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324例24h内发生的AMI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入院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它们与各种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二元回归分析提示AMI的患者中性粒细胞>7×109/L组,多表现为冠状动脉初始血流TIMI分级0级(P<0.002)、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死亡(P<0.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AMI在30d内发生死亡多见于年龄≥70岁(P<0.001)、合并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入院时中性粒细胞>7×109/L(P=0.01)的患者。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可能作为AMI预后的分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兆进 《医学综述》2014,(8):1482-148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发作期白细胞计数(WBC)与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发病<3 d的AMI住院患者187例,按WBC水平将其分为三组,WBCⅠ组(<10.0×109L-1)67例;WBCⅡ组(10.0×109L-115.0×109L-1)65例;WBCⅢ组(>15.0×109L-1)55例。测定各组cTnI及血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结果 AMI患者的cTnI及CK-MB水平随着WBC水平的升高而增高;WBCⅢ组的窦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显著高于WBCⅠ组和Ⅱ组(P<0.05)。WBCⅠ组、Ⅱ组、Ⅲ组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分别为16.4%、43.1%和100.0%,心律失常发生率随着WBC增多而升高,三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BC水平越高的AMI患者cTnI水平越高,心肌损伤越严重,也越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19例心衰患者按NYHA分级标准分为4组,进行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心功能Ⅰ、Ⅱ级组房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功能Ⅲ、IV级组与Ⅰ、Ⅱ级组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左室舒张末内径增大组与正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心功能减退的程度及左室重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WBC)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N)与住院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62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住院患者,在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静脉血检测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262例患者院内死亡47例(17.9%).饮酒可能降低AMI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随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增高,住院死亡率呈上升趋势,WBC≤10×109+个/L组与WBC>15×l09个/L组,N<0.8组与N≥0.9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越高,住院死亡率越高,白细胞计数及巾性粒细胞比率对判断AMI患者的病情危险性及预后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黄焰  张爱伦  杨毅宁 《新疆医学》2001,31(2):161-164
目的:探讨索他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c、QTd、影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干预作用。方法: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量入院时QTc、QTd,治疗组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观察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七天、第十天QTc,QTd的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MI患者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QTc、QTd无显著性差异(417.4±14.3ms vs 413.2±14.6ms P>0.05,66.2±11.6ms vs 67.4±14.3ms P>0.05);给予索他洛尔(80—160mg/d)干预后治疗组于2天时较对照组QTc显著延长、QTd明显缩短(437.8±17.7ms vs 429.6±16.4ms P<0.05;68.9±11.7ms vs 78.1±21.1ms P<0.05),并于7天时治疗组与对照组QTd差异最显著(48.2±14.7ms vs 59.1±13ms P<0.01);两组60例AMI患者中有18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d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92.2±19.2ms vs 65.2±19.4P<0.01);索他洛尔干预2周内治疗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6.6% vs 43.3%P<0.05)。结论:AMI后QTd显著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AMI后早期使用索他洛尔可使QT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并明确降低AMI后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表明了索他洛尔能够有效的缩小缺血后心肌复极化的高散度,有利于AMI患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和稳定,从而降低AMI猝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刘保存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5):2060-20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与AMI晚发室性心律失常(DVA)的关系。方法:128例AMI病人(男81例,女47例)中入院时心律失常组32例,无心律失常组96例。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第3周做心电图测量QTD。结果:AMI组QTD<60ms的82例中9.8%发生室性心律失常;>60ms而<100ms的37例中40.5%(15/37)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AMI病人治疗过程中QTD愈大,DVA发生率愈高。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2周)心率变异性(HRV)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LownⅢ级以上)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AMI患者,按修正Lown分级标准分类,分成2组:AMI组(23例,LownⅡ级以下)和恶性组(37例,LownⅢ级以上合并AMI),发病后第2周作Holter检查和HRV分析;另选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AMI组HRV多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AMI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组HRV明显低于AMI组。结论HRV的下降反映了AMI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与恶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 I)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观察272例AM I患者QTd结果及其衍变过程。结果QTd、JTd及QTCd在有室性心律失常组及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及Ⅰ~Ⅱ级室性心律失常组(P均<0.01);在心律失常死亡组亦高于心律失常生存组(P<0.05)。结论AM I患者QTd值越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程度愈严重,病死率亦越高。QTd可作为预测AM I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和血白细胞计数 ,尤其是与中性粒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97~ 2 0 0 2年间急诊收入院的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 ,统计入院时的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结果 重度中毒患者白细胞计数 >1 2× 1 0 9/L者占 89.7%,中性粒细胞计数>9× 1 0 9/L者占 92 .3%;死亡患者中白细胞总数 >1 4× 1 0 9/L者占 69.7%,中性粒细胞计数 >1 1× 1 0 9 L者占 73.9%。均明显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组。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正常者无 1例死亡。结论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了解中毒程度 ,判断预后及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患者白细胞增多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福  闭奇 《广西医学》2003,25(7):1120-1121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关系。方法 :测定 4 3例AMI患者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数 ,并与 4 3例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AMI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9 77± 8 4 1 )× 1 0 9/L比 (7 1 8± 5 2 7)× 1 0 9/L ,P <0 0 1〕 ;AMI组的中性粒细胞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 2 4± 2 4 5 )× 1 0 9/L比 (3 81± 1 36 )× 1 0 9/L ,P <0 0 1〕。结论 :白细胞增多与AMI关系密切。动态观察白细胞的变化 ,可能成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颅脑外伤后血糖与白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惠者血液中的血糖、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发生改变的程度与格拉斯哥(GC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1年4月至2002年12月急诊收治的192例颅脑外伤患者末梢血,检测血液中血糖浓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并按GCS评分分为轻、中、重3组。结果:随GCS评分的降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升高越明显,具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颅脑外伤后血液中的血糖浓度、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可作为判断颅脑外伤严重程度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MI)患者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反映患者预后。从 AMI 患者白细胞计 数升高的机制、白细胞计数与 AMI 再灌注治疗、白细胞计数与 AMI 梗死面积、中性粒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关系、中 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与 AMI 预后的关系、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与 AMI 预后的关系、单核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关系 几方面对白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 AMI 早期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早设法降低白细胞 数量及功能,对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减少合并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2):29-31+3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根据术后48 h患者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174例)与观察组(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26例)。比较两组间相关资料,并筛查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影响单因素,然后对单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入院时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糖尿病和心功能Ⅳ级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入院时血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钾水平下降、血糖水平升高及心功能Ⅳ级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较多,临床需对高危型患者加以关注和干预,以避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86名拟诊ACS的胸痛患者,其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77例,非心源性胸痛(NC)41例,均在入院时即刻采血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AMI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高于NC组和UA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UAP组和NC组两组间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ROC曲线分析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ROC曲线均在参照线的左上方,两曲线下面积均为0.792(P=0.000),当白细胞计数为10.0&#215;109/L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36.8%,特异度为93.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75%时,诊断AMI的灵敏度为64.7%,特异度为89.1%。结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作为ACS早期诊断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课题拟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青藤碱对痛风性关节炎(GA)大鼠模型滑膜组织IL-6影响变化,探讨青藤碱治疗GA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青藤碱防治GA寻找和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SD大鼠60只,随机选出10只作为正常组,命名为Ⅰ组,其余50只采用尿酸钠诱导大鼠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于造模7 d后筛选出造模成功(关节炎指数大于4分)的大鼠共40只,随机等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命名为Ⅱ~Ⅴ组。Ⅱ组:双氯芬酸钾组;Ⅲ组:造模+低剂量青藤碱治疗组;Ⅳ组:造模+中剂量青藤碱治疗组;Ⅴ组:造模+高剂量青藤碱治疗组。分别给予Ⅲ组、Ⅳ组和Ⅴ组大鼠后肢大腿上1/3外侧肌肉注射青藤碱注射液15、30、60 mg/(kg·d),Ⅱ组每只大鼠给予双氯芬酸钾25 mg/(kg·d)灌胃给药,Ⅰ组每只大鼠给予1 mL/(kg·d)生理盐水同法注射。每天1次,连续21 d。观察GA大鼠踝关节肿胀程度,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滑膜悬液中IL-6含量;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G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IL-6 mRNA的表达。结果:(1)踝关节肿胀度比较:第7天时Ⅱ、Ⅲ、Ⅳ、Ⅴ组大鼠踝关节均出现严重肿胀,且Ⅱ、Ⅲ、Ⅳ、Ⅴ组之间关节肿胀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Ⅴ组踝关节肿胀程度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和21天时Ⅱ、Ⅲ、Ⅳ、Ⅴ组踝关节肿胀程度均有不同程度减轻,其中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Ⅳ、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Ⅲ、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4天时Ⅰ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天时Ⅰ组与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第21天时Ⅱ、Ⅲ、Ⅳ、Ⅴ组滑膜悬液中IL-6、IL-6 mRNA、关节液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含量比较:Ⅱ、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与Ⅳ、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Ⅳ、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与Ⅱ、Ⅲ、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藤碱能有效降低GA大鼠滑膜中IL-6的水平,抑制滑膜组织IL-6 mRNA的表达,减少关节液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含量,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恶性循环,从而对GA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时的白细胞数及其分类变化特征。方法在细胞计数仪上测定168例ACS及57名健康体检者的末梢血的白细胞数、分类,并计算各分类细胞的绝对数。结果ACS组的白细胞数升高,与对照组相比,P<0.001。在升高的白细胞中,主要是中性粒细胞的升高。在ACS中,男女两组的白细胞升高特征并无差别。结论ACS中存在白细胞升高,白细胞可能参与ACS发病过程,但ACS的白细胞数升高未见有性别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白细胞计数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白细胞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和稳定性心绞痛 (S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 35例AMI、40例UA和 42例SA患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值 ,并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统计。结果血白细胞计数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 <0 .0 1 ) ,后两者相比亦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中性粒细胞值AMI组明显高于UA组和SA组 (P <0 .0 1 ) ,而后两者相比 ,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AMI组、UA组与SA组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值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相关性 (P >0 .0 5)。结论 AMI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三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王晓霞   《中国医学工程》2014,(9):107-107
目的探讨AMI合并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因素。方法以近年治疗的126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分为A、B两组,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的既往病史及不良习惯、心电图是否出现Q波、性别、发病时间、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发病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I患者的发病时间、其中性粒细胞数与并发心律失常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在临床上对AMI患者诊治时,应密切注意中性粒细胞升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血糖正常的高血压病患者与健康正常人血清中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浓度的变化,探讨炎性反应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Ⅰ、Ⅱ、Ⅲ级血糖正常的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50例,测定其血清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浓度。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Ⅲ级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中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高血压Ⅰ、Ⅱ级患者,但高血压Ⅰ级与Ⅱ级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有慢性低水平炎症反应,且炎性因子浓度与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