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颈动脉斑块与认知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颈动脉斑块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94例高血压患者按24h血压节律及颈动脉斑块的有无分为4组,(1)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49例);(2)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4例);(3)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154例);(4)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147例)。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彩色电脑声像仪逐节段观察颈动脉管壁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使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结果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非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杓型血压+无颈动脉斑块组MMSE分别为(26.2±1.2)分、(28.3±1.5)分、(28.2±1.5)分(、28.8±0.6)分,非杓型血压+颈动脉斑块组MMSE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MMSE与24 h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及颈动脉斑块呈负相关,与收缩压夜间下降率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呈正相关。结论动态血压节律变化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相关。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老年代谢综合征(MS)患者认知功能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方法选择223例老年MS患者作为MS组,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再将患者分为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20%,64例)、非杓型组(血压下降率<10%,53例)、超杓型组(血压下降率>20%,55例)和反杓型组(血压升高,51例)4个亚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 MS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非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杓型组,超杓型组和反杓型组MMSE评分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05),超杓型组与反杓型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MS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可能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干部保健科高龄高血压住院患者177例,根据认知功能评估结果分为轻度认知障碍(MCI)组114例和认知正常组63例,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平均血压、血压变异系数、昼夜节律和晨峰血压。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结果 2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CI组患者相比,认知正常组患者收缩压变异系数[(0.11±0.02)%vs(0.08±0.03)%]、舒张压变异系数[(0.12±0.02)%vs(0.11±0.03)%]水平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和舒张压晨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患者收缩压晨峰明显高于认知正常组患者[(17.37±5.36)vs(13.60±3.57)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非杓型、杓型、反杓型和超杓型血压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血压变异性及收缩压晨峰有利于改善高龄高血压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心率变异、颈动脉弹性功能的相关性。方法我科2005~2006年老年高血压患者56例,用动态血压观察血压昼夜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与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比值]分组,nMSP/dMSP≥100%为反杓型组,nMSP/dMSP≤90%为杓型组,90%〈nMSP/dMSP〈100%为非杓型组。用动态心电图测定时域值和频域值,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血流受阻情况。结果心率变异频域指标低频和高频比率(LF/HF)随着nMSP/dMSP升高而下降,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部动脉阻力指数(RI)随nMSP/dMSP比值升高有增加趋势,其中右侧颈总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以及非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右侧椎动脉RI在杓型组与反杓型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同自主神经功能及颈动脉弹性功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保健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17例,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杓型组24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3例,异常昼夜节律组又分为非杓型组67例,反杓型组26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管腔狭窄情况,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分级。测定患者空腹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记录24h收缩压、24h舒张压、昼间收缩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结果异常昼夜节律组左侧IMT、右侧IMT、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反杓型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非杓型组[(132.92±15.75)mm Hg vs (122.85±14.91)mm Hg(1mm Hg=0.133kPa),(72.38±8.75)mm Hg vs (64.34±9.98)mm Hg,P0.01]。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左侧IMT和左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异常血压昼夜节律损伤靶器官概率更大,并且对左侧颈动脉内膜损害较右侧明显。 相似文献
8.
<正>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特别在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已超过20%,年龄>65岁的老年人群患病率已超过50%[1]。积极有效的降压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均以平均血压水平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近年的研究中,血压的变异性对预后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可控的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的治疗中,血压水平和血压变异性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入选246例老年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ΔMBP)分为杓型(10%~20%,n=70)、非杓型(0%~<10%,n=53)、超杓型(>20%,n=63)和反杓型(<0%,n=60);另入选10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调查,比较各组间MMSE评分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T2DM组MMSE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老年高血压合并T2DM组中非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者的MMSE得分均低于杓型者,超杓型和反杓型又低于非杓型者(均P<0.05),但超杓型和反杓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T2DM患者认知功能的下降可能与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对我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利用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测定其血压昼夜节律,同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和B型尿钠肽(BNP)测定,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昼夜节律与早期心功能损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斑块与老年广泛性脑萎缩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老年广泛性脑萎缩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或体检发现的中、重度广泛性脑萎缩的老年患者45例,按认知功能分为:正常组15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组15例和阿尔茨海默病(AD)组15例。所有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斑块检测,并分析颈动脉斑块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D组和MCI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37±0.28)mm和(2.35±0.13)mmvs(1.76±0.09)mm]及高回声斑块[(17.71±2.30)mm2和(18.96±2.12)mm2 vs(14.25±2.29)mm2]明显增加(P<0.05),MMSE评分[(5.80±3.53)分和(17.40±3.92)分vs(25.73±3.08)分]明显降低(P<0.05);与MCI组比较,AD组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3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平均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MT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P=0.000)。结论脑萎缩伴IMT或高回声斑块平均面积增多的患者易发生认知功能损害,IMT越高认知功能越低;颈部超声检查可视为老年脑萎缩患者并发认知功能损害的随访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小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老年 2型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 按有无糖尿病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两组 ,A组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 ,B组为原发性高血压组 ,进行 2 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老年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 (P <0 .0 1) ;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以及夜间心率变化与老年单纯性高血压病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及心率下降幅较单纯高血压患者明显减少 ,提示糖尿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时对患者的昼夜血压调节功能损害较大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动态血压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研究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11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66例和无斑块组45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24例和多发斑块组42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无斑块组也显著增高(63.6%vs 44.4%,P<0.05);多发斑块组较单一斑块组患者24 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P<0.05),且多发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一斑块组显著增高(76.2%vs 41.7%,P<0.05)。结论持续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颈动脉斑块更易引发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14.
高龄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高龄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对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 6 8例年龄≥ 8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非杓型组和杓型组 ,应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并比较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以及左心室结构和功能的特点。结果 非杓型组 2 4h收缩压、2 4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较杓型组左心室重量及左心室重量指数明显增加 ,舒张早期血流 (E波 )的峰值流速减慢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增大 ;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 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比值加大。结论 非杓型血压节律的高龄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节律者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夜间血压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他危险因素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1例,其中阵发性房颤组159例,窦性心律组252例,所有患者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行动态血压、常规生化等检查。结果阵发性房颤组非杓型血压比例(96.2%vs83.7%)、夜间收缩压[(132.23±16.50)mm Hg vs(122.38±17.70)mm Hg,1 mm Hg=0.133kPa]、夜间脉压[(62.74±16.67)mm Hg vs(50.83±14.52)mm Hg]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1)。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r=0.191,P<0.01)、夜间收缩压(r=0.254,P<0.01)、夜间脉压(r=0.353,P<0.01)与阵发性房颤呈正相关;调整年龄、血脂、餐后2h血糖、24h血压、昼间血压等危险因素后,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年龄是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杓型血压、夜间收缩压升高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阵发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阵发性房颤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征及靶器官损害。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连续住院的ARAS患者121例(ARAS组),另选择同期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病程等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418例(EH组),观察并比较2组诊室及24 h动态血压及靶器官损害的差异。结果与EH组比较,ARAS组诊室收缩压[(155±23)mm Hg(1mm Hg=0.133k Pa)vs(145±22)mm Hg,P<0.01]、诊室脉压[(75±20)mm Hg vs(65±18)mm Hg,P<0.01]、24h收缩压[(143±19)mm Hg vs(130±16)mm Hg,P<0.01]、昼间收缩压[(145±18)mm Hg vs(133±16)mm Hg,P<0.01]、夜间收缩压[(138±21)mm Hg vs(123±18)mm Hg,P<0.01]、夜间舒张压[(75±12)mm Hg vs(73±10)mm Hg,P<0.0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EH组比较,ARAS组杓型血压比例明显降低,反杓型血压比例明显升高(P<0.05)。校正相关因素后,与EH组比较,ARAS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及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RAS患者收缩压及夜间血压较高,更多表现为反杓型血压。有独立于血压及肾功能水平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对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北京友谊医院老年心内科住院的96例高龄高血压患者(年龄≥80岁),根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其分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MCI组,35例)和认知功能正常组(对照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以及动态血压监测指标。结果 MCI组患者与对照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分别为(131.14±12.61)和(131.00±13.17)mmHg、24h平均舒张压(24h DBP)分别为(65.74±7.35)和(64.08±8.39)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昼间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CI组晨峰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8.69±12.64) vs (4.08±12.78)mmHg,P<0.05]。结论 清晨血压升高与高龄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