力恢复,排便(3~5)次/d,且对气体或粪便能够明确鉴别。无术后出血、吻合口狭窄和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支撑吻合管环扎吻合术简便易行,且能够取得其他吻合方法难以达到的支撑和引流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低位吻合手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吻合口漏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经腹部引流冲洗和会阴引流管引流)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发生吻合口漏18例。采用保守治疗16例,行手术治疗2例,均痊愈出院。结论低位直肠癌保肛术后吻合口漏应以预防为主,满意的术前准备,掌握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要点并注重操作细节是预防吻合口漏的关键。恰当引流管放置以利于充分引流对吻合口漏的治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中低位直肠癌行全直肠系膜切除并应用单钉机械吻合术行结肠-直肠行低位吻合的疗效.方法对32例中低位直肠癌实施TME原则的根治性手术,应用可重复的单钉吻合器行低位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结果 32例均能完整切除直肠系膜,吻合口距齿状线2~5 cm者21例,2 cm以内者11例.术后1例吻合口瘘,改行Mile术后治愈.术后患者肛门括约肌功能、排尿功能良好.结论 TME术式应用可重复单钉机械吻合保肛吻合可靠,操作简单,费用少,符合肛门生理.  相似文献   

17.
AIM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surgical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rectal resection with primary anastomosis is anastomotic leakag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benefit of intraoperative anastomotic testing of stapled anastomoses and the impact on leakage rate. METHODS: Between 1987 and 2000, 1360 consecutive rectal resections for carcinoma were performed. In 933 operations rectal resection was completed with either stapled (n=788), handsewn (n=80) or coloanal (n=65) anastomosis. Since 1995 we introduced intraoperative anastomotic testing, routinely. Between 1995 and 2000, 29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stapled anastomosis following rectal resection. Different variables influencing anastomotic leakage were evaluated. RESULTS: Between 1987 and 2000, 68 of 933 patients treated by resection and anastomosis developed a clinically significant anastomotic leak (7.3%) where as between 1995 and 2000 the leakage rate was 9.8% of all patients with stapled anastomosis. There was an increase in resection rate from 62 to 72%. Since 1995 we demonstrated either intraluminal bleeding or leakage in 18.1% of all stapled anastomoses by intraoperative anastomotic testing. The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leakage rate was equal in those patients with normal and abnormal findings of anastomotic testing even though 74% of all patients with irregular findings were treated by performing a protective stoma simultaneously.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nastomotic leakage. CONCLUSION: We recommend a protective stoma with any anastomosis within the lower third of the rectum. Anastomoses within the middle and upper third of the rectum demonstrate a lower risk of anastomotic insufficiency and do not need a protective stoma, routine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末端回肠襻式造口和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两种造口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04月至2019年03月于我院就诊并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根治性保肛术+预防性造口术的8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回肠造口组和改良造口组各40例,其中回肠造口组行末端回肠襻式造口,改良造口组行回肠末端改良自闭式造口;观察并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SPSS 25.0进行数据整合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造口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肠功能恢复时间及进食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造口组在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方面优于回肠造口组(P<0.05)。术后两组均无吻合口瘘发生。回肠造口组造口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吻合口狭窄发生率高于改良造口组(P<0.05)。改良造口组3例高龄糖尿病患者出现拔管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逐渐好转。两组随访期均无肿瘤复发或死亡病例出现。结论:两种预造口方式临床疗效近似,改良自闭式造口住院时间更短、治疗花费更低,对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及吻合口狭窄具有积极意义,是低位直肠癌保肛术中可供选择的预造口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究分析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手术方式选择对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根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实施左半结肠Ⅰ期根治性切除肠吻合术患者(根治组)和31例Ⅰ期切除吻合近端造瘘患者(吻合造瘘组)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 与吻合造瘘组患者比较,根治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根治组患者比较,吻合造瘘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胃管拔除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总住院时间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吻合造瘘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显著低于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9,P=0.035);2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以及腹腔感染发生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预后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术后化疗以及手术方式有关,与患者性别和年龄无关.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方式,根治性手术患者生存率更高.结论 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生存率较高,手术方式是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