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直肠类癌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雅群  田野  罗京伟 《中国肿瘤》2003,12(12):729-731
直肠类癌是一种良性肿瘤,但其具有潜在恶性的生物学行为,约15%的患者可能发生远处转移。直肠类癌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如何判断其侵袭性是选择手术方式的关键,综合文献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病理学类型等是其主要判断指标。而放疗、化疗在直肠类癌治疗上的作用有限,目前尚无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2.
内镜下治疗直肠类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的临床诊断及内镜下切除术的疗效.方法 对13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直肠类癌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3例均行肠镜下全瘤电切摘除+病理确诊,2例先后追加外科手术.结论 直肠指检、肠镜检查对发现直肠类癌有重要作用,肠镜下全瘤电切在治疗上首选,如高危因素增多,则应追加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直肠类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以超声内镜指导选择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指征的14例直肠类癌,病变直径0.5cm-1.5cm,标记切除范围、黏膜下注射、沿标记钩刀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14例直肠类癌均成功经内镜切除,ESD手术时间为25min-50min,5例术中创面出血,3例电凝后止血,2例钛夹止血。无术后大量出血,未发生皮下气肿或穿孔。4周-8周后复查超声内镜,创面愈合良好,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随访3月-38月,均无复发。结论 超声内镜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准确、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评估直肠类癌患者行内镜下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内镜下治疗的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1例直肠类癌患者病理检测均达到治愈切除术标准,术后出血6例,无穿孔病例,均经药物治疗痊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无复发及转移.结论 对于直径﹤1.5 cm、无转移、未侵及肌层的直肠类癌患者,行内镜下切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直肠类癌27例分析 ,认为肛指、肠镜、直肠内超声检查和病理活检是发现本病的重要手段 ,按照癌灶大小 ,有无浸润和转移等选择合理术式 ,可达到较佳疗效。  相似文献   

7.
直肠类癌60例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相似文献   

8.
直肠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类癌是一种特殊类型肿瘤,其组织结构似癌,但发展缓慢,又极少转移,与癌不同,故称类癌,因具嗜银性,又称嗜银细胞瘤。Oberndorfer于1907年首先命名本病,Saltyknow于1912年报告首例尸检直肠类癌,1954年Lembeck在类癌中发现5羟色胺(5-HT),同年Walden首先描述了5-HT所引起的“类癌综合征”。典型症状包括:腹泻、潮红、气喘、紫绀和右心瓣膜病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直肠类癌超声内镜下影像特征,探讨内镜下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29例直肠类癌超声内镜下影像特征,8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观察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8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时间平均50min(35~85min),术后随访1年无一例复发转移。[结论]类癌在超声内镜下有其特征性表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安全,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1973年1月~1987年12月共收治直肠类癌64例,主要由体检普查发现,均经住院治疗,现将随访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性别和年龄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1岁,平均46岁。临床症状有症状9例占14.1%,其中便血7例,大便习惯改变2例。无症状55例,占85.9%。肿瘤生长情况广蒂息肉15例,细蒂息肉2例,粘膜下无蒂结节47例。直径<1 cm 56例,1~1.9 cm 8例。侵犯粘膜及粘膜肌层61例,侵犯肌层3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现状及新进展。方法应用PubMed及万方医学期刊数据库系统,以"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和治疗"为关键词,检索1996-01-2013-08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2)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研究;3)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共识。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文献28篇。结果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一般较晚。因此,对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有效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新型生长抑素受体类似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肽受体放射性核素和内镜早期治疗的研究与应用,显著提高了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延长了生存时间。目前,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五羟色胺抑制剂、肿瘤抗原主动免疫治疗及药物联合使用方面的研究,将为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带来新的突破。结论分子生物学及临床实验的相关进展有望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直肠癌准确的术前评估是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关键,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最常用影像学方法之一.本研究总结国内外有关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应用PubMed、万方及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以“MRI,直肠癌,分期,新辅助治疗”为关键词,检索2011-01-2016-05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 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2)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与再分期中的应用;(3)MRI对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评价与预测.排除标准:综述、著作和会议汇编等相关文献.根据纳入标准,符合分析文献50篇.结果 MRI在直肠癌定位、T分期中准确性较高,特别是对于环周切缘及壁外血管侵犯的评估,MRI是目前公认的最佳影像学方法.MRI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术前预测存在困难,一些淋巴结特异性对比剂如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的应用可能提高预测准确性.直肠癌新辅助治疗(neoadjuvant chemoradiotherapy,NCRT)后MRI再分期对于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纤维化结缔组织增生反应的影响,再分期的准确性不高.MRI功能成像技术能够对直肠癌NCRT疗效进行有效评估与预测.结论 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 全系膜切除(totalmesorectalexcision,TME) 保留植物神经(autonomicnervepreservation,ANP)已成为外科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常规术式,低位直肠癌的外科治疗越来越倾向于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尽量保留肛门,但保留肛门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常常并不令人满意。许多学者从肛肠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前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改善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方法。前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发生与新建直肠的容量、顺应性改变、肛门内外括约肌功能损伤内括约肌神经反射通路损伤、及排便感觉等病理生理机制有关。针对以上前切除术后的病理生理改变,许多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方法来改善前切除术后的肛门直肠功能,包括术中保留植物神经、保留耻骨直肠肌及肛门直肠角重建以及增加新建直肠的容量。目前的研究表明,通过手术方式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直肠前切除术后肛门直肠功能。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的新辅助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辅助治疗在提高可切除性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率和生存率方面取得一些可喜结果。以奥沙利铂、依立替康为基础联合化疗,在提高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手术率与生存率疗效已较为肯定。肝动脉介入治疗(如HAI、TACE等)在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术前PVE和两步肝切除术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在20世纪对于改善肾母细胞瘤的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单纯手术的适应范围越来越窄。随着对本病放射敏感性的不断认识以及有效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包括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综合治疗,使肾母细胞瘤的生存率取得显著的提高,从20世纪30年代的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虽然,美国国立肾母细胞瘤研究组(NWTSG)和国际儿童肿瘤协会(SIOP)对术前治疗的价值存在不同看法,但SIOP的系列研究证实,术前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术后化疗,SIOP93-01研究结果表明,Ⅰ期组织学中危或间变型肾母细胞瘤患者可进一步减少为4周,这显著降低了治疗的毒副反应且不影响治疗的疗效。腹部照射的剂量也较以往明显减低,放疗剂量10·8Gy即可取得与20Gy同样的局部肿瘤控制,减少了放射导致的远期毒副反应的发生。目前,有关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研究集中在如何减少低危肿瘤患者的治疗,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毒副反应发生最少,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低位直肠癌保肛术既能确保癌症的根治 ,又能保存患者的排便功能 ,综述了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理论依据、手术方法及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7.
沙利度胺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利度胺早期作为一种非巴比妥类镇静剂用于早孕反应的治疗,但由于严重的致畸作用而被禁用。随后的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具有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作用,1998年美国FDA批准其用于麻风病结节性红斑的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生成及调节免疫等作用。目前,沙利度胺已经成为复发和难治性骨髓瘤标准治疗的一部分,和其他药物联合应用对其他实体肿瘤如神经胶质细胞瘤、前列腺癌、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和肺癌等的治疗显示一定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扩散加权成像在提高直肠癌内镜活检阳性率方面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06-01-2013-12-31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因内镜下高度怀疑直肠癌而首次内镜活检却没有发现癌组织的病例40例,再次内镜活检前行MR常规序列及扩散加权成像(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序列检查.通过分析MR常规影像及ADC图,对活检部位进行定位,共分为MR常规定位、MR ADC定位.再次内镜活检时,先单独根据内镜影像(内镜定位)进行1次钳取活检组织,然后再分别根据MR常规定位、MR ADC定位各进行1次取活检组织.分析3种定位方式下活检阳性率,以及定位一致性对于两种MR定位方式的影响.所有病例最终均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结果 MR常规定位、MR ADC定位、内镜定位分别发现阳性21例、28例、17例,阴性19例、12例、23例,阳性率分别为52.5%、70.0%和42.5%.3种定位方式之间整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R常规定位和MR ADC定位、MR常规定位和内镜定位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 ADC定位和内镜定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22例经两种MR定位方式确定的活检方向不一致.当活检方向不一致时,MR ADC定位的阳性率63.6%(14/22)大于MR常规定位的阳性率22.7%(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影像有利于提高直肠癌内镜单次活检的阳性率,以扩散加权成像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9.
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多发生在育龄期及青少年,且多为单侧,尤其是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单侧>90%.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对化疗十分敏感,随着抗癌新药物的不断出现和化疗方案的不断完善,卵巢恶性肿瘤总的5年生存率已由20%~30%提高到目前的80%~90%.因此在不影响生存率的情况下保留患者生育功能的治疗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分别讲述了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上皮性肿瘤和性索间质肿瘤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理论依据、手术方式及术后放化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胃肠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细胞瘤,与真性平滑肌瘤极为相似,在生物学行为上常难以判断,其临床表现又无特异性。因此,其诊断、鉴别诊断存在着较大困难。常规病理学检查很难预测GIST的预后,肿瘤大小、有丝分裂率以及其他的一些次要因素均影响其预后。GIST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良性GIST预后极好,手术的5年生存率超过90%。然而复发者或恶性者即使手术其预后也极差。而STI571(imatinibmesylate,STI571)的出现给GIST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公认的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或复发的GIST一线治疗药物,STI571的问世使得肿瘤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时代。但STI571是迄今为止惟一用于治疗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由于临床使用时间不长,病例数有限,其确切疗效、毒副反应尚待进一步观察,此外用药时间、剂量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