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病程2周以后,溶栓加抗凝和单纯抗凝临床效果比较。方法:将50例肺栓塞病程〉2周的病人分为A、B两组。A组用250ml。生理盐水加尿激酶200000~500000u,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连用7d,于停用低分子肝素钙前3d开始口服华法令,疗程6个月;B组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及华法令,方法同A组。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心脏彩超、肺通气灌注显像及螺旋CT检查的变化。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50%,B组总有效率为40%,两者比较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病程〉2周,小剂量溶栓加抗凝与单纯抗凝无显著差别,为减少出血风险选择单纯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治疗在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方法 2 0只小猪自体血栓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随机分2组,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加抗凝(A组10只)、局部溶栓不加抗凝(B组10只)。溶栓前、溶栓后2h测肺动脉收缩压(SPAP)、股动脉收缩血压(SABP)、心率(HR)、心输出量(CI)、血气分析(PaO2 、PaCO2 、pH)、纤溶酶 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结果 两组SPAP、CI、PaO2 、PaCO2 、PAP、DD、NO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 <0 0 5 ) ,A组的SPAP、PAP的变化较B组的变化更显著(P <0 .0 5 )。结论 肺栓塞治疗中,局部溶栓加抗凝的疗效优于单纯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3.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欧宗兴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9):1614-1616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率、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对本院39例诊治为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栓塞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常被误诊为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D-二聚体大于500μg/L者占92.3%,血气分析P02〈80mmHg占89.7%,螺旋CT肺段动脉以上动脉血栓者占79.5%。溶栓加抗凝治疗组有效率为81%,单纯抗凝治疗组有效率为66.7%。【结论】肺栓塞易漏诊和误诊,血气分析、D-二聚体、UCG可作为急性肺栓塞的初筛检查指标,溶栓加抗凝疗法治疗PE优于单纯抗凝疗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方法:尿激酶2万U/kg溶栓,待凝血活酶时间或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恢复到基础值的1.5-2.0倍以内,开始给予肝素100mg,静脉滴注,1次/d,用肝素后3天,口服华法令3mg,1次/d,据凝血酶原活动度调整华法令剂量,使PTA维持在30%-40%或PTT在16-20s,持续服用约6个月。结果:溶栓加抗凝治疗者临床症状改善,核素肺灌注扫描总有效率,联用组为60%,单用组为10%,超声心动脉动脉收缩压比较,联用组为60%,单用组为1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加肝素抗凝是治疗急性肺栓塞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危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尿激酶溶栓治疗组(A 组)和抗凝治疗组(B 组),每组36例患者。A 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序贯为抗凝治疗;B 组给予单纯抗凝治疗(方法同 A 组后续抗凝方案),治疗1周后复查两组肺动脉压力、心脏彩色超声、CT 肺动脉造影(CTPA)、血气分析、脑钠肽、肌钙蛋白等指标,评价小剂量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两组治疗1周后鼻腔、阴道、内脏出血及死亡情况,以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 A 组总有效率达88.9%(32/36),明显高于 B 组的总有效率75.0%(27/36)(P <0.05);治疗后的动脉血气分析中 PaO2的升高及肺动脉收缩压的降低,A 组明显优于 B 组(P <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中危急性肺栓塞患者,疗效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抗凝治疗对中危肺栓塞患者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的中危肺栓塞患者65例,按照入院时病程界限划分,共有39例肺栓塞患者病程在70 d以内(A组),26例肺栓塞患者病程超过70 d(B组)。入院时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肺动脉平均压及D-二聚体检查,住院期间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抗凝治疗,治疗后复查时再次测定患者肺动脉平均压并作为对比指标。结果:A组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B组肺动脉平均压无明显下降(P0.05);A组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病程70 d以内中危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显著升高,接受抗凝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下降;而病程超过70 d者D-二聚体升高不明显,且抗凝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压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共计12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三个组,A、B、C各40例,A组患者给予噻托溴铵治疗,B组患者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C组患者给予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治疗三个月后,观察分析比较其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评分。结果治疗三个月后,A组和B组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肺功能、6min步行距离和呼吸困难评分与A组和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显示C组治疗效果优于与A组与B组。结论我院的临床实践说明噻托溴铵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要优于单纯使用噻托溴铵或者沙美特罗替卡松的疗效,此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误诊原因的分析。方法:对我院肺栓塞患者59例随机分为对症治疗组、单用抗凝组和溶栓加抗凝组。对症治疗组仅用吸氧、抗感染、纠正心衰、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溶栓加抗凝组和单用抗凝组分别给予溶栓、抗凝治疗和单纯抗凝治疗。结果:溶栓抗凝组优于单用抗凝组,单用抗凝组和溶栓抗凝组均明显优于对症治疗组。结论:对急性肺栓塞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素娴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835-283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的效果。方法:将1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结合组(A组)62例,西药组(B组)62例,两组均予以酮替芬和氨茶碱西药治疗,A组加用脱敏止咳中药。结果:治疗后6个月肺通气功能测定A组优于B组,近期疗效(咳嗽症状消失时间)和随访2 a的远期疗效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肺功能测定证明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抗凝与溶栓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的变化。方法 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48例,其中15例行溶栓治疗(溶栓组),33例行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抗凝组),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溶栓组治疗前后肺泡气一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a)O2可作为早期诊断肺栓塞及溶栓后再通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1.
溶栓疗法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危及生命的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它可迅速而持续减轻肺血管阻塞和肺动脉高压的作用,溶栓后使得肺血管再通,肺血液灌注恢复,不仅有助于降低急性肺栓塞的病死率厂还可防止再栓塞。但经静脉和经肺动脉溶栓的疗效比较国内未见报道,而国外的报道结果不一致。本试验初步探讨尿激酶经静脉和经肺动脉溶栓治疗肺栓塞疗效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E)中危组的溶栓与抗凝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APE中危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溶栓联合抗凝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及血清肌钙蛋白I(cTnI)、脑利钠肽(BNP),测定两组右心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主肺动脉径(PA)、肺动脉收缩压(PASP),并观察治疗后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PaO_2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 Tn I、BN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RVED、PA、PASP均低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E中危组患者采用溶栓联合抗凝或单纯抗凝治疗,均可明显改善PaO_2、cTnI、BNP水平及右心功能,但前者整体疗效更好,不良事件没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吴琦  陈光瑾  钟殿胜  王燕 《临床荟萃》2001,16(9):399-399
肺栓塞是常见病、多发病。美国的发病率在心血管病中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占第 3位 [1 ]。病死率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因此 ,早期确诊和及时治疗是十分关键的 ,1年来我科诊治肺栓塞 12例 ,分别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选我科住院患者 12例 ,按照全国急性肺栓塞尿激酶溶栓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工作手册的规定 ,将其分为溶栓 +抗凝组和单纯抗凝组。其中溶栓 +抗凝组 5例 ,男 4例 ,女1例 ,年龄 2 4~ 70岁 ,平均年龄 47.80岁。单纯抗凝组 7例 ,男 3例 ,女 4例 ,年龄 19~ 75岁 ,平均年龄 6 0 .14岁。患者具有…  相似文献   

14.
肺栓塞病人行溶栓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桂梅  孙娟娟 《护理研究》2005,19(6):1063-1063
肺栓塞(PTE)是指血栓堵塞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引起肺动脉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我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共收治PIE病人59例,其中19例行溶栓加抗凝治疗,有效率达97%。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肺栓塞性肺高压局部溶栓和全身溶栓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与外周静脉全身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只小猪自体血栓注入建立急性肺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模型。随机分成两组:经导管肺动脉局部溶栓(A组10只),外周静脉全身溶栓(B组10只)。溶栓前、溶栓后2h测肺动脉压,肺动脉收缩压(PASP),心率(HR),心输出量(CI),血气分析(PaO2、PaCO2、pH),纤溶酶_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一氧化氮(NO)。结果两组肺动脉压、CI、PaO2、PaCO2、PAP、DD、NO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变化(P<0.05),A组的肺动脉压、PaO2、PaCO2、PAP的变化较全身溶栓组B组的变化更显著(P<0.05)。结论肺栓塞治疗中局部溶栓的疗效优于全身溶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危险因素肺栓塞(PE)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2013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呼吸科诊治的45例PE患者进行研究,根据其危险因素分为短暂危险因素组(A组)、持续危险因素组(B组)及危险因素未明组(C组),观察各组抗凝治疗3个月的治愈率、治疗前后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抗凝治疗3个月后A、B、C各组治愈率分别为81.3%、0与14.3%。治疗前后比较,A组呼吸困难(87.5%vs.12.5%)与胸痛(50%vs.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呼吸困难(85.7%vs.14.3%)、咯血(35.7%vs.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各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比较,A组肺动脉收缩压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肺动脉收缩压与CT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危险因素PE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疗效不同,除短暂危险因素组疗效显著外,其余各组多数未治愈,应3个月后复查相关检查,根据结果适当延长抗凝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灌注/通气显像对评价肺栓塞溶栓治疗的价值. 方法 43例肺栓塞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及3个月进行肺灌注/通气显像,评价溶栓治疗效果. 结果 43例患者共观察到421个受损肺段.溶栓治疗后1周复查,199(47.3%)个受损肺段恢复正常;3个月后复查231(54.9%)个受损肺段恢复正常(P<0.05).溶栓前病程≤1周组受损肺段恢复正常数高于病程>1周组(P相似文献   

18.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系静脉或右心腔内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所致的疾病,急性肺动脉栓塞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极高,是常见的血管病急症,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必须及时、有效地诊治,否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溶栓抗凝是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的主要手段,临床验证其安全有效,正日渐普及和规范。通过我科对一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进行溶栓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38例肺栓塞临床诊治体会,说明正确认识该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肺栓塞的发生,男、女发病率的几乎为1:1,随年龄和危险因素的增加,PE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是一种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的潜在的致死性疾病,容易误诊和漏诊。本组病人的初诊误诊率为34.2%。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在70%的病人中出现。放射性核素肺扫描、肺血管造影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螺旋CT诊断肺栓塞有逐渐取代肺血管造影一金指标趋势,D二聚体有排除诊断价值。本组病人,溶栓治疗死亡率5.6%,单纯抗凝治疗死亡率18.6%,对症治疗死亡率50%,接受溶栓治疗患者中90%在12-48h内症状改善、血氧明显增加,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断意识是减少漏诊、误诊的关键,早期积极的溶栓或抗凝治疗,尤其是对栓塞面积大、有血液动力学改变的病人予以抗凝治疗是治疗成功,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在采用阿托品及相关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单纯西药治疗。结果:近期疗效治疗组显效27例,有效13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分别为17例、13例和75.0%。2组近期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组在提高心率、改善心电图及血液流变性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远期疗效显示:停药6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为14.3%,对照组为47.5%,2组远期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