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Ig G4相关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pancreatitis,AIP)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影像学特征的认识,减少影像学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Ig G4相关性AI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2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MRCP检查,10例联合行CT及MRI检查,观察病变胰腺的形态、密度/信号改变及强化特征、胰腺周围及胰管改变、胰腺外表现。结果 47例患者中,CT及MRI检查共观察到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状”27例,局灶性肿大20例;CT平扫病变表现为均匀一致的略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病变区呈不均匀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变区呈现较均匀的延迟渐进性强化;MRI检查病变表现为T1WI-FS呈不均匀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早期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延迟扫描呈较均匀延迟渐进性强化;CT及MRI检查28例胰腺周围见包膜样边缘,即“胶囊征”,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延迟强化;MRCP检查示10例患者可见主胰管节段性狭窄,上游胰管局限性轻度扩张;CT及MRI检查共观察到30例患者表现为胆管系统改变,可见胆总管胰腺段管壁增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早期CT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1月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289例行CT扫描检查,并对其CT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89例患者中CT检查显示胰腺肿大者253例,胰周轮廓不清者227例,胰腺包膜改变者184例,胰管扩张者137例,胰周围脓肿者113例,胰腺出血、坏死者85例等改变。结论在疾病早期即进行CT增强扫描在明确急性胰腺炎类型、制订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的CT检查结果与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11月来我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合并脂肪肝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肝脏和胰脏CT平扫,观察肝脏和胰腺的CT影像学表现。结果胰腺CT体积增大50例(96.2%),密度减低45例(86.5%)。肝脏CT密度减低52例(100.0%),包括弥漫性减低34例(65.4%),局限性减低18例(34.6%)。治疗后复查,49例患者肝脏密度恢复。结论急性胰腺炎与脂肪肝存在相关性,是导致CT表现肝脏密度减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对小肠淋巴瘤以及小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的15例小肠淋巴瘤患者和12例小肠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小肠腺癌好发于小肠近端,其发病范围有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环形累及肠壁及小肠腔内软组织结节,病灶的强化模式为"快速上升-平台",伴肝转移及周围小淋巴结,病变侵袭胰腺,肝内、外胆管及胰管扩张等,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染色"征象;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小肠远端,其发病范围广,病灶的强化模式为"缓慢上升",伴肠系膜或后腹膜的淋巴结肿大,经三维血管成像(CTA)检查可见明显的"肿瘤包绕血管"征象;两组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对分析小肠淋巴瘤与小肠腺癌的病因及病情发展等情况有重要的临床诊断意义,并且对于两者在CT及CTA下的特征性改变,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观察和分析胰腺癌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的胰腺癌患者,均由病理切片证实,并将30例胰腺炎和30例胰腺癌强化后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能够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密度,并且能够清楚显示肿瘤与周边器官和血管的关系。在胰腺的实质期强化效果最好,且胰腺实质的强化和肿瘤组织的对比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增强扫描方面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5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瘤患者和43例M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前列腺癌组和MM组,分析两组患者~(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的骨转移多累及骨盆(96.1%),其次为脊柱(88.2%);MM组全部患者的肋骨均受累(100.0%),其次为脊柱(65.1%)。前列腺癌组患者的骨盆、脊柱和股骨处病变发生率均明显高于MM组(均P <0.05),肋骨、颅骨和肩关节处的病变发生率均明显低于MM组(均P <0.05)。前列腺癌组患者的病灶数显著多于MM组(P <0.05)。MM组患者病灶的骨质破坏以溶骨性病变为主(70.5%),成骨性病变较少(3.9%),而前列腺癌组患者病灶溶骨性病变、成骨性病变和混合性病变的占比接近,两组患者骨质破坏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M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显著高于前列腺癌组(P <0.05)。PET影像学特征:前列腺癌骨转移病灶以不均匀高代谢为主,MM病灶以弥漫性轻中度代谢为主。前列腺癌组的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18)F-FDG高摄取、代谢不均匀的比率均显著高于MM组(均P <0.05)。前列腺癌组病灶的CT正常而PET异常、CT和PET均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MM组(均P <0.05),CT异常而PET正常的发生率显著低于MM组(P <0.05)。结论 ~(18)F-FDG PET/CT对前列腺癌骨转移和MM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其能通过全面分析病灶的骨质结构和代谢活性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肺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单纯肺结核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行肺部CT扫描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主要的病变类型,比较两组CT检查的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结果:两组患者在病变部位和范围、主要病变类型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表现为淋巴结肿大、支气管扩张、发生钙化和空洞等,动态影像呈现出大片阴影和多个小片阴影。试验组表现为结节、肿块、空洞、树芽状,有纤维条影、斑片影,动态影像以实质病变、大片融合病变为主。结论:和单纯肺结核患者相比,糖尿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肺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掌握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对于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及铁蛋白联合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且确诊的胰腺癌患者58例(胰腺癌组),另选取慢性胰腺炎患者58例(慢性胰腺炎组)及体检健康者58例(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EA、CA19-9及铁蛋白水平及其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CEA、CA19-9及铁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慢性胰腺炎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期不低于6个月的患者血清CEA、CA19-9及铁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生存期少于6个月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EA、CA19-9及铁蛋白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96.1%。结论血清CEA、CA19-9及铁蛋白联合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MR在小胰腺癌诊断中的经验及不足。方法择取我院及外院50例肿块直径小于等于2 cm的小胰腺癌患者,观察上述患者小胰腺癌的影像学的资料,分析不同检查方法的小胰腺癌病灶的对比度。结果 38例患者在初次检查中就得到了正确诊断,其余12例患者被误诊。(1)CT检查时发现,其动脉期的胰腺肿块对比度是最大的,要好于静脉期及延迟期(P 0.05);(2)MR弥散加权图像的对比度要高于其他的序列,P 0.05。结论 CT检查中等密度的肿块极易被漏诊;在MR检查中发现,DWI对于患者病变显示及定性上价值较高,将CT及MR进行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患者诊断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及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胰腺癌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CT灌注成像,比较两组患者BF、PS、BV、MTT及PS/PF等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BF、BV均低于对照组,PS、PS/B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BF、PS、BV及PS/BF等可作为胰腺癌的CT灌注指标,为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成人型环状胰腺的计算机体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的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4月收治的成人型环状胰腺患者100例,50例开展CT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50例开展MRI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统计并分析两组检查方式的检测准确率及患者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 100例患者均显示出胰头增大,呈环形状包围十二指肠的直接征象,其中,经CT扫描显示,40例能清楚显示环状部位胰管的走向,经MRI扫描只有20例能清楚显示环状部位胰管的走向。结果表明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成像更加清晰。结论对于成人型环状胰腺进行扫描,CT平扫及增强扫描呈现的图像更加清晰,更有利于疾病诊断与分析,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46例患者的CT资料.结果:46例结直肠印戒细胞癌中,1例位于盲肠,7例位于升结肠,4例位于横结肠,4例位于降结肠,6例位于乙状结肠,24例位于直肠.肿瘤长度2~13.4(平均5.5)cm,病变肠壁厚度1~3.8(平均2.1)cm.43例表现为同心环状肠壁增厚,均匀增厚25例,不均匀增厚17例,3例表现为偏心性增厚,7例患者表现出靶环征.CT平扫呈均匀稍低密度影,增强后强化方式不一,以中度强化为主.结直肠肠周间隙中至重度浸润的有28例.6例患者出现有肠梗阻CT征象.31例伴有肠周淋巴结肿大;3例有肝脏转移灶,1例同时有肝脏及卵巢转移灶;14例有腹膜种转移;2例有盆腔内邻近器官受累.结论:结直肠印戒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年轻患者的肠壁的均匀或不均性环形增厚,病变范围较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30例。两组在相同基础上,采用不同剂量生长抑素静脉滴注,低剂量组予生长抑素6 mg/d,高剂量组予生长抑素12 mg/d,疗程均为7天。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高剂量组住院时间短于低剂量组,假性囊肿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急性肾衰竭发生率、死亡率与低剂量组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12 mg/d的生长抑素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较为显著,具有能够降低并发症,改善炎症水平,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影像特征及纹理分析对胰腺腺泡细胞癌(ACCP)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病理学诊断为ACCP、胰腺导管腺癌(PDCA)、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肿瘤标志物情况、CT表现及纹理特征参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例增强CT影像显示,ACCP病变多呈囊实性密度影,体积较大且实性成分居多;12例PDCA病变CT影像多呈实性密度影,且体积多数较小;12例SPN病变CT影像多呈囊实性密度影,病变体积常大于ACCP,实性成分较少,可出现“浮云征”。8个纹理特征参数对ACCP与PDCA鉴别诊断具有价值(Z=2.015~2.530,P<0.05),4个纹理特征参数对ACCP与SPN鉴别诊断具有价值(Z=2.108~2.864,P<0.05)。结论 ACCP的诊断相对困难,CT影像特征及纹理分析有助于诊断并与PDCA及SPN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肺结核空洞影像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诊治的48例肺结核空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8例患者分别应用胸部X线片和CT影像学检查,分析影像诊断结果。结果 48例肺结核空洞患者经X片检查,检出有38例40个空洞,48例肺结核空洞患者经CT检查,检出48例75个空洞。对比两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检出例数与空洞例数、空洞壁厚薄(3 mm),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检查48例患者空洞外病变情况,对比卫星病灶、支气管播散病变、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胸部CT检查分别为39例、22例、9例、12例,X线片检查分别为27例、12例、0例、2例,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小叶斑片实变、干酪性肺炎及胸膜增厚,两种影像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对于肺结核空洞诊断好于X线检查,可以掌握肺结核患者空洞病变及周围征象,为患者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的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胰腺炎采用螺旋CT诊断的分级方法,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2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的相关资料。结果:本组患者Ⅰ型坏死33例,Ⅱ型坏死33例,Ⅲ型坏死43例,水肿型141例。结合胰腺坏死程度分级法,轻级患者142例,中级患者50例,重级患者58例,最后患者治愈225例(90%),死亡25例(10%)。结论: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准确率较高,可清晰的反映患者的病变程度以及病变过程,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急性胰腺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及早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青年和老年肺结核的临床特征及肺结核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11年8月医院门诊就诊的248例肺结核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120例)和老年组(128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及范围、合并症并发症情况。结果老年组的咳血、胸闷、厌食的发生率及合并症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 0.05),发热的发生率低于青年组(P 0.05),病灶累及右肺下野、左肺下野、多肺野病灶及双肺均受累的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 0.05);老年组影像征象多为结节状阴影、球形或肿块状阴影、空洞、一侧一致性高密度影、胸膜肥阜,而青年组影像学表现相对单一,多为云絮状阴影及胸腔积液,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较青年患者复杂,合并症并发症较多,需提高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的认识,以实现肺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诊断明确的胰腺癌标本共54例。对照组为良性胰腺手术者(如胰腺外伤、胰腺囊肿内引流术)。通过q RT-PCR方法检测HOTAIR m RNA的表达水平,统计分析胰腺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胰腺癌患者HOTAIR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胰腺癌TNM分期I、Ⅱ与Ⅲ、Ⅳ期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的临床表现及CT、MRI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经临床活检证实的小儿肝母细胞瘤患者15例,分析其CT及MRI征象。结果本组15例均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15例均表现为肝内占位性病变,CT平扫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强化,MRI平扫表现为T1WI低-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内部伴坏死6例、病灶伴不规则钙化3例。结论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加强对影像学特点的认识,有助于提高此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多层螺旋CT特征。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61例经病理证实为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等检查结果,将61例患者区分为良性结节组以及恶性结节组,观察两组患者多层螺旋CT特征。结果恶性病变组在病灶界面等形态学方面,与良性病变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支气管肺泡癌以Ⅱ、Ⅲ型为主,不典型腺瘤样增生以及其他良性结节以Ⅰ型为主,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细支气管肺泡癌容易出现支气管充气征。结论多层螺旋CT高分辨扫描技术对鉴别肺局灶性磨玻璃密度结节的良恶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