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携带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和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基因两者融合基因(CDglyTK)的重组腺病毒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影响,以探讨CDglyTK双自杀基因作用的最佳条件和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AdEasy系统构建携带CDglyTK双自杀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分别以10、20、40、80的感染复数(MOI)感染成纤维细胞,观察最佳感染效率的MOI,然后给予无毒的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c)和无环鸟苷(GCV),分别于给药后24、48、72h行MTT法检测,观察药物作用的最佳时间和最佳MOE。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纤维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重组双自杀基因腺病毒在MOI为20时感染成纤维细胞的感染效率大于95%;给药后48、72hMTT检测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48h,转染双自杀基因组的成纤维细胞在G1期的数量与未转染的数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纤维细胞被阻滞于G1期。结论重组CDglyTK双自杀基因腺病毒在MOI为20时能有效地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给药后48h是最佳的作用时间,成纤维细胞被阻滞于G期是CDglyTK双自杀基因影响其生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启动子驱动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血管内皮细胞及结直肠癌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质粒pAdEasy-KDR-CDglyTK和pAdEasy-CMV-CDglyTK在293细胞中包装、扩增后,体外感染表达KDR的ECV304、SW620细胞株和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观察其感染效率并以RT-PCR方法检测转基因细胞CDglyTK的表达,然后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氟胞嘧啶(5-FC)及更昔洛韦(GCV)处理,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结果两种病毒滴度均为2.0×1012pfu/ml。两种重组体对各细胞株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递增。RT-PCR方法检测发现:除感染AdKDR-CDglyTK的LS174T细胞外,感染AdCMV-CDglyTK的所有细胞及感染AdKDR-CDglyTK的其他两种细胞均有目的基因CDglyTK的表达。该体系治疗结果提示:(1)感染AdCMV-CDglyTK的所有细胞株和感染AdKDR-CDglyTK的ECV304、SW620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其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与前两者相比感染AdKDR-CDglyTK的LS174T细胞对前药不敏感(均P<0.001);(2)双自杀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的疗效(均P<0.001);(3)该体系旁观者效应明显。结论KDR基因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表达KDR的血管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通过热休克蛋白47重组质粒(HSP47 siRNA)和脂质体的混合液,对瘢痕疙瘩裸鼠动物模型的体内干预后,分析HSP47基因在瘢痕疙瘩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构建裸鼠瘢痕疙瘩动物模型,于第16天腹腔麻醉后在实验组瘢痕疙瘩内注射质粒、脂质体混合液0.25 ml,对照组裸鼠腹腔注射磷酸缓冲液(PBS)0.25 ml,原笼饲养,7 d回收标本,分别做mRNA水平检测,胶原蛋白水平检测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实验组 HSP47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总胶原含量,Ⅰ型胶原蛋白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也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RNAi技术,通过过HSP47 siRNA表达载体特异性沉默瘢痕疙瘩中HSP47基因表达后,瘢痕疙瘩中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均能得到明显抑制,表明HSP47基因具有促进瘢痕疙瘩生成作用,为抑制瘢痕疙瘩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重组腺病毒介导h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的影响,探讨IL-24基因对瘢痕疙瘩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用含有hIL-24基因的腺病毒载体感染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检测人正常皮肤及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的Bcl-2、IL-6和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瘢痕疙瘩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瘢痕疙瘩感染Ad.IL-24组的Bcl-2、IL-6和TGF-β1表达水平都低于腺病毒空载体组和瘢痕疙瘩组。结论:IL-24基因可抑制瘢痕疙瘩戍纤维细胞表达Bcl-2、IL-6和TGF—β1。  相似文献   

5.
CD-TK双自杀基因包含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和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能将丙氧鸟苷(GCV)及5-氟胞嘧啶(5-Fc)等无毒的前体药物转化成毒性药物,抑制RNA及DNA合成,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研究表明二者协同可以显著增强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1].而染料木黄酮具有弱雌激素作用,能够显著抑制前列腺癌(PCa)细胞的生长[2].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染料木黄酮和CD-TK双自杀基因联合应用对PCa的治疗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们通过构建以8400条人类基因的多聚酶链反应(PCR)产物为靶基因的基因微阵列芯片,筛选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中差异表达的基因,探讨这些基因与瘢痕疙瘩生物学特性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胞嘧啶脱氨酶(CD)基因和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SV-tk)基因对胆管癌细胞和胆管癌移植瘤的作用以及转染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基因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方法 MTT法比较双自杀基因系统作用下和(或)Cx43基因转染后QBC939细胞的细胞抑制率及旁观者效应. 前体药物应用前、后测量移植瘤的大小,判断自杀基因系统的作用和Cx43蛋白对旁观者效应的影响.结果 CD和HSV-tk基因在转染细胞中获稳定表达. mRNA和蛋白水平均显示CD tk Cx 细胞中Cx43的表达量增加. 自杀基因系统对CD tk Cx 细胞组和它生成的移植瘤组的抑制作用均比CD tk 细胞组高.结论 双自杀基因系统在体内、外对胆管癌细胞和移植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x43基因导入可明显增强旁观者效应和对肿瘤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成功制备的携带人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联合类固醇激素进行瘢痕疙瘩的动物实验研究,判断携带人Fa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与类固醇激素联合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方法构建瘢痕疙瘩裸鼠模型。使用Ad-Fas(B),Ad-Fas(T)两种构建成功的腺病毒注射及其它辅助治疗手段,实施针对植入裸鼠皮下的瘢痕疙瘩组织的体内治疗方案。通过大体观察,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检测瘢痕疙瘩组织块的变化。结果①单纯使用腺病毒注射后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仅轻度缩小。②前期注射Ad-Fas(B)或Ad-Fas(T)后,使用类固醇激素作为后续治疗因素,其瘢痕疙瘩组织块均明显缩小。③使用腺病毒治疗后,能有效地减少曲安缩松的使用,从而减轻类固醇类激素治疗的副作用。结论①裸鼠为免疫缺陷动物,所以该结果并不能否认病毒的直接治疗作用,在免疫性动物体内直接注射腺病毒的治疗效果尚无结论。②重组腺病毒Ad-Fas(B)及Ad-Fas(T)的瘢痕疙瘩基因治疗的动物实验为瘢痕疙瘩的治疗展示了一条全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的CD/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以下简称为AdKDR-CDglyTK)对胰腺癌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胰腺癌细胞系Capan-2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胰腺癌移植瘤模型.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组方法:Ⅰ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与前药5-FC与GCV;Ⅱ组:仅注射前药5-FC与GCV;Ⅲ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Ⅳ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重组腺病毒AdKDR-CDglyTK采用瘤体内多点注射,5-FC与GCV给药方法采用腹腔内注射的方法,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状况及肿瘤体积、瘤重、肿瘤生长抑制率、常规病理等指标;应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率,比较观察各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并对各组的肿瘤组织行RTPCR的检测,以了解有无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表达.结果 第Ⅰ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第Ⅱ、Ⅲ、Ⅳ组肿瘤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别.第Ⅰ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34.20±4.60)%,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0).结论 AdKDR-CDglyTK联合前药5-FC及GCV对人胰腺癌Capan-2细胞具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诱导裸鼠体内人胰腺癌Capan-2细胞的凋亡.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下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CD、HSV-tk共表达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FRH的杀伤作用,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在脂全Lipofectamine的介导下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wzheoCDglytk转导入包装细胞PA317,经G418筛选后培养产病毒的阳性克隆PA317/CD 细胞株,收集其病毒上清,转染FRH细胞,再次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双自杀基因的FRH/CD tk细胞株,用RT-PCR检测双自杀基因的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lourocy-tosine,5-Fc)或无环鸟苷(Gancicioir,GCV)后,用MTT法测定转基因组及未转基因组FRH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双自杀基因在FR细胞中可稳定表达,联合使合5-Fc和GCV对靶细胞增殖的杀伤作用及旁杀伤效应高于单独使用5-Fe或GCV.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自杀基因可有交往杀死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双自杀基因共表达较单一自杀基因有更强的抗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KDR启动子驱动CD/TK双自杀基因系统(AdKDR- CDglyTK)对肝癌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方法 将质粒pAdEasy-KDR-CDglyTK在293细胞内包装、扩增后,体外感染表达KDR的BEL-7402细胞株和对照组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株,并给予不同浓度的前药5-FC和/或GCV,观察该体系对不同细胞株的杀伤效应及其旁观者效应。结果 所得病毒滴度为2.5×10^12pfu/ml。两种细胞的感染率相似,其感染率随腺病毒滴度的递增而增加。RT-PCR方法 检测发现:感染AdKDR-CDglyTK的BEL-7402有目的 基因CDglyTK的表达,感染AdKDR- CDglyTK的LS174T细胞无目的 基因表达。表达KDR的BEL-7402细胞对前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不表达KDR的LS174T细胞对前药不敏感(F=750.03,P〈0.001)。融合基因的疗效优于任一单自杀基因(F=275.89,P〈0.05)。将感染腺病毒的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以不同比例混合培养,观察到该体系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 KDR基因启动子可调控双自杀基因系统选择性杀伤表达KDR的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双自杀基因对肝内胆管癌细胞HCCC-9810的杀伤作用,探讨肝内胆管癌的基因治疗方法。方法在脂质体的介导下将含有双自杀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wzlneoCDglytk导人包装细胞PA317,经G418筛选后大量培养产病毒的阳性克隆PA317/CD tk细胞株,收集病毒上清,转染HCCC-9810细胞,再次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表达双自杀基因的HCCC-9810/CD tk细胞株。用RT-PCR检测双自杀基因的表达。给予前体药物5-氟胞嘧啶(5-flourocytosine,5-FC)和(或)无环鸟苷(ganciciovir,GCV)后,用MTT法测定转基因组及未转基因组HCCC-9810细胞的存活率。结果双自杀基因在HCCC-9810细胞中可稳定表达,联合使用5-FC和GCV对细胞增殖的杀伤作用及旁杀伤效应高于单独使用5-FC或GCV。结论逆转录病毒介导自杀基因可有效杀死肝内胆管癌细胞,双自杀基因较单一自杀基因具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3.
Lu F  Gao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15):1058-1060
目的 研究携带人Fas基因的两种重组腺病毒对瘢痕疙瘩的体内治疗效果。方法 构建瘢痕疙瘩裸鼠模型,应用携带Fas基因的常规腺病毒Ad—Fas(T)和细菌内重组腺病毒Ad—Fas(B)注射及Fas单克隆抗体(FasMcab)辅助对植入裸鼠皮下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治疗。通过大体观察、常规病理及电镜观察检测瘢痕疙瘩组织的变化。结果 单纯使用腺病毒注射的瘢痕疙瘩组织块体积仅轻度缩小。前期注射Ad—Fas(B)或Ad—Fas(T)后,应用FasMcab作为后续治疗,瘢痕疙瘩组织块均明显缩小,HE染色证实瘢痕疙瘩组织结构遭到破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凋亡证据。结论 重组腺病毒Ad—Fas(B)及Ad—Fas(T)的瘢痕疙瘩基因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为瘢痕疙瘩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胞嘧啶脱氨酶基因 (CD)、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 (HSV tk)共表达对裸鼠人肝门部胆管癌皮下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 用转染有双自杀基因的包装细胞PA3 17产生的病毒上清 ,感染裸鼠肝门部胆管癌皮下移植瘤 ,给予前体药物 5 氟胞嘧啶 (5 FC) 5 0 0mg/kg体重和 /或无环鸟苷 (GCV ) 10 0mg/kg体重后 ,1次 /d ,共 10d ,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 结果 双自杀基因在裸鼠肝门部胆管癌皮下移植瘤中稳定表达 ,转基因组肿瘤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 (P <0 .0 1) ;CD tK / 5 FC GCV组、CD/ 5 FC组、tK/GCV组抑瘤率分别为 88.3 1%、63 .5 2 %、65 .0 5 %。双自杀基因组与单自杀基因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双自杀基因可明显抑制裸鼠肝门部胆管癌皮下移植瘤生长 ,较单一自杀基因有更强的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启动子驱动的CDglyTK融合双自杀基因系统(以下简称为AdVEGF-CDglyTK)对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并结合研究结果进行作用机制的分析.方法 采用培养细胞移植法,将人大肠癌细胞系Lovo细胞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建立裸鼠人大肠癌移植瘤模型.将20只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组方法:Ⅰ组,注射重组腺病毒AdVEGF-CDglyTK与前药5氟胞嘧啶(5-FC)/丙氧鸟苷(GCV);Ⅱ组,仅注射前药5-FC/GCV;Ⅲ组:仅注射重组腺病毒AdVEGF-CDglyTK;Ⅳ组,空白对照,不施加任何处理.结果 RT-PCR结果显示:仅在Ⅰ组、Ⅲ组扩增出融合双自杀基因CDglyTK的片段.表型及各项病理指标的检测均显示第Ⅰ组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较其他3组显著受到抑制,而第Ⅱ、Ⅲ、Ⅳ组移植瘤的生长情况无明显差异;第Ⅰ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为38.65%±4.20%,较其他3组显著增加(F=397.530,P=0.000);第Ⅰ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计数为3.08±0.79,较其他3组显著减少(F=34.081,P=0.000).结论 AdVEGF-CDglyTK联合前药5-FC及GCV在体内可明显抑制大肠癌肿瘤的生长.其机制有二:首先该治疗系统可诱导裸鼠体内人大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其次该治疗系统在体内可明显抑制裸鼠体内大肠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前消化系肿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结合化疗或放疗 ,但辅助治疗如对胰腺癌的化疗效果不理想。自杀基因治疗可以增强胰腺癌化疗疗效、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本文对胰腺癌自杀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自杀基因的基本概念自杀基因 (suicidegene)又称化疗敏感基因 (chemosensi tivegene)、化疗药物前体活化基因 (prodrugactivationgene) ,是存在于细菌或真菌中的一类基因 ,哺乳动物体内往往缺乏。自杀基因通过编码特异的酶 ,将一些低毒或无毒的前体化疗药物转化为具有毒性的代谢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广东人瘢痕疙瘩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核苷酸分型技术,以Traq限制性内切酶消化PCR扩增产物,对43例广东人瘢痕疙瘩及43例正常皮肤的TGF-β/Taq 等位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瘢痕疙瘩的C/C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皮肤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家族史瘢痕疙瘩患者的TGF-β/Taq基因型与无家族史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GF-β/Taq基因多态性与广东人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有瘢痕疙瘩家族史可能与TGF-β/Taq少见变异体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定位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的易感基因位点.方法 采集2个4代发病的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大家系51例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样.提取基因组DNA;假定Fas基因为该家系致病基因的候选基因位点.选取位于10q23.31上Fas基因周围共约10Mbp范围内与细胞凋亡障碍有关的已知基因相邻的微卫星标记D10S1687、D10S1765、D10S1735和D10S1562,对这些微卫星位点进行PCR扩增,产物片断基因分型,再进行连锁分析.结果 在重组率θ=0~0.5时,这些微卫星标记的两点LOD值绝大部分都小于1,排除连锁关系存在.结论 研究发现中国汉族瘢痕疙瘩家系易感基因位点不在染色体10q23.31区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高温响应因子A1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 PCR、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高温响应因子A1的表达情况,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瘢痕疙瘩中高温响应因子A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显著升高。加入重组人高温响应因子A1共培养可显著提高转化生长因子β1活化水平与SMAD2磷酸化水平。结论高温响应因子A1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通过调节前体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活化来参与瘢痕疙瘩的形成,高温响应因子A1有促进瘢痕疙瘩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姜黄素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作用,以寻找治疗人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方法:体外培养人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别应用MTT比色法和羟脯氨酸比色法检测姜黄素作用后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变化。结果:和对照组相比,姜黄素能够显著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P<0.01)。结论:姜黄素具有体外抗瘢痕疙瘩的作用,可能成为治疗瘢痕疙瘩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