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Ⅱ c型早期胃癌的X线双对比造影诊断(附103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X线双对比造影诊断Ⅱc型早期胃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X线双对比造影、胃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Ⅱc型早期胃癌进行X线双对比造影、病理对照研究。结果:绝大部分(96.1%)病变位于胃中远部。低分化腺癌发病率与管状腺癌相近,两者浸润深度无显著性差异。癌性病变的主要诊断依据是:病灶区浅凹陷面、周围粘膜纠集和局限性腔壁线伸展不良。结论:熟练掌握造影技术和熟悉病变的基本征象对于发现和诊断Ⅱc型早期胃癌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用XG-200型X线机行低张双对比造影发现的早期胃癌15例,其中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并活检。本组X线检出率为93%(14/15例)。文中对在基层开展双对比造影的意义、改进的造影前准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X线气钡双重造影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早期胃癌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搜集25例经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早期胃癌的患者,其中男18例,女7例,年龄38-65岁,25例均行上消化道气钡双重造影检查。结果:9例为I型(隆起型),10例为Ⅱ型(浅表型,6例为Ⅲ型(凹陷型)。结论:充分利用X线气钡双重造影影像表现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于早期胃癌的检查,通过气钡双对比造影图像与胃镜检查图像对照观察,分析气钡双对比造影在检出早期胃癌中的价值。方法:42例经病理证实早期胃癌病例,采用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方法,辅以充盈法、黏膜法及加压法观察胃壁改变,并实时点片。常规胃镜检查。结果:Ⅰ型6例,Ⅱa型4例,Ⅱb型2例,Ⅱc型11例,Ⅲ型4例,混合型15例。结论:气钡双对比钡餐检查能够较好显示早期胃癌病变。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靛胭脂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普通胃镜下黏膜形态或色泽异常的胃局灶黏膜异常病变76处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白光内镜诊断及靛胭脂染色后镜下诊断,以活检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方法诊断早期胃癌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对于早期胃癌诊断,白光下胃早癌诊断灵敏度为85.00%、特异度为59.00%、准确率为72.58%、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灵敏度为92.00%、特异度为85.00%、准确率为90.41%。靛胭脂染色内镜诊断病变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白光下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白光内镜诊断相比,靛胭脂染后观察病变黏膜褪色变化可提高胃早癌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31例早期胃癌纤维镜诊断体会北京市海淀医院徐景荣,崔映平,宋国兰,张宏伟(北京100080)关键词纤维胃镜,早期胃癌早期胃癌[1]癌组织仅侵及粘膜或粘膜下层,在纤维胃镜下观察,常表现为胃粘膜呈浅表性胃炎,局部粘膜隆起、粗糙或轻度小片状糜烂,也有表现为...  相似文献   

10.
早期胃癌35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金文  申学东 《武警医学》2003,14(10):618-618
早期胃癌 70 %无症状 ,或有非特异性症状 ,用抑酸药可缓解 ,易被误诊 ,病灶小 ,不易发现[1] 。中晚期上消化道及全身消耗性症状亦无特异性 ,早期极易被漏诊和误诊 ;致使早期手术的机会远低于中晚期胃癌。本文旨在通过对我院1987年 7月至 1993年 4月间检出的早期胃癌 35例进行分析 ,以探索早期胃癌的发病特点及其临床意义。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6年间我院共行胃镜检查 4 12 9次 ,检出早期胃癌 35例 ,其中男 2 4例 ,占 6 9% ;女 11例 ,占 31%。年龄2 5~ 76岁 ,平均 4 6 .5岁。从就诊至确认 ,平均时间为 10个月。1.2 临床表现 上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 CT Monoplus 新虚拟单能量成像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源 CT 双能量检查的经病理证实的26例早期胃癌患者资料,采用双源 CT 新单能谱软件(syngo.via.VA30A,Dual energy Mono+)分别获得40 keV、50 keV、60 keV、70 keV 4组单能量图像,并与常规混能120 kVp 图像对比,分析并比较各组图像间胃癌病灶的对比噪声比(CNR)、图像平均噪声(SD)以及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和病灶显示能力评分。结果40 keV、50 keV、60 keV、70 keV 及120 kVp 5组图像早期胃癌病灶的 CNR 分别为3.24±0.76、2.94±0.92、2.47±0.79、2.37±0.98及1.22±0.40,图像噪声值分别为(32.7±1.82)HU、(25.6±2.61)HU、(20.30±2.17)HU、(17.03±2.15)HU、(18.15±2.12)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24.654、227.05,P 均<0.01)。50 keV 组的 CNR 值均高于60 keV 组、70 keV组和120 kVp 组,与40 keV 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0 keV 组 SD 值低于40 keV 组,但高于其他3组(P 均<0.05)。5组图像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08±0.27)分、(3.65±0.49)分、(3.31±0.47)分、(3.23±0.43)分及(3.15±0.37)分,病灶显示能力评分分别为(4.15±0.67)分、(3.92±0.48)分、(3.27±0.45)分、(3.08±0.27)分及(3.04±0.2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25.343、70.426, P 均<0.05)。50 keV 组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其他4组(P 均<0.05),病灶显示能力评分亦高于60 keV 组、70 keV 组和120 kVp,与40 keV 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152)。结论50 keV Monoplus 新虚拟单能图像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同时显著提高早期胃癌病灶的 CNR,有利于早期胃癌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本回顾了热原检查法与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产生与进程,提出了我国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对早期胃癌的检出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病理证实的早期胃癌的CT影像特征,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诊断医师分别评估轴位及MPR重建图像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意见不同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结果30例患者中,轴位图像检出18例,其检出率18/30;结合MPR图像检出26例,检出率26/30,两者之间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单纯CT横断位图像T分期准确性为26.67%(8/30),结合MPR图像T分期准确性为63%(19/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8,P=0.004)。结论64层螺旋CT横断位结合MPR图像能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及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CT和双对比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CT和双对比造影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IST的影像及临床资料,28例均行CT检查,13例行双对比造影检查. 结果 28例GIST主要CT表现为:良性6例,肿块直径≤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轻度均匀性强化.恶性22例,有如下特征:(1)肿块直径≥5 cm 17例;(2)肿块内出现低密度坏死20例;(3)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增强前后净增加CT值≥40 HU 18例;(4)瘤体内和瘤旁伴有成簇状或线状排列血管影15例;(5)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12例.13例胃肠造影表现为胃肠道腔内圆形或椭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整,黏膜皱襞变平或消失,瘤周黏膜呈推移改变.本组CT定位准确性为67.86%(19/28),双对比造影为76.92%(10/13).对良、恶性的鉴别:CT准确性为78.57%(22/28),双对比造影为50%(5/10);另3例腔外型被误认为外压性改变. 结论胃肠道双对比造影是检查GIST最基本的方法, CT和双对比造影结合有助于对GIST术前定位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5.
Ⅱc早期胃癌的X线双对比造影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X线双对比造影诊断Ⅱc型早期胃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X线双对比造影,胃镜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Ⅱc型早期胃癌进行X线双对比造影,病理对照研究。结果:绝大部分(96.1%)病变位于胃中远部。低分化腺癌发病率与管状腺癌相近,两者浸润深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早期胃癌始发阶段小胃癌及微小胃癌的DC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认识小胃癌(SGC)及微小胃癌(MGC)双对比造影(DC)X线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分析讨论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SGC及3例MGCDCX线表现并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了2例漏、误诊病例以及与急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结果8例胃镜前DC检查,检出SGC4例,MGC1例,误诊溃疡1例,漏诊SGC1例,疑诊1例.4例胃镜后DC检查,检出SGC2例,MGC1例,与胃镜符合,检出胃镜漏诊MGC1例.结论DC是显示SGC及MGC最好的影像学方法,与胃镜密切配合可有效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倍剂量三维动态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SD 3D DCEMRA)诊断肢体软组织血管瘤的可行性及其意义。方法测试30例健康志愿者注射单倍剂量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后Gd-DTPA至股、胭和胫前动脉中段的循环时间(TT)、动脉强化峰值信号强度(SPE)和动脉峰值强化持续时间(DPE)。45例肢体软组织血管瘤和9例神经鞘瘤行常规MRI和SD 3D DCEMRA检查,SD 3D DCEMRA扫描时间10~12S,获取动脉早、晚期及静脉期3期图像。观察、比较血管瘤常规MRI与SD 3D DCEMRA表现,比较血管瘤和神经鞘瘤SD 3D DCEMRA的差异。结果(1)股、胭及胫前动脉TT、SPE和DPE依次分别为(15±5)s、(400±50)、(11.9±2.6)s,(19±7)s、(320±45)、(16.8±3.6)s和(27±10)s、(270±39)、(22.0±6.6)s;3条动脉之间的TT(F=6.91,P〈0.01)、SPE(F=21.21,P〈0.01)及DPE(F=12.1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管瘤SD 3D DCEMRA表现:瘤体动态显现,自动脉早期至静脉期瘤体信号逐渐增强、瘤体显影范围增大,动脉早、晚期及静脉期平均瘤体信号分别为0.09、0.49和0.74,各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5.60,P〈0.01);45例中,A型(动脉早期无显影)24例,B型(动脉早期轻微显影)21例,A型SD 3D DCEMRA3期平均瘤体信号0.43、B型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57,P〉0.01)。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100%。(3)常规MRI上未能显示的2例血管瘤,SD 3D DCEMRA上动态显现瘤体和显示供血动脉。(4)神经鞘瘤SD 3D DCEMRA无瘤体动态显现和供血动脉显示。结论应用SD 3D DCEMRA诊断肢体软组织血管瘤是可行的,瘤体动态显现和供血动脉显示是其SD 3D DCEMRA特征。  相似文献   

19.
ERCP后CT扫描对阻塞性黄疸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ERCP后CT扫描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34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进一步作ERCP后CT扫描。方法为ERCP拔管后1-2小时行CT扫描。对比评价ERCP后CT扫描与单纯ERCP检查有无不同。结果 34例患者两种检查方法正确诊断19例,ERCP误诊或诊断不全面,由ERCP后CT扫描诊断正确13例,ERCP后CT扫描误诊或诊断不全面,由ERCP作出正确诊断1例,两种方法共同误诊1例。经配对χ^2检验,P<0.05。结论 ERCP后CT扫描将ERCP和CT二者结合起来,可取长补短,提高诊断正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进展期与早期胃癌螺旋CT三期增强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1,自引:4,他引:51  
目的 探讨胃癌的螺旋CT强化特征,评价口服水螺旋CT三期扫描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6例胃癌患者实施胃气钡双对比造影及口服水螺旋CT三增强扫描,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1)46例胃癌中,18例正常胃壁呈单层结构,28例正常胃壁在动脉期或门静脉期表现为2-3层结构。(2)2例早期胃癌在动脉及门静脉期明显变化,在平衡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44例进展期胃癌中,32例以门静脉强化程度为著,与动脉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4.226,P<0.05)。(3)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TNM分期的准确怀为81.0%。结论 不同类型的胃癌具有不同的强化特征。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明显高于普通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