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玉琳  王愉  马秀 《河北医药》2002,24(4):264-265
目的 探讨老年人正常血压和1、2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ABP)波动规律、范围的不同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1例正常血压者和90例、1、2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ABP监测并分组观察与对照。结果 正常血压组和1、2级高血压组昼夜血压波动规律明显不同,波动范围也不同,前者收缩压波动范围为50mmHg,后者收缩压动范围为60mmHg,差异显著。结论 如以各项均值+2个标准差为上限值,老年人正常血压者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日间最高值<160/95mmHg,夜间则<150/90mmHg.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正常血压与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正常血压者和228例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并分组观察。结果正常血压组和1、2、3级高血压组昼夜血压波动规律明显不同,波动范围也不同。结论动态血压能更真实反映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对高血压诊断、靶器官损害(TOD)及治疗、预后判断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56例合并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就诊的52例无靶器官损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杓型血压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能够连续性准确的测量出患者血压变化情况,给后期医师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有着较好效果,应用价值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 用放免法测定所有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根据结果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微量蛋白尿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所有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其动态血压的特点.结果 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昼夜节律消失率、24hSBP、NSBP、24hPP、NPP、NMBP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SBP、24hDBP、DDBP、NDBP、DPP、24hMBP、DMBP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微量蛋白尿患者正常的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消失较明显,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在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ABPM在评价高血压肾脏靶器官损害方面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靶器官损害与血压节律异常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血压变化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MOBIL-O-Graph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4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EH组)和3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DM组)患者24小时血压,比较其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血压负荷值、血压昼夜节律。结果24hSBP、24hDBP、dSBP、dDBP、白天血压负荷两组无差异(P>0.05),nSBP、nDBP、夜间血压负荷及血压昼夜节律存在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血压升高,夜间负荷值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 对3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A组),3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B组),36例非糖尿病高血压患者(C组)及30例正常对照人群(D组)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其数据。结果 A组、B组及C组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明显低于D组(P〈0.01),尤以B组为甚。B组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也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 糖尿病组失去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并且这种异常在出现高血压之前已经存在,提示该异常的产生机制有别于非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血压异常,甚至在患者仅出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时即进行干预,阻止或延缓其进一步发展,从而有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论文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的观察(ABPM),从而探究存在长时间吸烟习惯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戒烟前后血压波动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本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所收诊的有吸烟史原发高血压患者35例为研究样本。比较该组患者在戒烟前后2个月时间内,每天血压波动情况,包括24 h血压波动类型、心率变化、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以及24 h收缩压变化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在戒烟前后存在显著差异,夜间收缩压以及日平均心率均存在明显下降,与戒烟前比较,P<0.05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时间吸烟将导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基本调节功能及心率受到严重影响,指导患者及时戒烟有助于改善心、脑等功能,降低对各靶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增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影响。方法连续选择新近来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09例,入选对象在开始治疗前接受了创便携式(美国AMR4型)动态血压仪24h血压监测。结果 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老年高血压组(58例)的收缩压(SBP)夜间下降率、舒张压(DBP)夜间下降率、SBP杓型例数和DBP杓型例数均明显少于中、青年组(51例),而SBP非杓型例数和DBP非杓型例数则明显多于后者(P均<0.01~0.05)。结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  相似文献   

9.
陈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68-1771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对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 ABPM,观察其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P)、白昼平均舒张压(dMDP)、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夜间血压下降率。结果 2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100例为杓型血压,78例为非杓型血压,35例为反杓型血压。随年龄增长反杓型血压发生率明显升高,其中老年组(≥60岁)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60岁)高,而老年组患者杓型血压发生率较中青年组患者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女性患者反杓型血压发生率较男性高,但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通过24 h ABPM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不断增高,提示增龄可明确影响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应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程度。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206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然后分析其昼夜节律和血压晨峰程度。结果非杓型节律比例为58.7%(121/206),血压晨峰比例为76.7%(158/206)。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确定高血压分型和血压晨峰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将本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脂水平分成血脂正常组59例(A组),血脂异常组41例(B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血压和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 B组血脂水平与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高于A组。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可更直观反映血脂异常是加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使用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对46例老年高血压并2型糖尿病患者(试验组)及46例1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试验组患者失去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尤以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 对老年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降压治疗不仅要降低过高的血压,尚应24小时平稳降压和恢复其昼夜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伴冠心病24小时动态血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美艳  黄伟  蒙应东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6):2434-2435
目的:研究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下高血压病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对105例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和72例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单纯高血压病组75%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而高血压伴冠心病组86%昼夜节律消失(P〈0.05),高血压伴冠心病组88%出现晨峰,而单纯高血压病组70%出现晨峰(P〈0.05)。结论:动态血压的变异性与高血压病伴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血压病伴冠心病患者血压晨峰明显增加,昼夜节律消失明显。  相似文献   

14.
动态血压对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ABPM)方法观察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24 h血压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2009年住院患者中偶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 例,男13 例,女8 例.平均年龄(63±4) 岁.记录24 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心率、白昼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负荷值、昼夜节律以及勺型、非勺型.结果:ABPM能更真实地反映血压变化并能及时发现高血压患者.ABPM能发现夜间血压不降低的高危非勺型高血压,以及许多临床高血压类型.结论:ABPM能帮助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高血压,减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并评价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者的血压负荷情况.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124例老年高血压1级、2级患者根据中医诊断标准分为阴虚阳亢证52例、痰瘀阻络证34例及肾虚证38例患者,采取24 h动态血压监测措施,分析其24 h血压改变情况,对比三组患者间的血压均值以及血压负荷值.结果 肾虚证组患者白天平均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之间的夜间收缩压平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证组的白天及夜间收缩压负荷均高于阴虚阳亢证组及痰瘀阻络证(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白天平均舒张压与夜间舒张压均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证组夜间舒张压负荷高于阴虚阳亢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虚证患者的血压负荷程度高于阴虚阳亢证型以及痰瘀阻络证型患者,提示老年性高血压肾虚证患者的血压波动幅度大,临床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控制老年肾虚证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性,做好早期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动态血压监测探讨不同类型的降压药组合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的影响,为合理选择降压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将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0例)用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治疗,另一组(20例)用依那普利 钠催离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动态血压参数。结果两组药物治疗第4周末24h动态血压发现,24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均较服药前明显降低,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了25.5mmHg,24h平均舒张压下降了16.4mmHg;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了17.2mmHg,24h平均舒张压下降了11.5mmHg。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24h脉压下降幅度为11.1mmHg和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24h脉压下降幅度为5.7mmHg,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优于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01);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和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降压达标率分别为60%和50%。结论对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早期联合使用2种降压药物,可尽快达到<130/80mmHg的目标血压。依那普利 氨氯地平组降压幅度优于依那普利 钠催离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4 h血压动态检测仪应用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6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60例单纯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24 h血压动态监测仪监测24 h血压、脉压。比较两组血压情况、脉压及脉压指数。结果 观察组夜间收缩压(SBP)(143.35±12.44)mm Hg(1 mm Hg=0.133 kPa)高于对照组的(137.50±11.35)mm Hg,白昼舒张压(DBP)(78.24±11.06)mm Hg、夜间DBP(76.18±9.33)mm Hg、24 h DBP(77.43±10.46)mm Hg、白昼平均动脉压(MAP)(100.17±9.33)mm Hg、24 h MAP(99.84±8.33)mm Hg低于对照组的(85.34±10.74)、(80.42±8.96)、(84.18±9.82)、(105.64±9.86)、(103.61±8.64)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 h SBP、白昼SBP、夜间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昼脉压、夜间脉压、24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监测在脑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本组脑血管病患者除了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升高外,其昼夜节律呈现有有规律的变化,通过观察,具体表现为非勺状者出现显著的增加;平均舒张压、平均收缩压、白天舒张压、白天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以及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正常值。结论 24h动态血压监测有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指导患者及早用药以及合理选择用药时间,有效做好脑血管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41例,进行颈动脉彩超和24 h动态血压检查,根据收缩压昼夜差值百分比将患者分为杓型高血压组(48例,34.0%)和非杓型高血压组(93例,66.0%),分析血压节律变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结果非杓型组的年龄高于杓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d SBP、n 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杓型组IMT高于杓型组(P<0.05),两组间d DBP、n DBP、24h DBP和24h 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与n SBP、24h SBP、SBP昼夜差值百分比相关。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受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老龄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关联于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16个病例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统计一昼夜收缩压、日收缩压及夜收缩压均值,一昼夜收缩压变异性,一昼夜舒张压、日舒张压及夜舒张压均值,一昼夜舒张压变异性,最后进行对比。结果两组相比24 h收缩压均值、24 h舒张压均值,日收缩压均值、夜收缩压均值、日舒张压均值及夜舒张压均值无显著差异,但伴发组24 h收缩压变异性及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单一组。结论原发性高血压老龄患者并发腔隙性脑梗死正相关于血压变异性,故应有效平稳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