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SandersII、Ⅲ型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将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归为对照组,采用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患者归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经跗骨窦切口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L形入路和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运用于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纳入的96例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成两组各48例,A组采取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B组采取L形入路,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A组优良率87.50%高于B组75.00%(P<0.05)。治疗前两组的Bohler角、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A组各项指标高于B组(P <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4.17%低于B组14.58%(P <0.05)。结论跗骨窦微创小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运用于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中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入路钢板固定术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完成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的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 按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扩大外侧入路进行手术, 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入路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时跟骨解剖结构(Bohler角、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2.87±7.63)min, 长于对照组的(46.41±5.92)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3.28±5.04)ml, 少于对照组的(94.23±7.18)ml(P<0.05)。术后6个月, 两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升高, 跟骨宽度均降低(P均<0.05);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Bohler角、跟骨宽度、Gissane角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两组AOFAS评分均升高, 且...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于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40例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患者采取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对照组患者采取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和末次随访的功能指标、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优良率、术后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显著大于本组术前(均P<0.05),距下关节面移位均显著小于本组术前(均P<0.05),但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本组术前(均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且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距下关节僵硬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切口边缘坏死、创伤性关节炎和腓肠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跟骨外侧L形切口复位内固定相比,经跗骨窦切口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效果较好,且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程度低、住院天数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70例, 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分为后外侧入路组和前外侧入路组, 每组35例。前外侧入路组给予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 后外侧入路组给予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疼痛程度评价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髋关节量表(Harris)、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跌倒风险、平衡感、10 m步行测试结果、骨生成指标[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 两组VAS评分、跌倒风险评分低于术前, 且前外侧入路组VAS评分、跌倒风险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 前外侧入路组OHS评分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 前外侧入路组Harris评分、平衡感评分、10 m步行测试结果、OC及BALP水平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后外侧入路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4.27%, 5/35)高于前外侧入路组(2.85%, 1/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辅助撬拨复位联合跟腱旁切口置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微创内固定术式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9月—2018年12月确诊为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28例,采用跗骨窦小切口辅助撬拨微创复位,经跟腱旁切口置入钢板内固定,术后观察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用X线及CT评价骨折复位,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26例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2例失访,术后跟骨结节角和交叉角恢复良好,无术口皮肤坏死感染、腓骨肌腱炎等的并发症出现,根据AOFAS评分标准,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2.3%。结论跗骨窦切口微创撬拨复位、经跟腱旁切口置入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切口并发症少,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跟骨骨折采用经皮骨折间隙入路撬拨复位加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临床体会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从我院跟骨骨折患者中选取36例40足进行研究分析,通过经皮骨折间隙入路撬拨复位加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治疗后,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跟骨结节关节角、跟骨交叉角、跟骨宽度和跟骨高度变化状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跟骨结节关节角、跟骨交叉角、跟骨宽度和跟骨高度同治疗前相比,P0.05。结论:经皮骨折间隙入路撬拨复位加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方法在治疗跟骨骨折疾病临床上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5例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但无神经症状的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椎旁肌间隙入路组)(n=30)和B组(传统后正中入路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椎体塌陷矫正率、术后疼痛感觉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析评价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椎旁肌入路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 h及72 h疼痛感觉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塌陷矫正率、术后1周疼痛感觉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神经症状不需要行椎管减压手术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椎旁肌间隙入路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操作方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等优势,减少了对椎旁肌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5例,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单侧入路组(n=29)和双侧入路组(n=2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以及X线曝光次数;比较术前和术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肺栓塞、骨水泥渗漏和伤椎邻近椎体再骨折。结果 (1)术前腰背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下降,术后1天、术后3月两组之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单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及X线曝光次数均低于双侧入路组(P <0.05)。(3)术后均能改善术前患椎Cobb角及增加椎体前缘高度(P <0.05),术后单侧和双侧入路两组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侧入路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双侧入路组发生骨水泥侧漏6例、伤椎邻近椎体再骨折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单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病变椎体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但单侧椎弓根入路较双侧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X线曝光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采用跟骨外侧小切口螺钉内固定结合跟距反牵器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04月~2016年2月55例62足关节内跟骨骨折的患者采用我科设计的跟骨外侧小切口入路复位后加横向螺钉固定,结合跟骨、距骨反向牵引复位器外固定治疗,术后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的足踝评分系统,分别从疼痛、功能、踝-后足排列方面对患者进行评分;记录切口愈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Bohler′s角、Gissane角和跟骨宽度的变化,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根据AOFAS评分标准:本组55例62足都获得随访,其中优24足,良31足,可7足,优良率88.7%。术后切口均甲级愈合,X线片显示术后跟骨Bohle r′s角、Gissane角及跟骨宽度较术前都有明显改善,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结论跟骨外侧小切口可很好的暴露跟骨外侧壁及后距下关节面,结合螺钉内固定及跟距反牵器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软组织损伤小,骨折复位疗效确切,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跟骨关节面内骨折的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掌侧入路和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大学附属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68例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入路方式将其分为掌侧入路组(34例)和背侧入路组(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内固定效果、术后1年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掌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背侧入路组(t=-10.274, P<0.05), 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背侧入路组(t=-9.246、-6.858, P<0.05)。两组术后同时间点的掌倾角、桡骨高度、尺倾角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 两组患侧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2.378, P=0.123)。掌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88%, 2/34)低于背侧入路组(26.47%, 9/34),P<0.05。结论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C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腕关节功能改善效果, 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外侧异形钢板固定联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骨折类型将40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分为SandersⅡ型组、SandersⅢ型组及SandersⅣ型组,所有患者均应用外侧异形钢板固定联合内固定治疗。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Maryland足部评分及跟骨角宽度、跟骨高度及长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Bohler角、Gissane角及Maryland足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0.2520,P=0.3512;F=0.3253,P=0.5421;F=0.7547,P=0.6759);治疗后三组患者跟骨角宽度均降低,而跟骨高度及长度均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三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无不良反应发生,且无再手术及关节融合者。结论外侧异形钢板固定联合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好,患者术后足部功能可得到有效恢复,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后联合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儿童BadoⅠ型陈旧性孟氏骨折的效果。方法:将徐州市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44例BadoⅠ型陈旧性孟氏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后联合组和后外侧组,各22例。后外侧组予以后外侧入路桡骨头切开复位、尺骨截骨矫形,前后联合组予以前路桡骨头切开复位联合后路尺骨截骨矫形。观察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肘关节活动度、肘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前后联合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后外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6个月,前后联合组屈伸、旋前弧度高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旋后弧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后联合组Mayo肘关节功能各维度评分及总分高于后外侧组(P<0.05)。前后联合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64%)与后外侧组(22.7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BadoⅠ型陈旧性孟氏骨折中应用前后联合入路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肘关节活动度,提高肘关节功能,且不增加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治疗借鉴作用。方法筛选2018年10月—2019年12月科室收治的累及后柱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内侧倒"L"型后入路联合前内侧或者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分析临床X线检查愈合时间、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评分以及胫骨平台内翻角。结果数据分析结果 :X线检查愈合时间为13~23周,平均愈合时间(14.5±3.2)周,膝关节的活动度在105~135°,平均活动度为(119.0±3.9)°,术后3个月膝关节评分为(80.2±1.1)分,术后4个月膝关节评分为(81.2±1.1)分,术后3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4.9±1.6)°,术后4个月胫骨平台内翻角为(85.3±1.5)°。结论在累及后柱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采用内侧倒"L"型后入路联合前内侧或者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愈合时间较短,胫骨平台内翻角恢复良好,在临床的实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与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照手术方式分为Wiltse入路组(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47例)和经皮入路组(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51例)。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使用C臂机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 观察术后残余腰痛情况、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变化。结果 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失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经皮入路组(P均<0.05)。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 Wiltse入路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经皮入路组(P均<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 Wiltse入路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低于经皮入路组,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表(JOA)评分高于经皮入路组(P<0.05)。术前及术后1周, 两组伤椎后凸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垂体瘤的临床表现,分析神经外科经鼻-蝶窦与翼点入路手术方式治疗垂体瘤疗效及术后注意事项。方法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1月在四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02例患者,病理确诊为垂体腺瘤,手术治疗采用经鼻-蝶窦入路及大脑开颅翼点入路手术方法,从手术时间、住院平均日、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肿瘤切除率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手术时间经鼻蝶窦组平均0.7 h,经翼点入路组平均3.5 h;术后平均住院日经翼点入路组10 d,经鼻-蝶窦入路组5 d;在手术时间及住院天数两方面经鼻-蝶窦组优于经翼点入路手术组;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肿瘤切除程度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现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组从术后并发症、肿瘤切除程度方面优于经翼点入路手术组。结论经鼻蝶窦入路手术时间短、创伤性小、住院时间短、手术全切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8年7月—2017年6月我院诊治的47例成人肱骨髁间骨折并获得完整回访的临床资料,其中经过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手术治疗25例(A组),经过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手术治疗22例(B组);对两组术中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前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优于B组,但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X线暴露时间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和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均可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但是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对于关节面的显露优于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致使经肱三头肌双侧入路手术的X线暴露时间长于对照组,对于肱骨远端C3型骨折推荐尺骨鹰嘴截骨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跟骨解剖钛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跟外侧L形切口入路手术对我院2006年3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Sanders分型Ⅱ-Ⅳ的跟骨骨折26足行切开复位解剖钛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8足采用自体髂骨植骨。结果:全部病例获3个月至3年的随访,平均随访14.5个月,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标准,优良率为90.0%。结论:跟骨解剖钛钢板治疗跟骨骨折,固定牢靠,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骨折后的并发症降低,是一种疗效显著的跟骨内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头尾结合入路与完全头侧入路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9月至2022年8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右半结肠癌患者9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头尾结合入路组和完全头侧入路组, 每组45例。完全头侧入路组采用腹腔镜下完全头侧入路手术, 头尾结合入路组采用腹腔镜下头尾结合入路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恢复情况(肛门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拔除引流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完全头侧入路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完全头侧入路组(P<0.05)。头尾结合入路组肛门排气、首次进食、拔除引流管、住院时间均短于完全头侧入路组(P均<0.05)。头尾结合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4.44%, 2/45)低于完全头侧入路组(20.00%, 9/45), P<0.05。结论与完全头侧入路手术相比, 腹腔镜下头尾结合入路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效果更好, 能减少术中出血量, 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肘关节后侧"T"形改良入路与传统舌形瓣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64例,分别采用肘关节后侧"T"形改良入路及舌形瓣入路,比较手术时间、手术后并发症及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手术时间方面两组统计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肘关节后侧"T"形改良入路组低于舌形瓣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肘关节后侧"T"形改良入路组满意率高于舌形瓣入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时采用肘关节后侧"T"形改良入路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肘关节后侧舌形瓣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