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方法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病人102例进行随访,其中介入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组62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8.1%,再住院患者分别为7.5%和12.9%(P〉0.05);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和9.7%,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10%和16.1%(P〉0.05),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100%和98.4%(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通过积极的药物治疗与护理与介入组疗效相当,易为患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长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患者202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99例,药物治疗组103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 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1%和34.4%,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6.7%和38.6%;4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7%和38.2%,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4.6%和47.0%,4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95.6%和90.4%;介入组心功能优于药物组(P〈0.05),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年及4年随访时介入与药物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5%和54.5%,31.0%和59.1%,再住院率分别是31.0%和59.1%,32.0%和67.1%;4年时生存率为91.5%和84.7%;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介入组和药物组预后差别不大,对于前壁心肌梗死长期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尤其在生存率上和心功能保护方面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药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长期疗效。方法:对114例患者进行随访,了解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6%和16.7%,再住院率分别为13.6%和33.3%;3年随访时介入纽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2.1%和22.9%,再住院率分别为16.7%和33.3%.生存率分别是98.5%和95.8%。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更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前壁心肌梗死介入与药物治疗长期疗效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长期疗效与护理。方法对治愈出院的83例病人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再住院率、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等。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5%和53.5%,再住院率分别为30.0%和58.1%;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0.0%和58.1%,再住院率分别为30.0%和65.1%;介入组心功能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92.5%和83.7%。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军区总医院2009年1~12月治疗的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112,随机分为药物组及介入组,每组各56例。介入组给予介入法治疗,药物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住院情况和生存情况以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①介入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26.8%(15/56),药物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为76.8%(43/56),介入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介入组患者再住院率为30.4%(17/56),生存率为96.4%(54/56);药物组患者再住院率为83.9%(47/56),生存率为89.3%(50/56),介入组患者再住院率低于药物组,且介入组生存率高于药物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介入组治疗后心功能≥3级比例低于药物组,心功能〈3级比例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和再住院率,改善心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心肌梗死介入与保守治疗长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与保守治疗长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对上述两种方法治愈出院的病人182例进行随访研究,其中介入治疗组89例,药物治疗组93例,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阿住院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1%和34.4%,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4.7%和39.8%;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药物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9%和37.6%,需再住院患者分别为25.8%和43.0%,3年时介入组和药物组生存率分别是96.6%和91.4%;介入组心功能优于药物组(P〈0.05)。其中前壁心肌梗死1年、3年随访时介入与药物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7.5%和53.5%,30.0%和58.1%,再住院率分别是30.0%和58.1%,30.O%和65.1%。3年时生存率为92.5%和83.7%。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明显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明显降低心脏事件发生率,减少再住院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下壁心肌梗死病人介入组和药物组预后差别不大,对于前壁心肌梗死长期结果显示介入治疗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尤其在生存率上和心功能保护方面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方法将不稳定心绞痛患者89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组(n=52)和介入组(n=37)。介入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入院后2~5天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行血管重建术。随访患者的心源性病死率和(或)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率(主要终点)、心绞痛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次要终点)。结果介入组心源性病死率和(或)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5.41%)与药物组(13.46%)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心绞痛复发率(16.22%)和再次血管重建率(13.51%),明显低于药物组(分别为48.08%、40.38%,P均<0.01)。结论介入治疗可减少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复发率和再次血管重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病房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共536例,分为药物保守治疗组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介入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于入院1~10 d行冠状动脉造影,据结果施行介入治疗术.随访患者1~24个月的心绞痛复发率、再次入院率和再次介入治疗率或血管搭桥术(次要终点),以及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主要终点).结果 260例病人施行介入治疗,276例病人接受药物治疗.在1~24(1,6,12,24)个月随访中,介入治疗组的心源性死亡和(或)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2%:4.7%,1.2%:5.8%,1.9%:5.4%,1.5%:6.9%,P均<0.01);心绞痛复发率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6.1%:20.3%,10%:35.5%,11.9%:40.6%,13.5%:44.6%,P均<0.001);再入院率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5%:18.5%,8.1%:32.6%,10.4%:37.3%,10%:42.1%,P均<0.001);再次接受介入治疗或血管搭桥术的病人在介入治疗组亦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1.5%:5.8%,2.3%:8.0%,3.1%:6.5%,3.5%:8.3%,P均<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显著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优于传统的药物治疗,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雅锋 《当代医学》2011,17(30):10-11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绞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长期疗效。方法本院收治的1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组(n=100)给予标准化的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组(n=50)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访12~56个月,以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分别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进行复查,介入治疗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再发心绞痛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5),两组的心血管性死亡率、心肌梗死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进行生活质量评分,介入治疗组患者的SAQ评分情况显著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心绞痛的疗效优于药物治疗,能够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心绞痛再发率、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延迟介入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对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58例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PTCA组28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0.0%,住院1~2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artery,IRA)均为前降支,并成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残余狭窄<10%;非PTCA组30例,静脉溶栓再通率53.3%,内科保守治疗。测量两组随访期3月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平均住院天数和随访6个月期间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和临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住院和随访期间结果显示,PTCA组比非PTCA组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临床心功能明显改善,LVEF提高(P<0.05)。结论延迟PCI较药物保守治疗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心绞痛和再次心肌梗死,降低死亡率,改善心功能和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联合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179例CHF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心功能分级分组,入院均检测NT-proBNP水平,住院期间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出院后1、3、6个月随访并收集再入院率,分析各组HRV各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对再入院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级别心功能病人NT-proBNP、SDNN、RMSSD、PNN50和HRV三角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心功能Ⅲ级与Ⅳ级CHF病人的NT-proBNP及HRV指标均显著高于心功能Ⅱ级(P < 0.01),心功能Ⅳ级显著高于心功能Ⅲ级者(P < 0.01)。心功能Ⅱ、Ⅲ和Ⅳ级CHF病人出院后1、3、6个月再入院率随着时间增加明显升高(P < 0.01),出院后同一时间再入院率随着心功能级别上升而显著增加(P < 0.01)。结论HRV各项时域指标联合NT-proBNP水平均对CHF患者再入院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琳  周长钰  尹力  张承宗 《医学综述》2013,19(10):1873-1876
目的评价国产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8月间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0例,根据其是否应用替罗非班[PCI术中静脉推注10μg/kg,继以静脉滴注0.15μg/(kg.min),维持36 h]分为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A组)71例,替罗非班心绞痛组(B组)45例,非替罗非班心肌梗死组(C组)32例,非替罗非班心绞痛组(D组)52例。所有患者随访1年,比较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心绞痛复发率及出血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四组基础临床状况及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再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及心肌梗死再发率显著低于C组(P<0.05),A组再发心绞痛患者所占比例显著低于C组(P<0.05)、与B组、D组无显著差异(P>0.05);③严重出血3例均发生于A组急诊PCI患者,A组轻度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三组,呈现了相对较高的发生率,但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及心绞痛的复发,但其可能增加急诊介入治疗的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疗养中心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现状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人825例,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无心血管事件组。收集2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825例老年高血压病人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0.42%(86/825),男女比例为1.53∶1,以70岁及以上为主(46/86,53.49%),包括心绞痛41例、急性心肌梗死24例、慢性心力衰竭13例、心源性死亡8例。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冠心病史、吸烟、饮酒、心率、脉压、收缩压(SBP)和尿蛋白、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纤维蛋白原(FIB)、血尿素氮、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载脂蛋白(ApoA)、肌酐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史、吸烟、饮酒和SBP、TC、TG、LDL、FIB、UA、Hcy、ApoA异常均为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疗养中心老年高血压病人心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衰弱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42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Fried量表进行衰弱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所有病人分为衰弱组和非衰弱组,分析老年高血压病人衰弱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衰弱的危险因素,随访病人的再入院情况,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衰弱与老年高血压病人再入院的关系。结果420例老年高血压病人中,衰弱组165例,占39.29%;非衰弱组255例,占60.71%,包括正常病人95例(22.62%)和衰弱前期病人160例(38.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衰弱组与非衰弱组病人在年龄、MNA-SF评分、MMSE评分、合并症数量、骨质疏松、冠心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心功能不全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在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压、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营养不良、认知功能下降、骨质疏松以及心功能不全均为老年高血压病人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衰弱组病人再入院率明显高于非衰弱组(51.52% vs 25.49%)(P < 0.01);多因素cox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衰弱、贫血、合并症数量≥5种以及尿蛋白阳性均与病人再入院相关(P < 0.01)。结论老年高血压合并衰弱病人的再入院风险要高于非衰弱病人,通过管理好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的调整治疗方案,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围手术期出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该院收治的10 67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PCI治疗。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发生出血将患者分为出血组(n =1 479)和无出血组(n = 9 19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随访1、6和12个月的终点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围手术期出血与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  出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无出血组患者,出血组患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比例、肌酐清除率均低于无出血组患者,出血组患者出院带药较无出血组阿司匹林比例低,西洛他唑比例高,出血组患者经然动脉途径介入治疗、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血管内超声的比例高于无出血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6和12个月出血组患者的总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无出血组患者,且出血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高于无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将无出血组作为对照,出血学术研究会≥2级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PCI围术期出血是冠心病患者术后12个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临床中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PCI围术期出血,以期改善冠心病患者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王成剑  刘东方  梅希  张学翠 《重庆医学》2012,41(20):2036-2037,2040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的治疗中,单纯内科治疗与内科联合介入治疗(CABG,PCI等)的预后回顾性研究。方法回顾性调查重庆市中山医院2001~2005年糖尿病合并心绞痛患者148例,内科治疗组68例,联合介入治疗组80例。评价5年内单纯内科治疗与联合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心绞痛、因心血管疾病(CVD)住院次数、心力衰竭等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联合介入治疗组的心绞痛、心律失常、因CVD住院临床事件显著低于单纯内科治疗组(P<0.05),而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年随访发现联合介入组临床预后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评价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进行心脏康复(CR)的安全性.方法 连续选取60岁以上CHF患者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n=35)和对照组(n=37),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严格按照指南进行治疗,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CR方案.随访12个月后全因死亡、心衰恶化再入院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1)12个月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全因死亡及心衰恶化再入院的发生例数降低(P<0.05);(2)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CHF患者进行CR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心衰恶化再入院病例,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无明显增加,对老年CHF患者进行CR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随访模式对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依从性及1年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连续3年在我院心内科成功接收PCI手术并置于支架的25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定期门诊随访调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进行定时电话随访调查,随访时间为1年。两组患者随访结束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调查问卷对随访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1年内抗血小板药物服用依从性。比较两组患者PC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和1年内再入院率。结果 PCI术后1年内随访调查发现,观察组中患者医嘱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抗血小板知识、及时就诊、按时复诊及自我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组靶血管重建、累积MACE发生率和再次入院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术后1年随访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期门诊随访联合电话随访能够提高患者冠心病支架置入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的依从性和降低1年再入院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