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素问·热论》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  相似文献   

2.
1初创热病理论的《素问·热论篇》《素问·热论篇》认为,“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处“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包括不同季节发生的温病和暑病,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认为热病之形成是因为“人之伤于寒”。寒性收引,人体感寒则腠理闭固,阳气不得散发,“则为病热”。然四时之邪侵及人体,皆可导致病热,故此“伤于寒”之“寒”,可概括为各种外邪。热病之辨证,《热论》中首创六经分证法:太阳受病,“头项痛,腰脊强”;阳明受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少阳受病,“胸胁痛而耳聋”;太阴…  相似文献   

3.
一、伤寒为热病之总名温热病古代属于伤寒,伤寒一词即人为寒所伤。《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同书《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凡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同书《水热穴论》说“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据上所述很明白说明人伤于寒就会发热而为热病。并说明有当时发的,有过时发的,从发的时间不同而名称不同,但是它的原因总是寒。古代当时的认识,寒是病原,可以潜伏于人身至春夏发病。此后医家多宗上说,以分伤寒温病。《难经·58难》提出了“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相似文献   

4.
伏气温病和新感温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感于外而伏藏于体内,过一个季节而发病,称为伏气温病。感受温热之邪,随感随发,称为新感温病。伏气温病的理论根据,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还有《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关于邪伏部位的争论,有邪伏肌肤说、邪伏少阴说、邪伏营分说,以及邪伏募原说。邪伏募原说,首先由吴又可提出,但吴氏原指瘟疫而言。所谓邪伏募原,其含义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潜伏期,与伏气温病是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文山县古木中心卫生院李映鸿:伤寒、温病本同一源,其学派之争端起自河间、王履,分庭于叶桂、鞠通,历时八百春秋。固然,争议对学术发展不无裨益,否则一如潭中死水,但以理论之,分久必合。今裘沛然氏极尽持平之能事,著述于世,寒温一体,重谱新章,是其时矣!《素问·热论》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明此两句,则本末判然。后世温病学家另树一帜,误言寒温异途,《伤  相似文献   

6.
暑温概述     
暑温是感受夏季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起病急骤,初起见症以气分热证为主,其病传变迅速,极易伤津耗气,闭窍动风。就其发病类型而言,属新感温病范畴。一、暑温源流古代无暑温之名,但有关暑病的记载甚多。《内经》中曾对暑病的成因、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有所记述,如《素问·热论篇》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即指出暑病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的“三焦四层五段六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与温病之辨争,向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伤寒家言伤寒之外无温热,温热家言江南无伤寒。这是把狭义的伤寒与温热对立起来。《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素问·热论篇》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后六经证治,皆包括一切热病而言,都是为广义的伤寒立论。  相似文献   

8.
温病识要     
一、辨名素问热病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此所谓热病皆伤寒之类,则明非一病,言凡属热病皆由伤寒而致,不同时季之热病,皆由伤于寒而成,此伤寒非病名也。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此所说伤寒有五之伤寒,亦为病之原因,而非一个疾病名词。其有五中  相似文献   

9.
伏气发病学说对中医现代临床的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10.
暑温,古称“暍病”。《淮南子·人间》有“武王荫暍人于樾下”的记载。《北齐书·后主纪》曾记有“六月游南苑,从官暍死者六十人”。《素问·热论篇》曰:“凡病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出,勿止。”可见古人很早就对暑病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伤寒与温病     
伤寒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素问·热论》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所以《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之脑中风)、  相似文献   

12.
(一)对素问热(?)热病的认识素问热论说:“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又说:“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可以推知“热病”是属于急性发热的病证。关于热病(以及温病)等与伤寒之间的关系,在伤寒论中提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这里不难看出,“热病”这个概念是被包括在广义的“伤寒”概念之中。如难经五十八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前者所谓“伤寒”是广义的伤寒,后者与热病(温病)并列的“伤寒”,是狭义的伤寒。广义的伤寒包括多种热性病,狭义的伤寒则指一般触冒风寒邪气而言。根据同理推论,伤寒(狭义的)是古人根据病因而定  相似文献   

13.
不囿于寒温流派,中病是求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而引起发热疾病的总称。《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及“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论述,既表示了伤于寒邪可以发热,又表示了不限于寒邪,其他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热病,皆可以伤寒一类视之,所以后人推演出了不少病名,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等都带以伤寒名称。《素问·热论》又言:“凡病伤  相似文献   

14.
综述温热     
从祖国医学典籍所记录的温热病的资料中,可以了解古代传染病的流行概况。如素问“热论”、“刺热篇”、“评热病论”,灵枢“热论篇”等都有记载,而且在两书的其他各篇中,还散见了温、热、暑、燥、疫、厉气、温厉等的文献,难经中也有记录,这些可算是温热病最早的资料。但古代学者对于温热病一门的研究,都附属于伤寒病例中,伤寒范围是概括温热病在里面的,如素问热论篇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58难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相似文献   

15.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罹患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的发病季节也有明确的界限,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临床所见,发病季节多在小暑至秋分,尤以大暑至处暑为最多。暑温的病因主要是暑邪为患。暑性炎热,暑温病多见高热、烦渴、舌质红、苔黄燥、大便燥结、尿色赤黄、脉洪数、神昏谵语等症状,甚则热动生风而出现手足抽搐、  相似文献   

17.
伤寒与温病的名称都来源于《内经》,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和温病在唐宋以前基本上是一致的。温病就包括在伤寒之中,如《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就包括了多种外感热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伤寒和温病的分科,只不过是时间有先有后,叙述各有重点,  相似文献   

18.
中医一般所谓的暑症,其所包括范围甚广,广义言之,凡属夏季之一切热性病,均可以包括在暑症范围之中,素问热病论谓:“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署。”王綸明医杂著谓:“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乃因暑而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吴鞠通温病条辨谓:“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景岳全书谓:“暑本夏月之热病,有中暑而病者,有因暑而致病者。”温病、翟乱吐泻,腹痛泻  相似文献   

19.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 著名中医儿科专家董廷瑶老师尝云:治热病须分清伤寒、温病,辨证明确,治方无误,既合病机,辄能药到热退.本文所收集小儿发热病例,均自1983年6月22日(即夏至日)起,至9月8日(白露)之间.《素问·热论》:"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故均为暑病.经董老亲自实践,及儿科各位医师学习董老的经验,拟方用药,疗效显著.兹就7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归纳,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