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采取会阴侧切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剖宫产初产妇100例作为参照组,同期选取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初产妇100例纳为试验组。比较两组产后42 d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与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生率。结果参照组产后42 d盆腔肌正常率高于试验组,SUI发生率和POP发生率低于试验组,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剖宫产初产妇相比,经阴道分娩初产妇采取会阴侧切对其盆底功能障碍的近期影响更大,且发生SUI、POP的机率更高,建议加强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以尽快恢复初产妇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干预意义。方法收集94例2016年2月—2017年3月盆底功能障碍产妇,根据随机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产后指导和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效果;治疗前后盆底肌张力评分、尿液残留情况;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出现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效果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前盆底肌张力评分、尿液残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盆底肌张力评分、尿液残留情况比对照组好,P0.05;观察组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出现率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肌张力,减少尿液残留,降低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PF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8月—2022年12月阳江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PFD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补中益气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盆腔器官脱垂(POP)分度、压力性尿失禁(SUI)分级,性生活满意度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盆底肌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阴道前壁膨出、阴道后壁膨出分度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SU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UI分级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分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盆底肌训练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260例盆底功能障碍初产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编号,单号编码纳入观察组,双号编码纳入对照组,两组各有130例。对照组采用盆底肌功能性凯格尔训练方式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盆底肌力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尿失禁情况,观察两组产后6个月盆底器官脱垂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盆底肌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SUI分度及产后6个月POP-Q分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盆底肌训练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盆底肌力、尿失禁及盆底器官脱垂,有助于恢复盆底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干预顺产初产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收的120例顺产初产妇,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及常规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的盆底肌肌力分级(会阴肌力测试法)、盆底肌功能指标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盆底肌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干预前,阴道持续收缩时间长于干预前,观察组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阴道持续收缩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康复应用于顺产初产妇效果显著,能够改善盆底肌功能,降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高龄初产妇中顺产和剖宫产对产妇盆底功能带来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分娩的120例高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为顺产组和剖宫组,各60例,比较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结果剖宫组患者发生子宫脱垂、阴道后壁脱垂、阴道前壁脱垂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顺产组,SUI发生率低于顺产组;两组患者的盆底深层肌力、盆底浅层肌力受损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能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降低尿失禁发生率、盆底深层肌力、盆底浅层肌力受损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会阴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4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04例和对照组196例,在接产过程中,观察组严格控制会阴侧切,对产妇体位,用力时机和技巧,保护会阴手法上进行改进。对照组则几乎常规会阴侧切,以传统体位,产妇宫颈口全开等传统手法保护会阴。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会阴深度裂伤、会阴血肿、水肿、感染,和会阴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均明显下降,会阴伤口出血量较少,产妇产后会阴舒适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娩出胎儿的方法可大大减轻产妇的会阴损伤,提高产妇会阴舒适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陈旧性会阴裂伤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陈旧性会阴裂伤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子宫全切术和阴道前后壁切除术,实验组采用会阴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修补术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陈旧性会阴裂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凯格尔(Kegel)运动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1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采用Kegel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比较两组干预4周后盆底肌肌力、子宫脱垂分级情况,干预前、干预4周后盆底肌纤维肌电压及疲劳度、尿失禁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观察组盆底肌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干预前,疲劳度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高于对照组,疲劳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子宫脱垂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9,P=0.030)。结论:电刺激及生物反馈疗法联合Kegel运动能够增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肌力,改善子宫脱垂分级程度,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分娩的83例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43例)和阴道分娩组(40例)。结果阴道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AR、AS、Dr、Ds、UVJ-MJ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45.0%,选择性剖宫产组为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小于阴道分娩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宫颈悬吊术与传统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治疗绝经后子宫脱垂的疗效。方法绝经后子宫脱垂患者69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阴式全子宫切除术,观察组行腹腔镜下宫颈悬吊术。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对比,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2年,观察组憋尿时间长于对照组,而腹部下坠感、阴道穹窿膨出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宫颈悬吊术治疗绝经后妇女子宫脱垂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本院接收的3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182例)和对照组(18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肌电活动(盆底Ⅰ类纤维持续收缩压和收缩持续时间,Ⅱ类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收缩次数)、性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经阴道分娩产妇和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Ⅰ类纤维收缩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盆底Ⅱ类纤维收缩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P<0.05)。研究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2666,P=0.0389)。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直肠脱垂、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收缩能力,增强肌肉强度,延长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经济、无创,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7年11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给予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产妇盆底肌力分级(Ⅰ类和Ⅱ类)、肌纤维疲劳度(Ⅰ类和Ⅱ类)、盆底动态压力、盆底肌张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盆底功能,缓解肌纤维疲劳,改善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在初产妇正常分娩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6月入院选择进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传统会阴保护接生技术,观察组使用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产妇会阴裂伤情况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会阴裂伤情况更轻,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程疼痛情况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疼痛程度更轻,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会阴无保护接生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初产妇在自然生产过程中的会阴侧切率,减少产妇痛苦,有效改善分娩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无保护会阴接生对母儿分娩结局的临床观察。方法:将住院分娩的200例初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为无保护会阴接生,对照组为现今产科常规保护会阴接生。比较两组会阴裂伤程度、产后出血情况、产妇对服务态度、技术水平、人性化服务、伤口疼痛的满意度以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两组会阴侧切率、完整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Ⅰ度、Ⅱ度、Ⅲ度裂伤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 h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服务态度、技术水平、人性化服务及产痛方面比较两组的满意度情况进行比较,产痛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保护接生可以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会阴损伤、减轻产后伤口疼痛、减少产后2 h出血量,不增加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分娩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肌电生物反馈联合阴道肌力训练器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孝感市妇幼保健院接收的分娩住院产妇16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号(1~168号),将奇数号产妇纳入对照组,产后给予阴道肌力训练器治疗;将偶数号产妇纳入研究组,产后给予阴道肌力训练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分级、电测肌电值、尿失禁发生率、子宫脱垂改善效果及产后3个月性功能评估结果。结果治疗后,两组中肌力>Ⅲ级的产妇盆底肌力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组肌力>Ⅳ级的产妇盆底肌力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产妇Ⅰ类、Ⅱ类肌纤维肌电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组间肌纤维疲劳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0度子宫脱垂产妇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研究组产妇性高潮、性交痛、阴道润滑度及性满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阴道肌力训练器治疗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提高产后盆底肌力减退产妇的盆底肌力和产后性功能,有效减少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顺产接生时,不同会阴保护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6例在我院阴道分娩顺产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3例,采用传统会阴保护法,观察组53例,采用拇指并用托肛保护法。比较两组产妇的会阴保护结果。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会阴损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会阴完整率、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指并用托肛保护法在阴道分娩顺产产妇中的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会阴损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疤痕子宫再次分娩方式选择及母婴结局。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200例疤痕子宫再次分娩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取剖宫产方式,观察组采取阴道分娩方式。比较两组产妇满意度;产后出血量、首次母乳喂养的时间、产后平均住院的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产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后出血量、首次母乳喂养的时间、产后平均住院的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疤痕子宫再次分娩方式选择阴道试产,成功率高,产妇满意度高,且可减少产后出血,促进产后早期母乳喂养,缩短产后住院时间,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产后妇女和100例盆底功能障碍妇女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后妇女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只做自我锻炼然后定期评判,研究组自产后42 d按计划进行盆底康复训练,然后进行定期评判。100例盆底功能障碍妇女中,50例子宫脱垂组和50例尿失禁组均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并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结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后的有效率和治愈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的有效率99.0%和治愈率5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和3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失禁组治疗后的有效率98.0%和治愈率42.0%和子宫脱垂组的58.0%和34.0%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对盆底进行康复训练的方式,可以锻炼盆底肌肉,促进盆底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从而恢复盆底肌肉功能。经过盆底恢复锻炼的女性能够增加阴道紧缩程度,提高性生活质量,有效避免各种妇科疾病,也可治疗诸如尿失禁、子宫脱垂等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初产妇在第二产程使用分娩凳辅助坐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在我院待产的产妇中选取90例初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在产妇进入第二产程时对照组选择仰卧位用力,比较两组的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会阴侧切率、经阴道分娩率分别为2.2%、11.1%、84.5%,对照组分别为13.3%、26.7%、62.2%,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率、会阴侧切率和经阴道分娩率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第二产生时间、产后2 h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产妇的第二产程中应用分娩凳辅助坐式用力分娩可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