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骶管囊肿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洪  储辉  陈君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6):1477-1479
骶管囊肿是指发生于骶管内的囊性病变。Tarlov1938年首次在30例尸体解剖中发现,后来片冈治(1972年)将其统称为骶神经根囊肿。由于现今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完善,特别是MRI的应用,使得本病的诊断率明显提高。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腰腿痛患者的MRI报告中提示骶管囊肿的  相似文献   

2.
Tarlov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8年,Tarlov在30例终丝标本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经周围囊肿的存在,其中5例的骶神经后根处还可见到多发的硬膜外囊肿.组织学检查表明这些囊肿位于脊神经后根与神经节交界处、神经内外膜之间.囊肿或围绕整个神经根或位于神经根内部而被受压的神经根所包绕.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Tarlov囊肿的成因、分类、自然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拟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3.
Tarlov囊肿     
1938年,Tarlov在30例终丝标本的研究中发现了神经周围囊肿的存在,其中5例的骶神经后根处还可见到多发的硬膜外囊肿.组织学检查表明这些囊肿位于脊神经后根与神经节交界处、神经内外膜之间.囊肿或围绕整个神经根或位于神经根内部而被受压的神经根所包绕.半个多世纪以来,关于Tarlov囊肿的成因、分类、自然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拟就这方面的进展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4.
骶管神经根囊肿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骶管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经MR或CT确诊为骶管神经根囊肿38例,手术治疗15例,分析囊肿与症状的关系和手术方法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症状消失,12例得到1-5年随访,未见复发,结论:骶管神经根囊肿临床症状与神经根是否受到骨性卡压有重要关系,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囊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生物蛋白胶治疗骶管囊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的疗效。[方法]2000年2月~2006年6月,对16例骶管囊肿患者,在CT引导下定位,用腰穿针经骶孔进入囊肿内,抽出囊内液后,注入医用生物蛋白胶。[结果]16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年,患者术后腰骶部疼痛及骶神经根症状明显缓解,MRI显示囊肿消失,无复发。[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黏合剂治疗骶管囊肿,疗效满意,微创操作,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手术治愈 1例骶管的多发性硬膜外囊肿 ,神经根袖与硬膜腔相通 ,双侧骶 1 -骶 3 呈对称性梭状囊肿出现 ,随体位变化而忽大忽小 ,在神经根袖的起始形成一个狭窄的“瓶颈”状报道如下 :女性 ,70岁 ,腰及右下肢串痛 2年 ,加重 2月 ,且出现左下肢胀痛 ,站立 ,咳嗽 ,大便时呈现典型的坐骨神经放射痛 ,至足背 ,足底 ,卧床时症状明显减轻 ,腰椎 X线片未见侧弯及隐性裂 ,下腰段 CT仅见腰 5骶椎管明显宽大 ,MRI检查 :骶管内囊肿 ,占据骶 1 -骶 3间隙 ,骶板明显变薄。体检 :营养中等 ,不能自已下床 ,站立时右下肢如电打样串痛 ,左臀部及大腿胀痛 ,腰…  相似文献   

7.
Tarlov囊肿特征性组织学表现为囊肿壁内有神经纤维或囊腔内本身存在神经纤维.囊肿的起源还存在争议,研究表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都存在可能.Tarlov囊肿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临床症状多样,主要是相应神经根受压所致神经根性症状.对部分有神经症状的患者需行手术治疗,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骶管囊肿的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月,显微外科治疗骶管囊肿43例,后正中切口行椎板切除或椎板切开保留回置,显微镜下行囊肿漏口修补、神经根松解、神经根袖状成形缝合或漏口缝扎、切断外终丝,小囊肿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电凝塑形,明胶海绵、止血纱与人工硬脊膜材料或椎旁肌肌肉瓣填充骶管内残腔。结果行神经根袖状成形25例,其中合并小囊肿予以囊壁电凝塑形2例;囊肿漏口缝扎17例,其中9例行外终丝切断;臀大肌肌皮瓣填充1例。椎板切除28例,椎板回置15例。手术时间82~300 min,中位数161 min,术中出血10~300 ml,中位数50 ml。随访6~27个月,中位时间15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降低[中位数6分(0~10分)vs.0分(0~8分),Z=-5.230,P=0.000],JOA评分显著升高[21分(4~28分)vs.28分(20~29分),Z=-5.314,P=0.000]。治愈19例(44.2%),显效12例(27.9%),有效4例(9.3%),无效8例(18.6%),总有效率81.4%(35/43)。结论依据囊肿类型采取分类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骶管囊肿微创、安全,能够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及神经功能,囊肿漏口的处理和神经根松解是治疗的关键,应早期治疗以恢复骶管正常解剖学形态。  相似文献   

9.
腰骶神经根及其周围解剖与受压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陈雄生 《颈腰痛杂志》1996,17(3):185-188
腰骶神经根及其周围解剖与受压机制陈雄生综述贾连顺审校腰骶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到椎间孔外口所经过的骨纤维管称为腰骶神经根管。多种原因可使神经根管形态和容量改变导致神经根及其营养血管受压,引起腰腿痛,临床上称为神经根管狭窄症。全面了解腰骶神经根及其周围解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采取手术治疗骶管囊肿12例.结果 术前骶管囊肿所引起的骶神经压迫症状消失.优8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3.3%.结论 手术治疗骶管囊肿是有效的治疗方法,MRI检查是诊断骶管囊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1.
骶神经根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了68例骶神经根囊肿的MR(35例)、CT(16例)、脊髓造影(29例)、X线平片等影像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结果:本病的临床特点是腰骶部疼痛伴骶神经压迫症状;CT扫描和X线侧位平片有的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骶骨椎板变薄、骶管扩大。MRI在T1加权像囊肿呈低信号,T2加权像囊肿呈高信号,表现为长T1和长T2信号。脊髓造影显示骶神经根有造影剂囊状充盈。其影像学表现与其手术所见一致。椎板减压、囊肿切除疗效显著。结论:脊髓造影和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扫描对骶骨侵蚀性改变显示较清楚,但由于受扫描范围的限制和囊肿大小的影响易发生漏诊。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如有条件可在CT引导下定位穿刺,囊肿内注入医用人血纤维蛋白胶行栓塞和粘贴术。  相似文献   

12.
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骶神经根周围囊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诊断22例骶管内神经根周围囊肿患者。对有明显症状的16例进行手术治疗。行病变部位后路椎板减压,13例囊肿切除,3例囊肿大部分切除,9例硬膜破裂神经根裸露采用胶原蛋白海绵覆盖。结果 MRI检查显示出椎管内神经根囊肿的形态,CT显示骶骨压迫性改变。1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2年9个月,患者术后腰骶疼痛、间歇跛行、骶神经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无感染病例,2例脑脊液漏1周内愈合。结论 骶管内神经周围囊肿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MRI是最好的诊断方法,采用手术摘除囊肿和胶原蛋白海绵覆盖治疗,其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骶神经根囊肿引起的腰腿痛临床并不多见 ,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易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或肿瘤等 ,随着影像学— MR检查方法的普及 ,本病的诊断率得以提高。本文对 6例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治疗方法作一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例 ,男 2例 ,女 4例 ,年龄 2 1~ 5 2岁 ,病程 3个月~ 4年 ,骶 1 神经根囊肿 2例 ,骶管内神经根囊肿4例。1.2 临床表现 腰骶部疼痛 ,放射至大腿、小腿后侧 ,久站或行走加重 ,呈间歇性跛行 ,早轻晚重 ,休息后缓解。1.3 影像学改变  6例均行 X线、CT及 MR检查 ,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27例神经根囊肿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42~65岁,平均53.6岁。其中有7例保守治疗,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中13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残余部分缝合包绕囊内神经根;7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后用骶棘肌填塞交通孔。并对腰骶神经根囊肿的临床表现以及CT、脊髓造影、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扫描可见椎体后缘凹陷性压迹9例。脊髓造影显示神经根有囊状充盈11例。MRI显示囊肿在Tl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信号与脑脊液一致。结论:MRI对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对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行椎板开窗减压和囊肿摘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腰椎髓核摘除术中找不到突出物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术中找不到突出物17例的原因,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30~57岁,平均425岁。初次手术确诊14例,再次手术确诊3例。结果:定位错误2例,特殊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6例(极外侧型2例,游离型3例,硬膜囊内型1例),骶管硬膜外蛛网膜囊肿2例,腰骶神经根疾患2例,腰椎管内肿瘤2例,腰骶神经后根节卡压征1例,腰骶神经根解剖变异1例,其他罕见原因1例。结论:术前认真问病史,细致查体,有目的地选择影像学检查,术中再次定位,扩大显露,仔细探查是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漏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伴骶管囊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采取小切口开窗潜行减压髓核摘除及大部分切除、肌肉填塞交通孔处理骶管囊肿7例,并对其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MRl可清楚显示骶管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手术摘除突出髓核及处理骶管囊肿.能彻底解除压迫,疗效显著。结论MRI检查是诊断腰椎盘突出伴骶管囊肿的可靠方法;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及骶管囊肿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经CT或MRI确诊并有明确临床症状的11例骶管蛛网膜囊肿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疗效。结果11例患者术后症状大部分消失,仅2例遗留部分感觉障碍,随访1~3年无复发。结论及时的外科手术干预可有效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减少神经根或脊髓的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骶丛神经根性损伤的临床分型。 方法2004 年11 月至2011 年8 月, 共为 36 例创伤性腰骶丛神经根损伤患者进行腹膜后腰神经丛及(或)盆腔内骶神经丛及(或)腰骶管神经根 手术探查。男24 例, 女12 例;年龄7~49 岁, 平均29.5 岁。伤后时间为2~36 个月, 平均9.3 个月。对每 例患者术中探查的神经根损伤情况与其术前临床表现、物理查体一并进行分析、归纳, 总结出不同组合 的腰骶丛神经根联合损伤的临床表现特点并进行临床分型。 结果 将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分为六型:腰 骶丛神经根完全损伤型(L1~S3)4 例, 腰丛+上骶丛损伤型(L1~S1)6 例, 骶丛神经损伤型(L4~S3)9 例, 上骶 丛损伤型(L4~S1)11 例, 下骶丛损伤型(S2, 3)4例, 腰丛神经损伤型(L1~4)2 例。全腰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腰 丛+上骶丛损伤型及骶丛神经根损伤型者共19 例, 73.7%(14/19)的损伤部位位于椎管内, 且均发生神经 根的断裂或撕脱。而上骶丛、下骶丛及腰丛神经根损伤共17 例, 其中64.7%(11/17)的损伤部位在盆内 段及(或)骶前孔处, 均为挫伤或牵拉伤。 结论 上述临床分型基本涵盖腰骶丛神经根损伤的常见类型, 为腰骶丛神经根损伤范围的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外, 不同类型的腰骶丛神经根损伤, 其损伤部位及性 质明显不同, 对预后的判定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红星  刘淼  同志超 《中国骨伤》2002,15(3):146-147
目的 探讨无椎间盘突出的椎骶神经根压迫症的临床分型与诊治方法。方法 对43例无椎间盘突出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行椎板切除或椎间孔减压术。结果 在43例手术患者中,随访33例,平均随访时间3年,其中32例下肢症状全部消失,1例残留下肢放射痛、足背伸力弱。结论 无椎间盘突出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原因复杂,有7种类型,分别为不合并椎间透突出的神经根管狭窄症、神经根畸殂、神经根节异位畸形、神经根鞘膜瘤、神经根囊肿、椎间静脉曲张畸形、椎间盘吸收综合征。其临床表现类似椎间盘突出症,易造成误诊及术中失误,手术治疗应根据不同的临床分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拉力为参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将40只中国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牵拉组、中度牵拉组和重度牵拉组。全椎板切除显露双侧S1神经根,用测力神经根拉钩分别以不同的拉力造成神经根的牵拉性损伤。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监测和神经功能评分,神经根和骶髓做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轻度牵拉组SEP潜伏期比对照组稍延长(P>0.05),神经根和骶髓结构正常,Hashi-zume行为学测试正常;中度牵拉组SEP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去除牵拉后潜伏期接近正常(P>0.05),神经根结构轻度异常,骶髓结构正常,Hashizume行为学测试轻度异常;重度牵拉组SEP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去除牵拉后潜伏期稍缩短,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根结构明显异常,骶髓轻度异常,Hashizume行为学测试异常。所有实验动物改良Tarlov运动功能评分均正常。结论以拉力为参数可以稳定地建立不同程度的腰骶神经根牵拉性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