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利用fMRI技术初步检验静息状态人脑默认活动假说及其脑区网络组成与刺激呈现通道的关系。方法:1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参加实验。每位受试者进行2次fMRI实验,任务通过视觉呈现。实验1(简单任务)任务期要求受试者注视无意义假词并默述;实验2(复杂任务)要求受试者完成动词产生任务。注视显示器上交替出现的“+”及“+++”作为控制任务。利用SPM99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先分析单个被试,然后行组间比较。采用反减法获得负激活图,对有关脑区的反应特性做进一步分析。结果:实验1和实验2负激活脑区大部分相同,主要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BA31/30)、扣带回前部(BA24/32)、右侧颞上回(BA8)、左侧颞上回(BA8)、右颞下回前部(BA20)、左颞下回前部(BA20)、右侧顶下小叶(BA39/40)、左侧顶下小叶(BA39/40)。这些脑区的BOLD反应曲线呈负性变化,扣带回后部的负激活强度复杂任务时强于简单任务。结论:本研究初步验证了静息状态人脑默认活动假说及其负激活程度与任务难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功能连接MR成像技术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静息态脑默认状态网络的改变.方法 选择14例PD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PD患者与健康志愿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和差异. 结果与健康志愿组相比,PD患者的一些脑区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具体表现为:左顶下小叶、右侧楔前叶、前额叶中内侧、左侧颞上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左侧小脑半球、左侧中央后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下回、右侧楔叶、右侧舌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与后扣带回功能连接增强. 结论 静息态下帕金森病患者默认状态网络内脑区间的连接功能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3.
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静息状态默认网络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脑静息状态默认网络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方法 10例TRD患者和12名对照者接受440 s的静息脑功能扫描.运用功能连接分析得出个体的静息状态默认网络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TRD组双侧颞中回、直回、楔前回、左侧眶回、右侧顶下小叶与后扣带回的连接功能减弱.结论 TRD患者的静息默认网络连接中多个脑区活动减弱,可能导致患者自我控制和情感行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正常人听觉皮层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正常人听觉皮层与全脑的正相关及负相关的功能连接.方法 采用静息态下平面回波成像技术采集44名健康受试者fMRI数据,分别以左侧及右侧AⅠ区为种子点,用功能连接的方法观察左、右大脑初级听觉皮层与全脑的正相关及负相关功能连接脑图.结果 分别以双侧AⅠ区为种子点时,正激活的脑网络主要包含双侧AⅠ、AⅡ、岛叶、辅助运动区及扣带回,以同侧为主;与右侧AⅠ区相关的正激活脑区还包括同侧背侧丘脑.与双侧AⅠ区相关的负激活脑网络与脑默认网络大体一致,主要包括双侧后扣带回/楔前叶、额叶内侧回、顶下小叶,双侧小脑半球可见明显激活.结论 静息态磁共振功能连接可满意显示听觉皮层的连接脑图.正相关功能连接主要局限在听觉系统内,负相关功能连接类似于默认网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fMRI技术初步探讨年龄对人类视皮层静息状态活动的影响。方法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及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参加实验。任务通过听觉呈现。任务期要求受试者听汉语真词词组并作词语属性判断(具体或抽象)。静息期要求受试者闭眼、静卧,不做任何主动思维活动。利用SPM 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反减法获得负激活图。结果两组受试者负激活脑区部位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BA 7),前额叶中内侧(BA 32/10),两侧前额叶背外侧(BA 9),两侧顶下小叶(BA 39/40),两侧枕叶视皮层(BA 18/19),左侧基底节区及两侧岛叶(BA 13)。该负激活脑区模式与Raichle等提出的脑默认活动网络基本一致。进一步组间分析发现,老年人视皮层静息期fMR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青年人组。结论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静息状态人脑默认活动假说,并发现静息状态时老年人视皮层活动比青年人活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fMRI技术,通过听觉呈现语言任务,探讨刺激呈现通道对负激活脑区的影响,进一步检验静息状态人脑默认活动假说。方法13名健康成年志愿者参加实验。进行2次fMRI实验。实验1(简单任务)任务期要求受试者听无意义假词;实验2(复杂任务)要求受试者听真词并作词语属性判断(具体或抽象)。静息期要求受试者闭眼、静卧,不要做任何主动思维活动。利用SPM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先分析单个被试,然后行组间比较。采用反减法获得负激活图。并把本次实验结果与以往视觉呈现任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初级视觉皮层与初级听觉皮层的负激活存在明显的通道依赖性,听觉呈现刺激引起视觉皮层负激活,视觉呈现刺激时听觉皮层表现为负激活。非任务依赖性负激活脑区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BA31/30)、扣带回前部(BA24/32)、两侧颞上回(BA8)、两颞下回前部(BA20)、两侧顶下小叶(BA39/40)。这些区域的负激活与刺激呈现通道方式及特定刺激任务无关。该负激活脑区模式与人类默认脑活动网络基本一致。结论刺激呈现通道是影响任务依赖性负激活的因素之一,探讨负激活问题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同时,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静息状态时人脑默认活动假说。  相似文献   

7.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 (rs-fMRI)比率低频振幅 (fALFF)检测电刺激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脑功能变化情况,探讨持续性麻木脑机制。方法 对21名健康成年志愿者有无电刺激分别行静息态fMRI扫描,并要求被试对同一脉冲电刺激行麻木感强度评分。通过fALFF算法对有无电刺激脑fALFF值进行分析,并获得两者显著差异脑区,进一步将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强度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与无电刺激比较,给予电刺激fALFF值显著增强脑区:额叶内侧皮质、前扣带回、两侧颞中回、两侧颞下回和右侧颞极;显著减弱的脑区:楔前叶/后扣带回、右侧小脑。给予电刺激脑fALFF与个体麻木感评分显著正相关的脑区有楔前叶/后扣带回和左侧颞中回;显著负相关脑区有右侧额极和左侧颞下回。结论 电刺诱发肢体持续麻木感涉及感觉运动、情绪和认知功能相关脑区,且与默认网络脑区密切相关,楔前叶 /后扣带回、颞叶及额叶部分脑区与个体麻木感差异性相关,本研究为探讨麻木感相关脑机制提供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8.
MRI观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静息网络改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AD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脑静息网络的差异.方法 分别对根据临床诊断的19例AD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对照者进行静息功能磁共振扫描及三维MPRAGE-T1权重像扫描.所得数据用SPM2进行预处理,随后用GIFT 1.3b独立成分分析方法表示两组脑激活区.结果 在AD患者及对照组中均发现了与以往文献相同的6个静息网络,其中在第一个网络即默认网络和第二个网络即背侧注意网络中两组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在默认网络中,对照组比AD组激活多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半球、颞上回、颞中回、额下回,左侧额上回、额中回,右侧眶回;AD组比对照组多激活的脑区包括双侧额中回、顶下小叶及右侧楔前叶/扣带回后部.在背侧注意网络中,对照组比AD组多激活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半球、额中回,左侧枕中回、额上回;AD组无明显强于对照组脑激活区.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与对照组脑静息网络存在显著差异,为临床早期诊断老年痴呆提供了可能的影像学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尤其是与默认网络系统的功能连接模式的异常情况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5例为病例组,健康老年人10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静息态fMRI,选择左、右两侧海马作为感兴趣区,分别与全脑做相关分析,获得健康对照组和病例组的脑功能连接激活图,观察其左右海马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模式。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海马功能连接减弱脑区主要包括扣带回、额叶(上、中、下回)、顶下小叶、颞上回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包括小脑后叶、枕叶、颞叶内侧、楔前叶、距状沟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 结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海马功能连接模式存在异常,相关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减弱可能是引起脑卒中后认知功能减弱的原因之一,而功能连接增强提示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相应的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对脑白质疏松(LA)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默认网络进行分析。方法LA 患者31 例,临床痴呆评分(CDR) 0.5;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7 人,CDR 为0。对入组人群进行rs-fMRI 数据采集。使用SPM5 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使用fMRI 工具盒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独立成分分析(ICA),组间差异进行双样本t 检验。结果静息状态下,对照组默认网络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双侧额叶内侧,双侧颞中回,双侧顶下回、角回,双侧海马。MCI组默认网络激活区域同对照组一致;同对照组相比,MCI患者扣带回前部/左侧额叶内侧、右侧海马旁回/钩回、右侧颞下回、左侧额叶深部白质/尾状核头部激活减低,左侧尾状核/扣带回前部、左侧额叶、左侧颞上回/顶下回的激活升高。结论LA患者静息状态默认网络活动异常,可能与认知障碍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功能磁共振观察反应抑制功能老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fMRI探讨反应抑制功能老化的神经功能特点。方法 对正常青年组及老年组(各25名)行停止信号任务fMRI扫描,使用SPM 8软件处理数据,以组间差异脑激活区作为反应抑制功能老化相关脑区,对各区信号强度与行为学数据 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MRI脑激活区(P<0.01,FDR校正)在青年组激活以额、顶叶为主,老年组激活区左侧化分布略明显;老年组较青年组在双侧前额中回、左侧额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及尾状核头、前扣带回有强激活区。相关性分析显示,青年组右侧前额中回与SSRT呈正相关,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中/下回与SSRT呈负相关;老年组前扣带回、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中/下回与SSRT均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人反应抑制功能老化,依赖更多脑区进行功能代偿,主要依赖左侧额中/下回进行补充代偿和前扣带回进行重建代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密度(FCD)方法观察内侧颞叶癫痫(mTLE)脑功能活动改变的分布模式。方法 分别采集47例mTLE患者与32名正常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静息态fMRI数据,通过两样本t检验,观察mTLE患者相对正常对照组的FCD活动改变,并采用基于体素的相关分析观察mTLE患者FCD改变脑区与癫痫病程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mTLE患者发作间期FCD降低区域以双侧内侧颞叶、后扣带回、外侧颞叶和顶叶区为主;FCD增高区域主要分布于双侧感觉运动区(P<0.05,FWR多重校正)。基于体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mTLE病程与双侧内侧颞叶、后扣带回及顶叶区的FCD值呈负相关(P<0.05,FDR多重校正)。结论 mTLE表现为默认网络及感觉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异常;这些区域功能异常可能与mTLE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共同性斜视患者立体视觉相关皮层的全脑BOLD-fMRI的表现。方法选取共同性斜视患者12例(共同性斜视组)和立体视觉正常者10名(正常组),接受BLOD-fMRI。采用SPM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及分析。结果在立体图形刺激下,共同性斜视组可见右侧舌回和左侧枕中回激活,正常组可见双侧枕中回、双侧中央后回、右侧顶下小叶、左侧颞中回激活。共同性斜视组激活强度低于正常组(P<0.05),主要位于左侧枕中回、右侧枕下回、双侧缘上回、双侧颞下回、双侧额下回、左侧岛叶。结论在立体图形刺激下,共同性斜视患者脑区激活范围小于正常者,其立体视觉异常的中枢神经机制可能与顶叶、颞叶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4.
MRI定量观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全脑皮质表面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全脑皮质表面积改变。 方法 对25例AD患者(AD组)和30名健康志愿(对照组)者行全脑3.0T MR检查,应用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和高分辨扫描技术采集三维解剖数据,采用Freesurfer软件分析所得大脑精细立体结构像。 结果 AD组全脑皮质表面积呈现双向变化:双侧额中回尾侧、额上回、中央前回、颞下回、颞中回、颞上回、颞横回、海马、海马旁回、岛叶皮层表面积较对照组增大,双侧顶下小叶、顶上小叶、扣带回狭部、后扣带回、前扣带回嘴侧皮层表面积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AD患者大脑多个部位存在皮层表面积改变,前额叶、颞叶、海马及海马旁回以代偿扩张为主,后顶叶和扣带回以萎缩为主,提示AD具有特定的脑皮质形态结构改变和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静息态fMRI技术,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丘脑-皮层通路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25例PACG患者(PACG组)和22名性别与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均接受静息态fMRI。将双侧丘脑的各7个亚区作为ROI,分别为初级运动、感觉、枕叶、前额叶、前运动、后顶叶及颞叶丘脑ROI,与全脑皮层体素作静息态fMRI功能连接分析,并进行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PACG组丘脑与视觉传导通路(顶叶/楔前叶、额叶/额下回)及非视觉传导通路(中央旁小叶、中央后回、边缘叶/海马旁回)功能连接减低,丘脑与视觉传导通路(枕叶、顶叶/顶下小叶、颞叶/颞下回)以及非视觉传导通路(小脑前叶/山顶)功能连接增加。结论 PACG患者存在包括丘脑视觉传导通路及非视觉传导通路的连接异常,提示丘脑在PACG患者神经学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分析慢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CPTN)患者脑灰质形态改变。方法 利用VBM-DARTEL算法,对30例CPTN患者(CPTN组)及30名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3D-T1W序列脑结构数据行VBM处理及统计分析,探讨CPTN患者脑灰质体积改变及其与临床指标(病程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CPTN患者双侧前扣带回(ACC)后部及中扣带回(MCC)、双侧颞叶、双侧丘脑、左侧海马及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前回灰质体积减小,右侧后扣带回(PCC)及右侧顶叶灰质体积增大(P均<0.05),但所有差异脑区的灰质体积与临床指标之间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 CPTN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灰质体积的异常,VBM方法能显示这些改变,为临床评价CPTN患者脑形态学异常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非酒精性肝硬化的轻微型肝性脑病(MHE)患者自发脑活动改变情况。方法 收集14例MHE患者(MHE组)、17例无肝性脑病的肝硬化患者(NHE组)和14名健康对照者(HC组),行静息态下fMRI扫描,分别获取3组受试者低频振幅(ALFF)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HC组相比,MHE组患者在右小脑半球后叶、左岛盖部额下回、右额前内侧回、右楔前叶、左枕中回ALFF降低,而右颞下回、左小脑半球前叶ALFF升高(P均<0.05);与NHE组相比,MHE患者右小脑半球后叶、左岛盖部额下回和右额前内侧回ALFF降低,仅右颞下回ALFF升高(P<0.05)。结论 基于非酒精性肝硬化的MHE患者存在相关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异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功能MRI(fMRI)探讨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MVCI)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计算能力的差异,为MVCI患者的诊断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22例MVCI患者与12例正常老年人进行20以内减法计算时的fMRI,用SPM5处理得出脑激活图,比较正常老年人组和患者组的脑区激活情况和额、顶叶偏侧化现象,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比较两组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结果患者的正确率明显低于正常老年组(χ2=18.6,P〈0.001),反应时间明显延长(t=3.676,P〈0.05)。患者在双侧的顶上、下小叶(顶下小叶为主),双侧额中回、双侧海马、海马旁回、右侧扣带回后部、双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双侧枕叶和双侧小脑激活减弱(P〈0.005),未见激活增强脑区(P〈0.005)。患者和正常老年组右利手者的额、顶叶在减法计算时均体现左侧偏侧化现象。正常老年组的顶叶左侧偏侧化程度高于额叶,而MVCI组则相反。结论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计算功能已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存在一定的代偿,但仍表现为功能减弱。计算功能的fMRI研究能为诊断MVC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静息态fMRI观察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长-短程功能连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长、短程功能连接的变化。方法 采集37例aMCI患者(aMCI组)和40名认知功能正常志愿者(对照组)的静息态fMRI数据,以GRETNA软件自动计算完成全脑长程和短程功能连接,比较2组间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CI组长程功能连接减低的脑区主要位于双侧楔前叶/中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沟盖,长程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分布于双侧中央前回、左侧颞极/颞中回、左侧直回、右侧眶内额上回、左侧眶内额下回;其短程功能连接减低脑区位于左侧岛叶,短程功能连接增强脑区主要包括左侧颞极/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左侧直回、左侧眶内额下回、右侧海马、右侧颞上回、右侧额中回、右侧辅助运动区及左侧中央后回/楔前叶。结论 aMCI组患者脑长、短程功能连接模式均有所改变,有助于理解aMCI患者脑网络改变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采用联机软件测量脑灰质体积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MCI组)、29例AD患者(AD组)进行MR扫描,正常对照(NC)组为28名认知正常的老年人。获得三维脑结构数据,通过联机软件计算各脑区体积的相对定量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非参数秩和检验获得组间差异脑区,并利用ROC曲线和支持向量机(SVM)分析各脑区在组间鉴别诊断中的效能。结果 3组双侧海马体积、左侧和右侧海马体积及双侧扣带回、岛叶、额叶、顶叶、颞叶体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且AD组与MCI组、AD组与N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ROC分析显示,鉴别诊断AD组与NC组、MCI组与NC组、AD组与MCI组、(AD组+MCI组)与(NC组)时,最大AUC值分别位于左侧颞叶(0.95)、左侧岛叶(0.69)、右侧扣带回(0.85)、左侧颞叶(0.80)。SVM分析结果提示,AD组与NC组、MCI组与NC组、AD组与MCI组、(AD组+MCI组)与(NC组)中分类准确率最高的区域分别位于双侧海马(89.09%)、左侧岛叶(64.52%)、右侧海马(77.78%)和左侧海马(71.11%);综合海马、颞叶与岛叶体积鉴别AD/NC的准确率高达94.55%。结论 联机测量反映的脑区改变符合AD病理改变及其发展过程,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