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化道瘘患者肠内外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31例消化道瘘患者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在肠内外营养输给途径、输给方式、营养液配制储存、引流管、瘘口局部、生活、心理等方面做好护理,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住院42~103 d,治愈出院28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1例.  相似文献   

2.
Sun YS  Shao QS  Xu XD  Hu JF  Xu J  Shi D  Ye ZY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0,13(9):681-683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外瘘的营养治疗经验.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收治的32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平均接受35.6(8~82) d的营养支持疗法,其中8例接受全肠外营养支持(TPN),2例接受全肠内营养支持(TEN),22例接受肠外肠内联合营养支持(PN加EN).11例患者进行了肠液回输;28例予以谷氨酰胺强化;22例肠瘘初期加用了生长抑素.本组24例十二指肠外瘘患者经非手术治愈,自然愈合率为75.0%;8例接受手术,治愈6例,死亡2例(分别死于严重腹腔感染和多系统器官衰竭);共计30例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结合肠液回输、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等措施,可促进十二指肠外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结、直肠切除术后给予缓泻剂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行结、直肠切除术的4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处理,实验组常规术后处理基础上给予肠道缓泻剂,同时早期予以肠内营养支持.结果 实验组23例患者顺利完成治疗,治愈出院,无吻合口瘘发生,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2...  相似文献   

4.
短肠综合征并肠外瘘的诊治(附3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特点与规律。方法1995~2005年共收治剩余小肠<100 cm的肠外瘘病人32例,就肠外瘘发生原因、部位、治疗方法和肠康复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治愈20例,死亡6例,6例好转后中断治疗出院。病人残存的肠管平均(58.03±28.30)cm。28例接受了肠内营养,其中9例未进行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为(52.8±31.5)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129.6±89.8)d;19例接受了肠康复治疗,肠管平均长度(64.1±19.2)cm,肠内营养平均恢复时间为(61.8±54.0)d。结论短肠综合征合并肠外瘘的主要疾病为肠扭转,部位多在吻合口,原因是坏死范围较大,切除界限不易判断。早期使用生长抑素有减少肠液分泌的作用,还可减少短肠综合征急性期的腹泻症状。后期使用生长激素有促进肠外瘘自愈和肠康复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早期应用“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治疗复杂性肠外瘘的临床意义及疗效。方法依据早期“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与全程完全保守措施的不同治疗方法,对24例肠外瘘病例资料分组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差别。结果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组瘘口治愈率明显高于完全保守治疗组(87.50%VS37.50%);第4周肝功能损害率、瘘口平均愈合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与后者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肺部感染、败血症、切口疝、粘连性肠梗阻等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再人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性肠外瘘早期实施积极的“干预性手术”和肠内外营养治疗是肠外瘘外科治疗观念的重要转变,有利于提高肠外瘘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肝门胆管癌切除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开滦医院24年间收治的肝门胆管癌行切除术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2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37例术后行肠外营养(PN).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胆瘘发生率、肠功能恢复时间、黄疸指数、术后体温、住院费用等的差异.结果:与PN组比较,EN组肠功能恢复早、胆瘘发生率低、术后体温恢复快、平均住院费用低(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胆管癌切除术后是安全可行的;它既可改善患者术后营养,又可促进肠道功能恢复,降低胆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总结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营养支持经验,以提高对十二指肠残端瘘的治疗水平。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胃癌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予以加强十二指肠残端瘘处的引流、采用持续胃肠减压、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手段;16例强化予以谷氨酰胺.12例使用了生长抑素,8例加用了生长激素。在首次胃癌切除术后,5例在21.30d内瘘口自愈,12例30.72d瘘口愈合,1例因并发腹腔内出血和上消化道出血于首次胃癌切除术后62d死亡。结论保证腹腔引流的通畅和持续胃肠减压,采用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强化谷氨酰胺、生长抑素、生长激素等措施,是促进十二指肠残端瘘愈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总结近十年来收治腹部手术后肠外瘘患27例,经治疗后16例瘘口自愈,2例手术术后治愈。全组死亡5例,死亡率为18.52%。认为提高肠外瘘治疗效果,应去除原发病灶,控制感染源。强调早期进行有效的引流,重视对器官功能的监测与维护,对各种并发症的处理以及营养支持治疗(包括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于瘘口不能自愈,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食管贲门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应用体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的应用价值及最佳实施方法。方法总结并分析114例食管贲门癌切除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病例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留置鼻肠管,术后因脱管、患者拒绝、滴饲后出现腹胀未能够完成滴饲者24例,能够顺利完成滴饲者90例。术后吻合口瘘5例(颈瘘3例,胸瘘1例,纵隔瘘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心律失常心衰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食管癌术后经鼻肠管肠内营养有利于降低食管癌患者术后风险,较经空肠造口途径为优,经熟练掌握其要领后,患者均可顺利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途径及疗效。方法 对59 例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状况、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后主要通过空肠造瘘和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肠内喂养最早始于术后48 小时,平均为(5-2 ±1-1) 天,肠内营养时间平均(12-9 ±6-5) 天。因腹泻、腹胀不耐受而中断肠内喂养2 例,因导管堵塞中断1 例,无其他喂养并发症。结论 全胃切除术患者术中放置导管式营养性空肠造瘘是安全、有效和廉价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胸内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一科自2010-08—2016-10间行食管癌三切口手术286例,术后明确吻合口瘘98例,其中单纯颈部吻合口瘘77例、吻合口纵隔瘘14例、吻合口右胸内瘘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吻合口瘘经积极治疗后,全部愈合。纵隔瘘经持续胃肠减压和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也痊愈出院。7例胸内瘘患者,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在44~189 d,平均76 d。通过对286例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分析,特别是7例胸内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观察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规律,找寻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单纯吻合口瘘经拆除颈部切口缝线,定期更换辅料后,平均13.6 d愈合。吻合口纵隔瘘经敞开颈部切口引流,延长胸胃减压时间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后,平均35 d愈合。7例胸内瘘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后,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76 d。结论食管癌三切口术后吻合口右侧胸内瘘虽发生率低,但病情多较危重。在病情尚允许情况下,行吻合口造影,能早期明确诊断。给予颈部切口敞开引流,胸腔积液定位后闭式引流,充分胃肠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中药配合肠内营养治疗胰瘘的经验。方法:对1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期管饲中药,配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果:8例1.5个月后胰液引流量明显减少,3个月后胰瘘自愈。1例5个月后行瘘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愈,1例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分期应用中药配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胰瘘,并发症少,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对克罗恩病并发管状外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1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克罗恩病并发管状外瘘43例病人,应用半要素肠内营养治疗3个月的临床资料。记录经肠内营养治疗后肠瘘是否愈合、愈合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血小板(Plt),营养指标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等指标,以观察肠内营养对克罗恩病并发肠外瘘的治疗效果。病人肠瘘愈合后随访时间至少半年。结果 43例病人经过肠内营养治疗后,27例病人肠瘘得到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2.6±9.2)d。经治疗后所有病人的克罗恩病炎症指标血沉、CRP、Plt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愈合组、未愈组炎症指标改善均有显著意义(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营养指标如体重、BMI、Hb、白蛋白、前白蛋白、总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愈合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未愈组(P<0.05)。结论克罗恩病并发管状外瘘的病人应用肠内营养治疗后,可诱导克罗恩病缓解,减轻病人的炎症反应,改善营养状态,使部分病人的肠外瘘达到临床愈合,避免了再次手术对病人的打击。  相似文献   

14.
对1例巨大胃肠间质瘤患者在全麻下行十二指肠降段巨大间质瘤切除+十二指肠修补+幽门成形+胃空肠吻合+胃造瘘+空肠近远端造瘘术,围术期加强营养筛查及评估、肠内外营养支持、消化液回输、导管维护、营养相关并发症预防护理等策略.全营养期间,患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维持基本稳定,未发生水电解质失衡、吻合口漏等并发...  相似文献   

15.
外科危重病人肠内营养途径的建立和实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临床资料1.病例资料 :第 1次手术时没有做肠内营养的病人 2 5例。其中长期胃肠外营养 (TPN)支持 (2个月以上 )而仍然无法脱离呼吸机支持 6例 ;长期TPN出现和TPN相关的严重并发症 (如感染、胆汁淤积等 ) 9例 ;术后胆瘘 4例 (其中肝切除3例 ) ;吻合口瘘 1例 ;十二指肠瘘 2例 (外伤性 1例 ,术后十二指肠瘘 1例 ) ;术后胃排空障碍 3例。年龄 :2 3~ 74岁 ,平均 5 4岁 ;其中男 15例 ,女 10例。住院时间 2~ 11个月。病人接受治疗初期均先使用TPN治疗 ,消化道功能恢复后 ,均逐渐过度和使用肠内营养 (TEN)治疗。实行肠内营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早期肠内外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食管癌根治手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为肠外营养组(PN)和肠内营养组(EN),每组75例。分别术后给予全胃肠外营养和经鼻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静脉炎、腹泻、肺部感染、吻合口瘘)、手术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等。结果术后E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术前与术后7 d相比较,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内毒素、淋巴细胞、ATL及AST水平均显著改善,但EN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PN组(P0.05),且肠道恢复时间及营养费用等均显著低于PN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能够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医养结合服务理念下老年家庭肠内营养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 将需要长期进行肠内营养的出院患者按出院时间分为对照组69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的出院随访。观察组成立多学科营养管理团队,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实施营养教育,指导照顾者进行规范家庭肠内营养,团队成员按规范进行监测及随访等医养结合服务理念下的管理流程。观察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白蛋白、上臂肌围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在医养结合服务理念下,多学科营养管理团队为老年人群提供全程营养管理服务,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5年1月~1992年9月,我们对57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分三期进行,即术后早期经周围静脉输注高渗糖、脂肪乳剂和氨基酸等营养液行全胃肠外营养(TPN);术后2周左右由TPN逐步过渡到全胃肠内营养(TEN),从空肠造瘘内注入要素饮食;最后逐渐过渡为口服饮食。结果除9例病人在TPN治疗期间死于MOF外,余48例病人的营养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均痊愈出院。实践证明营养支持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治疗中有着良好效果,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疗效。方法14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发生胸胃排空障碍患者中有3例给予保守治疗,11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在胃镜下安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其中2例仍无效者行剖腹探查,幽门成形加空肠造瘘术。结果所有患者全部康复,其中3例经保守治疗1周治愈;11例在胃镜下安置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者中有9例于2周内拔除胃管,恢复正常饮食,2例行幽门成形加空肠造瘘术,术后2周治愈出院。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进普通食物无恶心、呕吐。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显示:吞服钡剂后胸胃无钡剂潴留和明显扩张。结论在胃镜下安置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是治疗胸胃排空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安全可靠、方便经济;对疗效欠佳的患者,宜尽早行剖腹探查加幽门成形术。  相似文献   

20.
对1例高位肠瘘伴腹壁大面积缺损患者,入院早期禁饮禁食,配合术前静脉营养输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瘘口周围皮肤 状态后,经肠切除肠吻合联合带蒂皮瓣转移-自体皮片移植,术后无吻合口瘘、感染、腹腔脓肿、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顺利从全 静脉营养到完全肠内营养过渡,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术后第10天,患者腹壁转瓣区域、植皮区域及大腿取皮区域愈合,顺利出院。 提出对此类患者需做好围术期营养管理、体液管理,瘘口周围、植皮区及供皮区皮肤管理,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并有助于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