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0岁.2011-02发现右颈部一无痛性包块,外院行包块切除活检术,病理学检查示,淋巴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odgkn lymphoma,HL),结节硬化型(图1A);免疫组化示,CD30+,CD15+(少数),CD20-,CD3-,CD45RO-,CD43-,CD117-,ALK-,CKL-,CK7-,CK20-,PAX5+(弱),TIA-1,Ki-67+(约25%),见图1B.PET-CT检查示,双侧颈部、锁骨窝以及纵隔内上段气管右旁多发肿大淋巴结,双肺转移.患者临床诊断为HL(ⅣA期).2011-02-25先后接受6个周期ABVD方案化疗.2011-07-18复查PET-CT示,前纵隔上腔静脉左前方新出现一增大淋巴结,双侧颈部、锁骨窝、余纵隔部分肿大融合淋巴结较前缩小、减小、骨髓内多发不均匀局灶性FDG代谢异常增高灶,为新出现病变,考虑淋巴瘤多发骨髓浸润.2011-07-20患者接受1个周期DHAP方案化疔.  相似文献   

2.
1 病例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56岁.因淋巴瘤6年余,多周期化疗后3个月余,发现右侧颈部肿物1周入院.患者6年前因发现颈部肿大淋巴结就诊,当时无发热、盗汗,血常规示轻度贫血;骨髓穿刺形态学示:粒红两系增生低下,淋巴细胞比值占85.5%;B超示:脾大,腹腔内、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左侧胸壁淋巴结活检病理示:弥漫性小淋巴细胞性恶性淋巴瘤(B系);诊断为小淋巴细胞淋巴瘤(ⅣA期).后于2006-07-2007-03行CHOP、FMD方案化疗共7个周期,病情稳定后在院外休养.2008-12患者感明显乏力,血常规示WBC 2.91×109 L-1,HB 67 g/L,PLT 132×109 L-1;复查骨髓示增生活跃骨髓象,淋巴细胞占68%,于2008-12-2009-02分别行CHOP、COP和FC方案化疗共3个周期.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54岁,因发现颜面部、右臀部皮下肿物1年余而于2007年10月17日入院.查体:左颞部、右肩及有臀外侧均可见皮下结节.最大者约为8cm×10cm,质硬无压痛.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区可触及肿大淋巴结.余无异常.血常规及骨髓象均正常.肺部CT示:纵隔淋巴结增大.右肩部皮肤肿物病理活检示:皮下脂膜炎型T细胞淋巴瘤.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皮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为2005年新定义的疾病,临床少见,近期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1病案摘要 患者刘某某,男性,58岁,于2011年1月发现双下肢皮下结节,初为左侧小腿单个结节,后逐渐增多,且出现右小腿的皮下结节,并逐渐增大,局部皮肤暗红,无痛,质中,直径约1-3cm;当地医院切取双小腿皮下结节各1枚,病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腿型";术后局部切口愈合好,于2011年3月就诊于我院.查体见右小腿内侧术后瘢痕约5cm大小,左小腿内侧术后瘢痕约4cm大小,愈合好.左小腿可及皮下结节3枚,局部皮肤暗红色,直径均在1cm大小,无压痛,质中,可活动;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肝脾不大.白细胞6.09×109/L、血红蛋白159g/L、血小板249×109/L,谷氨酰基转肽酶55U/L、LDH 192U/L;骨髓检查,粒、红、巨三系细胞增生活跃,未见异常细胞.胸部CT双肺未见异常,未见纵隔肿大淋巴结影;超声检查,双颈部、腋下、腹股沟未见肿大淋巴结,肝脾不大,腹腔未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性,61岁,因上腹部不适7个月加重伴反复呕血、黑便2d,于2014年10月16日来我院就诊,发病过程中无发热.查体:贫血貌,皮肤黏膜苍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腹平坦,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血细胞分析(全血分类):红细胞计数3.38×1012/L、血红蛋白89.00 g/L、白细胞计数6.08×109/L、淋巴细胞计数1.03×109/L、淋巴细胞比率16.92%.肝功能检查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40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10.90U/L、总蛋白64.40 g/L、清蛋白(A)34.40 g/L、球蛋白(G) 30.00 g/L、A/G 1.15、β 2-微球蛋白(β2-MG)4.59 mg/L.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43岁。因发现颈部肿物2个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侧颈部肿物,大小2 cm×3 cm,质硬,活动,无压痛,无发热和盗汗,无皮肤瘙痒,体质量无减轻。当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7.93×109/L,血红蛋白(Hb)147 g/L,血小板计数(Plt)39×109/L,颈部彩色超声示颈部双侧多发肿大淋巴结(右锁骨上最大者3.9 cm×2.2 cm,左锁骨上最大者2.3 cm×1.2 cm)。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性,57岁,主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年,发现血常规异常1周,于2009年12月5日入保定市第一医院血液科.患者于2004年因发现颈部肿物曾就诊于保定市第一医院,淋巴结病理结果:NHL,小淋巴细胞型;免疫组织化学:CD+20,CD+79(*),CD-3,CD-45RO,,CD-10,TdT-,CyclinD1-.胸腹部CT示:腋下及深部纵隔、腹膜后均未查到肿大淋巴结,肝脾不大.血常规示白细胞(WBC) 5.6×109/L,血红蛋白(Hb)116g/L,血小板(Plt) 156×109/L.骨髓象三系增生正常.  相似文献   

8.
于滨 《中国肿瘤临床》2001,28(1):49-49,79
女性,47岁。主因颈部肿物1个月而入院。患者于入院前无意中发现颈部肿物,后渐增大,无发热、消瘦、疼痛、声音嘶哑、多汗、易饥、心悸、易激动等症状。查体:颈前右侧皮肤局限性隆起,甲状腺右叶下极可触及一约5cm×4cm×3cm大小肿物,质中,界清,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无压痛。颈右侧胸锁乳突肌后缘中部可触及一约1cm×1cm×0.7cm大小的肿大淋巴结。胸大片未见异常。血常规:WBC 5.5×109/LL 20%。B超:甲状腺右叶实性占位伴颈部淋巴结肿大。ECT:甲状腺右叶下极冷结节。甲状腺功能:T3 2.390.7~2.3μg/LT4 1694…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 28岁。2016年9月4日因咳嗽2月就诊, 查体发现多发浅表淋巴结肿大。CT示, 左肺上叶占位性病变, 纵隔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切除病理检查示, 淋巴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骨髓累及。PET-CT示:(1)左肺上叶纵隔旁团块灶, 代谢增高;双侧颈部、双侧锁骨上下、纵隔、双肺门、右侧心膈角、肝门区、肝胃间隙、脾胃间隙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多增大, 代谢增高;右肺下叶结节, 代谢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48岁。于1997年因乏力、脾大、白细胞增高经骨髓穿刺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给予口服羟基脲,皮下注射干扰素治疗。2004年底前病情相对平稳,2005年始经常WBC〉50×10^9/L~100×10^9/L.Pit〉500×10^9/L~1000×10^9/L,羟基脲加量上述指标下降。2005年8月发现双侧颈部、腋下多个肿大淋巴结,并间断发热。血象:WBC104.5×10^9/L,早幼粒0.02,中幼粒0.05,晚幼粒0.03,杆状核0.28,中性分叶0.38,Hb124g/L,Pit494×10^9。/L,骨髓象.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并发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患者,男,50岁。因腰腹部疼痛、尿黄2个月,双侧颈部、腋下、腹股沟肿块10天入院。当地医院行胸腹部及盆腔CT检查:纵隔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入院后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弥漫性大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体温37℃,脉搏10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4.6/10.6kPa,巩膜黄染,双颈、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大6cm×4cm。心肺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触及肿块。骨髓无异常。实验室检查:RBC3.0×1012/L,Hb99g/L,WBC17.7×109/L,PLT133×1…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 (PMLT)临床发病率较低 ,占睾丸肿瘤的 1%~ 9%。现将安医收治的 2例PMLT报告如下 :1 病案报告  例 1.患者男 ,5 4岁。右睾丸肿大 1月余 ,无坠痛 ,肿痛、发热。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肝脾未触及。血LDH2 5 8U/L ,β HCG2 8μg/L ,αFP6 2 μg/L ,β2 MG 1 5 μg/L。B超检查示肝胆及腹膜后淋巴结不肿大。胸CT检查示纵隔淋巴结不肿大。术后病理检查示切面呈灰白鱼肉状 ,灶性坏死 ;镜下见小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示LCA(+)、CD2 0 (+)、UCHL1(- ) ,CD3(- )。予CHOP化疗 1个疗程 ,现无病生存 2个月。  例…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63岁.2009年10月16日,以"反复胸闷10年,加剧伴气促、水肿10 d"主诉入院.体格检查:心脏相对浊音界略向左下扩大,心率为97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明显病理性杂音,颜面部轻度凹陷性水肿,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脑钠肽(BNP)3694 pg/ml,乳酸脱氢酶(LDH)2322 IU/L,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1608 IU/L.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示:(1)右心房内异常团块回声,大小5.21 cm×1.84 cm,性质待定;(2)三尖瓣口血流速度增快.心脏MRI示:右心房、右心室前壁为中心的恶性肿瘤,大小9.8 cm×8.1 cm ×9.5 cm,并纵隔内多发淋巴结肿大(图1).考虑心脏淋巴瘤可能,但患者病情危重,无法耐受心脏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49岁,于2008年10月无意中发现左侧乳腺有一大小约2.5 cm×3.0 cm的肿物,无疼痛和溢液,患者无发热、盗汗和消瘦.经超声和CT检查证实无同时存在的广泛播散的淋巴结增生性病变,遂于当地医院行手术治疗,术中冰冻病理证实为小圆细胞恶性肿瘤,行左侧乳腺肿瘤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经我院会诊诊断为左乳非霍奇金淋巴瘤,符合Burkitt's淋巴瘤,活检16个腋下淋巴结,3个为阳性;免疫组化检测结果:CD10(+)、CD20(+)、CD3(-)、CD79a(+)、Bcl-2(-)、Bcl-6(+)、MUM-1(+-)、Ki-67> 95%.术后3周于我科治疗.患者既往体健,无其他部位淋巴瘤病史.入院体检: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左乳缺如,呈术后改变,心肺扣诊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6 × 109/L,红细胞4.1×109/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185×109/L.血生化:血清乳酸脱氢酶368 IU/L(参考值100 ~ 190 IU/L),其余均正常.骨髓象:增生活跃,淋巴系占20.4%,幼稚淋巴细胞占1.2%.血沉:24 mm/h(参考值O~20 mm/h).β2微球蛋白:2.0 mg/L(参考值0~1.5 mg/L).腹部超声:未见异常.胸部CT:双肺未见占位,纵隔淋巴结未肿大.心电图:正常.ECOG评分为2分.入院诊断为左侧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Burkitt's淋巴瘤),Ann Arbor分期为ⅡE期.入院后首先给予全身化疗,HyperCVAD方案4个周期,之后利妥昔单抗液维持治疗4个周期.化疗后主要的毒副反应为Ⅳ度骨髓抑制和Ⅲ度黏膜炎,经抗感染和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性,60岁,于2012年10月29日因反复鼻塞、头昏乏力3年余在我院住院,入院诊断为鼻中隔偏曲、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检查总蛋白119.7 g/L,清蛋白34.9 g/L,球蛋白84.8 g/L,清蛋白/球蛋白0.41。肾功能、心肌酶均正常。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6.74×109/L,淋巴细胞比例0.707,红细胞计数3.39×1012/L,血红蛋白95.0 g/L,血小板计数217×109/L。无发热盗汗,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经过抗感染等对症治疗,鼻塞等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分别于2013年3月及2014年5月在门诊复查球蛋白、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依然异常升高。但其间一直无发热盗汗,浅表淋巴结未见明显肿大。2015年5月20日因急性葡萄膜炎(左)、继发性青光眼(左)再次入我院。检查白细胞计数27.70×109/L,淋巴细胞比例0.807,单核细胞比例0.029,淋巴细胞计数22.35×109/L,单核细胞计数0.81×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82×109/L,嗜碱性粒细胞计数0.08×109/L,红细胞2.89×1012/L,血红蛋白86.0 g/L,血小板计数217×109/L;总蛋白100.3 g/L,清蛋白35.0 g/L,球蛋白65.3 g/L,尿素氮9.16 mmol/L,肌酐226.6μmol/L,免疫全套系列检查示免疫球蛋白 A(IgA)、IgG 明显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 O 350.92 U/ml,类风湿因子84.10 U/ml;尿粪常规、凝血功能均正常。彩色超声示:双侧颈部、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区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分别约为20 mm×6 mm、28 mm×10 mm、24 mm×10 mm;双锁骨上区、右锁骨下区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约8 mm×6 mm);左侧锁骨下区未见淋巴结肿大,所有淋巴结边界清,形态规则,内回声均匀,皮质髓质分界清晰。 X 线片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样变伴感染,心影大小临界。颅脑 CT 平扫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胸部 CT 平扫示:肺部感染可能性大,建议治疗后复查;纵隔及腋窝淋巴结肿大。全腹 CT 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脾大,腹腔淋巴结肿大。直接和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均阴性。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示:淋巴细胞77.1%,单核细胞5.8%,粒细胞16.5%,总 T 细胞(CD3+)32.5%,辅助/诱导 T 细胞(CD3+CD4+)17.5%,抑制/细胞毒 T 细胞(CD3+CD8+)13.7%,辅助/诱导 T 细胞与抑制/细胞毒 T 细胞的比值为1.3,CD3- CD19+61.9%,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CD16+/CD56+)4.8%。骨髓涂片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系减少,淋巴细胞明显增加(72%),不排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血清及尿异常免疫球蛋白电泳示:总蛋白116 g/L,清蛋白37.6 g/L,球蛋白78.4 g/L,清蛋白与球蛋白比例0.479,血清 IgG 55.5 g/L;IgA 5.19 g/L;IgM 1.10 g/L;κ15.4 g/L,λ6.24 g/L。提示尿微量 LAM 型 M 蛋白血症,伴多克隆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白血病融合基因阴性;Ig 基因重排检测到 Ig 可变区(IgVH)(FR1-JH、FR2-JH、FR3-JH 均阳性)、IgDH (DH1-6-JH 阳性、DH7-JH阴性)、IgK(Vk-Kde+INTR-Kde 阳性,Vκ-Jκ阴性)、IgL(Vλ-Jλ阳性)。外周血流式细胞术分析示: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72%,其中 B 淋巴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66.5%,表达 HLA-DR、CD5、CD19、CD20、CD23、sλ,其中 CD5+CD19+CD23+细胞约占24%,CD10、cyclinD1、FMC-7、CD11b、CD11c、CD22、CD24、CD25、CD38均阴性,提示:成熟 B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骨髓活组织检查结果:小圆细胞增生伴局灶骨髓纤维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不排除。染色体核型分析示:46,XX。患者临床无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2 kg。诊断为 CLL 伴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增高(Rai 分期3期,Binet 分期 C 期)。给予患者口服苯丁酸氮芥维持治疗,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白细胞进行调节,治疗2周复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9.70×109/L,淋巴细胞比例0.752;总蛋白92.8 g/L,球蛋白56.6 g/L。提示患者球蛋白水平及肾功能均较前下降、好转。目前患者进食正常,无明显不适,目前继续口服苯丁酸氮芥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介绍患者 ,男 ,2 7岁 ,因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 5月入院。患者于 2 0 0 1年 7月出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 ,直径约 2cm,质稍硬 ,伴发热 ,T38.5℃左右 ,曾在外院检查初诊为淋巴结核 ,经抗痨及淋巴结切除后 ,体温恢复正常。于 2 0 0 1年11月再次出现右侧颈部淋巴结及两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伴发热 ,T4 0℃左右 ,乃到上海肿瘤医院行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 ,确诊为 T细胞淋巴瘤 ,此时患者出现血尿、血液不易凝固及上消化道出血 ,而进一步作骨髓象检查 ,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体检 :神志清楚 ,消瘦 ,全身皮肤粘膜未见瘀斑 ,但于注射针眼处…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61岁,以“发现多部位淋巴结进行性肿大2个月”为主诉于2014年11月1日入我院.患者于2个月前无意间扪及双侧腋窝及双侧颈部数枚肿大淋巴结,黄豆大小,无触痛,边界清,活动度小,无融合.后发现淋巴结较前明显增大,至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137.6×109·L-1、红细胞3.67×1012·L-1、血红蛋白117 g· L-1、血小板94×109·L-1;彩超:双侧颈部、双侧腋窝、双侧腹股沟多发淋巴结增大.既往乙型病毒性肝炎10 a余,口服拉米夫定片1片qd 10 a;余无特殊.  相似文献   

18.
Castleman病转化为恶性淋巴瘤1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患者男,76岁。因双颌下、腹股沟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伴皮肤瘙痒1月于2001年9月7日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体温正常。双上肢、前胸壁可见弥漫性淡红色小丘疹。双颌下、右腋下及双侧腹股沟多枚淋巴结肿大,最大的约4 cm×5 cm,质中,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有融合,无压痛。心肺未闻及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不肿。辅助检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132 G/L,白细胞9.4×109/L,中性0.62,淋巴0.17,嗜酸0.16,血小板86×109/L;谷丙转氨酶100 U/L。谷草转氨酶50 U/L,乳酸脱氢酶317 U/L,β2-微球蛋白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3岁.因发现腹股沟肿物1个月,右颈部肿物1d入院.查体:体温36.2℃,双颈部、双侧腋窝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质韧,无压痛,活动欠佳.右肺呼吸音低,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腹部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45×109/L,中性粒细胞1.94×109/L,C反应蛋白8.97mg/L,血清乳酸脱氢酶(LDH)290.50 U/L,血沉44mm/h.胸部CT:右肺上叶纵隔旁占位;右肺门及纵隔多发肿大淋巴结,右侧锁骨下及双侧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心包积液、双侧胸腔积液.颈部和双腋下彩超:双侧颈部、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腹部彩超:腹腔多发实性占位,考虑肿大淋巴结;脾大;腹水.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增生减低,M/E=2.9/1,粒系58%,红系20%,血小板数量正常.左腋下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组织高度增生,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Castleman病(系统性),其中部分淋巴细胞侵至淋巴结被膜外脂肪.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21岁,主诉因多处淋巴结肿大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处淋巴结肿大,分布于右腋窝、双颈部及双侧腹股沟,无不适,一直未引起重视,入院前1.5月于当地医院行右腋窝肿物切除,经我院病理会诊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手术后左乳发现2个肿物,生长较快,最近1个月自觉乏力、多汗、恶心、食欲下降、体重下降10余斤。查体见患者消瘦,贫血貌,双颈部和双侧腹股沟均可触及肿大淋巴结,直径约0.8cm~1.5cm,质硬,活动,末融合,左乳外下和外上象限各触及一肿物,直径分别为2cm和1cm,质硬,界清,活动。为明确乳腺肿物性质,患者要求手术活检,2002年8月30日行左乳肿物切除,2个肿物均有包膜,切面细腻,灰白色,病理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结合病史,考虑为乳腺继发性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