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学是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的,中医学说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同样不能例外,因此对温病学说研究的开始,就有必要把它的发展过程,作一次追本溯源的探讨,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去求得一个比较合理的认识,借以避免或减少许多孤立和局限者问题的偏向,这样才不致于和历史分割,写出本文的目的和要求,其意义也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说产生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地理环境与社会两大因素分析了温病学说产生的原因.江南之域,阳盛之地,卑湿之所,人们易于感受湿浊温热之邪,易发湿热、温热之疾;炎热的气候,多变的天气,是温热性疾病多发的外在条件;政治的混乱,连年的战争,疫病的广泛流行,向医学提出了发展传染病学说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为温病学说的发展成熟奠定了经济基础;文化教育的发达使医生兼备了儒医的才能,为著书立说和发展新学说提供了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3.
4.
万全,字密斋,明代著名医学家.万氏精于儿科、妇科,对痘疹证治尤有造诣,所著<万氏家传痘疹心法><万氏家传片玉痘疹>是中医界少有的痘疹专著,也是一部论述温热疾病的著作.他把痘疹、瘟疫、四季热病从病因、发病机理和治法与伤寒明确划分了界限,特别是对痘疹的病因、诊断、论治预防及预后提出了许多独特见解,万全的这些学术观点推动了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20,(10)
目的:探讨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的原因。方法: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查阅文献。结果:在自然因素方面,受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人们的用药与饮食趋于温补而使体质偏阳,还存在着伏寒化温的现象,使温病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而且自然灾害增多,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社会因素方面,饮食生活的丰富多样,食材的偏嗜和不同区域菜系味型对人群体质的影响,也容易形成湿热体质,明清战争的频繁发生,以及人口迁移造成的南方人口增多,都容易造成温病的发生,而温疫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则加深了温病学说的研究。结论: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下,温病学说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最早阐述外感热病的专书,全书虽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则等均有较详论述,后世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日臻完善而自成体系。本文就《伤寒论》对温病学说形成的贡献作以概述。一、对温病病名病因的阐述。温病之名最早见于《内经》,《伤寒论》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阐述较详,如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在《伤寒例》中说:“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至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形成的研究外感热病的理论,可运用于现代医学的多种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中。进入本世纪后,随着医学和卫生学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的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已绝迹,但近20a来,传染病有不断新生趋势,经确认的新生传染病已达29种。面对众多新生传染病,运用温病理论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理论优势体现在:温病病名与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对应;渐病学说对传染病病因治疗的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的辨证优势;温病学说对传染病治疗的优势。故运用温病理论将为新生传染病提供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4)溫病学說成長时期上面所述刘守眞創立兩解法,王安道以防塞溫暑为冶不同,均是在台療上有所改易,仍未脫离伤寒藩籬,至明代吳有性則以革新的精神,从病原上加以辨正,对伤寒序例和歷代諸家学說皆有正誤之論。在吳有性瘟疫論自序內說:“諸冢咸謂春夏秋皆是溫病, 相似文献
9.
介绍温病学著作在日本的传播情况。其中《温疫论》是在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探讨温病学说与日本后世派及现代医学的关系,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在日本得到了极大地应用与发挥,促进了日本后世派的壮大,推动着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见於典籍较早的算内難伤塞,但只提出或提及温病的名称,对於症状和治法没有详细的记载,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陰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驚癎时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王叔和编次伤寒把内经热病篇加於伤寒例中,並对温病加以申述:“陰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和评价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是《伤寒论》的继承和怅,弥补了伤寒之水足,门户不见而产生的伤寒温病之争已无必要。伤寒和温病都属外感热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各个方面既有联系和相似之处,区别和特点又非常显著,不可混为一谈。由于病因尚未突破。病名诊断还不明确,辨证纳领难以相溶,所以寒温统一时机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12.
周岳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2):1-4
温病病因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历代医学家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发挥及系统阐述才逐步发展和完善的。概括起来讲,它起源于春秋战国直至晋唐时代,奠基于宋元时代,形成于明清时代,直到现代又得到了继承、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试探温病学说地域性和实用性形成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温病学说是明清时期中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对中医学科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温病学说的理、法、方、药对于外感热病的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较大的实用性。温病学说于明清时期形成于江浙地区,又有明显的地域性。本文试从中医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影响其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角度出发,对温病学说的地域性和实用性形成的历史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科学的发展具有地区的不平衡性,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地区的差异性,如以刘河间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元素为代表的易水学派,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1)
<正>大气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渊源已久。然而对于大气学说尚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深入挖掘,因此纵向梳理大气学说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传衍脉络,深入探析学术内涵,对于丰富中医学理论与指导临床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17.
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对仲景学说在外感热病理论方面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最显眼处是体现在“发展”两个字。从理论和临床来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在《伤寒论》重视人的阳气一方面的基础上,更多的注意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10)
舌诊最早载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伤寒杂病论》首开以舌象变化指导疾病处方用药之先河,后代医家陆续对舌诊进行补充,但舌质舌苔的论述混淆,直至明清时期才得以明确区分及不断完善。故从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角度出发,通过辨寒热、辨津液盈亏、划分疾病传变、指导治疗与用药、判断预后等方面阐述舌诊在该两门学科运用上的共同点,通过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等方面的变化分析舌诊在该两门学科运用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