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重视方剂的创新研制,大量积累方剂,对方剂进行收集整理是晋唐时期方剂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晋唐医家思想活跃,在方剂创新研制方面并不受张仲景方的约束。然而,晋唐时期方剂理论研究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2.
金元时期食疗养生方剂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时期,具有民族特色的营养食疗方剂得到了丰富和发展。《饮膳正要》、《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的食疗养生方剂有非常显著的特点,如:羊肉等羊品与香药等辛香药物配伍使用;保健饮料中糖和香药调剂配伍;丰富的药膳剂型;药膳配伍理论的总结等。金元时期的营养食疗方剂在中国药膳营养方剂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逐一探讨并分析方剂学概念中所蕴含的内容。认为目前通行的方剂学概念仍存在一些问题:概念中认为治法是方剂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实际情况是,方剂学并未对其展开研究,且治法也远超于方剂学范围;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中,"治法起源于方剂"说还是一个未经证实的假说;"治法指导方剂的组方与运用"或不存在,或不足够;而"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无实质性的方剂学研究学意义。尤其重要的是,概念中设计的"方剂理论"在各论中并未阐述,而只是解释已有的方剂。至于概念任务的"方剂运用",不但与相关课程有重复,且多有不一致之处。提出方剂学应是方剂内在机理的学问。在方剂的概念中,"组方原则,妥善配伍"是方剂所独有的内容。其中"组方原则"是配伍理论,"妥善配伍"是配伍的具体方法,"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都应在配伍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4.
方剂学科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医方剂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予以简要评述。指出方剂学多方面的进展已使传统学科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向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和实验为重要研究手段、以阐明古今复方功效、配伍的现代内涵、探索方剂运用规律以及创制高效新方、发展中药新药为主体目标的现代方剂学的方向转变。学科面临加快内涵建设、调整专业方向以及提高应用领域的研究水平等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方剂学科发展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学科传统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现代方剂学以计算机和实验为重要研究手段,熔理论方剂学、实验方剂学及临床方剂学于一炉。现代方剂学科模式的建立必将培育出新的知识增长点,丰富学科内涵,促进研究方向和专业课程的调整,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世纪方剂学科发展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两个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方剂学发展历史,总结方剂学演变规律,可以看出,在方剂的原始积累以及临床辨治思路上,呈现出如下两个鲜明的特征:从经验用方转向理论组方,从理法方药相脱节转向理法方药相结合,从辨病论治转向辨证论治,从方病对应转向方证对应,深入认识方剂学学术发展特点,对于准确把握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及配伍要点,透彻领会中药复方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试论《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素问》、《灵枢》所载方剂虽仅12方,但其方剂学的水准却是相当高的。方剂是各单味药经过配伍后产生的新的药效组合。由于古人有“方不轻授人”的保守思想,从而影响《内经》后期方剂的发展,直到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总结314首方公之于众,才使方剂配伍有了飞跃,因而被后世称为“群方之祖,众法之宗”。就制方理论而言,张仲景勤求灵素之古训而才有如此成就,因此探讨《内经》方剂气味配伍理论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从方剂学发展史角度对<内经>中的方剂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经>方剂结构简单,以辨病用方为主,方剂概念尚不十分完善.认为<内经>虽然不是方剂学专著,但其记载的方剂对研究西汉以前方剂应用状况及方剂学发展过程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方剂的实验研究目前研究方法较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方剂提取方法研究、方剂药理研究、方剂毒理研究以及方剂的化学成分研究等方面。方剂的提取方法研究观察了影响方剂效果的外在因素、方剂发挥最佳作用的提取方法;方剂药理研究从现代医学角度明确方剂的作用机制;方剂毒理研究拓展了对方剂的认识;方剂的化学成分研究对方剂发挥作用物质基础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方剂的实验研究结合了现代研究的手段与方法,对方剂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探索,拓展了对方剂的认识,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天津中医药大学于1958年建立之初即成立了方剂学教研室。如今天津中医药大学方剖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点,方剂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方剂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作为连接医药学理论和临床的桥梁,集中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天津中医药大学于1958年建立之初即成立了方剂学教研室。如今天津中医药大学方剖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点,方剂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方剂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2.
《医方考》中有484首方剂运用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理论加以阐释,其中64首方剂运用多种配伍理论进行论方。该文旨在统计并分析《医方考》在释方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剂配伍理论,为方剂学配伍规律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医方考》中有484首方剂运用君臣佐使、性味、归经、升降浮沉配伍理论加以阐释,其中64首方剂运用多种配伍理论进行论方。该文旨在统计并分析《医方考》在释方中所运用的各种方剂配伍理论,为方剂学配伍规律研究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方剂学的任务是通过一定数量常用方剂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运用方剂以及临证组方的能力,并为今后学习中医临床课程奠定基础。不可否认,现行的方剂学教学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作出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  相似文献   

15.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方剂实验课 ,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从传授知识为主 ,向培养能力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课学习 ,学生可以加强理解方剂学理论知识 ,提高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增强学习方剂学的兴趣和自觉性。1 编写适应本校教学条件的《实验指导》80年代以来 ,虽有一些高等中医院校先后开设了方剂实验课 ,并编印了《实验指导》 ,但目前尚未见有关方剂实验方法的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院方剂学教研室 ,根据方剂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实验室的设备条件等情况 ,编写了《方剂实验指导》 ,并用于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6.
方剂智能检索分析系统的构建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 ,人们收集古代药方均以卡片方式存储 ,这种存储方式工作量大 ,且不便于作统计分析 ,极大地影响了现有中药方剂文献的利用率 ,且不利于发掘古代中药处方潜在的规律。据此 ,本文将Web技术、数据库技术与智能检索技术相结合 ,构建基于因特网的中医方剂文献检索分析系统 ,为人们学习、应用方剂学知识提供最大方便。该系统利用方剂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影响方剂临床疗效的各种因素 ,寻找有效方剂 ,探索方剂配伍规律 ,为新药开发人员筛选中药提供借鉴 ,为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参考 ,并推动方剂学理论的发展。1 设计原则本系统的应用对象…  相似文献   

17.
朱旭阳 《黑龙江医学》2010,34(9):708-709
方剂配伍,是指在治法的指导之下,依据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组合成方。方剂通过配伍,可以增强药物疗效,调和药物偏性,监制某些药的毒性,亦可以适合复杂病情的需要。中医方剂配伍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方剂学理论的核心。是历代医家临床经验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方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简到繁的成长过程.所以研究方剂配伍理论的历史形成阶段可以加深对方剂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改进研究方法,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中医方剂配伍作用实验研究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方剂配伍作用实验研究展望樊巧玲(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部方剂教研室210029)主题词方剂十中药配伍,综述中医方剂的配伍作用,主要是指方剂中各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诸药组合成方后的整体综合作用,有关方剂配伍作用的研究是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早见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不断改进<方剂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方法巩固专业思想,突出配伍特点及组方方法,明确用方指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结果掌握方剂组方原则及应用规律.结论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助于专科生更好地掌握方剂的基本理论和组方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F0002-F0002
山西中医学院方剂学科是国内最早从事方剂学实验研究与方剂学实验教学的单位之一。王世民教授提出的实验方剂学为国内首创,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1年,率先在全国中医药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开展方剂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编写了《中医学基础实验教程》。此项目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