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性猝死以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引起者占82%以上.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证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ICD术后辅以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减少快速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广泛用于治疗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高危患者.临床资料表明,ICD能降低致命性室常急性期病死率,疗效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1].  相似文献   

3.
背景:虽然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已有效地处理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但50%置入了ICD的病人最后始终需要同时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防止症状性心律失常复发.并减少ICD电击的次数。  相似文献   

4.
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 (AVID、 CIDS、 CASH)业已证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降低心律失常病人死亡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目前已将 ICD作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首选方法 [1] 。我院于 2 0 0 0年 12月成功的对 1例因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致反复晕厥病人实施了双腔 ICD植入术 ,现将临床资料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病例× ,男 ,4 9岁 ,因阵发性心悸 2 0年 ,反复发作性晕厥 2年 ,加重 2小时 ,以“心肌炎后遗症期、心房纤颤、室性早搏、持…  相似文献   

5.
安置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 ICD)是一种可植入人体的能够自动识别,正确诊断室性心律失常,并在数秒内郎给予准确治疗,是预防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在心脏性猝死的死亡中,大部分是心律失常引起,以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引起者就在60~80%以上,自1980年Michel Mirowshi[1]首次置入ICD以来,大大降低了心脏猝死的发生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2,3].现将在我院置人ICD病人的术前准备和护理、术中监测及观察的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及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一级预防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统计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浙江医院因一级预防而植入ICD或CRT-D的所有患者.结果 140例患者中,植入ICD的患者51例,CRT-D患者89例,平均随访(26.8±12.6)个月.结果显示在ICD一级预防中启动ICD正确治疗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9.3%,误治疗率为12.9%,其中误治疗中85.3%发生在单腔ICD一级预防中.ICD一级预防中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52.2%),非心脏原因死亡(39.1%).ICD正确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宽QRS时限、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高B型脑钠肽(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结论 在ICD或CRT-D一级预防患者中,宽QRS时限、低LVEF及高NT-proBNP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ICD误治疗主要发生在单腔ICD患者.  相似文献   

7.
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与药物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 ,探讨其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94例患者 ,均有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和 /或心室颤动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 ,其中冠心病 68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2 6例。根据电生理心室程序刺激结果将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 (A组 )、ICD组 (B组 )和慢频率室速药物治疗组 (C组 )。分别给予胺碘酮和 /或阿替洛尔药物治疗和ICD治疗。观察随访 1 ,2 ,5年的总生存率 ,不同左室射血分数 (EF)值亚组的生存率和心律失常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显示 ,随访 5年的总生存率C组明显低于A、B两组(P <0 .0 5 ) ,B组的低EF(≤ 0 .40 )值亚组的 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A、C两组的低EF值亚组 (P <0 .0 5 )。B组随访期间无心律失常死亡者 ,其心律失常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两组 (P <0 .0 5 )。结论 :ICD对于合并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脏病人预防猝死的总体效果优于 β 阻断剂和胺碘酮等药物治疗。这尤其见于长期随访 (≥ 5年 )和伴有心功能不全 (EF值≤ 0 .40 )的病人。对于有过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的患者 ,若心电生理检查不能诱发室速 ,在没有条件安装ICD时 ,胺碘酮与 β 阻断剂联合应用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植入心脏电复律除颤器(implanted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对可致命的复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猝死有预防作用。作者采用回顾性对照研究,评价了ICD对病人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ICD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根据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心律失常的表现、心脏的基础疾病和药物治疗情况等5个变量,将每例ICD患者匹配2例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9.
46例接受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患者,ICD成功终止了18例(38.3%)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共146次。7例(16.3%)发生不恰当治疗,调整ICD参数及药物治疗方案后好转。结论:ICD可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三种类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A+-ICD、单腔ICD和双腔ICD)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植入ICD的患者113例,根据ICD型号不同分为A+-ICD组(n=39),单腔ICD组(n=38),双腔ICD组(n=36).通过ICD程控随访收集患者心律失常事件.结果 1年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11.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可提供起搏及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道 11例双腔ICD应用的临床体会。男 8例、女 3例 ,年龄 6 0 .5 5± 10 .0 7岁。缺血性心脏病 9例、Brugada综合征 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 1例。双腔ICD安置指征有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6例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阻滞 1例、伴左室功能不全 4例 ;临床上明确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分别为 8,2和 5例。 8例病人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 ,诱发出持续性室速 6例、室颤 2例 ;3例行电生理检查 ,其中 2例太虚弱、1例为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 5例安置具有心室转复除颤伴心房、心室起搏的ICD ,5例安置具有心房、心室起搏转复及除颤的ICD ,1例安置具有双心室起搏及心室转复、除颤的ICD。所有病人在置入ICD时都进行除颤阈值的测定。总共有 2 3次室颤被诱发 ,除颤阈值为 12 .0 9± 5 .2 4J,除颤电极阻抗为 44 .0 0±11.0 5Ω ,P波和R波电压幅度分别为 3.5 3± 1.32mV ,13.42± 4.73mV ,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1.39± 0 .71和 0 .91± 0 .38V。随访 8.82± 5 .0 0 (2~ 19)个月 ,5例共有 12 0次持续性室速发生 ,其中 118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  相似文献   

12.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 12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结果。 10例为单腔ICD ,2例为双腔ICD ,通过ICD程控仪调出ICD内储存的资料 ,了解ICD对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情况 ,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2例随访 16 .8± 9.9个月 ,有 8例接受成功的ICD治疗 ,占全部患者的 72 .7% ;2例 5次将快速心房颤动误识别为室性心动过速 (VT) ,1例误将窦性心动过速识别为VT ,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后 1例VT加快 ,ICD识别为心室颤动 ;调整VT识别参数及联合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进一步随访 ,未再发生类似情况。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过程中要及时调整相应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比较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患者每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异同,明确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预测因素.方法 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ICD治疗的患者,随访至少4年,比较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组术后每年累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  相似文献   

14.
经静脉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 5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安置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治疗。 5例均为男性 ,年龄 39~ 74岁。冠心病 (1例为前壁心肌梗死 ) 3例 ,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左束支阻滞及Ⅰ度房室阻滞各 1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例冠心病及 1例心肌病患者置入单腔ICD ,扩张型心肌病置入双腔ICD。 5例均成功置入ICD。平均起搏阈值0 .5 2V ,平均R波振幅 15 .7mV。随访 6~ 36个月 ,4例患者出现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 ,经抗心动过速起搏及低能量电击转复为窦性心律 ,平均电击能量 5 .4J。 1例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导致ICD误放电治疗 ,经重新设置室速频率窗口 ,未再出现误放电。结论 :ICD能有效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双腔ICD因增加了心房电极 ,在改善血液动力学、预防房性及室性快速心律失常、降低不适当ICD治疗等方面优于单腔IC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植入IC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CRTD)的患者51例,随访(39.4±22.3)个月,19例ICD/CRTD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2例ICD/CRTD未记录到持续性室速和或快室速、室颤事件,为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分析ICD/CRTD植入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因素以及两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并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51例ICD/CRTD植入患者月随访中,发现有19例(37.3%)ICD/CRTD记录到室速/快室速/室颤,而且ICD/CRTD给予恰当治疗(ATP或电击),其中3例经历了室速电风暴。对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作多因素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术后12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显著相关(r=0.149,P=0.047),ICD/CRTD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与缺血性心肌病(r=17.643,P=0.045)、可达龙(r=14.672,P=0.013)、室性心律失常(r=21.561,P=0.046)显著相关。结论术后12个月LVEF值的显著提高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缺血性心肌病及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会增加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而可达龙可有效降低住院/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现代ICD既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也可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正确识别和分析心脏自身的电活动是其工作的基础.ICD能够检测到患者心脏自身除极的电信号并确定其出现时间的过程和能力就是ICD的感知功能.ICD在工作中,其感知功能可能发生障碍:如ICD将外界或体内并非检测心腔除极波的电信号(如电磁干扰、远场电位、T波等)误判...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的临床研究显示,与抗心律失常药物相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以显著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1].但随访研究显示,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2年复发率为30% ~ 50%,植入ICD并不能预防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的复发,而且还可能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近年的临床研究显示,ICD反复多次电除颤,不但会导致患者躯体和精神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使ICD植入患者的总体死亡率增加[2-5].因此,为减少室速/室颤的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18.
国外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能够有效终止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率。到目前为止我科已对15例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功能不全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植入了ICD,我们比较了传统的药物治疗和ICD对此类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3月明确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伴左心功能不全的患者152例。患者的NYHA分级为Ⅱ或Ⅲ级,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证据,心脏超声检查示左…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3)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策略(续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律失常(VA)包括室性早博(VPB),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心室颤动和快室率的VT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目的为终止严重的VA发作,预防心脏性猝死.VA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前者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者包括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和导管消融等治疗.本文就VA的治疗策略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脏再同步化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或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 在18例植入CRTD或ICD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通过分析器械提供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速/室颤)计数(VT/VF Counters)及心脏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