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了解目前关节外科医师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掌握情况,进一步调整、提高我国全髋关节置换术继续教育提供指导。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参加2015年THA继续教育的医师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二甲医院医师在THA术前与患者及家属积极沟通了解生活状态及术前模板测量人数比例分别为12.77%,14.89%,低于三甲医院医师的87.88%,84.85%(P0.05);参与调查医师中有51.55%未开展THA翻修手术,其中主要为二甲医院医师;受调查医师对本次继续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新型教学方式(模具操作、手术示范)医师认可率达到74.23%,而对于之后将课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配备助教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接受医师比率为76.29%。结论我国THA手术已在基层广泛推广,但基层医师存在较为严重的手术不规范问题;我国关节外科医师对已经到来的大量THA翻修病例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目前的THA继续教育课程获得了参加医师的认可,但仍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医院医师的学习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输血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登记注册研究,选取人工关节登记中心2019年1—12月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79例。按照术后是否输血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患者的比例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评分、术前红细胞压积、术前血红蛋白、氨甲环酸使用情况、有无慢性合并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总蛋白之间的差异。结果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输血患者54例,占5.0%。单因素分析结果认为,高龄、麻醉评分、术前红细胞压积、氨甲环酸、术前血红蛋白影响术后输血率(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后使用氨甲环酸、术前血红蛋白异常是影响TKA术后输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重视围手术期管理、提升整体手术技术水平是降低输血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比较小切口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本研究中因患单纯内侧间室KOA接受单髁置换术的患者15例(15膝),和拒绝接受单髁置换术而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术19例(19膝)。单髁置换组和全膝关节置换组患者均获得较为完整的临床随访,UKA组采取小切口微创技术,术中再次检查内外侧间室确保手术效果,截骨时保持5°~7°的后倾。TKA组采用等量截骨并适当松解软组织以恢复下肢力线。两种术式均不做髌骨置换,术后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8个月。对两组患者失血量、负压引流量、膝关节屈曲90°所需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进行评估。手术前后均采用HS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分法对两组患者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UKA组与TKA组均获得满意疗效,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假体松动,无关节翻修等并发症。UKA组与TKA组比较具有失血量少、负压引流量少,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等优点。结论:对于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UKA可取得与TKA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明显的临床优点。  相似文献   

4.
<正>人工关节置换术是现代骨科的一次革命性进展,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是国内开展的最有效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目前已发展成为治疗严重膝关节疾病的主要方法,可以矫正膝关节畸形,缓解膝关节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合理有效的术后康复护理是保证TKA手术疗效的重要措施,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现将TKA术后的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收肌管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患者进行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12月间于广西骨伤医院接受TKA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和对照Ⅱ组(25例/组).为观察组患者采用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进行镇痛,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功能恢复情况,并探讨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按照入排标准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2例。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knee score,KS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进行术后评价。了解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与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术前内科病史、术后血栓发生、术后患者健康状况以及关节活动情况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TKA术后患者的膝关节评分中位数为92.0(86.0,95.0),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0.0(50.0,8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身体质量指数、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术前脑血管病史与膝关节评分有关联(P 0.1);而性别、脑血管病史、关节活动度及术后疼痛与膝关节功能评分有关联(P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身体质量指数和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为膝关节评分的危险因素;性别、脑血管病史、关节活动度、术后疼痛为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危险因素。结论 TKA术后功能的恢复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有效的术后及康复期镇痛、个体化的术后指导、督促患者保持正常体质量等方式可以提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联合本体感觉训练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康复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南京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需进行TKA的单侧膝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进行本体感觉训练,观察组在进行本体感觉训练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等速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76例中重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全膝关节置换组,同时选取采取常规开放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全膝关节置换组患者临床治疗优良率(94.7%)优于常规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膝关节置换术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重度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不仅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改善临床症状,还能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确保手术的成功。方法:针对19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护理计划,根据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要点进行病情观察和护理。结果:1 9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顺利康复出院。结论:系统科学的术前、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焦虑对术后疼痛及麻醉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在手术之前,通过贝克焦虑量表,将入选患者分为严重焦虑组(56例)与普通焦虑组(44例),并对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拔管时间进行对比,同时还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曲马多用量以及术后视觉评分进行对比。结果两组在麻醉时间以及手术时间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焦虑组在拔管时间、麻醉后的不良反应、曲马多用量以及术后视觉评分均优于严重焦虑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其术后疼痛及麻醉恢复与术前焦虑存在密切的关联,术前焦虑程度过高不利于患者术后疼痛及麻醉的恢复,还会增加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采取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进行研究,80例患者中男37例,女43例。出现膝骨关节炎有33例,股骨头坏死6例,股骨颈骨折3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0例。对80例老年患者进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并观察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进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80例老年患者中,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有38例,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42例。80例患者在进行置换手术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和平均速度均比手术前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有3例出现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75%。患者总满意度为96.25%。结论:为进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采取积极的护理,可以减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这8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编号,1~40号为常规组,41~80号为循证组。对常规组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对循证组的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比常规组和循证组的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分数。结果与常规组比较,循证组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分数较低,护理患者的满意分数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疗效显著,患者的满意度非常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膝骨性关节炎应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9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总共61膝,所有患者均采取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的hss功能评分。结果 9例患者有膝前痛表现,但疼痛程度不同,经过对症处理症状缓解。治疗之后,患者膝关节的屈曲度是110°~145°,且术后患者的hss功能评分均比术前有所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膝骨性关节炎(简称KOA)的治疗中运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简称KR)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有骨性关节炎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开展治疗。结果在手术治疗之后,恢复膝关节的功能38例,恢复良的患者一共有8例,恢复一般的是14例,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76.66%。结论在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运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明显,能够促进患者在膝关节的功能上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医推拿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过程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1月纳入的100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全体患者均为首次膝关节置换,按常规流程规范执行手术操作,术后进行抗炎、止痛、预防血栓栓塞等并发症的对症干预。术后4周内随访患者康复进展。患者术后均接受中医推拿康复治疗,术后1、3、5周各采用HSS和VAS对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评分,了解患者预后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3、5周时,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逐渐升高(P0.05);术后1、3、5周,患者VAS疼痛评分逐渐下降(P0.05)。结论中医推拿治疗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过程中,能进一步改善预后效果,促进患者良好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持续被动运动训练配合关节松动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膝骨关节炎行TK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常规组与研究组,各30例.研究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行持续被动运动训练联合关节松动术,常规组术后3 d开始进行单纯关节松动术训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并分析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单间室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7例单间室骨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术后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方法评定疗效,术后通过X线片跟踪分析假体位置和力线变化。结果:所有17例患者均得到了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6.5个月。患者HSS评分由术前平均(60.40±5.20)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9.10±3.80)分,术后股胫角(FTA)、胫骨平台后倾角(STA)较术前明显减小、HSS评分及最大关节屈伸活动度方面均明显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术后HSS评分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证实,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单间室骨性膝关节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膝骨关节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及措施。方法对具备手术适应征的3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对围手术期进行干预,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间生理、心理及身体功能方面均取得了满意的康复效果。结论运用辨证施护的思维,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并制定规范的临床执行路径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围手术期进行护理,能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及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8年2月本院收治的行单侧TKA的188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是否发生DVT,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DVT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33例患者纳入DVT组,DVT总发生率为17.6%,血栓均位于小腿远端,26例(78.8%)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DVT组患者无一例出现肺栓塞和死亡,全部康复。DVT组中女性、年龄> 70岁、体质指数> 25.0 kg/m~2、凝血四项有2~4项异常、术前D-二聚体(D-dimer,D-D)水平> 1.5 mg/L、甘油三酯水平> 1.7 mmol/L、全身麻醉、手术时间> 1.5 h、骨水泥型假体、术中输血、术后卧床时间> 5 d的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非DVT组(P_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术前D-D水平> 1.5 mg/L、骨水泥型假体置入均为老年患者TKA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_均<0.05)。结论高龄(> 70岁)患者TKA术后DVT的发生率较高,女性、术前D-D水平> 1.5 mg/L、骨水泥型假体置入是老年患者TKA术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降低失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单侧TKA患者68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给予氨甲环酸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治疗。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判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为(958.5±271.3)m L、隐性失血量为(678.9±39.4)m 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15.4±422.1)m L、(871.6±188.1)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栓形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TKA术后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且可有效减少因临时闭夹引流管而造成的伤口内血肿,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