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栓抽吸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比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术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的相关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减少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方法分析2013年5月~2014年7月住我院,发病在32 h内的280例AMI患者,根据住院期间治疗终点分为好转组237例和死亡组37例,对两组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指标对AMI患者死亡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资料比较发现两组间住院期间心律失常的发生、前降支病变、回旋支病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律失常、前降支病变、hs-CRP是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病变及高水平hs-CRP是AMI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相关措施降低其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的冠脉病变情况,探讨冠脉造影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50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临床表现分为心肌梗死组(A组)、典型心绞痛组(B组)、不典型心绞痛组(C组)和其他组(D组),均行冠脉造影检查,比较分析结果。结果:阳性率72.51%,其中心肌梗死组82.83%,典型心绞痛组81.75%,不典型心绞痛组36.50%,其他组50.98%。冠脉病变分布情况:左前降支49.01%,右冠状动脉25.65%,左回旋支21.28%,左主干4.06%。其中78例冠状动脉开口畸形,63例冠状动脉瘘,15例冠状动脉心肌桥,21例爆发性心肌炎,15例心肌病,12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结论:冠脉造影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重要依据,不能单纯依靠心电图和临床表现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供临床参考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从2014年1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74例,通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血钾浓度分为2组,即早期低血钾组(血钾浓度小于3.5 mmol/L)以及血钾正常组(血钾浓度在3.6~5.5mmol/L),观察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血管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当出现前降支血管病变时,易合并有低钾血症,还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例数,其发生例数高于血钾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入本院于2013年8月—2018年8月期间确诊并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1岁)的所有数据,所有患者经过冠脉造影证实病变出现,依据造影检查结果对梗死血管(IRA)予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以及支架置入手术。结果(1)1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靶血管和PCI情况分析中,前降支占72.7%、回旋支占1.3%、右冠状动脉21.3%、左主干4.7%、完全闭塞88.0%、次全闭塞12.0%、预扩张后支架植入94.7%、直接支架5.3%。(2)病变直径狭窄度由(89.4%±8.5%)降低到(59.6%±7.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例ST段抬高AMI患者ST段归到等电位线或者降低>50%。2例3度AVB患者临时起搏进行PCI救治,术后窦性心律恢复,2例手术中出现室颤,经过电击恢复。(3)150例患者成功率100%;152处靶病变,150处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9%。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介入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治疗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帧数(CTFC)评估血栓抽吸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短期预后。方法选取行急诊PCI治疗且再灌注成功TIMI血流分级恢复Ⅲ级的STEMI患者75例,根据是否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PCI组(n=32)和常规PCI组(n=43)利用CTFC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参数及术后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血栓抽吸+PCI组患者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中的CTFC明显少于常规PCI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左回旋支(LCX)中的CTFC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IRA再灌注成功后,在TIMI血流分级Ⅲ级的情况下,血栓抽吸+PCI组患者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时间及30天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常规PCI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血栓抽吸+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因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常规PCI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死亡4例,住院期间发生室性心动过速1例,因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1例,因严重心力衰竭入院1例,因非靶血管介入入院1例。两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CTFC可有效评价STEMI患者IRA再灌注情况及患者近期预后,有助于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模型在非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医师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本院麻醉科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轮训医师40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模型教学组及对照组,对照组进行理论培训,模型教学组在理论培训后进行模型操作练习,正常临床轮训后进行出科理论及操作考核。结果模型教学组掌握面罩通气技术需要的临床操作次数相比对照组更少,并能更快第一次成功完成临床气管插管(P<0.05)。对麻醉科轮训的满意度更高,出科考核理论成绩以及气管插管操作分数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科应常规对非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医师进行气管插管模型培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脏部分切除的小鼠模型制备方法,建立简单、安全、有效的肝损伤方法,为筛选抗肝损伤药物提供较为理想的模型。方法明确小鼠肝脏4个解剖功能单位(中叶、左外叶、右叶和尾叶),结扎并切除肝脏左外叶和中叶,建立70%肝切除小鼠模型。结果肝左外叶和中叶约占小鼠肝脏总重量的68%,术后7天小鼠生存状况良好,肝切除小鼠模型成功建立。结论本研究通过建立肝脏部分切除的小鼠模型,探讨部分肝切除小鼠模型方法的安全性和用于后续实验的实用性,以期通过该模型揭示肝脏病变的发生机制,并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讨论64层螺旋CT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为日后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疑似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检查及64层螺旋CT诊断,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的右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进行详细的检查,搜集相关资料及数据。结果在本次诊断研究中,主要将常规检查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经过临床诊断与分析,64层螺旋CT50%的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3%。阳性预测值为70%,隐性预测值为93%,符合率为80%,总体上的诊断准确率较高,符合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标准。结论通过运用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疾病意思患者进行诊断,可深入了解患者的病变情况,并且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任何的伤害,临床诊断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是心血管医生需要面对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其临床证据又十分有限,最优临床策略依然存在争议.本文介绍1例由左主干病变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的病例抢救成功的过程,并总结了其中的关键经验:尽早实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一种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有效的辅助呼吸的方法,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6例心脏骤停并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实施通气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组,将其分为气管插管组和球囊辅助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分别实施气管插管通气法和球囊人工通气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通气法后的建立通气时间、血氧饱和度、一次插管成功情况和心脏复苏成功情况。结果:球囊辅助组的建立通气时间明显短于气管插管组,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一次插管成功率和心脏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5.83%,均明显高于气管插管组的62.50%和56.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实践过程中,与气管插管方法相比较,采用球囊辅助呼吸方法的整体复苏效果优异,是临床针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心肺复苏的可靠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收集自2008年3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的本院单中心63例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资料,并回顾分析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及临床效果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和靶病变重建)的发生率。结果 63例患者共有66处钙化病变,63例患者中5例为急性心肌梗死(7.9%);58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92.1%)。17例(27%)合并糖尿病,52例(82.5%)合并高血压。66处病变中60处(90.9%)旋磨联合球囊扩张及DES支架植入,4处(6.1%)旋磨加球囊扩张未植入支架,2处(3.0%)仅旋磨,未植入DES支架是由于血管直径<2.25 mm。手术成功率为96.8%。1例残余狭窄大于50%,另1例左主干患者术后12小时心源性死亡,考虑为可能性支架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8~12个月。有2例再发心绞痛,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结论在药物支架时代,冠状动脉旋磨术联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是治疗钙化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取得很高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护理上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本研究针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救治相关指标,两组术后3天随访时心肌酶与肌钙蛋白水平,统计两组救治期间发生的心律失常情况。结果观察组确诊时间、确诊至确诊至介入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天随访,观察组LDH及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总肌钙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期间观察组发生的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介入治疗者,实施护理临床路径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救治效率,改善心肌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大剂量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按照氯吡格雷剂量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A组、治疗B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B组患者的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13.33%,低于治疗A组2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PCI治疗者,术前氯吡格雷600 mg负荷治疗较术前300 mg具有更为显著的预防作用,而术后维持剂量对于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箱及插管模型在儿科麻醉医师气管插管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麻醉专业规范化培训医师20人,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试验组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箱与插管模型训练并接受考核,对照组观看纤维支气管镜操作视频并熟悉操作步骤,培训后每位学生对3位患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气管插管。结果试验组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73.3%,对照组一次气管插管成功率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术后咽痛发生率3.3%,对照组术后咽痛发生率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操作箱及模型在儿科麻醉医师教学培训中的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七氟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大鼠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9只大鼠.A组大鼠在心肌MIRI模型制备过程中,分离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后,在其下方穿线但不结扎,观察160 min;B组在建立大鼠MIRI模型后,结扎LAD 40 min,随后松开结扎线再灌注120 min;C组大鼠在B组操作的基础上,再灌注开始时吸入体积分数0.024的七氟烷15 min,然后停止吸入七氟烷继续再灌注105 min;D组于MIRI模型制备前1 h先腹腔注射HIF2α阻滞剂PT238510 mg/kg,其后操作同C组;E组于大鼠LAD结扎前15 min经颈内静脉注射AREG蛋白50μg,其余操作同D组.比较各组大鼠缺血前、缺血15 min、再灌注2 h末的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并比较各组大鼠心梗质量占左心室质量的比值、Bax/Bcl-2比值的变化.结果 时间、分组、时间与分组交互作用对大鼠平均动脉压有明显影响(F时间=101.41,F组间=10.23,F交互=6.93,P<0.05);除A组外,其余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16.07~34.08,P<0.05).再灌注2 h末,与B组相比,C、E组平均动脉压明显上升(F=13.62,P<0.05),而D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D组与B组以及D组与E组大鼠心梗质量占左心室质量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14.24~20.01,P<0.05).A~E组大鼠心肌组织Bax/Bcl-2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7.92,P<0.05).A、C组与B组以及C、E组与D组大鼠心肌组织Bax/Bcl-2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04~6.79,P<0.05).结论 七氟烷后处理对大鼠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且该保护作用可以通过HIF2α-AREG通路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再通后因"血钾异常"导致心律失常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急诊冠脉再通(溶栓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患者进行积极补钾、补液处理并观察患者在冠脉再通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分析,从而探索补钾预防冠脉再通心律失常的重要作用。结果再通前积极补钾补液在再通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明显减少。结论急诊冠脉再通前补钾补液有良好的心律失常的预防作用,对临床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的老年患者临床护理方式。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的90例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左心衰发生率和护理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的老年患者临床中接受合理的护理服务能够降低死亡率,对此类患者的护理应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ABP在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30例行IABP经皮冠状动脉进行介入治疗的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观察其在接受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多巴胺用量和尿量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在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明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较少。结论 IABP在重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显著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病死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临床症状和发病因素进行研究,在临床治疗中达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的目的。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照有无早期心绞痛现象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的差异。结果非Q波梗死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占有的比例为83.33%、47.36%;Q波梗死中,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占有的比例为52.63%、16.66%;高血压史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分别占有的比例为54.54%、45.4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患者比无早期心绞痛患者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血管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救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