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知晓度,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指导和培训。方法2011年8月,自制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知晓度的调查问卷,利用护士参加医院集体培训的机会对158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70.3%的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知识主要来源于医院培训,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知识的内涵认识欠全面。②44.2%护士对留置针的规范化固定及冲、封管方法了解不充分,仅约1/3的护士了解留置针A-c-L维护法,规范维护管理知识掌握不充分。③护士对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认识欠深入,认为常见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与患者的血管有关(静脉炎占78.5%,渗出占83.5%,导管堵塞占81.0%)。④9%的护士发生针刺伤后不能正确处理,护士对针刺伤原因认识清晰,处理方法还需加强培训。结论临床护士对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欠全面性、系统性和专业性,需要对护士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才能使临床护士全面掌握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促进静脉输液治疗规范化和专业化,有效保障护理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2.
朱寿美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20):1547-1549
氯化钾是临床补液中的常用药物,而静脉补钾易致滴注部位疼痛,这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也成为长期困扰临床护理的一个难题。近年来,临床护理工作者针对如何缓解静脉补钾所致疼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景模拟在静脉输液操作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南通市通州医院60名护理专业实习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名,观察组采用情景模拟静脉输液操作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问卷调查和静脉输液操作考核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护生操作考核在评估、准备、流程、人际沟通、终末质量等5项指标得分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86.7%护生对此种教学方法予以认可。结论情景模拟教学可全面提高护生静脉输液操作技能和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弥补了实习初期护生临床实践机会欠缺的不足,有助于提高护生综合素质以及带教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深入探讨影响静脉输液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为卫生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北京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注册护士10名,均为女性,目前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具备静脉输液操作资质,现场考核均能准确完成手卫生"六步洗手法"。通过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采用持续比较的方式对资料进行比较、归类,形成主题。结果静脉输液护士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包括3个一级主题、8个次主题。护士主观因素包括从众心理、自我保护和侥幸心理;洗手设施和物品因素包括舒适度、便捷性和可及性;工作因素包括时间因素和情境因素。结论改革手卫生培训内容、改善手卫生设施的状况、改进手卫生监控方式等有助于提高静脉输液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科室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提高静脉输液护理质量。方法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所有患者的静脉输液治疗过程均在专项小组成员参与、指导下完成,分别于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和建立1年后对300例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为输液方式、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患者对输液治疗的满意度。结果建立静脉输液专项小组前后,患者输液方式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建立专项小组后,输液患者静脉炎、静脉外渗、输液相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下降,患者满意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科室建立静疗输液专项小组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是确保静脉输液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对护士站静脉输液监测系统认知与使用体验。方法 2016年5-6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使用输液监测系统的普外科病区1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中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应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通过访谈共归纳出5个主题,包括输液更安心、减少无效劳动、降低铃牌噪声、减轻陪护的压力、输液监控使用中的其他体验与感受。结论输液监测系统使输液过程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减少了输液过程的不安全因素,使护士的服务更加主动,从而拉近护患关系。但作为新生事物,网络设备稳定性评估、操作流程培训与患者沟通都需要跟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老年患者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了解的现状,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老年患者掌握静脉输液知识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老年病房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72例,对患者开展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并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于健康教育前及健康教育1周后调查健康教育前后老年患者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及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输液前、中、后的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教育前,得分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护士静脉输液的满意度亦明显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法,可以提高老.年患者对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老年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减少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门诊小儿静脉输液陪人焦虑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小儿陪人832名进行评估;收集小儿输液过程中发生的护士陪人矛盾实例和陪人一般资料。将所有资料进行Logisctic回归分析和最优尺度分析。结果患儿母亲、文化程度低者、对小儿疾病病情不清楚者、发生护陪矛盾者容易发生焦虑。结论小儿陪人焦虑与护陪矛盾有密切联系,了解小儿陪人焦虑发生原因,重点关注焦虑易发人群,做好心理护理,可减少护陪矛盾发生。  相似文献   

9.
海上船体摇摆对静脉输液操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海况下船体摇摆对静脉输液操作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程度,并提出针对船体不同摇摆度的应对措施。方法选用新西兰兔30只,随机编号;采用潜艇自由度操纵模拟器,模拟4种海况下船体摇摆0°、7°、12°、15°,由30名护士每人分别完成4种船体摇摆度下的兔耳缘静脉穿刺操作。结果船体摇摆小于7°时与陆基操作时间无差异(P>0.05);船体摇摆12°时操作时间明显延长(P<0.01);船体摇摆15°与陆基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船体不同摇摆度影响护理工作时效,应分别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连续静脉输液最小安全余液量的概念,为确定连续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最佳液体更换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对8名护士采用面对面小组深度访谈确定最小安全余液量标准;测量14种北京市目前使用的输液器,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建立最小安全余液量概念和评价标准。将2011年11月神经科病房收治每日输液4瓶以上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由护士指导使用最小安全余液量标准判断液体更换时机;对照组为常规健康教育组。比较每次更换液体时患者呼叫情况和护士判断结果:患者呼叫记为"是",未呼叫记为"否";统计护士更换液体时余液量等于、小于、大于安全余液量的比例,观察时间为14d。在患者进入本项研究后14d由第三方人员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对巡视环节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共更换液体2 992例次,其中研究组1 524例次,对照组1 468例次。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余液量小于、等于、大于安全余液量情况的发生率及静脉输液呼叫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研究组及对照组呼叫的例数中,余液量小于、等于和大于安全余液量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研究组余液量不足的178例中,患者呼叫占44.38%;对照组余液量不足的612例中,患者呼叫占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两组患者对静脉输液巡视满意度,研究组为(28.00±0.67)分、对照组为(24.85±1.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结论建立和应用连续静脉输液最小安全余液量概念可以提高静脉输液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护理风险,改善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老年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满意度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对护士输液技术满意度,以提出管理对策。方法对46例老年住院患者从认真查对床号与姓名、选择血管细心合理、一针见血、手法轻巧、告知药物的作用、操作熟练、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解释和交待注意事项、巡视输液情况、语言规范亲切等10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在告知药物的作用、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解释和交待注意事项、巡视输液情况等4个方面患者满意度较低。结论全程规范静脉输液操作与护理,以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对静脉输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对低年资护士相关知识、行为的影响。方法于2011年6月-2012年1月,在梳理静脉输液风险环节及内容的基础上,构建专业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课程,对76名低年资护士进行培训。采用自制“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知识测试”问卷及“临床护士静脉输液调查表”,评价培训前后低年资护士静脉输液风险相关知识、行为的改变。结果本组低年资护士培训后,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知识测试总分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前后,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穿刺1次成功、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敷贴维护、肝素帽消毒时间和力度方面的行为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留置导管敷贴类型选择、肝素帽消毒用物、静脉输液穿刺部位的选择、化疗药物穿刺部位及输液工具选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业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可以提高低年资护士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知识水平,改善其临床静脉输液风险相关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不同给药速率对胸腔镜术后静脉镇痛的有效性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12年1月2014年1月行胸腔镜手术的105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各35例,舒芬太尼的给药速率分别为3ug/h、4 ug/h、5 ug/h,在手术结束时即刻给予静脉连接PCLA泵,比较三组术后4 h、8 h、12 h、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药总量和不良反应。结果:B组和C组的VAS评分、镇痛泵的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药总量均明显低于A组(P0.05),但B组和C组无明显差异(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A组(P0.05),但B组和A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舒芬太尼4 ug/h的静脉给药速率可为胸腔镜手术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全闭环输液监测系统在临床输液工作中安全管理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本研究将我院内分泌科2019年1—3月收治的418例输液患者按收治时间段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为1月1日—2月15日收治的210例患者,观察组为2月16日—3月31日收治的208例患者。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人工输液监管方式,观察组实施全闭环输液监测系统,比较2组的输液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输液风险发生率(除静脉炎外),输液异常平均响铃次数和护士处理输液异常所花费的平均时间,引发护患输液纠纷发生情况均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统计观察组中全闭环输液监测器系统报警准确率为98.7%,器械故障发生率为1.0%。结论 全闭环输液监测系统在临床输液应用中效果显著,能促进病房输液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同伴主导的小组学习法(peer-led team learning,PLTL)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法在临床静脉输液治疗小教员专项护理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培训前期选取典型病例和设计相关问题,并提前下发给静脉输液治疗小教员。组建以同伴骨干为中心的研讨小组,围绕病例和问题开展多次研讨和操作技能培训。以培训前后静脉输液治疗小教员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作为近期培训效果评价指标,以培训前1周内及培训后6个月全院静脉输液治疗质量检查结果作为长期效果评价指标。结果培训后,静脉输液治疗小教员静脉留置针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6个月,全院输液工具选择合格率、穿刺成功率及冲封管方法正确率均高于培训前(P0.05),静脉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培训前(P0.05)。结论 PBL与PLTL结合教学法应用于临床静脉输液治疗小教员的培训能有效提高培训效果,提升静脉输液治疗小教员的综合能力及医院静脉输液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输注温热液体对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双侧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温热组和常温组。温热组患者44例,术中静脉输入温度为36.5~37.5℃的温热液体及库存血,并采用37℃恒温冲洗液进行术区冲洗;常温组患者44例,术中静脉输入备于手术室(室温为22~24℃)的常温液体及库存血,并用常温冲洗液进行术区冲洗。观察两组患者血糖浓度在术中各观察时间点的变化。结果随着手术进程,两组患者血糖增长趋势略有不同;温热组患者血糖浓度略低于常温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温热组患者高血糖发生率在术中2h、3h及术毕即刻均低于常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应用温热液体静脉输注可缓解双侧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应激性血糖的升高,且可能对减缓机体应激反应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注浓度较高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法,观察48例病人在静脉注射少量利多卡因时的疼痛程度,并与生理盐水相比较。结果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1)。提示静脉注射1%利多卡因3ml能明显减轻静脉给药引起的注射部位疼痛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hypothetical benefits of the IV2TM flow medical device. Background. Intravenous fluid administration is a standard hospital procedure with assumed inadequacies. The IV‐Event Study [Fraser N, Nel G, Snyman J & Wessels F (2004) IV‐EVENT Study: Intravenous Infusion Therapy – Management and Adverse Events. Data on File: Varori International (Pty) Ltd., Centurion, South Africa] quantified these inadequacies; The ‘Stargait’ intervention trial investigat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ossible cost‐benefit of the IV2TM flow. The IV2TM flow is intended for routine use with gravitational intravenous infusion sets. The IV2TM flow shoul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events and maintain a set flow rate. Method. Nursing staff assisted by study assessors captured relevant data. Consented patients were enrolled for the period of their prescribed infusions. Intervention. The Stargait Trial compared the treatment group (standard gravitational sets with the IV2TM flow) with the control group (standard gravitational infusion sets without IV2TM flow). The difference in observed events and the cost benefit derived from this were measured. Results. A total of 2387 drip hours were observed in 52 patients. The adverse event rates were: Control group (without IV2TM flow) 33·8%. The treatment group (IV2TM flow) 15·4%. This 55% reduction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069). Adverse event related monetary wastage (labour and consumables) is reduced by 76% for infusion bag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IV2TM flow).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s far as deviation in flow rate was concerned (p = 0·00818). The mean deviation of the IV2TM flow group was just more than 5 ml per hour. The standard line group had a mean deviation of more than 30 ml per hour. Conclusion. Gravitational intravenous therapy compromises quality of patient care. The Stargait Trial has proven the care‐effectiveness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the IV2TM flow. Relevance to clinical practice. The IV2TM flow improves quality of patient care and reduces associated wastage.  相似文献   

19.
采用心理诱导法行静脉输液121例,常规法静脉输液119例,并对二者静脉输液成功率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接受心理诱导患儿121例中,静脉输液成功率为98.3%;常规静脉输液119例,成功率为90.8%。经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提示采用心理诱导静脉输液法,可提高患儿静脉输液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指背静脉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指背静脉作为静脉输注途径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5具防腐尸体解剖并观察指背静脉的走行及外径,并在临床应用2000例次。结果:指背静脉有三级静脉弓,第三级静脉弓在近节指发出2条指背静脉干汇入手背静脉网,此段静脉行径较直、管径粗。临床上采用指背静脉输注,成功率达965%。结论:指背静脉适合行静脉穿刺及输注,但应局限于需长期输液的慢性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