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原虫血症上升期,致死株约氏疟原虫(P,y,)感染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受到抑制,无γ-干扰素(IFN-γ)产生,血清中未产生特异抗体,仅产生与正常鼠相同的白细胞介素2(IL-20);与此不同,非致死株P.y.感染鼠脾细胞增殖反应增强,产生IFN-γ及更多的IL-2,血清中还无特异抗体产生。在原虫血症下降期,脾细胞的增殖反应升高,较上升期有更多的IL-2及IFN-γ生成,体内血清中出现滴度较高的特异抗体。免疫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较前两者明显升高,体内血清特异抗体水平亦明显上升,IL-2及IFN-γ水平与感染鼠原虫下降期相同。表明在P.y.感染小鼠中,致死株的初次感染可抑制细胞免疫,非致死株在原虫上升期即可出现细胞免疫。原虫下降期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增强,高水平抗体生成在清除原虫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约氏疟原虫红内期感染小鼠的免疫反应及IL—2,IFN—γ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原虫血症上升期,致死株约氏疟原虫感染鼠脾细胞的增殖反应受到抑制,无γ-干扰素(IFN-γ)产生,血清未产生特异抗体,仅产生与正常鼠相同的白细胞介素2(IL-20);与此不同,非致死株P.y.感染鼠脾细胞增殖反庆增强,产生IFN-γ及更多的IL-2,血清中还无特异抗体产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61)Cr释放试验和~3H-cAMP蛋白竞争结合分析法研究了实验性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或免疫鼠的ADCC活性和cAMP水平变化。结果发现强毒株(B株)和减毒株(49株)接种后均能导致鼠脾细胞的ADCC水平增高及cAMP水平降低,但灭活立克次体接种后对鼠脾细胞的ADCC活性及cAMP水平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再感染早期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 17XL,Py17XL)感染抵抗型DBA/2小鼠,待全部小鼠自愈后用同种疟原虫株再次攻击。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原虫血症水平;被动转移实验评估免疫血清的保护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中T、B细胞亚群动态变化。结果2/3小鼠能够完全抵御同种疟原虫再感染,仅1/3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原虫血症,且于再感染后第8d自愈;免疫血清显著抑制初次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并延长其生存期;与初次感染相比,再感染早期脾CD4+T细胞、B220+和B220lowCD138+(浆细胞)亚群数目显著增加。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在宿主抗再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记忆性T、B细胞可能为宿主保护性免疫应答的关键参与者。  相似文献   

5.
约氏疟原虫感染不同小鼠免疫分子的应答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约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不同宿主的免疫应答差异。方法以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DBA/2和BALB/c小鼠,计算红细胞感染率;收集感染前和感染后1、3、6、9、12、15、20d小鼠血清,并无菌取出脾脏,培养脾细胞。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中IFN-γ和IL-12水平,并通过Griess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DBA/2小鼠的原虫血症峰值水平明显低于BALB/c小鼠,并于感染后第20d左右自愈;BALB/c小鼠于原虫血症达到峰值水平后全部死亡;DBA/2小鼠的IFN-γ和IL-12水平于感染后1d即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并持续到第20d;BALB/c小鼠的IFN-γ和IL-12水平仅干感染后1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DBA/2小鼠NO的产生于感染后3d出现了有意义的升高,第6d达到峰值,而BALB/c小鼠的NO水平始终未见明显升高。结论DBA/2小鼠通过感染早期Th1细胞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能够抑制原虫血症,IL-12是启动并维持Th1细胞免疫应答的关键性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6.
疟疾免疫抑制机理是疟疾免疫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约氏疟原虫致死株(17XL,P.y.)感染的 BALB/C 小鼠为实验模型,研究了感染小鼠脾细胞,T 细胞,B 细胞和 T 抑制(Ts)细胞对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疟疾感染条件下脾细胞和 T 细胞对 Mφ吞噬功能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 T 细胞中起抑制作用的是 Ts 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i17XL,P.y17XL)感染早期的作用。方法用P.y17XL感染DBA/2、BALB/c及BALB/c Treg消除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后第0、3和5 d制备脾细胞悬液,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水平。结果P.y17XL感染DBA/2和BALB/c小鼠后,其感染结局分别为自愈和死亡。易感BALB/c小鼠于感染前1 d和感染后1 d经CD25单抗处理后,与正常感染小鼠相比原虫血症水平明显降低,生存率提高;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于感染后第3~5 d显著降低,IFN-γ水平于感染后第3d显著增高。结论P.y17XL感染早期,BALB/c小鼠Tregs数量的过早升高影响宿主的易感性。Tregs可能通过分泌细胞因子IL-10抑制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异性IgG抗体在同源和异种疟原虫再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方法DBA/2小鼠经腹腔感染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y17XL)60d后,采用等量Py17XL、Py17XNL、Pynigeriensis或PbANKA分别再次攻击,计数红细胞感染率;采用ELISA方法动态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及其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的变化。结果Py17XNL和Pynigeriensis再感染小鼠出现一过性低水平的原虫血症;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与正常小鼠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小鼠全部存活。相比,PbANKA再感染小鼠出现高水平的原虫血症,与其初次感染水平相近,再感染后第4d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出现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中特异性的IgG抗体水平却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小鼠水平接近,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特异性IgG抗体可在宿主抗同源疟原虫再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异种疟原虫再感染无保护性。  相似文献   

9.
感染弓形虫小鼠早期细胞免疫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对感染弓形虫小鼠的早期细胞免疫进行探讨。方法:采用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NK细胞杀伤活性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测定及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测定等方法。结果:小鼠感染弓形虫早期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血清中TNF含量增高,IgG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小鼠感染弓形虫早期,其抵抗弓形虫感染的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存在着协同作用,且细胞免疫较体液免疫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抗小鼠L3T4、Lyt2单克隆抗体检测小鼠脾细胞中TH、Ts数,3H-TdR掺入法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及白细胞介素2活性测定的方法,对经口接种卫氏并殖吸虫囊蚴小鼠及感染此虫并接受白细胞介素2治疗的小鼠进行了细胞免疫功能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感染小鼠脾细胞中TH减少、Ts增多,TH/Ts比值降低。刀豆素蛋白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受抑制。白细胞介素2诱导及活性测定中,靶细胞掺入的cpm值降低。提示卫氏并殖吸虫的感染可使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紊乱、降低。接受白细胞介素2活性水平高于感染组,接近正常对照组;提示白细胞介素2对增强感染卫氏并殖吸虫的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Lentinan,Lent)对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17XL)感染BALB/c小鼠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调节效应。方法对Py17XL感染的BALB/c小鼠进行不同时间点的Lent预处理,动态观察用药后各组感染小鼠原虫血症水平和生存率;于感染后第0d、1d、3d和5d分别提取小鼠脾细胞,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L-12、IFN-γ的分泌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药物未处理组相比,感染前15d 1mg/kg Lent用药组显著降低感染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提高生存率;明显增强Th1型免疫应答中关键细胞因子IL-12、IFN-γ的分泌水平,并提高NO含量。结论Lent预处理能够有效激发Py17XL感染的BALB/c小鼠Th1型细胞免疫应答的建立,提示调控免疫应答对于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免疫防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直接感染的C_(57)BL/6小鼠与免疫后再感染的同种小鼠,观察其脾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2活性及感染恢复期小鼠的脾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抑制与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及抑制性T细胞的增多有关,而不是由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缺乏所致。免疫因素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的白细胞介素2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而有效地提高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宿主保护性免疫建立的影响。方法用不同剂量氯喹或青蒿琥酯治疗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感染的BALB/c小鼠。待自愈组清除疟原虫后30d,用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和致死型)以及伯氏疟原虫再次感染。以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观察小鼠虫体血症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和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自愈组和各治疗组小鼠于初次感染早期均产生高水平IFN-γ,随之抗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升高,且无明显差异。对约氏疟原虫(非致死型和致死型)再次攻击小鼠均呈完全抵抗,少数出现低水平一过性虫体血症。而异种疟原虫攻击时小鼠全部感染并死亡。结论氯喹或青蒿琥酯不同剂量治疗不影响小鼠保护性免疫的建立和免疫记忆的维持,特异性IgG抗体是宿主抵御再感染主要的免疫效应分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约氏疟原虫(P.yoelii) 17XL感染DBA/2小鼠的免疫应答机制及免疫效应的动态变化。方法 1×106 P.yoelii 17XL感染的红细胞经腹腔接种DBA/2小鼠, 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2 (IL-12)、干扰素-γ( IFN-γ)、IL-4和IL-10的水平以及特异性抗体IgG水平。Griess反应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小鼠原虫血症、单核细胞百分率,观测其吞噬疟原虫现象。结果 感染小鼠第9天原虫血症高达46.9%,多数小鼠于感染后第20天左右自愈。感染后第6至16天,外周血查见有吞噬作用的单核细胞。感染后第1天起, IL-12水平开始升高; IFN-γ于第6天达最高水平, IL-4和IL-10分别于第9天和第15天达最高水平。脾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分别于第6天和第20天显著升高。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呈增高趋势,至第70天达最高水平。结论 Th1细胞的有效活化对遏制原虫血症和最终清除疟原虫具有重要意义。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单核-巨噬细胞对原虫血症的遏制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次报道感染抗氯喹‘NS’系小鼠血清对氯喹抗疟药效具有拮抗作用。将抗氯喹‘NS’系(抗性为20~30倍)和正常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株分别接种两组昆明株小鼠,另设一组无原虫感染的小鼠作对照。于接种后第5d自三组小鼠采血清,采血前检查前两组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3和22%,按无菌操作,自心脏抽血,将血液置于37℃使其充分凝固,析出的血清经1500~2000rpm离心5min后置于4℃保存备用。用感染‘NS’系小鼠血清(SMNS)、感染正  相似文献   

16.
NO在IL-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NO在IL 12诱导抗伯氏疟原虫 (P .b)感染免疫效应中的作用。 方法 每只BALB/c小鼠接种 5× 10 5个感染P .b的RBC ,分组后分别给予 5mg/dNO合成酶选择性抑制aminoguanidine、0 .0 3 μg/dIL 12和aminoguani dine联合IL 12处理。观察各组小鼠原虫血症变化及生存时间。感染第 5d收集小鼠血清进行NO水平测定。 结果 aminoguanidine联合IL 12处理组小鼠的原虫血症水平与单独IL 12组差异不明显 ,却使小鼠生存率显著降低 ;IL 12联合aminoguanidine处理组较单独aminoguanidine及感染对照组原虫血症达峰值的时间显著推迟 ,小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IL 12处理小鼠血清NO水平显著上升 ;给予aminoguanidine后的小鼠血清NO含量较低 ,与感染对照组水平接近。 结论 aminoguanidine能有效的抑制IL 12诱导的NO的产生 ,显著降低IL 12处理小鼠生存率 ,但对原虫血症水平无明显影响。因此 ,IL 12抗P .b感染的免疫保护作用部分依赖NO介导 ,且NO的作用可能并非是NO对疟原虫的直接杀伤。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日本血吸虫感染病人与正常人血清体外诱导小鼠白细胞杀童虫的作用,了解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在血吸虫感染宿主的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体外诱导小鼠白细胞杀童虫作用,日本血吸虫感染病人血清,无论是成人组还是儿童组,初次感染组还是重复感染组,均明显地强于正常人血清,表明抗血吸虫特异性抗体可以诱导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证明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体内存在着ADCC机制,该机制对于抵抗再次感染具有一定的作用,是日本血吸虫获得性免疫的重要组分.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系小鼠对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株BALB/c小鼠感染硕大利什曼原虫后,产生重症非自愈性病理损害;而C3H、CBA/J和C57BL/6等非敏感小鼠感染后只产生轻微病变并可自愈。有学者认为其机制是,敏感鼠对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免疫为Th2型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s)参与约氏疟原虫感染早期调控Th1型免疫应答的相关机制。方法用约氏疟原虫(致死型)感染对照组和anti-CD25 mAb注射组BALB/c小鼠,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感染后第0、3和5d制备脾细胞悬液,磁珠分选、纯化树突状细胞(DCs)并体外培养;ELISA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Griess方法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NO含量。结果两组小鼠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NO水平在感染后第3~5d均明显升高,但对照组小鼠IFN-γ和NO水平明显低于anti-CD25 mAb注射组小鼠。anti-CD25 mAb注射组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于感染后第3d达峰值,并于感染后第5d仍维持较高水平。相比,对照组小鼠DCs培养上清中IL-12的水平仅于感染后第3d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论Tregs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感染BALB/c小鼠早期可能通过抑制DCs分泌细胞因子IL-12来抑制Th1型免疫应答的有效建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疫苗(pCR3 1-S)诱导Balb/c小鼠(H-2d)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及其对稳定表达HBsAg的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P815 HBV-S)(H-2d)成瘤性的影响.方法肌肉注射DNA疫苗,背部皮下接种P815-HBV S细胞,观察成瘤情况,4h 51Cr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杀伤活性.结果DNA疫苗可以降低成瘤率,抑制肿瘤生长,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期,提高小鼠存活率.CTL细胞杀伤活性明显增加(P<0.001).结论DNA疫苗可以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对体内HBV感染可能具有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